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话说成驹经过湘水君的劝说,果然有了悔改之心,终于归降朝廷。禹以上宾之礼待他,并说道:“侯君虽然反叛朝廷有罪,但当今天子仁慈,只要你能悔改,我仍可奏明天子,给你一条出路,让你立功赎罪,你可愿意?”
成驹道:“崇伯意欲成驹何为?”
伯禹道:“九州之内都在治理水土,你的前任苗叔早已臣服了朝廷,与朝廷一起治理水土。而你继位之后却又抗拒天命,反叛朝廷,置天下百姓于不顾,停止了水土治理,使自己成为罪人。如今连有苗之民亦对你怨声载道,说你不关爱百姓。故我劝你还是顺应民心,从此丢下私怨,配合朝廷治理水土,把你叛乱期间影响的工程加快完成,为百姓做几件好事,以减轻自己的罪孽。”
成驹道:“我有苗地处云梦与彭蠡之间,大江横贯东西,是水患最严重的地方,岂有不治之理。只是原先认为身为有苗之君,应为有苗复仇,先恢复有苗国,然后再治理水土。其实我对江汉二水的灾情早已了解清楚,也同样做了治理的打算,只是准备缓行一步。原先认为配合朝廷治理成功,功德在朝廷,百姓更会对朝廷感恩戴德,更会拥护朝廷,那时我们要复仇就更无望了。现在天不佑我,使我败于崇伯之手,看来一切皆有天意。崇伯真要有心为民消灾,成驹自当出力。”
禹听了高兴地道:“有苗地跨荆、扬两州,对水土治理至关重要。你身处此地,最了解这里的情况。只要你能配合,能为水土治理出力,成功之后我将奏明天子,仍让你为有苗之君。现在你就谈一谈境内治理的方略吧。若确实能为我们提供治理方略,那就是你的功劳。”
成驹道:“总的来说,崇伯关于水土治理的方略是成功的。治理必须整体考虑,江汉二水也不例外。江水源于昆仑,经过梁、荆、扬三州,洪水波及面积甚广。再就汉水而言,从嶓冢山一带下来的水汇入漾水,向东流进汉中,所以那一段叫汉水;再往东流汇合沿途之水,使流量更大,一路奔腾剽疾,波浪滔滔,所以那一段叫沧浪水;再汇合丹水等几条支流形成三澨水,经过荆山东北面再往东流,到达大别山,被大别山拦住,折向南流后再往东,水势湍急。直到进入中下游平原,地势平坦。若遇山洪暴发或上游涨水便可酿成大灾。特别是夏秋季节,河水暴涨常将平地淹没,如同大海,造成巨大损失。所以应在江汉二水的两岸筑起高厚坚实的堤防,使洪水不外溢而先后注入洞庭、彭蠡等泽中,经过调节后再由北江入大海。另外岷山之水入江后,往东分出一条支流,叫做沱江,再往东流到澧水。经过九江后到东陵,再向东偏北流,也汇入彭蠡泽,经中江入大海。这些河流都是天然形成,常易改道,把大量泥沙带往低洼处,形成了西起巫山,东到海滨,一个东西延伸的狭长平原。其间可种植大量水稻,是我们开发利用的好地方。但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河道与黄河有四个不同之处。一是它的水流量比黄河还大;二是水量变化的季节性没有黄河明显;三是这里的湖泊比黄河流域更多;四是江汉流经的地方虽然多,而且同是西面高而多山,但却没有黄土高原那样的黄土带,泥沙相对少些,所造成的阻塞没有那样严重,所以一般情况下长江改道的位置和范围没有黄河那么大,形成的平原也就比较狭长,不像黄河下游平原那样宽广。由于长江下游地势比黄河下游还低,湖荡星罗棋布,河叉纵横,水量丰富,气候适宜,有利于水稻生长。若把这里整治好了,便可扩大水稻种植,这里的百姓便不愁没饭吃了。”
禹又追问道:“那么你认为应该怎样治理呢?”
成驹道:“罪人认为这江汉水域要治理成功,必须注意三个方面:一是上游河道狭窄而复杂,必须以疏导为主。只要上游水有常道,则中下游就好防范了;二是要保护湖泽。上天把这里的地面安排得很巧妙,不但天然河流多,还造就了星罗棋布的湖泊沼泽。大的如云梦、彭蠡、震泽,小的不计其数。洪水来时大量的水流入这些湖泽中,对缓解灾情起了很大的作用。故罪人认为治理时必须注意保护这些湖泽,不可以一时之利而毁之。但湖泊也同样是天然形成,涨水时便向周围泛滥,侵袭良田沃土,所以也必须治理,必须在周围低洼处筑起堤防。象洞庭、彭蠡这样大面积的湖泽,只要在周围低洼处筑起了堤防,其容纳的水量就可大量增加,洪灾就会大大减少。最后一个要说的就是下游河道必须疏通。现在梁州、荆州、扬州一带的水流虽都汇入江汉二水,最后由北江、中江和东江三道入海,但因都是天然形成,水面宽,河床浅,排水慢,中道分支多,最易被泥沙淤阻,使河道壅塞,河流改道,加重洪水泛滥。故以罪人看来,要治理好这江汉之水,还必须使下游的三江通畅。但由于下游水量大,又无黄河那样明显的季节变化,就是冬天水流量仍不小,所以单靠疏通还有困难。故在疏导的同时必须在两边筑起堤防,使水面窄而不外溢。水面窄则流速快,水流快则冲击力大,不但泥沙和杂物不能沉积瘀滞,还可借助河水的自然冲击力使河床加深。这样水流有了常道,就不会越过堤防淹没田土房屋了。”
