??
黑暗骑士,黑暗其事!
佛教讲究因果报应,我想我也希望有因果报应,因为感觉这样更公平些。为了让这个说法站得住脚,于是有了安拉,上帝,佛祖这些一手遮天的裁判者来引导因果报应。可是这些玄乎其玄的形象又如何能让人明白无疑地相信呢?这些似乎在人世制度与规则之外的黑暗骑士确有其存在吗?蝙蝠侠这部电影中的黑暗骑士塑造的这种似乎在世界之外的第三力量,似乎弥补了这个世界的弱点,其表达的蝙蝠侠其实就是神,因为他被表达为神的样子,神的位置和神的所在,并且在做神的事。整部电影都在问需不需要蝙蝠侠的问题,其实这可以神步知鬼不觉地上升到宗教的问题,于是问题被转化为问需不需要宗教的问题。毁灭和拯救的能量都蕴含在当下与过往的行为中永不熄灭,直至释放出它的能量。如果真的有黑暗骑士在主宰着人间的正义与公平,它把魔鬼绳之以法,那么,这可能吗?
世界的脚步风驰电掣,灯红酒绿,软玉温香,可是太执着于这些除了能夺走并碾碎一个人的灵魂之外还有什么呢?钱钱钱,它产生的虚假的虚荣满足和温暖让人上瘾,其实这在某种层面上是会促进人的斗志的,因为他们靠它活着,即便半夜躺在床上回想人生时都是过去的冰冷和腐败,心灵空虚得颤抖。魔鬼就在这里被偷偷地孕育着,蝙蝠侠的双重身份意味深长,因为除了隐秘的蝙蝠侠身份他也是韦恩集团的一把手,有的是钱,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在讽刺钱越多心灵越空虚,如果是这样那蝙蝠侠其实是在拯救他自己,自己扮演自己的黑暗骑士。很有意思的是,当最后蝙蝠侠消失的时候主角也破产了。这个安排似乎在说,拯救的需要随着钱财而来。
惊天动地的成就已经让人没什么敬畏心了,但是我能感觉到人本能中就有为威严或美好的东西激动的敬畏心。忙忙碌碌的最后却发现不得不被打败。蝙蝠侠代表秩序,小丑代表混乱,混乱是这个世界很多打着秩序旗号在做的事情,结果是这个世界不管秩序和混乱都不是。最后的最后这会变成一场人性的战斗,因为到那个时候人们不得不问自己,自己到底迷失在了哪里,世界是那么陌生,好像跟自己的本性是那么不符,但又是那么普遍,即合理又不合理,不得不做出选择。有一天,你会感觉到一直追求的东西是那么荒唐,一直鄙夷不屑的却是自己需要的,也许有人一辈子也不会有这样的觉悟,不是笨,而是因为中毒太深。面临真实的时候人暴露在内心面前,一向的骄傲却被打败了。不敬畏就让你敬畏,因为人肯定有真实的时候,最明显的一个是当死亡来临时,你不得不真实。
诺兰是值得人们对他溢美的。其实从这里可以看出电影表达的不是可不可能的问题,而是需不需要的问题,就像在影片中一直被提出的那样。不管黑暗骑士是什么,就像不管安拉和上帝是什么一样,这里不存在分辩真假的必要,因为这是需要,平衡的需要。
“任何事到了最后都是好的,如果不好说明还没到最后。”这是电视剧《一代枭雄》里的一句台词。我真的很喜欢这句话,第一次听到它时我有一种鲜明的感觉,仿佛我已经等它等了很久了,那种感觉就像早年遗失的亲人突然间出现在了面前,那是一种无法抗拒的振奋和亲切。其实生活中,有很多话早就已经藏在心里了,只是你的理智比较迟钝够不上直觉的神速没发现而已,因此,有时候,想太多不如跟着感觉走。因为它们,就是黑暗骑士,这个世界很多时候不得不面对的需要,只是需要,那希望得到的允许。也许,人想活得幸福,就得首先搞清楚自己需要的是什么,这里不是世俗意义上的需要,比如金钱地位女人美貌等等,而是人的内心最本质的需要。满足这种需要,是灵魂的本能,是生命的使命,是幸福的保证,也是获取幸福正确的方向。金山银山并不是幸福的保证,如果它不是灵魂的需要。
狄奥哲尼士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他用木桶代替房屋,经常呆在木桶中。亚历山大想见狄奥哲尼士,派人去请他。孤傲的狄奥哲尼士对此毫不理会,亚历山大只好亲自去见他。当时狄奥哲尼士正在木桶中晒太阳,亚历山大说:“我是亚历山大,你有什么要求,我一定满足你?”哲学家回答说:“唯一的要求是,请你走开一点,不要遮住我的阳光。”
灵魂就像狄奥哲尼士般孤傲,任性,执着,却是真实的生命旨意,也驱使着我们去正确地认识它,满足它以实现生命的主动。可是现实的我们被引入越来越被动的境地,心里被被动的恶魔占据,留给自由的空间越来越少,直至有一天痛苦地发现,人是越长大越悲哀啊!
