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九章
在得知赵匡胤称帝后,他的老母亲显得十分淡定,微笑着对前来禀告的官员说‘恩,很好,这有什么稀奇的,我儿子从小就有大志,这都在我预料之中,你们太张扬了,要低调,一定要低调’那问题来了,为什么赵匡胤的母亲对此事的态度如此平稳,表现得如此淡定,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怀疑了,我们假设一下,比如说有个高中生叫小明,平时考试学习全是全校倒数第一,但是高考成绩单一出来,居然考了全校第一,他的父母会是怎么一种表现,会是什么心情。现在赵匡胤居然成了皇帝了,一个臣子,忽然转变身份变成了皇帝,家人应该是一种怎样的心情,怎样的一种态度,再有,如果小明平时就是全校第一,高考又得了全校第一,他的家人还会那么惊讶吗。而如今,赵匡胤的母亲如此的淡定,唯一的解释就是赵匡胤平时就一定显露过他的称帝之心,所以他母亲在得知这件事后才会显得如此平稳。再有,让史学家们怀疑的,就是倒霉的韩通,为什么别人都没死,偏偏就他死了,在那种人多眼杂的情况下,王彦升就偏偏盯住了他,好像是提前得到了死命令一样,必杀韩通。我们来回顾一下,韩通是在回家半路时遇见的王彦升,当时街上的人一定很多,但是,王彦升就一直只追着他一个,一直到追到他家,韩通正要关门,王彦升冲了进来,解决了韩通,然后杀了他全家,在这里我们要注意一下,王彦升是一个人,而且韩通是一员武将,在那个冷兵器时代,人与人之间的厮杀是非常困难的,如果说王彦升能这么容易杀了韩通,那么,我们有理由怀疑,王彦升早有准备,那么韩通为什么这么倒霉,被人穷追猛撵,他有这种特殊的待遇,就说明他一定有他的特别之处,我们来看看他的身份,他还真的就很特殊,他是属于京城侍卫司的二把手,也就是京城唯一一个有调兵权的人,也就是说,在京城中,唯一一个能抵抗赵匡胤兵变的人就是韩通,所以,我们非常有理由怀疑是赵匡胤叫王彦升提前看好韩通,一看他有非常的举动时候就干掉他,所以,韩通倒霉了,加上他平时人缘就不好,到了这种时候,也没有人提醒他一下,其实如果他有些朋友的话,这种事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当然这些现在都不重要了,韩通之死也成了现代史学家怀疑赵匡胤的一条证据。总之,综上理由,就是史学家们对赵匡胤陈桥兵变的怀疑点,尽管赵光义在编史书时曾近妄图掩盖事情的真相,可是透过层层迷雾,我们还是看到了这样一个赵匡胤,少年出走,游历四方,被郭威赏识,南征北战,东挡西杀,在乱世中,磨练自己的心性,在战争中,学会了计谋,学会了掩藏,学会了收买人心,最终,背叛了对自己有恩的人,夺了人家儿子的皇位,建立了在后世眼中比较衰弱的大宋,可无论如何,这是一个奇迹,尽管韩通被杀,但是,他的死可以换来更多人的生,如果他活着,调动京城军马,与赵匡胤殊死搏斗,鱼死网破,会死多少士卒,会有多少百姓无辜丧命,所以,选择让韩通死是正确的,在这件事之后,赵匡胤为了表示这件事与自己无关,特意在赏了其他所有人的时候,没有赏王彦升,而且还要杀他,但就是装个样子,要杀的时候一拍脑袋,对哦,虽说我之前有令,这次回京不杀人,你犯了军纪,杀了韩通,本该处死,但我都说了不杀人,所以也不能杀你。老兄,虽然你是奉命行事,但是奉命行事也不行,只好先委屈你一下了,等这阵风过去,我在暗暗提拔你,之后不久,王彦升就被偷偷地任命为京城巡检,也就相当于京城警卫队长,以前那是韩通的位置,既然你杀了他,那这个位置就是你的了