伯禹见他说得有理,不但符合自己的想法,而且比自己规划的还更具体,看来他确实有些才干,对水土治理也实在有研究,便亲切地拍着他的肩膀道:“你说得很好,可见你已准备诚心配合朝廷,我为你感到高兴。因为你最熟悉这里的情况,现在我就任命你为治理江汉二水的工师。侯君若能不负众望,努力发挥你的才干,与我们一道治理水土,成功后不但可以赎罪,天子还会论功行赏。”
成驹听了喜出望外,忙跪下向禹谢恩。自从禹任命他为工师后,他所管理的地方比原先有苗还大。他心中高兴,果然从此一心一意助禹治理水土,后来果然立了大功,受到朝廷褒奖。
有苗氏原本是我国南方一个人口众多,地域广大的部落联盟。由于臣服了朝廷,加上地处黎部落、神农氏、大越、卢夷、黄夷、涂山氏等部落之中,经过长期交往,后来逐步与这些部落融合在一起,并不断接受华夏文化。特别是周代以后加强了对长江流域的统治,到汉代更是长期处于汉王朝的统治下,有苗氏绝大部分人被融合成了汉人,只有少数移居边远地区,或被流放到三危等地的部分苗裔仍保持了有苗的风俗,此处就不多说。
单说大禹见长江水域的工程艰巨,成驹又初服朝廷,要把耽搁了的工程赶上来,就必须加倍努力。他本想在此留一个时期,此时却有朝廷派来伯夷。伯夷先转达了天子对再征有苗成功的祝贺,禹却谦虚道:“这一次成功实属侥幸,如其说是我成功,倒不如说是有苗失误。有苗疆土辽阔,地形复杂,成驹开始布防合理,征讨本属不易。只是他的儿子不争气,各怀私心。大儿子林江、二儿子卢明为掌兵权,自请守大江,却在江中横行霸道,抢劫商旅。我初到此地,令应龙、章商、鸿濛三人假扮商旅,沿江察看敌情,正遇林江、卢明二人欲对商船进行抢劫,被三将所擒,丢了长江天险,奔云死于应龙之手,使平时十分精明的成驹因丧子之痛,同样失去了理智,主动找我军报仇。被我用计击破,很快败于我军。此实是上托天子洪福,下赖将士用命,文命岂敢贪天之功。”
伯夷道:“虽是天赐良机,让他们自投罗网,但还是崇伯运筹巧妙,方能如此快取得胜利。”他们正在交谈,侍从报说筵席已准备好,请崇伯与天使赴宴。
席间伯夷又对禹道:“此来还有一事,因平逢山一带遇到了蜂祸,不少民夫被蜜蜂蛰伤,由于民夫打杀了蜜蜂,又与当地有蟜部落发生了纠纷,一时相持不下,工程无法进展,天子旨意还是请崇伯去走一趟。
平逢山近于雍、冀、豫三州交界处,周围地形复杂,到处都是高山峻岭,而且山外有山,岭外有岭。特别是那终南山,横亘雍、梁二州之间。它的东面是华山,东北又与冀州的中条山相连,再往东去就是王屋山、析城山、太行山;由华山往东又是崤山,由崤山向北又接中条山。从终南山往东就是熊耳山,由熊耳山向东北方向走,又有一山循伊水而东,那就是中岳嵩山,北面又与王屋山相邻。那里不但多凶禽猛兽,巨蟒毒虫,而且道路艰难,交通不便。禹为了邻近几州的交流,派了不少人在那里开通道路,却在平逢山一带遇到了麻烦。舜因忙于朝务,加上修通道路是禹亲自主持,也不便于插手,就指派伯夷在慰劳禹二次征有苗成功的同时,请他去平逢山一趟。
禹听了伯夷传达的旨意,立即把江汉水域的治理做了安排,然后向西北而行。为了了解更多情况,他一边走一边视察。当他走到了离平逢山不远的地方时,登高而望。但见群峰高入云霄,而且连绵不断,其间人烟稀少,不觉叹道:“从这些山中开通道路,虽属壮举,却实在艰难。”为了体恤下属,鼓励士气,他便开始对修路的民夫进行慰问,得知不少人丧身于毒虫猛兽,心中非常难过。到得平逢山时,见工程已因蜂祸而停止,便立即到民夫中了解情况。
原来民夫在修通道路时,但见蜜蜂群群,到处都是蜂窝。一日众人伐木弄破了一个野蜂蜂巢,引起成千上万的野蜂散入空中,直扑人群,见人就蛰,在场的人很多被蛰得脸红鼻肿。疼痛难忍。他们身边带的刀剑只能对付猛兽,却奈何不了小小的蜜蜂。一怒之下,大家砍了树枝扑打。虽然打死了不少蜂,但扑杀得越多,来得也越多,浑身攒积,扑不胜扑。此时在场的医师仙姜见众人被蜂蛰成这个样子,便舍身入死上前救护,也被群蜂包围,并在她的脸上、手上到处蛰咬。她只得到处闪避,不意脚下被山藤绊倒,从山坡上摔了下去,头部撞在一块大石上,顿时血流如注。大家急忙上前救护,回到家中却已昏迷不醒,没过多久便死了。在场的人都为她流泪,为她的死感到悲伤。
众人见蜂如此猖獗,蛰伤了不少同伴,还使医师仙姜摔死,更加群情激奋。后来见一个地方蜂更多,有人想出了一个办法,即用烟火熏烧,这方法果然灵验。只要大家将火烧起,顿时烟焰冲天,蜜蜂纷纷坠地,有的则飞往远方。
(https://www.tbxsvv.cc/html/30/30079/8593134.html)
1秒记住官术网网:www.tbxsw.com.tbxsvv.cc.tbxsvv.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