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舜祭拜炎帝陵后,考察了当地民情。见那里百姓日子过得并不好,诸侯收取的贡献却过多,心中不乐,便下令为民减赋,自己的生活也更加节俭,以示与民共苦。又想起他的弟弟象在有庳为诸侯,不知他的表现又如何?于是对陪伴他的诸侯道:“朕的愚弟象蒙先帝封于有庳,一别多年,不知他的近况如何。这里离有庳不远,朕欲去看一看。众卿都是一方之主,各有各的事情,请先回去理政爱民,勿以朕为念。”
众诸侯听舜说要去看望弟弟,那是他的家事,自然不便同行,只好各自拜别。然后舜与随从往有庳而来。一路多是高山峻岭,山路高低不平,舜一行人艰难而行,月余才到达有庳境内。他先深入民间了解民情,得知象于前年已经病逝。
他非常悲痛,便急急而行。当他们到达有庳城郊时,见路旁有二个庙宇。大家近前一看,一个是帝舜的祠,一个是祭祀他弟弟象的庙。舜为了解两个小庙的来历,又向民众打听。得知象来有庳后,果然痛改前非,重新做人。有庳虽然地处山区,百姓生活艰难,但他能体谅民情,节俭爱民,与民同苦,把个有庳治理得井井有条,深受民众爱戴。他在位时有庳人还称他为明君呢。而且死后为他立庙,每年举行祭祀。帝舜听了感到欣慰。
舜祠却是他的弟弟象建造的。象悔悟后非常敬佩舜的为人,知道自己能改邪归正,重新做人,成为一方诸侯,受到百姓的尊敬,都离不开舜。他认为自己愧对兄长,为表示悔改,常节衣缩食,为舜在此建一祠,作为愧对兄长的补偿。
舜的随从见了,既对象的悔改惊叹不已,更佩服舜的博大胸怀。就连那样一次又一次迫害他,可说是下愚不移的人,尚能感化教育成一方倍受尊重的诸侯,真不愧为圣主。帝舜见此情景,又去有庳各地巡视了一遍,欲进一步了解真实情况。确实,感到满意后,才来到象的家中。此时象的三个妻子也已死去二个,剩下的一个亦已老迈,真是岁月不饶人。好在象生有三子,都已长大成人,并被教育得通情达理,兄弟和睦,一起在家奉养母亲。
舜见了象的灵位,哭祭了一场。得知有庳已向朝廷报了丧,欲立象的长子为君,只等天子圣谕。帝见象的儿子有德行,便让他长子继承了君位,并训勉他们兄弟多为百姓办好事,然后往苍梧而去。
他们爬山涉水,走了多日,方才到达苍梧。此时舜却因一路劳累出现心悸气喘,咳嗽咯血,再不能前行考察。随从也一时慌了手脚,决定为他找个地方歇歇。却因山区人烟稀少,只得由人搀扶着行走。又勉强走了一段路程,才来到一个村落。那里居住的是一个小部落。舜的侍卫官向他们说明来意。众百姓听说来的是天子,感到非常荣幸,大家都来朝见,整个村子沸腾起来,都为迎接天子忙个不停。
舜见百姓虽然非常热情,对他们非常礼遇,但日子过得并不好,不少人面黄肌瘦,衣襟褴褛。他们住在这里,使这个部落每天要供应二百人的吃喝,帝认为对一个小部落来说实在负担太重。
为了不增加这些山民的负担,舜住了几日后,身体稍稍好转,便又坚意要走。随从拗不过他,无可奈何,只好又扶着他走。行了一程后,舜又旧病复发,再也走不动了。此时离村落已远,随从只好四处寻找人家。
找了很久后,侍卫官何成才遇上一个道人。举目一看,见他虽然谈不上道骨仙风,却也气度不凡。何成上前施礼,问其姓名。那人答道:“贫道何侯,但不知客人是何处人氏?来此有何要事?”
