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子回京,满朝文武都来迎接。(本章节由网友上传&nb)尧下辇与众臣一一相见,城中百姓也不分老幼都来围观,尧一一致意。自颛琐帝以后,虽然天子与百姓的距离拉大了,但那时百姓见天子,毕竟不像后世那么难。那时城池不大,城中人口也不多,天子出入也不像后世帝王那么多礼节,城中不少人已是见过帝尧很多次。他们对尧非常熟悉,非常崇敬,也非常有感情。他们还记得尧迁都来平阳时,精神焕发,风度翩翩,见了来迎接他的民众如同亲人,频频招手致意。由于几十年的操劳,今天却变得很衰老了。看他的脸上满是皱纹,又使人想起往事。特别是在那十日并出,草木枯萎,庄稼颗粒无收,人民饥饿时,他与民同吃野菜充饥。为了求雨,他袒胸露背,烈日下睡在爼上,以身带牲。
鲧治水无成,堤防倒塌,洪水冲走了人们的房屋、牲口,淹没了良田、庄稼,平阳亦水深数尺。在这万分危急之际,他不顾自身安危,亲自带领群臣救助百姓,与百姓一起住在荒山上忍饥挨饿,还要恩及禽兽。今天天下太平,四方来朝,可以享福了,他却为了让贤任能,自避于洛水。
几十年来,由于他推行善政,使国家安定,人们安居乐业,他却衰老了,头发苍白,皱纹满面,牙齿也脱落了。但他并不计较自己的得失,见了来迎接他的人群,依然满怀喜悦,面带笑容,频频向大家致意。他本想到人群中去走走,可由于身体虚弱和长途颠簸,接见大臣后,便感到头昏眼花,站立不稳。
民众见了他在车中歪歪斜斜的样子,便知这位为百姓操劳一生的伟人已经不久于人世了,不少人为他暗自落泪。而一起来迎接他的丹朱却闷闷不乐地走在后面,也没有人去理睬他,帝尧也没有格外看他一眼。这一切旁人看来似乎很平静,只有散宜氏心中却如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担心自己的儿子会有不祥的事发生。
休息几日后,尧的身体爽快了些,舜又恭恭敬敬地请他上朝。尧因为已将朝政交给了舜,平时舜来请他,除重大事情外,他一般是推辞不去。而此次却是例外,他不但欣然同意,还穿上朝服走在前面。来到朝堂后,又端端正正地坐在帝位上。众臣见尧这次回来又亲自临朝,无不欢欣鼓舞。舜也从内心感到高兴,都希望他能多活几年,多为百姓办几件好事,于是群情激昂,朝堂一片欢呼。
朝拜毕,帝尧发话道:“丹朱来了没有?”
舜跪下道:“丹朱年过三十,天子却没有给他官职,也无爵位,故不能来参加朝会。今日天子临朝,正是大喜之日,请求给丹朱加封。”众大臣也以为尧老了,知道自己在世的日子不多了,思念亲人,特地回来看望儿子。今日上朝又点丹朱之名,必是为他加封。尽管大家都知道他陆上行舟的丑闻,恨他不争气,但看在尧的面上,也一起跪下为丹朱请封。
尧却不提加封之事,只道我岁数大了,忘了他没有资格上朝,你们把他叫来吧。放齐听了非常高兴,马上答道:“臣弟去把他叫来便是。”说完走了出去。
不久丹朱跟了进来,跪在朝堂上却不敢说话。尧睁大眼睛看着丹朱,严肃地问道:“朕走后这些日子,你干了些什么?”
丹朱来朝前听他叔父放齐说,父亲宣他入朝可能是加封,心中还很高兴,此时听尧这么一问,方知事情不妙。但开始还想抵赖,便向尧叩头道:“孩儿谨守父教,在家修身养性。”
尧听他抵赖,便又追问道:“那陆上行舟的事是谁干的!”
丹朱听得尧当着众臣说出此事,非常心慌,再也不敢说话。
尧见他不说话,便知传闻不假,气得双眼发**:“大胆的奴才,朕走后你又闯下大祸,还想抵赖!我养了你这个不肖子,如何面对天下苍生,死后有何面目去见祖宗。”说完便喝道:“武士何在!给朕推出去斩了!以免将来祸害国家。”
众臣听尧又说出一个“斩”字,都慌了手脚,只好一齐跪下为丹朱求情。放齐膝行而前道:“帝为民操劳一生,民众无不感恩戴德,都希望天子祖庙香烟不绝。朱虽有小过,可以责令他改正,却万万不可当此重刑。”
尧仍怒道:“天下叛乱才平息不久,民众还有饥饿,朝廷想要治理水土尚缺钱粮。他却不想民众疾苦,只知游乐。前次教训过他,他说改正,这次却变本加厉,竟敢役使百姓玩出陆上行舟之奇闻,你们说该斩不该斩!”众臣见尧怒容满面,都不敢做声,只有皋陶大声说道:“不该斩!”
尧仍是怒容满面道:“陆上行舟天下议论纷纷,民怨极大,有损朝廷威严,你又说不该斩。朕且问你,是民众重要?还是一丹朱重要?”
皋陶道:“丹朱也是您的子民,圣上爱民也包括了丹朱。他虽为帝子,但圣上的五常教化明明说要父慈子孝。今日帝若一怒之下杀了丹朱,日后如何向天下解说父慈子孝?况且丹朱虽有错,却罪不至死,故臣请对丹朱依法论处。”
尧听他这么一说,心知有理,却仍怒问道:“依法又该怎么处置?”
