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 > 玄幻奇幻 > 白话大宋朝 > 第三十二章 我想成为‘诸葛亮’

??

    第三十二章

    孟昶很相信他,十分十分的相信他,可是却苦一直没有什么合适的职位给他,并非是他不想给,而是希望能够给他一个足够高的位置来帮助自己,而对于长时间来一直也得不到提升,王知远也并没有说什么,他就这样一直默默无闻的陪在孟昶身边,平静的生活下去,终于有一天,那个曾经帮助孟昶当上皇帝的王处回,因为自己的居功自傲,惹怒了孟昶,被抓到了把柄,惊恐之中,王处回跪地为自己求情,请求回家养老。孟昶对他还是心存感谢的,所以并没有向对付其他人那样对他,尽管孟昶很讨厌他,但最终还是原谅了他,没有杀他,把他打发回家去养老了。而王处回的这一离开,他原来的位置也就空了出来,本来还有很多人更适合这个职位,可在孟昶心中,就只有一个人适合这个位置,我不知道这算不算是一种巧合,命运就这样把后蜀的希望交给了王知远,不过可惜的是,他得到了命运的垂青,却没有完成应尽的义务,他让命运失望了。

    孟昶把那个空出来的知枢密院士的职位交给了他,不是因为他的能力,也不是因为他有什么家室,对于孟昶来说,王昭远早就已经不属于是他的臣下,而是他的亲人,是一个从小陪他长大,一个无论自己发生什么事,被多少人排挤,被多少人冷嘲热讽,也不论有多难,多艰辛的情况下,都能牢牢站在自己身边,不为局势所动,一个值得信任的亲人,而王知远的一夜升天也就因此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释了。

    也许王昭远真的是个忠臣吧,可惜,他不是一个能臣,也不是一个治理国家的好料。自从王昭远当上知枢密院士,孟昶就给了他足够的信任,也给了他足够的自由,据史书记载,孟昶对王昭远‘事无大小,一委任之,府库金箔,恣其所取不问’就等于是把国库整个的给他花费,国家的钱他可以随便用。其实每次当我看到这的时候,也会有些震惊,这是一种多么大的信任,自古帝王心术最难猜,所谓伴君如伴虎,这是对在皇帝身边的人最好的一种理解,,皇帝是一个高贵,光荣的职业,可天下没有绝对的好事,自国皇帝就是孤家寡人,在辉煌的背后,皇帝其实也是一个悲伤的职业,因为皇帝很少能全身心的信任一个人,像孟昶这样信任一个人到像信任王昭远这样的情况,是当时那个时代所罕见或者可以说是几乎没有的,没错,孟昶的确是因为王昭远当导火线引来的赵匡胤,不过,就算是没有王昭远,赵匡胤也同样会灭了后蜀,这是个必然事件,唯一的偏差只是时间的不同。

    信任一个人的感觉是幸福的,被一个人信任的感觉也是幸福的。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很多所谓成功的人士,其实是不幸福的,当他们拥有财富,地位,名望的时候,他们就失去了信任别人的能力,一生生活在猜疑中。从某些方面上来看,孟昶是幸福的,赵匡胤是不幸福的。人的一生,在前进的路上,一定要看好自己脚下的基石够不够稳固,如果所谓的成功将会夺走所有的亲情,友情,爱情。那当我们死的那一天,成功何用,真正的成功是当你发生危险了,但你陷入危难了,有多少人愿意去关心你,有多少人愿意为你伸出援助之手。人世间唯有‘情’才能带给人们最大的幸福。

    孟昶对王昭远的厚恩也受到了许多人的反对,第一个反对的就是孟昶的母亲李太后,李太后觉得这样一个身份地位的人,怎么可以坐在这么高的位置上,他有什么能力,不过是个打杂的,凭什么坐在这,以她为首的朝中很多人士也对王昭远有很大看法,但是他们的看法都没有用,此时孟昶已经掌握了蜀地大权,只要孟昶不发话,就没有人能把王昭远怎么样,同样,只要孟昶不点头,谁也不能把王知远拽下来,就在众人纷纷攘攘的吵闹声中,赵匡胤平定荆南的消息传了过来。大家再也没有时间去管王昭远的事情,此时已经朝野震荡,更大的危机来袭,王知远的事已经变成了小事,现在,国家存亡的大事降临了。

