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节得出“宁国府隐寓宫廷”,以此,宁国府中应当有帝王,“秦可卿”的隐寓就体现了这一点,解读如下:
一、秦可卿
秦可卿从病至死至出殡,其故事情节皆隐寓明崇祯帝。
1.“樯木”
秦可卿所用的棺材是用樯木料制成的,乃薛蟠所送,并说“出在潢海铁网山上,作了棺材,万年不坏……”。现从“樯”“潢海铁网山”两个方面谈起:
(1)“樯”
虽称“樯木”,但“樯”并不是一种木名,而是指船上的桅杆,常用来代指舟船,如“灵樯千艘,雷辎万乘”(《宋书》)。对此,甲戌本眉批也提示说:“樯者,舟具也”。
来看一个很有名的典故:“且丘闻之,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哀公》)。“君者,舟也”,即孔子以舟喻君王。这个典故后来经唐太宗多次引用(“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而广泛流传,“以舟喻君王”可以说广为人知。因此,这里的“樯”代指“舟”,进而可隐寓君王。而且樯木“万年不坏”之“万年”,即是“万岁”。自秦汉起,“万岁”就被用来称呼帝王,宋以后则成为帝王的专用称呼。另外,贾政的话——“此物恐非常人可享者”,也暗示“樯木棺材”的非同寻常。
将以上结合起来可以说明:“樯”隐寓“帝王”。
“樯”及“万年不坏”的寓意指向帝王,那么“樯木棺材”自然是只有帝王才能配享。薛蟠将“樯木棺材”给了秦可卿享用,这就隐寓了秦可卿的帝王身份。
(2)“潢海铁网山”
“铁网山”,《红楼梦》中出现两次,一次是第十三回“叫做什么樯木,出在潢海铁网山上”,一次是第二十六回“是前日打围,在铁网山教兔鹘捎一翅膀”。除《红楼梦》外,并无叫“铁网山”的山,因此“铁网山”应是作者杜撰。庚辰本在“在铁网山教兔鹘捎一翅膀”处的侧批——“新奇字样”,就作了这样的提示和说明。
现在来看《红楼梦》与汤显祖《南柯梦》的一个相同之处:《红楼梦》第二十六回,在冯紫英、宝玉、薛蟠等人的谈话中,出现了“铁网山”“打围”“大不幸之中又大幸”“不幸之幸”等词,即“铁网山--打围--不幸之幸”,而《南柯梦》全文则出现“铁围山”“打围”“不幸中之幸”等词,即“铁围山--打围--不幸中之幸”。两相对应比较,“铁网山”正对应着“铁围山”。
现在红学研究表明,曹雪芹受汤显祖的影响很深,特别是其戏剧“临川四梦”(《牡丹亭》《紫钗记》《邯郸梦》《南柯梦》)。仅从字面上来说,《红楼梦》中出现“《牡丹亭》”四次,出现《牡丹亭》戏目“《离魂》”,出现《邯郸梦》曲子“《赏花时》”。这里通过《红楼梦》“铁网山--打围--不幸之幸”与《南柯梦》“铁围山--打围--不幸中之幸”的相同之处——“打围--不幸之幸(不幸中之幸)”可知:《红楼梦》之“铁网山--打围--不幸之幸”正是对《南柯梦》之“铁围山--打围--不幸中之幸”的借用,或者说用典。因此,这里的“铁网山”实指“铁围山”。(关于《红楼梦》用典《南柯梦》之“铁围山--打围--不幸中之幸”的详细说明以及寓意解读见下章第三节。)
“铁围山”,佛教词汇。《佛教大辞典》中言:“围绕咸海而区划一小世界之铁山也,由铁而成,须弥山为中心,外有七山八海,第八海即咸海,赡部等四大洲在此,围绕此咸海者,即铁围山,此为一小世界”。可以发现:“咸海--铁围山”的组合也与“潢海--铁网山”的组合相似,这也暗示“铁网山”即“铁围山”。