难得陪五岁的小外甥女看动画片《大头儿子小头爸爸》的时候却感觉是在看无聊的闹剧,弱智而不上档次。片中小头儿子放学回家在客厅里看起了动画片:超人。超人的超能力强烈地吸引了他,他狂热地想象起自己变成了超人到处飞的帅气画面。我的天呐,真是无聊透顶了。我不由地叹道。再看看孩子,她看得兴高采烈,专注而认真,就差流出口水了。我好奇:是什么吸引了他们?是什么这么强烈地兜住了他们的注意力?为什么我却没有感到一点有意思的东西呢?
成长的代价,巨大而沉重,失去的变得陌生而不可理解,无意间回头去观望时发现的是好奇和一大堆摸不着头脑的问题。孩子的世界比我们这些长成了的所谓的成熟的人的世界要大得多。时钟滴答作响,我们却和着时钟的滴答声一步一步地朝后退进织就或被织就的小巷之中,这与生存在广大无垠的大海中鱼儿刚好相反。
腊月寒冬,天气阴冷,寒风飒飒,早上我们坐渔船出海为来年的育苗计划选择合适的亲鱼。鱼排上,一阵阵强劲的冷风吹得我一个个地打寒噤,抬头望着灰暗的天空,心想是要下雪了吧!把手交叉在胸前挡着风,却挡不住恶劣的天气带来的异常烦闷。
大家开始为网箱中的网松绑,七手八脚地把鱼群截到边沿上后开始选鱼。不合标准的鱼被扔了回去,合乎标准的鱼被扔到边上特地准备好的网箱中。我,负责记数。冷风不断地扑打着,我把背转向风吹来的方向,一心盼着早些结束回去。
不断有鱼被扔回来,它们扭着尾巴在空中划了一个弧线后噗通地落到了水里,有的则落进了鱼网被抬起后形成的褶皱里,它们掉在了死胡同中,却挣扎着,拼命甩动尾巴向前方的死路游。
太傻了,它们不会倒退吗?我心里闪过一个念头。
它们不会倒退,抬头望着到处都是水的海洋,真的好大,难道在这么大的环境里它们需要倒退吗?它们是海的儿女,不倒不退,这是海洋给的信念,也许有一天它们学会了倒退,那不是因为海洋,而是因为人类。
但也许不是海洋创造了信念,而是信念创造了海洋。假如鱼学会了退的话,海洋也会变小,人类的世界也很大,大多数人们又能跨出多大的步伐。太多的顾忌,太多的伤害,太多的欲wang……总之,太多无谓的放不下,太多时候的阻碍和后退。人们学会了后退,世界也变小了,即使给你一个海洋,又怎能拥有它。你还是你,世界还是那个世界,那个小小的,退回来的世界。
灰暗的天空和呼啸的冻风让人难受,就想逃离,就像人们织出来的退的恐惧与理由,冲破它们就能获得更大的世界。
我知道,重要的是学会怎么得到这个世界而不是更甚地画地为牢失去了这个世界。海洋的儿女们拥有一颗不退的海洋之心,我们也应驱散心灵雾霾,还自己一个明亮宽敞的天地。可是现实就是现实,我们应该意识到长大的我们已经失去了太多,被动了太多,就像一首歌唱道:
我不想我不想
不想长大,
长大后世界就没童话。
我不想我不想不想长大,
我宁愿永远都笨又傻。
孩子不是笨又傻,长大其实不是人变了,而是长大后的世界变了,人比我们自己想象的要被动得多,世界不允许的你就没有动力,人听话和习惯于我们自己创造的环境的要求,于是渐渐地变成了环境要求的,小孩子是允许幻想的年龄,环境没有逼他们放弃幻想,他们才会浪漫和幻想,人的血液中的思维很简单,不是一,就是零。小孩子允许幻想,幻想才有乐趣,小孩子允许幻想,幻想才会浪漫,小孩子允许幻想,才允许动画片那样的变形与粗糙。