皋陶道:“丹朱所犯之罪,比起驩兜、康任、苗伯来,孰重孰轻?帝说丹朱是不肖子,但比起浑沌、穷奇、梼杌、饕餮来,又谁影响更坏?帝对驩兜、康任、苗伯、浑沌、穷奇、梼杌、饕餮等真正犯有死罪的人尚且不施肉刑。而且丹朱除了贪玩外,并无其他重大罪过,帝令推出斩首,臣等实不敢遵命!”说到这里,皋陶又看了看尧,见他虽然没有说话,但脸色已平和了一些,显出一付十分无奈的样子。
尧见众人还在跪着求情,已不便再发怒,想起皋陶的话,丹朱虽然不争气,但确实没有犯到死罪,自己岂能不听劝谏,于是叹口气道:“既然法不当死,朕也不能违法行事,那就请众卿依法论处吧。”
众臣听尧说由大家议罪,便又一齐求情道:“丹朱只是贪玩,并无大罪。主上一贯宽大为怀,那就赦免了他,让他回去思过吧。”
尧还未及答话,皋陶又道:“帝以天下为公器,天下百姓敬如神灵。丹朱虽为帝子,却昏庸无知,私自动用朝廷船只,役使百姓陆上行舟,天下皆知,影响极坏。若赦其无罪,必有损天子圣明。故依臣看来,应处以流放,以告慰天下,使天下人皆知主上不私其子,帝子犯法,与民同罪。”
帝尧听了连连点头道:“好,就这样处理。但必须尽快执行,不可延误。”此时由于朱过于淘气,把尧气得头昏眼花,晕倒于殿上。众人都知他气恼,忙令侍从将他送回宫。丹朱也只好暂回住所,等候朝廷发落。
第二天早朝,尧又派人催促赶快执行。众臣便开始商议丹朱流放的地方。一致认为不能放得太远,也不能太近。若放得太远,尧夫妇年事已高,万一有事他回来不便;若放得太近,尧必不同意。议来议去,决定将他流放到丹渊①。这里历来是流放犯人的地方,房屋都是现成的,而且此处离平阳不甚远,来往较方便。地方选好后,奏明帝尧。尧余怒未息,便令急速执行。
帝夫人散宜氏听到儿子要流放的消息,由于爱子心切,日夜啼哭,心中有不少顾虑。两个女儿都已出嫁,尧又年老多病,自己亦年事已高,丹朱一旦流放,何时得归?尧又不劳民力,身边除了几个侍卫,少有奴仆。日后一旦病重怎么办?她前思后想,眼泪不干。
娥皇、女英听说哥哥要流放丹渊,闻讯赶回娘家。见母亲哭得两眼红肿,也非常难过,跟着哭了起来。她们一边哭,一边劝解母亲。一家人哭在一起,哭声惊动了帝尧,尧大声训斥道:“朱儿不肖,你们不难过,今日要流放他,你们就如此伤心。朱身为帝子,本应为民表率,他却只知玩乐,干出役使百姓陆上行舟的奇玩。流放到乡下去看看百姓的生活,体验一下众庶的疾苦,又有何不好。吾身居帝位,为万民之主,若也只知私其子,这与驩兜、康任等人又有什么不同?难道到了晚年,你们还要陷我于不明吗?”
散宜氏母女听了尧的训斥,才停止了啼哭,抹去眼泪。散宜氏本是贤淑之人,通情达理,便在尧前跪下道:“帝的决定非常英明,我等啼哭并非怨主上处置不当,只是一时出于母子之情。但不知我前生作了什么孽,生了这么一个不肖子,使主上如此操心。我应承担教子不严之责,请主上降罪。”说完又泪如泉涌。
尧见老夫人跪在面前,心中更加忧闷,长叹一声,只好将她扶起,此时一家失欢。丹朱正好在场,见了这个场面,才认识到自己一人不争气使全家失欢,此时才开始有了悔改之心,便向父母跪下认罪道:“孩儿有罪,本应流放。就是到荒凉之地,也无怨父母。从此一定痛改前非,再不让父母淘气。”说完也哭出声来。
尧听他如此说,心情才平静了些,又切切实实地训诲了他一番,一家方才安宿。
到了限期,仍由放齐送他去丹渊。大家跟随向导而行,不止一日,来到丹水上游,见一深潭,带路人说这就是丹渊。
渊前有几间茅舍,背山向水。屋后一片竹林,屋前一块地可供种植。周围森林茂密,人烟稀少,非常寂寞。这就是丹朱流放的地方。
由丹渊而下居民慢慢增多。民众沿丹水而居,直到丹州才开始热闹。丹州是丹渊侯居住的地方,离此上百里,来往很不方便。
派来的十多个随从,只带了少量的粮食和用具,日后吃的用的全靠自己,或种植庄稼,或捕鱼打猎,自己开发丹渊。住在这里莫说是帝子,就是派来的随从亦感到非栖身之地。放齐回朝后,只好瞒着尧,请求舜派人再造一些房屋,开垦几块荒地,增加几个侍从,以使丹朱在此安心思过,这里且不多说。
注解:
1.丹渊——丹渊在丹水上游,但丹水当时有两处。一为经河南到湖北注入汉水的丹江;一为古冀州境内,即今山西长子县南,卫水的发源地,位于平阳东南部,离平阳不过几百里,三五日可以往返。应是当时丹朱流放的地方。丹朱为尧之长子,传说长子县即因此而得名。
(https://www.tbxsvv.cc/html/30/30079/8593111.html)
1秒记住官术网网:www.tbxsw.com.tbxsvv.cc.tbxsvv.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