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 > 玄幻奇幻 > 尧舜禹东方文明古国缔造者 > 叛成驹认罪重治水 平逢山修路惹蜂祸2

?    蜂患既除,大家准备复工,不久却来了一群有蟜氏人。他们不问是非,手持棍棒,见了民夫便打。众民夫还不知怎么回事,却已有不少人被打伤。因在场人数少,只好暂时逃离现场。

    不久民夫也集合起来,准备拼命,眼看就要闹出大事。这时突然一群人拥簇着一个老者急速而至,高声叫道:“众位休要动手,吾乃平逢山侯,特来为你们两家议和,有什么事请各派长者来此说理。”

    众人见他身着道袍,峨冠博带,和颜悦色,面带慈祥,知他是个长者。为了避免一场大祸,双方停止了厮打,派人向平逢山侯说理。

    经平逢山侯说明,民夫才知道这里野蜂虽然很多,但他们烧的却是有蟜氏人养的家蜂。有蟜氏人以养蜂为业,这下断了他们的生路,所以引起有蟜氏愤怒,故前来争斗。

    有蟜氏世居平逢山一带。平逢山在伊水和洛水之北,谷城之西,属于中原一个古老的部落,文明开化较早。据说炎帝和黄帝族的共同祖先少典氏之妻,就是有蟜氏之女。

    有蟜氏对昆虫有特别的研究,最早发明了养蜂。因蜂蜜可以为人们提供蜜糖,故被他们称为娇虫,甚至还为他们建茅舍,称为蜂庐。尊蜜蜂为昆虫之首,以蜂为崇拜。

    有蟜氏以养蜂为业,常用蜂蜜与外人交换日常所需,非常文明礼貌,从不侵犯别人,平时与邻近部落相安无事。但谁要是侵犯了他们的蜂,就如临大敌,群起而攻之。

    这个部落的政治比较开明,当时的华夏大地,所有部落都是一个酋长,唯有有蟜氏有两个由族人选出的首领。有事互相商量,共同处理,如同一人,故称之为双头王。传说由于他们管理昆虫有方,被天帝封为昆虫之神,总管天下昆虫,成为我国养蜂业之始祖。

    有蟜氏本属羌人东迁的一支,原本住在姜水附近,曾经是个较大的部落联盟,包括了不少小部落。但由于长期被当权的黄帝族所同化,当时已只剩下平逢山这个养蜂部落。

    这次民夫在此修通道路,因不知有蟜氏的规矩,放火烧死了他们收养的蜜蜂,这可闯下了大祸。尽管他们打伤了不少民夫,尚且不肯罢休,由此影响了工程进展。

    有蟜氏除了索赔,还要求民夫赔礼道歉,有人甚至要求以民夫之命抵蜂神之命。民夫也愤愤不平,亦扬言要以命相拼,为仙姜报仇,为受伤的人解恨。双方争持不下。经过平逢山侯的调解,也只是使他们暂时各自克制,在朝廷来人之前,不得争斗。如谁要先挑起事端,平逢山侯将派兵问罪,方保一时无事,但工程无法开展。

    禹来到平逢山,先找养蜂族的双头王,两个酋长见了禹,知道他是有征伐权的大臣。作为一个小部落的酋长倒有些害怕,便向禹申诉道:“小族之民以养蜂为业,奉蜂为神。前些日子被这些民夫用火熏烧,伤了小族的蜂神,断了小族之民的生计,请崇伯为有蟜氏做主。”

    伯禹从容解释道:“这些民夫来自各个不同的地方,各地方的人从事不同的产业。有的从事养殖,有的从事手工制作,而且同一行业又有不同种类。由于山水相隔,交往甚少,各行业之间岂能尽知?你们以养蜂为业,而那些来自他乡的民夫不知贵部落规矩。他们以为蜜蜂是毒虫,说这毒虫见人就蛰,把他们蛰得眼浮脸肿,痛不可当。为了保护自己才扑打蜜蜂,并非有意与贵族为难。民夫还说贵邦蜜蜂满山皆是,越扑越多,致使工程无法进行。他们为了修通道路,才开始用火熏走‘毒虫’,那里分得清那些是野的,那些是贵族所养。而你们不问缘由随便打人,打伤了他们还不罢休,还说要他们为蜜蜂偿命。请问酋长,是人命重要?还是蜂命重要?更何况他们是为此地开通道路,对你们日后卖糖或购物皆有好处。”