有时候想想,自由浪漫的环境也很重要。J?K罗琳说过:贫穷一点也不浪漫。我想意思很明白,贫穷撑不住一个自由,撑不住一个需要太多允许的世界,甚至撑不住一个随便什么样的世界。从这个层面来说,现在的人,不,不单单现在,是自古以来的人更愿意嫁给富裕的人也并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财富能给一个相对来说更幸福的保障和基础。长大,环境的影响不断沉淀,越来越沉重,生命被压得喘不上气来,昏昏沉沉地被牵住了牛鼻子,越来越被动了,越来越不自由了,现在,应该反过来打破环境的束缚。只是想要打破环境的束缚,就得先打破环境在内心里形成的束缚。改变是急需的,而想要改变,把错误归结为自己,由内而外地发现问题可能更加有利,因为,这样有助于我更清楚地认识到问题,这样我们才更愿意改变(不管是改变外部条件还是认识意志),更容易扭转形势。学习是个痛苦的过程,因为你得承认你需要学习,特别是当别人指出你的错误时,这是考验一个人的。当环境有不妥却要你首先承认自己的错误的时候我相信这种情形也是痛苦的,只是抱怨解决不了任何问题。认识到自己心灵的被动才是关键。这个过程可能还需要“巧合”的点缀与提醒。
有些事总是在时间和空间上让人不安地挤在一起,同时也挤出了沸腾的情绪。巧合,在某种程度上似乎就是艺术的代名词,巧合,完成了世界上太多的不可思议,如牛顿的苹果、浮力定律的出现等等,有时候想想,人类的文明就是在巧合的推动下一步步向前移动的,我知道,这太荒谬极端,但巧合无处不在,这无可否认。而且,巧合总能迅速地控制人的心灵,引起人心灵的反应。
经历总是很巧的时候我会抱怨,其实想想,抱怨的也只是抱怨时间与空间不长眼,欺负人罢了。抱怨着,抱怨着,我却突然间发现,世界并没有错,这一切都是我自己的错。
我忘记了是谁,可能是某个让我见了会紧张的人,我唯一可以肯定的是那不是什么大人物,有一次聊天的时候她(他)说:……现在只是人生之一,不是人生唯一。也许是在我向他(她)抱怨前路漫漫,世道艰难,我的人生被卡在高考这个事关胜败的唯一关卡之上后他(她)意味深长的回应。智慧总在无意之间,天时地利人和时顺其自然地点燃的灵感所爆发的火光,这也是巧合,巧合的智慧。
执著,只要是活着的人必有所执著,但人生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长,也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短,我想我们不应该浑浑噩噩也不应该死命地执著,现在只是人生之一,我们最聪明的做法也许应该像那三个听着笼统却哪都听得到的劝诫短语:向前看。生命并不是只有现在或只拥有现在这个唯一,你生命的机缘或你生命的质量并不只有目前的一切。就像:现在不是人生的唯一。当人生只有两个选择:要么是拥有目前所追求的一切的人生,要么是失去目前所追求一切的失败人生时,我们陷入了狭窄而笔直的小巷中,不是进就是退,在这种容易绝望的被动境地,排斥是必然的结果,我突然认识到,巧合并不是什么巧合,只是因为你没有学会接受,只因为你筑起了墙,只是因为你在排斥。心灵陷入了被动的泥淖之中,责任在于我们不了解自己,我们被错误地引导,我们执着于背弃本性的追求中不能自拔。我们,自己。而那些违背本性的追求从哪里来?人类太聪明了,创造与被创造伴随着我们历史与生活,只不过创造并不都是好的,而且,善恶就是创造的结果,创造打破自然,催生出善恶。按照基du教的说法,第一缕善恶在伊甸园里被创造。创造本身就是善恶的因。
冬日早晨,在和煦温暖的阳光下昏昏欲睡,手里捧着的《圣经》翻在创世纪篇目上。我迷迷糊糊地眯着眼睛,脑子却开始咀嚼着刚看过的经文浮想联翩起来。
“神曾说:你们不可吃,也不可摸,免得你们死。
蛇对女人说:你们不一定死,因为神知道,你们吃的日子眼睛就明亮了,你们便如神能知善恶。
又对亚当说:‘……地必为你的缘故受诅咒。……你本是尘土,仍要归于尘土。’
他说:我不知道!我岂是看守我兄弟的吗?
