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过现在在赵匡胤这一代,由于是刚刚开国嘛,这批老人还在这呢,战斗力的下降还表现的不是很明显,而在那个封建的年代,对于一个封建王朝来说,军队的战斗力往往都是在开国时期最强,越往后期越弱,不过我们不用有什么疑惑,这种情况不仅仅是中国有,几乎所有的国家都按照这个套路来,前期因为国家未成,百姓们处于战火之中很多仁人义士加入了扫平战乱的队伍,这个时期的军队,有思想有素质,最重要的,是大家有一个共同的信仰,为和平而战,说得更具体点,为某个人而战,再直白点,为了战后自己分到点好处,顺便也能享受享受和平的生活,等到国家一旦建成,这种局面还会保持一段时期,毕竟开国之君还在,能当开国之君的,一般都是狠人,等到这批老人都死绝之后,信仰的力量渐渐被腐蚀,老大也早就不在了,之后,如果下一任老大带不动新的信仰的话,那一句老话就开始变成现实了,开国时,金钱和权势闭嘴很久了,不过当金钱和权势一旦可以开口说话的时候,所有的真理都将沉默,慢慢的,军队开始腐败,趋于流氓化,信仰越来越差老大越来越不给力,甚至于有些大国的军队到了后期,能被一些平常老百姓打乱套,战斗力是日趋下滑,而宋朝,是一个在这方面表现的最强的国家,到了北宋的后期,除了岳飞,韩世忠,宗盛等少数人大型武将外,全国的军队几乎都已经变成了酒囊饭袋,军队数量可观,可是一到实战,几十万人打不过几万人,文官不懂打仗,却还带兵。让文官压制武将的开端,常常被认就是从这杯酒释兵权开始的。
可是,无论我们说杯酒释兵权有怎样的问题,都是已经发生过的事情,这件被传了上千年的事,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的谈论着,从没有人对它提出过质疑,直到上个世纪末,才开始有学者对这件事的真实性是否可靠做出了怀疑,我个人再知道这一点的时候也是颇为惊讶,这传了上千年的故事,被各种教科书褒扬或贬低,真可谓是妇孺皆知。突然之间被人怀疑了真假性,这让人有点接受不了。
我们先不说能不能接受得了,让我们先来看一下上个世纪末的学者们是怎么看的,对于杯酒释兵权,第一个问题,很客观,它的问题在于史源,既然你说有这件事,那我们来看看记载这件事的宋史是怎么编成的呢,首先第一部涉及到宋的史书是赵匡义时期编写的,五代史,也就是当时的国史。宋史是由元末宰相脱脱编写的,一直以来被认为是研究宋朝的第一手资料,不过根据后来学者们的分析,这部史料漏洞很多,首先是赵匡胤和赵匡义关系表面看起来很好,但实际上却是明枪暗箭,历史上还有一个关于他们两个斧光烛影的传说,而且赵光义的皇位得来的的确是不正,这个事我们在未来会详细讲到,可赵匡义【赵匡义等于赵光义,都是他,大家就不要计较了】总还是的是证明自己是天命所归,那前提就必须要证明赵匡胤是天命所归,不能说他是偷,是抢才得到的皇位,所以赵匡义在史官编写史书的时候插了不止一腿,不仅仅为自己加了很多传奇事件,也为他哥哥赵匡胤加入了很多正面因素,导致这段历史相当混乱于不真实,有很多前后矛盾的地方,而到了元朝末年由宰相脱脱完成的那不实际意义上的宋史,年代已久远,而且经过数百年的渲染,传扬,记载可能并不可靠,我们先来看看关于杯酒释兵权的记载,对于这件事在宋代的记载,主要是笔记,有很多,但最主要的有三个
第一个,是宋仁宗年间有一个叫丁谓的官员,后来当了宰相,曾经最辉煌时满朝文武都的服从于他,不过他不是什么好人,他写的笔记‘丁晋公谈录’中第一次记载了这件事
第二个,是在宋真宗年间,由宰相王曾,是个相当厉害的人物,在他自己的笔记中,进一步完善了杯酒释兵权的过程
第三个,是在宋神宗年间,由司马光编写的‘涑水纪闻’中对这件事进行了更加详细的记载,司马光就不用我说了吧。
最后,记载最全面的,细致入微的,是李焘编写的‘续资治通鉴长编’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这件事是经过天长日久,一点点积累才得到这么一个丰富的结果,从这一点上来看,这件事的真实性着实令人怀疑
第二个值得让人怀疑的地方是这个故事发生的时间,杯酒释兵权发生在建隆二年七月末,而在这之前,老赵家发生了一件大事,赵匡胤的老母亲死了,这位老母亲就是那个说自己儿子做皇帝理所应当的人,当然,正史上,她还是个传奇人物,金匮之盟就是从他这来的,她的遗昭和赵匡义的继位有很大关系,我们暂且先不说这些后来的事,就在当时,一个人的母亲死了是一件非常大的事,是必须要服丧的,而古时候的服丧是又是有制度的,分别为三年丧,一年丧,十月丧,和三月丧,而赵匡胤由于是母亲死了,他要服的必须是三年丧,就算再不知道规矩的人也应该知道,在服丧期间喝酒是一大禁忌,而杯酒释兵权一听名就知道要做成这件事肯定离不开酒,服丧期间怎么可以喝酒呢,这也的确可以算是一个疑点。
第三点疑问,这个不是根据史料提出来的,而是凭空想象,根据人物性格属性来出来的一条疑问,赵匡胤,他真的会用喝酒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吗?