    两酋长听了又道:“蜂是我们的神,神是不可侵犯的。”

    伯禹道:“蜜蜂是死了些,已不能再复活,但蜂神是不会死的。如果这样扑打一下就死了,那还是神吗?如果说是触犯了蜂神的尊严,我可代他们向蜂神赔礼。”说完便对天拜了几拜,接着又欲向两位酋长赔礼。酋长那里敢受,只好赶忙上前止住,于是再不好提赔礼道歉之事了。只是说族人没有了蜂怎么办,他们是靠养蜂为业的啊。

    禹为难地道:“前面已经说过了,蜂死不能复生。但你们没有了蜂,民众衣食不保。我可以派人为你们运些粮食来,解决暂时的困难。不过你们必须利用这段时间帮助民众自己想办法,另谋出路。”

    两酋长听了非常高兴,开始以为禹会对他们部落采取行动,会大难临头。却没想到还会对他们如此关怀,还答应给他们送来粮食。于是满心欢喜道:“既然伤害我们的蜂神是一场误会,崇伯又给蜂神赔了礼,我们也认为神是不会计较的。只是族人没了蜂以后的这段时间,到处挖草根,吃虫子,没了生活来源,所以他们才要杀那些烧蜂的人。若是崇伯真的能给我们吃的,我们只要有了吃的,就可以去山上收集那飞散了的蜂带回来驯养,大约半年时间就可以恢复养蜂业。”

    伯禹听了感到很稀奇,这些蜂如此厉害,见人就蛰,又如何去抓呢?真是百业有百法,那知这些蜜蜂虽然厉害,但只要掌握了它们的习性,也就可抓可养,还可以取它们的蜜。

    伯禹说话算数,这是人们最尊敬他的地方,人们都说他的言行就是法度。这次也不例外,他说到做到,不久果然为养蜂人运来了大米。在那交通不发达的地方,那里的山民们没吃过大米饭,尽管蜜糖甜美可口,但对他们来说,早已吃厌了。今日能吃上米饭,自然感到新鲜,几个月的仇恨一下子就化解了。他们奔走相告,都说崇伯是圣人,办事说到做到。

    他们吃饱了肚子,白天上山寻找蜂窝,晚上几个人带着一个木箱,在箱子里抹些蜜糖,手里拿着一把香烟出发了。几个时辰后,他们真的带回来一箱一箱的蜂。原来蜜蜂白天出去采蜜,晚上则在窝中休息。要取蜂只要把抹了蜜糖的木箱轻轻放在蜂巢上,再用微烟慢熏,它们就会慢慢地进入木箱。等蜂王入了箱子后,即可把盖子盖上,轻轻地拿回家中。对于好取的蜂巢,甚至可以整体提走。

    几个月后,他们养蜂事业不但又开始了,还慢慢地发展起来。山民们高兴得吹弹歌唱,从此又出现了生机。禹又利用他们对大米饭感兴趣,还给他们带来了稻种,派人教他们种植水稻,在那里发展水稻种植,山民们更乐其业。而众民夫见禹不但不惩罚养蜂人,还百般扶植,给他们送粮送米,心中不服。

    一日柏翳又运来粮食,禹同样给养蜂人一份。那养蜂人自然高兴,他们的两个酋长也亲自来向禹道谢。但民夫却有人要组织袭击两酋长。好在被柏翳发现,并及时制止了。他把这一情况告诉了禹,禹即刻进行调查。发现是两个千夫长干的,于是怒责道:“我为了息事,搞好你们与有蟜氏的关系,费了很大的功夫,你们却来破坏,是何道理?”

    两个千夫长跪下道:“我们背井离乡,日夜辛劳,为此地修通道路,造福于他们,却被他们的毒虫蛰伤。他们不但不向我们赔礼,还来挑衅,打伤我们的人,还口口声声要杀了我们为蜂偿命。特别是一心一意为水土治理出力的仙姜,她为了救护我们,被蜂蛰得跌下山坡而死。她为救我们而死,我们怎能不为她报仇呢?”

