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解释一下“两明”:朱元璋在南京建立明王朝,至朱棣则定都北京,其后政权依次传承,至崇祯政权覆亡后,其皇族后裔在南方先后建立了五个政权,包括弘光政权、隆武政权、鲁王监国、绍武政权及永历政权。在历史上通常将这一历史时期分为明与南明两个阶段,即“明”指从朱元璋政权到崇祯政权,“南明”指从弘光政权到永历政权。明与南明即“两明”。
《红楼梦》里以宁荣两门代指两宋,真实用意是以两宋来隐寓两明,而之所以能够以两宋来隐寓两明,是因为两者之间具有相似性。即作者利用历史上两朝代的相似性,以“此”寓“彼”(“史比”)。下面说一下两宋与两明的相似性:
一、两宋与两明均为汉民族政权。
二、形式相似
北宋与明:北宋被金所灭,金占领北宋半壁江山;明亡于与农民起义军和清的两线作战之中,虽然李自成攻破北京,但随即被清击败,占领明朝半壁江山的是清。
南宋与南明:南宋是北宋皇室后裔所建,偏安于南方与金对峙,后亡于元;南明亦是明皇室后裔所建,偏安于南方与清对峙,后亡于清。
可见,“北宋与明”“南宋与南明”在形式上相似。若从汉民族的立场来看,相似点则更多:
北宋亡于金,此为一重亡国之恨,其后继者南宋偏安于南方与金对峙,不但不能知耻而后勇,收复故土,反而又亡于元,此又添一重亡国之恨。纵观整个北宋南宋,均亡于外敌之手,令人痛心。
明与农民起义军之争属于汉民族的内部之争,两者相争,被清乘隙而入,明朝半壁江山终被清占领,此一重亡国之恨;其后继者南明王朝偏安于南方与清对峙,亦重蹈南宋之故辙,而且更不堪,仅仅支持了十八年便被清王朝所灭,此又一重亡国之恨。
若只看南宋、南明,则两者更为相像,均是北宋、明皇室后裔所建,均是偏安于南方,又均亡于外敌。
综上所述,两宋与两明的相似性已非常明了,故可以以两宋比两明。由前文可知“宁荣两门代指两宋”,现在“两宋可比两明”,那么“宁荣两门隐寓两明”是可行的,而《红楼梦》的作者也正是这么做的。具体到《红楼梦》中,“宁荣两门隐寓两明”是通过宁荣两府中的人物体现出来的,如宁国府内以“秦可卿”隐寓“明崇祯皇帝”,荣国府内以“薛蟠”(居住在荣国府梨香院)隐寓“南明皇帝”。关于其具体解读请见后文。
宁荣两门隐寓两明,那么其府第——“宁国府”象征“明王朝”,“荣国府”象征“南明王朝”。除此之外,作者利用朝代更迭现象,使“宁国府”还象征了“清”:
朝代更迭是封建社会的一个规律。自古以来,一个朝代少则几年,多则几百年,就会“五世”而衰,进而被取代,可以说封建社会的历史就是朝代更迭的历史,“天下”就是一个“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大戏台,台上奉行的是“成则王侯败则贼”(贾雨村、冷子兴语)的潜规则。这里要说的是,“朝代更迭”之中还有一个现象——民族政权之争。纵观中华历史,始终有民族政权之争,更有各民族政权的相互取代,看看中国最后四个王朝——宋元明清就明白了。也就是说,在同一片土地上,发生了民族政权的相互取代,与此同理,“宁国府”里也可发生政权取代,即清取代明,那么“宁国府”既可象征“明”,又可象征“清”。“宁国府”象征“清”,可通过“贾蓉隐寓清王朝”体现出来,具体见后文。
“宁国府”既象征“明”,又象征“清”,体现明清朝代更迭,对作者来说,则是为了表达“清代明”的史事,进而表达自己的亡国之恨,以及以明为正祚、反清、悼明的民族立场,这均会在后文体现。
综上所述:“宁国府”象征“明王朝”与“清王朝”,即“明/清”,“荣国府”象征“南明王朝”。
(https://www.tbxsvv.cc/html/84/84375/4319433.html)
1秒记住官术网网:www.tbxsw.com.tbxsvv.cc.tbxsvv.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