好了,以上三点疑问就是对杯酒释兵权这个故事真实性的一个挑战,现在我们来对这三个问题来逐一讨论一下,第一个问题,史料有问题吗,在这里,我要说一下,很多史料的记载其实或多或少都有一些人为干预,比如皇帝不喜欢,或者涉及到哪个权贵的隐私,总之这是历史有趣却又麻烦的一个地方,很多我们想知道的事情往往史官们却不写,但这并不能阻止我们聪明的史学家们对这些事情的猜测和分析,如果要知道这件事的史源有没有问题,我们就要先看看写这些事情的人是怎样的性格
第一个,宋仁宗年间的丁谓,提到丁谓,大家可能不太熟悉,但是有一个典故大家应该都能知道,叫‘一举三得’讲的就是丁谓的故事,说的是在祥符年间,由于下人们不小心,皇宫失火了,皇帝没地方住了,怎么办,于是皇帝陛下就领丁谓负责修缮被烧毁的宫室,可是在皇宫之中用些难题,就是皇宫离取土的地方太远,不过这没有难倒丁谓,他命令工匠先在大街上挖土,没过几日,大街就给挖成了深沟,之后他命令工匠将汴河河水引进沟中,再用很多竹排和船将修缮宫室要用的材料顺着沟中的水运进宫中。等到宫殿修完后,很多废料也就产生了,再将被烧毁的器材和多出来建筑材料填进挖出来得深沟里,重新将街道填出来了.这一举做了三件事,节省下来的钱超过了亿万。宋仁宗很高兴,重加夸奖。从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出,丁谓是一个聪明人,虽然他曾经牵制皇帝,打压刘娥,但他不算是奸臣,他只是一个渴望权力的人,那么他的笔记可以是他通过种种渠道了解来的真实事件,像他这样的聪明人,应该不会被史料的错误所蒙蔽,所以他的笔记应该是可信的,第二个人,王曾,王曾是宋真宗年间的宰相,是一个非常严谨的人,从一件事上就可以看出来,有一年,天降大雨,汴河涨水非常严重,于是京城就出来了一股流言,说汴河水涨将淹汴京,适时,人人惶恐,就连皇帝本人也非常恐慌,于是就把当时做宰相的王曾叫了过来,问他该怎么办,王曾思考了一下,答道‘陛下,这件事不一定就是真的,您不要相信流言。如果汴河发大水,汴河那边的官员一定会有文书来,现在还没有文书来,说明一定是谣言’后经证实,此事果然是谣言,通过对这件小事的处理,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不为流言所动的王曾,所以他应该是一个严谨的人,不会为谣言所动,他的笔记也应该是可信的。在下一个,司马光,这个我就不想多说了,如果你生在中国不认识司马光,那我实在不知道应该怎么形容你了,大文学家,史学家,从小听着司马光砸缸的故事长大,‘资治通鉴’的作者,他写的史料实在是太可信了,我们通过以上三点,可以得到一个结论,史料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https://www.tbxsvv.cc/html/67/67937/3576243.html)
1秒记住官术网网:www.tbxsw.com.tbxsvv.cc.tbxsvv.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