    伯禹听到这里,也非常难过地道:“你们起来吧,对仙姜我也是非常想念的。她是我的一个好师姐,一生崇尚水土治理,早就下了决心要为水土治理献身。现在真的献身了,我又怎么不痛心呢?我也时常想起她,前几天还梦见了她呢。”

    两个千夫长听了忙追问道:“崇伯梦见她怎样了?”原来两个千夫长都年轻未婚,常年与仙姜在一起,受到她的百般关爱。她除了采药为民夫治病外,还给他们端茶送水,有时甚至为他们洗衣做饭,样样能干。她做的饭菜也特别好吃,民夫们都很喜欢他,尤其是两个千夫长更是对她产生了爱慕之情。但仙姜只有一个,而爱她的千夫长就有两个。好在他们认为仙姜聪明能干,远胜自己,不敢高攀,才迟迟没有向她表白。如今她却死了,大家都感到特别伤心。

    他们那里知道仙姜是修道之人,由于修炼得好,表面上看起来很年轻,其实比两个千夫长都大,而且早已无意于婚姻。现在仙姜去世了,使这两个同样爱着她的人,相视而泣,这时仙姜在他们心目中已由爱慕转为崇敬。他们正商量为仙姜报仇,却被伯禹制止了,所以心中不快。此时突然听禹说梦见了她,于是迫不及待地向崇伯询问梦中的情况。

    伯禹道:“前几天晚上,我刚入睡,却梦见她打扮如同仙子,比生前还要美丽得多,带着一班女仆走到我面前。说我们不要为她悲伤,天帝见她多年修道,又追随水土治理,为民治病有功,封她为平逢山山神,并赐给她一种仙草,已把它种在坟前。这草可以用来治毒虫蛰伤,如人被毒虫蛰伤,只要用这草的块根切一片擦伤口,即可无痛痒。而且这草不但无毒,且其味微辛,可供食用。现在想通过崇伯把这草转送给民众,也可以给养蜂人食蜜时调味。”

    两个千夫长听说仙姜还要把仙草送给养蜂人,更觉得奇怪,又问道:“仙姜因蜂而死,难道她不想报仇吗?”

    伯禹笑道:“仙姜之所以能成为仙子,就在于她有豁达的胸襟。她一生为了水土治理,关爱所有的民夫,以善意对待所有民众。死后同样不忘民众,献出仙草为所有人造福,才能成为人们心目中的仙子。”

    两个千夫长听了很受感动,更加崇敬仙姜。过了几天,他们二人又去为她整理坟墓,说来也怪,果然在她的坟前发现了一种奇草,而且与大禹梦中所见一模一样,便采了几株回来献给禹。禹见了根肥肉厚的仙草,也感到很新奇,便试着检验其功效,果然如梦中所说一样,于是这草很快就为人们所利用。人被毒虫蛰伤后,只要切一片擦患处,立即止痒;炒鱼虾加上它做调料,还能去腥臭;把它切碎放在蜜糖中用开水冲服,其味更鲜美。于是人们就把这仙草以仙姜的姓为名,称为姜。成了一味好药材。

    仙姜既然无意报仇,千夫长与众民夫也都扩大了眼界,像仙姜一样与养蜂人化敌为友。

    伯禹把梦告诉了养蜂人,并将仙草交给了他们。养蜂人用姜冲蜜吃,非常甜美,于是也敬重仙姜,年年为她修墓,祭祀她。从此养蜂人与民夫和好如一家,大家一起修道路,治水土。第二年蜜蜂养得更旺,养蜂人还告诉众民夫如何养蜂和防止蜂蛰,养蜂的技术就这样向四面八方传开了。

    注解:

    1.平逢山——有人认为即今河南洛阳市西北之北邙山。

(https://www.tbxsvv.cc/html/30/30079/8593135.html)


1秒记住官术网网:www.tbxsw.com.tbxsvv.cc.tbxsvv.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