侍卫官道:“下官何成,陪同天子南巡,天子因年事已高,又过于劳累,积劳成疾到此病情严重,心悸气喘,咳嗽咯血,一时行走不得。欲先找个地方歇歇脚,再求名医救治。”
何侯道:“贫道久闻天子爱民如子,今日身患重病,尤不肯打扰百姓,实在令人敬佩。只是这一带少有人家,贫道为图个清静,不久前才带了两个徒儿来此修炼,故房屋不多,只有几间茅舍。若天子不嫌简陋,可先去歇歇脚。贫道略懂医术,可先为天子治治,然后再派人通知官府迎驾。”说完,先拜见了天子,并带着他们往茅舍而来。
茅屋一共三间,果然非常简陋。两个道童见来了客人,一齐出来迎接。众人走到屋前一看,茅屋周围翠竹苍松,蝉鸣鸟歌。再观远处重峦叠嶂,气势雄伟,景致怡人。舜见了也还满意,便暂时住了下来。只是房屋不够,好在带来的人都是精壮,这里树木又多,大家一齐动手,很快搭起了几十间茅棚,把大家安置下来。不久附近诸侯都来朝见,送来粮食及各种生活所需。
再说何侯本从赤松子修炼,前几年才另立门户,带了两个道童在此修身养性,采药炼丹。如今为了舜,他与道童天天上山采药,亲自用清泉煎熬,与舜调治,费了不少心机,舜的病情却未见好转。何侯久闻舜乃仁德之君,对舜非常敬佩,今病情不见好转,非常着急,便对何成等人道:“贫道的道行与医术就只如此,要圣天子康复,只有请吾师赤松子来。看小说最快更新)”
众人见舜之病越来越重,都非常着急,听了赤松子几个字,似乎有了新的希望,都高兴起来。因为赤松子是天下闻名的神仙,医术和道行都很精深,所以马上就有人问道:“不知赤松子神仙现在何处?”
何侯道:“此时可能正在衡山。不久前师傅来了这里,因朝廷已将天子南巡通告天下,他本想见见天子,却不知天子何时来,又无处打听,才于众官人来的前几天被友人邀去了衡山,此时可能尚未离开。你们若去找他,只要说天子病在这里,他一定会来。”
众人听了更是高兴,何成立即派人赶赴衡山,按照何侯提供的地址,果然很快就找到了他。赤松子一见来人的打扮,便猜想是帝舜的随从。见礼毕,不等来人开口。便先问道:“是天子南巡到此了么?”
来人答道:“天子回朝本要经过衡山,却没想到病在苍梧,某等特来求大仙去救治。“接着便把舜南巡的经过及病在九嶷附近的情况说了一遍。赤松子果然不推辞,马上整理行李,告别友人,与舜的随从一起往苍梧而来。
大家知道他是个得道仙君,对他非常尊重,乐于向他求教。行了一程,其中一个军汉问道:“如今有人不耕地,不成家,甚至弃官不做而去深山修炼。曾经也有人劝我弃官修道,下官却拿不定主意。请问先生,修道到底有什么好处?”
赤松子道:“好处还多着呢。就一般而言,修炼的好处有两个。一是保护身体,达到健康长寿,即平常所说的修个长生不老身。这是修炼的低层次。大家都知道,人同是父母所生,寿命却各不相同。有的人活十多岁或二、三十岁就离开了人世,有的人活到八、九十岁,甚至上百岁仍健在,这就在于各人的修炼了。修炼的高层次,当然是成仙了道,升入仙界。但这个目标对一般人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及,是很难达到的,如我辈就只有修个长生不老身。”
那军汉又忽然有所悟道:“难怪我小时候就听说,早在炎黄时代就有赤松子、务成子等仙家,原来经过修炼可以长生不老,那么大仙现在岂不是千余岁了?”