另外,关于“铁围山”(铁网山),《彰所知论》卷上〈器世界品〉载:“一小千世界有一小铁围山围绕,一中千世界有一中铁围山围绕,一大千世界有一大铁围山围绕。”因为世界由铁围山围绕,故铁围山可代指世界,因此,“铁围山”(铁网山)也可隐寓“天下”。
再来看“潢海”。“潢”,意即水又深又广,以此,“潢海”与“四海”之意同,故“潢海”可用之来代指整个国家,即“潢海”也可隐寓国家、天下。
由上可见,“潢海铁网山”可隐寓国家、天下。
“樯”隐寓帝王,“潢海铁网山”隐寓国家、天下,那么“樯木出自潢海铁网山”与“帝王来自国家”相一致。另外,“潢”谐“皇”,也与皇帝关联。
综上所述,“樯”和“潢海铁网山”的隐寓相结合,可以体现出秦可卿的帝王身份。另外,此“樯木”本属薛蟠而有,因此薛蟠亦具有帝王身份,详见下章第二节。
2.铭文
第十四回:秦可卿发丧时“前面铭旌上大书‘奉天洪建兆年不易之朝诰封一等宁国公冢孙妇防护内廷紫禁道御前侍卫龙禁尉享强寿贾门秦氏恭人之灵柩’”,此铭旌上所书内容即隐寓崇祯,这个早已被红楼梦研究者解读出来,如下:
“铭文中的‘奉天洪建兆年不易之朝’,这是由四个词的缩写和变体合成的。它们分别是‘奉天承运’、‘洪武’、‘建文’和‘万历朝’。‘奉天承运’是明朝首创敬语,明余继登《典故纪闻·卷一》载:元时诏书,首语上天眷命。太祖谓此未尽谦卑奉顺之意,始易为奉天承运。见人言动皆奉天而行,非敢自专也。‘洪’,是太祖朱元璋‘洪武’年号的简称。‘建’,是惠帝朱允炆‘建文’年号的简称。‘兆年不易’,实乃‘万历’的变文同义语。‘冢孙妇’,指长房孙媳妇。神宗万历帝的长房是光宗泰昌帝,长孙是熹宗天启帝,明朝末代崇祯帝君是他的弟弟。熹宗无嗣,传位给思宗崇祯帝,所以用长房孙媳妇来代称崇祯,以此来说明他们之间的兄弟关系。”[1]
即“秦可卿”隐寓崇祯。其中,以“女(秦可卿)”隐寓“男(崇祯)”,具体一下则是“以女寓男”的用法。
另外,秦可卿判词中有“一美人悬梁自缢”,这正隐寓崇祯吊死。秦可卿丧礼还出现了一个人物——戴权,“大明宫掌宫内相戴权……亲来上祭”,戴权所掌“大明宫”本指唐代长安城的宫殿,似乎作者是将读者的注意力引向唐代(符合“汉唐等年纪添缀”),实际上作者是欲出“大明”二字,这是对“秦可卿隐寓明帝崇祯”的暗示,而且“戴权”谐“大权”,宦官掌握大权正是明朝的特点,崇祯一朝后期亦是如此;还有,秦氏之丫鬟瑞珠、宝珠,其名“珠”谐“朱”,关联“朱明”,亦是暗示。以上这些均符合“秦可卿隐寓崇祯”。
3.潢海
上文讲到“潢海”,是从其字面之意来讲,现在来看看“潢海”的另一义。刘基《感兴》诗中有“谁言潢海操兵衅,却产宫庭制礼时”之句,其中“潢海操兵衅”由“潢池弄兵”化来。解释一下“潢池弄兵”。潢池:积水塘;弄兵:玩弄兵器。其意:旧时对人民起义的蔑称,也指发动兵变。故这里“潢海”指造反。
在明末,同时有两股力量与明王朝争斗。万历四十六年(1618),原为明朝藩属的**哈赤发布“七大恨”的讨明檄文,起兵反明。明末农民起义则从1628年开始。崇祯政权同时与这两大力量作战,即处于两线作战之中,最终被李自成起义军攻入北京,从而覆亡,故此处“潢海”隐寓“农民起义”“清反明”。即“潢海”暗含“灭亡崇桢政权的农民起义军和清政权”。
4.“十一月三十日冬至”
第十一回出现“十一月三十日冬至”,以此年为第一年,细阅文本可知,秦可卿死于第三年。王以安所撰《红楼梦引》之《崇祯之死》称:
