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十七章
内事大概就是这样了,下面我们开始外事。那夜漫天飞雪后,方知帝国未来的路,我们的事情,赵匡胤的战争,从这里,终于开始进入了正题。
建隆元年,也就是赵匡胤登基的那一年,他就开始为全国的统一大业着想,有一天退朝后,他找来一个人,一个他的好朋友来咨询一下有关统一天下的意见,这个人也是我们的老熟人了,张永德。话说张永德和赵匡胤在很早的时候关系就已经很好了,当初是张永德主动去讨好赵匡胤的,倒不是他有多么明智,而是因为他是一个十分迷信的人,老早就听有人说赵匡胤这个人不简单,早晚要发达,他也是为了自己的未来着想,一早就成为了赵匡胤一党。
赵匡胤退朝后留下他,问了他一句话‘我现在想去打北汉,你觉得怎么样’张永德想了想,摇了摇头‘不行啊,陛下你想,北汉地小兵少,但是却十分强悍啊,为什么,以为他常年抱契丹的大腿,一有点事契丹就来了,有契丹为援,短时间内很难打得下来啊’赵匡胤听了,没说什么,这件事就这么放了下来过了不久,过了不久,有一个人又来到了,华州团练使张晖,这个人原来不是赵匡胤的手下,是后来在打李筠的时候立功被提拔上来的,他到京城开封,被赵匡胤找了过去,问张晖‘我想打北汉,你觉得怎么样’张晖也想了一下‘不可呀,陛下,我们刚刚和李筠交战,而且交战之地就是和北汉接壤的地方,百姓刚刚经历大战,民力不支,我们打仗所需要的钱百姓也支付不起,我觉得应该让百姓先休整一段时间,等过了几年经济渐渐恢复了,我们再去打北汉’赵匡胤的态度同样是沉默,没说什么,其实在赵匡胤的心中一直有一个节,那就是他的老主子柴荣,柴荣的英武,霸气,雄心大志深深映在赵匡胤的脑海中,柴荣也在后世的口中成为了五代第一名主,赵匡胤心中有一个梦想,他想要超越柴荣,证明自己有能力当好这个皇帝,而柴荣生前最大的梦想就是统一全国,可惜,天妒英才,北汉成为了柴荣一生中的遗憾,所以在赵匡胤的心中,他总是想先向北汉发兵,可种种理由都告诉他,不可如此
一直困惑着赵匡胤的难题在一个雪夜被解决了,这个雪夜也被历史深深地铭记,而这件事要从当朝第一丞相赵普说起。说起赵普,那可是北宋开国一大功臣,无论赵匡胤干什么,从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开始,就一直是赵普默默的在背后为赵家兄弟出谋划策,说起他和赵匡胤的感情,那可是开始发生在很久以前了,在那时,还是柴荣为帝,三征南唐,打到滁州,赵匡胤大病,赵普这时出现在赵匡胤的生命里,他无微不至的照顾赵匡胤,等到赵匡胤好了以后,赵普又帮助赵匡胤照顾了因为被挡在城外而病情加重的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赵匡胤很感动,对赵普说‘你我同姓,五百年前是一家,从今往后,你我同宗如何’从此,赵普就一直跟随赵匡胤,成为赵匡胤的左膀右臂。
赵匡胤有个爱好,这个爱好带给了赵普的是一个习惯,赵匡胤的爱好叫微服私访,当然肯定和康熙的不一样,没有美女,没有离奇的故事,因为赵匡胤一般都是直接微服到赵普家里,所以赵普也对此事产生了一个习惯,回家不脱官服,就一直穿着,万一赵匡胤来了,直接就能迎接,要是换了衣服,那就略显麻烦
这一天是建隆二年的一个冬天,半夜,赵普在家,看了看窗外,深夜,寒冬,自言自语‘这样的天气,陛下应该不会来吧’于是他准备熄灯睡觉,正要脱官服的时候,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响了起来,赵普望了望门口‘哎,这么晚,你还是来了’没有别人,一定是赵匡胤,赵普赶紧急急忙忙的去开门,打开门一看,果然是冒雪前来的赵匡胤,赵匡胤跺着脚,赵普赶忙把赵匡胤让了进来。马上命人生火,烤肉,搬酒,赵匡胤对赵普很有礼貌,见到赵普的妻子还称为嫂子,这位嫂子受宠若惊,这个小叔可不是普通人良久,赵普问到,‘陛下,这么晚了,来找我有什么事吗’赵匡胤长叹一声,说了一句流传千古的话‘吾睡不能着,一榻之外,皆他人之家,顾来找汝’这也就是那句‘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的由来,赵普听后,问道‘陛下把天下看的这么小吗,此时,正是南征北战的好时节,不过,虽然已有时机,天时以定,但陛下你想好要怎么打了吗?’