赤松子笑道:“长官有所不知,长生并不是不死,只是寿命长一些而已。所谓不老,也不是年年十八春,而是健康少病,比一般人衰老慢一些而已。你们说在轩辕氏时代就有了赤松子、务成子,这只能说明我们道学源远流长,并不是人可以不死。那时的赤松子不是我辈,而是我们的祖师。这些前辈们都早已去世,我也没有千余岁,而是七十来岁。其实赤松子、务成子等称呼并不是人名,而是道号。
自古以来,人都有健康长寿的愿望,都希望长生不老,甚至希望不死,希望到上天去做神仙。贫道认为我们道家的修炼,实际上就是寻找长寿的秘诀。就我所知,历代都有人去探索健康长寿的奥秘,人们把这方面的知识,统称为道。从事这方面研究和实践,就叫做修道,其人便称为道人。
由于各自修炼的方法及所得出的理论不尽相同,就形成了一些不同的派别。各个成功派别的祖师,自然都有他独到之处。为了表示他们的门派别具一格,便取了一个有代表性的道号。他们老了以后,希望道术和名望不会失落,便在弟子中选择一个悟性很高,根基很深的人来继承他的事业,并对他精心指教,使其不辱师门。师傅死了以后,师傅选定的继承人,仍叫赤松子或务成子等。这样虽然一个宗师的弟子很多,但能承袭师傅道号的一代只有一人,故又叫掌门人。各派对他的掌门人都要求很高,必须知识渊博,声望很高,能够服众,能使他们的道门不会衰落。
再说关于死,按照我们道家的教义,莫说是一个人,就是神仙也不是都不死。既然人能成仙,那么神仙也会越来越多,甚至多得无处容身,所以天道早就安排了‘死’这个办法来维持天地间的平衡。”
赤松子说到这里,又有人问道:“先生的道行很深,我等也想追随先生修炼,但不知如何才能入门?”
赤松子道:“我们平常所说的道行,包括了德行和道术两个方面,修炼也是从这两方面入手。所谓德行就是修心,一个道人的德行好坏就看他的心术正不正。如不怀邪念,不为名利所动,不为金钱美女所诱惑,这样就万物不能动摇他的理念,就能一切按天道行事,维护正义,造化生灵,这就是德行的表现。另外也有一些人,他们不怀好意,一心想着名誉地位,金钱美女。他们认为万物该为他所用,他们修炼就是为了学到一定的道术去为自己谋利,去为君王效命,去做官当老爷。这些人虽然也可在修炼中获得道术,能上知天文,下明地理,法力在一般人之上。但他们往往为了自己的利益,助恶成灾。他们道术越高,为害也越大,这就是所谓德行不好,人们常称他们为邪道。贫道曾见过一个道人,名声很大,道术也不错,据说能呼风唤雨,在一个诸侯国里做了大官,常协助君主主持祭祀。那位君主死了以后,他便通过问卦,说先君要几个大臣陪他去,于是导致先君的几个大臣陪了葬。幼主接位以后权力就落在他手中。但由于他的德行不好,幼主长大后,终于把他处死了。
再说所谓道术,就是指修道人通过修炼后本领的大小,俗称法力。修炼得越好的人,他们的法力越大。据师傅说,法力到了一定的程度就可以成仙,可以腾云驾雾,白日飞升,来往于天地间,成为神人交流的使者。百姓和诸侯都尊敬他们,惧怕他们,从而很容易做官,所以万国都有道人参与政事,形成政教合一。
由于德行和道术不同,修道的人也有很多等级。才开始修炼的人,自然少有道术,只能听从师傅使唤,这些多半是年轻人,甚至是孩童,称为道童。只有当他们修炼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师傅认为可以自行修炼了,才可拜别师傅另立门户,这时才能称为道人。再经过勤修苦练,他们的德行和道术达到了一定的境界,有了一定的影响,受到了道界的尊敬,此时便被人尊为神仙。他们常常住在名山胜景之中,来去都显得很神秘。
神仙也分为二类。一类是道行非常高深,法力非常广大,可以腾云驾雾,飞入上天,到天上去协助天帝治理三界,这叫做天仙。天仙到了天帝那儿以后,也有分工不同。有如我们朝廷一样,有官阶等级。其中几个法力最大,被称为祖师的大神,常留在天帝身边,治理三界,甚至还兼管三界以外的事;那些法力稍逊一等的,则被分派去管理天上的某一部门。有的被派往人间,帮助天帝管理百姓,这就是所谓天子或天子身边的大臣。
第二类是地仙,他们虽达到了一定的道行,但还没有上天的本领。而且这类神仙的根基一般也不甚牢,发展前景不大,即使再修炼也成不了天仙,就只能由上界派天仙来考察,将其情况奏明天帝,天帝根据情况封他们为地仙,留在人间管理山河水泽及妖魔鬼怪,使其不至作恶。
神仙也与人间一样,他们由于德行和法力有差别,功过也不一样。有的法力不高,不能胜任神职,徒有虚名却干不了大事;有的虽然神通广大,能干大事,却德行不好,不行天道,不按天帝的旨意行事,甚至还干坏事,残害苍生,有时还与妖魔鬼怪混在一起,兴风作浪。天庭对这些事自然也是要管的,所以每到一定的时候就要派天仙来考察,惩罚一些变坏了的地仙或人间暴君,以及一些与暴君狼狈为奸的奸臣,或在地方作恶的地霸刁民,俗语就叫做劫数。上天制造劫数的方法和手段很多,或战争,或疾病,或降灾,用以维护三界的稳定和平衡。”
赤松子说到这里,那军汉又问道:“先生所讲的我都听得很清楚,说修道包括了德行和道术两方面。但先生说到天帝和天仙的时候,却只说道术,不说德行,难道天仙就不要德行吗?”