第查《石头记》流传同期史上合符“十一月三十冬至”记载者,自嘉庆十八年癸酉(1813年)上溯为崇祯十五年壬午(1642),再上为崇祯四年辛未(1631),更上则为万历二十一年癸巳(1593)。巧是崇祯十七年恰是壬午年“十一月三十冬至”后的第三个年头,显然作者是借可卿之死叙述崇祯殉国惨况。
故“十一月三十日冬至”暗示“崇祯死于1644年”。
5.出殡
秦可卿隐寓崇祯,那么秦可卿出殡则隐寓清王朝“改葬崇祯”。《明史·卷二十四》记载:“是年夏四月(崇祯十七年),……破贼于山海关,五月,入京师,以帝礼改葬(崇祯),令臣民为服丧三日,谥曰庄烈愍皇帝,陵曰思陵。”
再看参与送殡的“四王”“六公”。“四王”系指东平王府、南安郡王、西宁郡王、北静郡王;“六公”系指“镇国公牛清之孙现袭一等伯牛继宗,理国公柳彪之孙现袭一等子柳芳,齐国公陈翼之孙世袭三品威镇将军陈瑞文,治国公马魁之孙世袭三品威远将军马尚,修国公侯晓明之孙世袭一等子侯孝康;缮国公诰命亡故,其孙石光珠守孝不曾来得。”
对于“六公”,脂批言这“六公”有“十二支寓焉”,并解释如下:
牛,丑也。清,属水,子也。柳拆卯字。彪拆虎字,寅字寓焉。陈即辰。翼火为蛇;巳字寓焉。马,午也。魁拆鬼,鬼,金羊,未字寓焉。侯、猴同音,申也。晓鸣,鸡也,酉字寓焉。石即豕,亥字寓焉。其祖曰守业,即守夜也,犬字寓焉。此所谓十二支寓焉。[2]
从上可见,“王”有东南西北四方,“六公”则隐寓十二生肖,这象征着全体,故“四王六公”概指所有的王公,即“四王六公”隐寓为崇祯“服丧三日”的臣子。清军正是打着“为先帝(崇祯)报仇”[3]“驱贼”[4]的口号进入北京的,为了收揽民心,就“以帝礼改葬(崇祯)”,这必然非常庄重,臣子也必然悉数到场,所以“四王六公”正是此意的形象表达。
综上所述,秦可卿出殡隐寓“以帝礼改葬(崇祯)”,“四王六公”隐寓为崇祯“服丧三日”的臣子。
6.病
张友士在谈秦可卿的病症时说:“大奶奶这个症候,可是那众位耽搁了。要在初次行经的日期就用药治起来,不但断无今日之患,而且此时已全愈了。如今既是把病耽误到这个地位,也是应有此灾。依我看来,这病尚有三分治得”,这正隐寓:明王朝没有在清王朝尚未兴起的时候予以治理,以致任其坐大,最后威胁并颠覆了明王朝的统治。这是作者指摘明王朝对清王朝策略的得失,当然明王朝没有“治未病”,也是因为内部腐败和农民起义的原因,所以是“应有此灾”。
具体到秦可卿病的症候则是“水亏木旺”,“水”“木”本是指中医五行中的“水”“木”,这里作者另有隐寓:“水”是“清”之“水”,“木”是“朱”之“木”(《说文》曰“朱为赤心木”),此处是以“水”隐“清”,以“木”隐“朱明”,故“水亏木旺”隐寓:使清衰败,使明兴旺。“秦可卿水亏木旺的症候”隐寓“崇祯欲使明强盛起来,使清衰败下去”,虽然最终国破身亡,但这表明崇祯是一个积极有为的亡国之君。
7.重孙媳中第一个得意之人
史太君评价秦可卿是“重孙媳中第一个得意之人”,即“在所有的重孙媳中,史太君认为秦可卿是第一,并最得史太君的意”。
先看有关“重孙媳”的隐寓:“重孙媳”表明是宁国府第五代,按“五世而斩”思想即“末代”,秦可卿是“重孙媳”,故“重孙媳秦可卿”隐寓“末代皇帝崇祯”,那么“所有的重孙媳”即隐寓“所有的末代皇帝”,即亡国之君。
四大家族之史家象征“史”,这里的“史太君”象征治史之史家,故“在所有的重孙媳中,史太君认为秦可卿是第一,并最得史太君的意”隐寓“在所有的亡国之君当中,史家认为崇祯是第一,并得到史家的好评”。
为什么“史家认为崇祯是第一,并得到史家的好评”呢?现说一说历史上的崇祯:
崇祯“即位之初,沉机独断,刈除奸逆(魏忠贤),天下想望治平”,“在位十七年,不二声色,忧勤惕励,殚心治理”。史载崇祯帝极为勤政,在中国历代帝王当中,批阅奏章最多者,崇祯列第二。但崇祯接手的明王朝已是病入膏肓,积重难返,又有内敌外患,最终国破身亡。其在临终遗诏里说:“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眹尸,勿伤百姓一人”。李自成在《登极诏》里也说:“君非甚暗”。可见崇祯并非无道昏君,而是欲作有为之君、中兴之主。
正因为崇祯欲做有为之君、中兴之主,并且极为勤勉,因此与历代其他昏庸无道的亡国之君相比,崇祯极其的与众不同,故是“第一”。虽然崇祯极为努力,但最终还是国破身死,所以崇祯是一个悲剧。这一切得到了史家的认可和同情,亦因此得到了史家的“好评”。
8.宝玉对秦可卿的态度
《红楼梦》中涉及到宝玉对秦可卿的态度有两处:
第一处在第十一回,凤姐与宝玉去看望病中的可卿,“宝玉正眼瞅着那《海棠春睡图》并那秦太虚写的‘嫩寒锁梦因春冷,芳气笼人是酒香’的对联,不觉想起在这里睡晌觉梦到‘太虚幻境’的事来。正自出神,听得秦氏说了这些话,如万箭攒心,那眼泪不知不觉就流下来了。”
第二处在第十三回,宝玉“如今从梦中听见说秦氏死了,连忙翻身爬起来,只觉心中似戮了一刀的不忍,哇的一声,直奔出一口血来……宝玉下了车,忙忙奔至停灵之室,痛哭一番。”
以上两处,当宝玉听到秦可卿的病和死的时候,流泪和吐血。这里是作者自寓,即作者通过宝玉对秦可卿病、死的反映,表达作者对崇祯的评价和态度,即伤痛于明亡,悲悼崇祯。
总结:
通过本节解读可知,“樯木棺材”隐寓帝王身份,秦可卿隐寓明崇祯帝,“秦可卿出殡”隐寓“清王朝为崇祯改葬”;“水亏木旺”隐寓“崇祯欲使明强盛起来,使清衰败下去”,“重孙媳中第一个得意之人”隐寓“崇祯是一个积极有为的亡国之君”,“宝玉对秦可卿的态度”隐寓“作者伤痛于明亡,悲悼崇祯”,“张友士对秦可卿病症的解答”隐寓“作者对明亡清兴的一些观点”。
总之,本节所解读的隐寓,可谓“崇祯之传”,即作者在《红楼梦》中为崇祯立传,并悲悼崇祯之死。
[1]网名Helix所作《索隐考释秦可卿》,来自http://www./details/e899.html
[2]“清,属水,子也”:按地支五行方位,“亥子北方水”,“水”与“子”处于同一方位。“翼火为蛇;巳字寓焉”及“魁拆鬼,鬼,金羊,未字寓焉”均按照二十八星宿之星宿——“翼宿”“鬼宿”而得来,即“翼宿”:属火,为蛇,即翼火蛇;“鬼宿”:属金,为羊,即鬼金羊。至于“石即豕,亥字寓焉”,则是“石”谐“豕”。另外,批者为何知“其祖曰守业”,就不得而知了。
[3]“义兵之来,为尔等复君父仇,非敌百姓也,今所诛者,惟闯贼。官来归者,复其官,民来归者,复其业,必不尔害。……”(清多尔衮《大清国摄政王多尔衮南下告示(一)》)“为尔等复君父仇”成为清政权宣传上常用的口号。
[4]“(多尔衮)乃誓诸将曰:“此行除暴救民,灭贼以安天下。勿杀无辜、掠财物、焚庐舍。不如约者,罪之。”(清史稿·卷二百十八·列传五)
;
(https://www.tbxsvv.cc/html/84/84375/4319435.html)
1秒记住官术网网:www.tbxsw.com.tbxsvv.cc.tbxsvv.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