    现在的后蜀,最大的问题变成了赵匡胤,怎么办?手下的这批大臣们此时都没了主意,赵匡胤实力太强了,我们真的可以对抗吗,吵嚷了很久,像正常的朝堂一样,大臣们分为了主战派和主降派,主降派代表的宰相站出来了‘陛下,我们挡不住宋军南下,为了我全蜀地的百姓,陛下,降了吧’在这里我们要说明的一件事是,此时朝中确实是分为了主战派和主降派,但这次大臣们似乎很齐心,大家都站在了主降派这一边,纷纷劝说孟昶投降,而孟昶对于大家的这种态度沉默了良久,无可奈何后,仰天长叹,他很不甘心,可赵匡胤的大名早已经是如雷贯耳,自己是否真的可以对抗呢。再想一想,为了蜀地能免遭战乱,蜀地百姓免受战火涂炭,他答应了投降的意见,大家也都松了一口气,本来事情到这,已经成为板上钉钉的事。只要等到赵匡胤想到借口打过来,大家把城门一开,投降了事。

    可是,偏偏有一个人不同意,而这个一个人的决定还真的就彻彻底底的改变了孟昶的决定,此人正是王昭远。

    在王昭远的心中,有一个偶像无人可以超越,就是那位中国千古第一智神‘诸葛孔明’,鞠躬尽瘁,死而后己,在这里,我也仅代表自己,向孔明先辈致敬。

    王昭远总是很羡慕诸葛亮,很希望自己有一天可以向诸葛亮一样,羽扇纶巾,运筹帷幄于千里之外,连百万之兵于纵横之间。谈笑间,万里敌兵灰飞烟灭。这是一种多么好的感觉啊,仿佛世界就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王昭远很自信,他很羡慕,也很嫉妒诸葛亮。他回头一看,自己所处之地,正是当年刘备所处之地,当年诸葛亮不能完成的事,今天就让自己来完成。这样,我就可以超越诸葛亮,成为下一个传奇。

    其实对于王昭远来说,还有一个难以启齿的原因让他不得不反对投降,曾经的某一天,王昭远的一个手下曾经对他说‘你今天的位置坐得这么高,并不是因为你的功劳有多么大,而是你和陛下一起长大陛下待你如手足,你现在地位这么高,可是却没有什么功劳,如果你现在在不立功为自己攒名声,那你就危险了,你可能很快就要从这个位置上掉下去’王昭远心里很郁闷,一直想找个机会证明自己的能力。现在机会来了,他正想要一展身手,怎么可能同意投降。

    孟昶很听王昭远的话,他看到王昭远这么有自信,他也动摇了,心中的大石头也略微放了下来。

    其实说实话,王昭远还是很有两下子的,他十分喜欢读兵书,心中谋略也有,但是未经历过战场,如果给他时间,让他能够经过几次战争,他也许能成为一代名将,可是如果未经历练就直接指挥军队,除了历史上一些少数天才外,一般人那就只有两个字可形容了,找死。很不幸,王昭远并不属于那种一生下来就会打仗的怪才。

    但是孟昶不这么想,他很信任王昭远。他看王昭远这么有自信,心中也不由得升起了战意,反正左右都要被宋军打,不如让王昭远试试,让他放手一战。

    说归说,王昭远总还要有动作的,毕竟人家也是读过兵书的,忽悠完了孟昶,还是要干正事的,王昭远对于即将发生的战事一点都不紧张,每天做梦他都是笑醒的,梦中,他像诸葛亮一样,挥扇一过,万里大军灰飞烟灭。

    梦想是丰满的,现实却总是骨感的。自从忽悠完孟昶后,王昭远也开始了自己的大事,第一件事,开始整顿军队,他屯军于三峡,每日练兵。可想着总还是有点心虚,一想自己兵法所学,他倒是想出一条对的路,两路夹攻,南北夹击,这个想法是对的,也的确是克制赵匡胤的一大有效做法,可是,王昭远还是把这件事办砸了。

    王昭远联合北汉,他把这件事当成打大宋的最重要事情,为表诚意,他特意派了三个使者出使北汉。问题,就出在了这三个人身上,有一句古话流传于民间,画人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人心隔肚皮,能力是人的一个大本事,但识人更是一个人的大本领,如果一个人有本领,他未必能成为统领一方的统帅,但如果一个人有识人的能力,那么他也许就能成为一代英主,从后来王昭远的表现来看,很明显,王昭远并不符合这个条件.

(https://www.tbxsvv.cc/html/67/67937/3576255.html)


1秒记住官术网网:www.tbxsw.com.tbxsvv.cc.tbxsvv.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