耶和华说:你作了什么事呢?你兄弟的血有声音从地里向我哀告。”
一一一《圣经》创世纪第三、四章。
在伊甸园的这次人类背叛中,上帝降下的最大的愤怒就是死亡。但这个看似最无情的惩罚其背后也灌注着上帝的仁慈。
人从伊甸园中被赶了出来,就再也回不了头。从吃下善恶果的那一刻开始人就从本质上变了,永远地变了,其实是不自由了。圣经中描绘了亚当夫妇在上帝巡逻时躲藏起来,也因此被上帝识破他们的僭越行径。可他们又如何能躲得了呢!死亡,真正的死亡在上帝的雷霆之威中降下,将永远伴随人类世世代代。
人被诅咒了,伴随着伊甸园也被诅咒了,其实是享乐被诅咒了。伊甸园被当作可怕的东西保护了起来。生命树可能代表了欲wang,无穷无尽的欲wang,享乐主义。无穷无尽的欲wang是可诅咒的,上帝要毁灭它,为了用死亡来警醒人类回归,用死亡的恐惧提醒人们从新思考四件万物,于是上帝创造了死亡,可是这可能是个冒险的决定,因为死亡有时候不但不能警醒人类其被有心利用后反而助长了欲wang。在死亡的庇护下欲wang无止境地膨大,而且那么容易地实现了。
“他说:我不知道!我岂是看守我兄弟的吗?
耶和华说:你作了什么事呢?你兄弟的血有声音从地里向我哀告。”
人类用死亡的威胁来奴役毁灭人类,人类利用了上帝,又一次人类僭越了,因为,死亡是上帝的权力而被人类攫取了。
不自由了,从吃下善恶果的那一刻开始人就不自由了,永远不自由了。
“蛇对女人说:你们不一定死,因为神知道,你们吃的日子眼睛就明亮了,你们便如神能知道善恶。”
知道善恶!其实不是知道,应该把我知道换成另外一个词:创造。恶源自创造。蛇狡黠地做了手脚,如果蛇实话实说,它就会这样对女人说:你们不一定死,因为神知道,你们吃的日子眼睛就明亮了,你们便能创造善恶。
为什么要创造善恶呢?
因为人透过欲wang甚至想支配世间的一切,于是他创造了善恶,让自己的欲wang在它的支持下顺理成章地实现。世界二元性在那一刻开始存在。当人在欲wang的驱动下创造的规则被付诸实践,他就已经在这个世界上消失了,他脱离了大地,自成一体,一个脱离自然的世界被创造,只是也不是真正的脱离。真正的欺骗是基于一部分事实的,人必须把大地用作欺骗的基础,人又利用了大地,又一次僭越。
“地必为你的缘故受诅咒。”
大地无辜地成为从犯,但是你又如何指望大地会慈悲大发,乖乖的被你踩在脚底板下!地与人分离了,可你还踩在大地上。我想,死亡(你本是尘土,仍要归于尘土。)是在提醒我们最本质的东西一一一自然。自然的审判有时候真的让人难以承受,当面对着真实却只想要不真实的时候。突然,一道灵光在脑子里闪过,我顿悟一般登时明白了:发现自然,才是真实,才是真正的知道善恶,分辨善恶。
上帝并非那么无情,人类通过大地连接在了一起,了解大地就是了解我们自己,发现我自己。有时候,我觉得说说这个短语也不无辜:自作孽不可活。
幸而不是没有办法改变形成的结果,而打破创造的方式也是创造,想要创造也不是随随便便的,只有知道原理才谈得上创造,而原理又是在了解的基础上,因此,事情一目了然:了解是必须的。
我相信,走出被动的困境的第一步不是迁就去创造一个能满足已经被我们创造的违反本性的所有畸形追求的世界,而是了解自身的世界。我们应该意识到很多东西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重要。比如,很经典的一个是人们对结果近乎迷信的追求,但是有时候,人生最重要的只是你做了,而不是让人不能自拔地一定要达成某种成功的目的,因为有时候内心的需要并不是成功,你会发现,需要的只是你做了,你做了本身就是成功,换句话说:过程就是结果。
“韵律使身体和心灵能够理解节奏,而它的出发点是:帮助精神和肉tǐ谐和平衡,只要能唤起想象力,提高创造力,便达到了目的。”——《窗边的小豆豆》