赤松子听了笑道:“俗话说天机不可泄露,我们在此本不当议论天廷的事,但你已问及此,我也不能不说几句。
天上大概也与人间差不多,人间天子被称为圣上,道德标准由他制定。作为臣民来说,忠君便是德。天廷大概也是一样,上天的德行叫做天道,天道是天帝制定的,当然也有他身边的天神参与。但到得天帝身边,并能与天帝共议大事者,必是极有法力的,没有法力再有德行也到不了天帝身边。好像人间一样,有德行的不一定到得天子身边,天子身边的人也不一定都有德行。而且众神对天道的看法也不一样,甚至截然相反。
据说天神也分为二派,一派主生。主生的自称有好生之德,主张保护生灵,保护人类,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善神。主杀的一派则主张毁灭人类,毁灭生灵,常被人称为恶神。其实这都是人为了保护自己的偏见,不知两派神仙都称自己是善神,而且各有各的理由,就是天帝也无法明确表态谁是善神。
主生的一派看到了杀生的残酷,被杀者的凄惨,于是主张停止杀戮,普救众生。他们到处奔波,鼓吹保护生灵,特别是保护人类,人类当然欢迎,所以称他们为善神。
主杀的一派则站出来反驳道:‘自称善神的神是恶神。请众仙来看一看,世上何处不杀生,人杀人,兽吃兽,鸟吃鸟,鱼吃鱼,就连弱小的虫蚁之类也互相吞食,谁能保护得了呢?由于各种生灵都互相吞食,救了这类又害了那类,看来只有不救,只有让所有的生灵灭绝,才可以停止杀戮,才看不到流血,所以我们才是真正的善神。一些神仙要保护人类,保护生灵,实际上就是保护互相残杀,就是让哀鸣惨叫永远不绝。由此看来,保护生灵,保护人类,才是真正的恶神。’
两派都说自己有理,自己才是真正的善神,就连天帝也无法判断谁是善神,谁是恶神,只好从他们两派中调和,让他们同时并存,互相制约。生多了就由主杀的出来制造劫数,死多了就让主生的出来保护生灵。这样主生的主生,主杀的主杀,生生灭灭,变化不绝,这就是天道,我们道家就是遵循天道。”赤松子说完哈哈大笑。
他们一边走一边说,不觉回到了苍梧。此时舜已形体衰竭,气息低微,不省人事。病到如此程度,赤松子也无能为力了,只好安慰大家。
众人知道舜将一病不起,非常悲痛,虽在舜面前强忍眼泪,背后却哭得两眼红肿。过了很久舜才慢慢苏醒过了,见大家两眼红肿,心想赤松子来了,大家反而哭得更厉害,必然是自己的病治不好了,便欲交代后事。为了安慰大家,他强打精神,显出一副轻松的样子,还给大家讲了一个梦中的故事道:“朕刚入睡不久,便见空中彩云缭绕,由远而近传来音乐之声,同时香气四溢,一派仙人自天而降。与朕见礼后,其中一位仙官道:‘汝凡任已满,天帝特令小臣前来迎接,请速归天廷。’我听了以后,本欲随他们而去,但又想起还没有与众卿告辞,有些事情还没有交代清楚,于是心中一惊,醒了过来。看来朕已不久于人世,现在把一些主要事情交代一下,请众卿照此办理。”