赵匡胤‘我想打北汉’赵普沉默了,过了一会,抬起头来,对赵匡胤说‘陛下如果是这么想的,那我没有什么办法了’’‘‘为什么’‘‘陛下,请你想一想,北汉是一个小国,但是这个小国的存在对我们至关重要,我们不仅仅是有南边的那些敌人,在我们的北边,还有辽国虎视眈眈,这么多年,我们之所以和他们接触不多,正是因为北汉的存在,他为我们挡住了契丹和西夏的马蹄,所以,北汉绝对不能被先灭掉’
‘那你觉得我应该怎么样统一天下’‘陛下,自五代以来,战乱不止,国库空虚,我们的国库并不殷实,所以,我们要想统一天下,就必须先有钱,在有兵’赵普接下来,说出了一直以来藏在心中的话,也为赵匡胤未来的道路提供了思路,这个思路和当年柴荣的思路很相似,都有一个统一名称,先南后北,先巴蜀,在广南,在江南,最后北上,先南后北的大概思路形成
统一天下的思路在各个朝代大多不同,这和国家的位置很有关系,其实宋朝的优势并不大,因为他同时面临南北两路敌人,在要打一面的时候,总要想办法稳住另一面.不像秦,晋这些国家,可以一面对抗敌人,挥剑斩浮云在当代,有一句话说的好,机会总是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对于赵匡胤来说,统一全国的基本国策已经定了下来,先南后北,和当年秦始皇的远交近攻,诸葛亮的三分天下,刘邦的由南向北一样,只不过,赵匡胤的这个策略在后世争议更多,宋朝,给后世的印象是衰弱,是战败,很多后代的史学家们在分析这个原因的时候,就会把责任往赵匡胤身上想,先南后北是否真的正确,对于这个问题。我看过一些史学家的分析,这里我简单转述一下,首先赵匡胤的死亡属于非正常死亡,他对天下的改变没彻底,这件事我们日后再说。在赵匡胤平定南方后,他撒手人间,由他的弟弟赵匡义继位,在赵匡义朝,发起了两次北伐战争。第一次十万大军攻打幽州,大败而归。第二次更惨,而且这第二次北伐还被写进历史,成为了后人心中的一大耻辱,此战就是杨家将的原型,金刀杨业和他的儿子们由于潘美的指挥不力,战死沙场,从此就流传下了潘仁美和杨门虎将的故事,这件事我们日后会详细讲,我们现在只是略微提一下。这里一个问题就出来了,为什么仅仅在第二朝,宋军的战斗力就如此之弱,要知道的是赵匡义并非是像胡亥那样的亡国之君,而是一个不亚于赵匡胤的明君,再后来的争议中,产生了这样一个观点,北宋先打南后打北是先打简单的,而把困难的留在后面,而且打完南方后宋军已经很疲惫了,所以很难取胜这里的一个问题是,北方的国家指的并不是北汉,而是契丹,那么在赵匡胤雪夜定国策的时候,契丹似乎并没有写到统一的问题上,这是什么原因,赵匡胤似乎并没有收取契丹的心,他在争取他人意见时没有说到打契丹,雪夜定策时没有说到契丹,在他打天下的过程中,也没有打过契丹的意思,为什么他不打契丹
在我看来,可能是有两个原因,我们先来分析一下,在分析之前,我们先来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在中国众多数得上的大国中,只有元可以一直往北打,甚至于打到了多瑙河畔,让那些老毛子的先人们称为‘上帝之鞭’,从我的角度来看,元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就是因为他们是蒙古人,他们是游牧民族,自中国封建年开始,就在北方有各种各样的民族,匈奴,柔然,女真等等,我们先不论他们之间的发展,就说他们的一些共同点,他们军事上最大的一个共同点,骑兵居多,而且异常的难打,秦始皇扫平中原是在三十五岁,对付匈奴用了一生也没解决,到了汉朝,无论仗打得多顺利,匈奴就是灭不了
(https://www.tbxsvv.cc/html/67/67937/3576250.html)
1秒记住官术网网:www.tbxsw.com.tbxsvv.cc.tbxsvv.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