尽管小时候父母亲教育我们,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尽管外面确实很危险,但是总有人不吝涉险体验一把。在人类精明的逻辑中,结果决定一切,但是打开上帝世界的密码却不是结果,而是过程,生命的体验只要经历过程就已经感受到上帝了,在上帝的世界中,过程就是结果。
听说过少林武僧练功的时候会站在绝壁悬崖边上,我想这不是耍酷斗狠,而是在为心灵适应力量。上帝的造化博大精深,但是过程智慧除了过程中给你灵感和顿悟,你永远不可能用像数学公式那样的东西把它计算出来,只有结果才可以用数学公式算出来。这种体验的智慧不是你想买想买就能买的。
过程智慧说非凡的创造需要领悟,而不是推推理就能得出的。
小时候,我也算有点小聪明,学习不错,在没见过什么世面的旮旯小村中小名声幽幽在外,闲人们甚至在唠嗑闲聊的茶余饭后还着急忙慌地预测我将来不是清华就是北大。事情往往在意料之外,尽管我很努力了,可还是不可自拔地一步步迈向无能为力的失败深渊。我不相信,就差豁出命去了,可结果还是一样不理想,自然地,心情低落。我是那种自尊心强到足以让我挥刀自杀的人,但是我没有,并不是因为我害怕,而恰恰是因为理性的我自尊心太强了。我的自尊心为我拉起一道厚厚的茧,然后告诉我自己:我是最聪明的。我怀着仇视看着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只是并不是真正仇恨,而是害怕谎言被揭穿。我的高中老师评价我说:有点愤世嫉俗。她是委婉了一点,她真实想说的是我非常愤世嫉俗。其实我不是,我没有如此高姿态,接二连三的不顺遂已经让我对这个世界充满了恐惧,害怕失去,害怕伤害。自尊心加病态的自卑铸就了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性情。但这其中的痛楚我不说也没人猜得到,总之,无人知晓。不断自我否定致使我在自己身上找不到哪怕一根头发丝的优点,我极度排斥着自己。所幸的是,心中的爱没有熄灭,青春期的骚动中我偷偷地爱着,羡慕着,不着一言,因为我觉得自己只有偷偷的资格,但正因为这极度微弱的火焰支撑着我不至于绝望,踉踉跄跄地一步又一步地走着,我知道人不能这样子活着,因为这真的太痛苦了。陀斯陀耶夫斯基有一本书叫《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我看到这几个字就不自觉地想到了自己。在我的潜意识中我绝不言败,我坚信在我的生命的旷野中会有一泓清泉湿润我干渴的心。我甚至千方百计地找理由试图混淆视听蒙混过关地欺骗自己。但是,我没有足够的智慧欺骗到自己。因为结果总在不住地提醒我自己有多次,多烂泥扶不上墙。我痛苦地发现每次关键时刻我总能掉链子,就像一个赛跑运动员跑到快终点时挪不动身体了。大学,我秉承着自我救赎的信念踏进图书馆,从此一发不想收拾,我津津有味地沉浸在其中,后来,我忘记了自己当初是怀着求解脱的心来到这里的,因为那时我已经解脱了。不求目的,我继续收获着过程的美景,我渐渐地意识到,我当初是走进了一条多么可怕的死胡同。在自然的设定中,强求结果其实是与天作对,我们知道总有一天我们会尘归尘土归土地归去,这是结果,如果执拗地和它作对,可以想见会有多么不幸。我失去了太多,我想用结果去创造过程,致使我失去了一城又一城的过程。有一天,我发现我真正地爱上一个人,这种感觉毋需多说,醇香厚味,你沉浸在幸福中,什么都不在乎,结果也不会让你有一丝动摇。
(https://www.tbxsvv.cc/html/60/60435/3143295.html)
1秒记住官术网网:www.tbxsw.com.tbxsvv.cc.tbxsvv.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