他说得很轻松,果然大家的心情也放松了些,于是继续道:“一是这里离蒲坂甚远,按照古例,死于陵者葬于陵,死于泽者葬于泽,桐棺一付,治丧三日。朕死在这里就葬在这里,不劳人徒,不惊动百姓;而且我死后众卿都回去,大家还年轻,不要为了朕老死苍梧;二是给朕带二道口谕回都。一道是传给禹,朕死后众朝臣一律照常理事,以天下百姓为重,不要远来苍梧;第二道传给娥皇、女英,要她们不要过于悲恸,好好保养自己。朕在之日,没有给她们带来什么好处,也没有给她们留下什么遗物,死后也不想为她们增加麻烦。她们不要为我来苍梧,只在蒲坂各自保重,自娱晚年,每年代我祭祀先帝,吾于泉下亦乐矣。”说完闭目养神。众人见他气息低微,也没有再去打扰他。
当晚帝舜果然仙逝了,大家想起舜说的梦,又惊又怪,眼见他能预知生死,更加佩服,认定他真是上仙下界。
舜去世后,在场的人都呜呜咽咽的哭了起来,何成道:“我们追随天子多年,天子待我等如亲人。现大恩未报,帝却先去了,深感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使他此次南巡一出不归,从此以后再也见不到他老人家了。”他说得很悲切,众人听了也哭得更伤心。他们认为若让舜一人葬在这荒凉之地,实在放心不下,也实在不忍心。想到这里大家更加悲切,竟嚎啕大哭起来。只有赤松子与何侯是修道之人,已排除凡念,把生死看得平常。他们不但不哭,还开导大家,人死不能复生,哭也无用,要大家节哀,继承舜的遗志,多为民办好事。
众人在赤松子的劝解下,才慢慢停止了哭诉,考虑丧事安排。大家看那九嶷山,山势峻秀,森林茂密,清泉出峪,流水潺潺,虫声唧唧,鸟鸣嘤嘤,也是个安息的好地方,便尊照舜的遗言,举行了简单的仪式,就安葬在那里。后人有诗颂其德曰:
帝舜八十再巡南,托身苍梧不回还;
临终尤不劳民力,英魂永留九嶷山。
事完后,众人见了舜的孤陵,又想起了他平日的好处,都不忍离去,决心为他守陵。但天子去世是件大事,不能不让朝廷知道,更何况还有遗言要回蒲坂禀报,于是公推二人回蒲坂报丧,其余人自愿留了下来。
他们一边开荒种地,自食其力,一面在舜的陵墓附近植树种花,使环境更加优美,引来不少美丽的鸟儿在附近梧桐树上作窝。后人亦有诗曰:
圣主仙归九嶷峰,无数凤凰宿梧桐;
二百随从甘守墓,遍地鲜花满山红。
传说留在那里的人,从此跟随何侯学道,不但个个长寿,还多是无疾而终。
再说二个使者回蒲坂后,天色已不早,在都城歇息了一晚,次日早朝时,当着众朝臣转达舜的遗旨道:“朕南巡到苍梧,偶沾风寒,不意沉重之甚,恐不能再回朝与众卿相见,深感遗憾。朕崩之后,请众卿遵先帝遗言,由伯禹继承大位,并恭行先帝之德,以百姓为重。”
伯禹听了,哭拜于地,唯唯受教。因舜有遗言,众臣不再去苍梧,于是就在朝中为舜设灵祭祀,并通令天下诸侯不来京中,也不去苍梧,亦是就地设灵祭奠,这样大大节约了人力物力,天下皆颂其德曰:
千古相传一圣君,鞠躬尽瘁为人民;
巨星永留苍梧地,万丈金光照后人。
注解:
1.苍梧——即今九嶷山之古称,舜墓在今湖南宁远县东南部。
2.衡山——古代衡山有两处,此处应是指湖南衡山。
(https://www.tbxsvv.cc/html/30/30079/8593158.html)
1秒记住官术网网:www.tbxsw.com.tbxsvv.cc.tbxsvv.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