至此,大宋建国前的种种疑事到此为止,大宋就在这种情况下建国了,后周的故事也终于结束了,现在开始,才真正进入我们这部小说的真正主题,宋,我想很多人都知道,宋是一个经济发达,但军事力量弱的国家,我就不说什么跟世界比怎么样了,反正当时也没几个国家,那时候的欧洲,美洲都还过着土著人的生活呢,后期的宋就很像五代时期的南唐,文强武弱,但现在是刚刚开国,每一个国家再开国的时候,如果没有例外,都是军队最强的时候,之后,会一点点衰弱,在整改,在衰弱,到了该灭亡的时候,军队也就最不行了,而且,宋不仅保持了开国时杀人最少的记录,也在灭亡时保持了一个记录,它是唯一一个被外族攻下的大国,北宋亡于金,南宋亡于元,看看其他国家,秦国亡于项羽之手,属于内部叛乱,汉亡于曹丕之手,内部,隋亡于李渊之手,还是内部,唐亡于朱温之手,内部,在宋之后,元被朱元璋干掉,明被李自成拿下,满清就比较乱了,在多方势力下被拿下,总之,一般都是从内部破裂,只有宋是在外力干涉下灭亡的,至于它灭亡,里现在还早着呢,我们先回到现在,大宋就在这种处心积虑的谋划中诞生了,别管它建立的是否光彩,百姓愿意,五代时期动乱的局面终于被遏制住了,赵匡胤成为了大宋的开国皇帝,改元‘建隆’,公元960年,宋建立,史称北宋,‘建隆’的意思就是就是说要建立一个繁荣的国家,可国家建立了,事同时也就找上来了,要知道,你赵匡胤是夺了柴宗训的地位才当了皇帝,你当皇帝了,柴宗训怎么办,按照正常的套路。一个国家建立了,新任的君主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干掉上一任君主,不管三七二十一,反正是个废帝,留着还浪费粮食,万一有人打着你的旗号造反,还不如直接杀了你省事,看看秦朝,看看楚,看看汉,以及宋之后的元,最恐怖的是明,朱元璋简直就是个丧心病狂的魔头。但赵匡胤没有这样做,他采用了另一种方式,怀柔政策,对一切人和事都采取温柔的处理方法,不要杀戮,不要死亡,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赵匡胤的怀柔。首先,是对于柴家子孙的,他没有杀柴宗训,而是给他封了王,郑王,柴宗训那个二十多岁的小妈,依旧是太后,只不过得给他们换换地方,都住在开封算怎么回事,换个地方,你们去西京【洛阳】吧,,而且,你们依然享受原有的待遇,只是没有了原有的权利,而且,为了照顾柴宗训,他特意派了自己早年的老师去的当地的州府做知州,照看这个小孩,柴宗训命很不好,是个短命鬼【我也奇了怪了,为什么后周这三个皇帝活的都这么短,难道有遗传病】,二十一岁便病死了,赵匡胤听说后,还给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不管怎么说吧,也算对得起柴荣了,到了后来,有一个太祖誓碑,里面有赵匡胤对后辈子孙的教导,只有继位的皇帝才知道,不过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到了后来金兵攻破开封城时,这三条誓言也被公布于世,一条是本朝不许杀士官,也就是不许杀文人,所以整个宋朝就只有南宋初期死了一个士官,第二点就是说到柴家后代的事,任何人不得虐待柴氏后代,有罪不得在市井屠杀,叛国处死也只许在狱中悄悄进行。也算是对柴家仁至义尽。说到柴荣,就说到了老柴家的宗庙,新朝建立,按理来说,是绝对不会去拜祭前一个王朝的祖庙的,但赵匡胤没有,他规定恢复柴家的祭祀,每年定时定点的祭祀,不准耽搁,每年都派大宋的官员去祭拜后周的皇帝,说起来,赵匡胤自己也觉得对不起两位先皇,他时刻能想起自己是怎么走上今天这一步的,郭威的提拔,柴荣的提拔,没有这两个人对他的赏识,他绝对不会有今天的地位,所以,他对柴宗训特别好,其实还有一点原因,是不太好说的,之所以对柴宗训这样,更多的是给后周这班大臣看的,就好像刘邦,在得到天下后,谋士问他谁是最该赏的人,刘邦说‘雍齿’谋士大惊,雍齿不是您的仇人么,刘邦说‘正是因为他是我的仇人,我才最该赏他,只有赏了他,其他的大臣才会放心,和我关系最不好的人都得到了封赏,他们就更不用担心得不到赏赐了’今天,赵匡胤做的这些和刘邦异曲同工,‘看,我对废帝都这么好,你们这班大臣就更不用担心了’这是稳定人心的一条策略,皇帝尚且如此,大臣们还担心什么呢,还有一个传说,说的是在赵匡胤的祖庙里【就是赵匡胤的庙】,可这几句警示后代皇帝的话,这几句话只有后代皇帝才能看见,其中有一句话,就是针对柴家的子孙后代的,大体意思就是说,柴家的子孙,如果犯了罪,不许用刑,如果犯了谋逆之罪,也只能在大牢中杀,不能拎到菜市口杀,这些让我们看到,赵匡胤十一这一种怀柔感化的心对待柴家的子孙,大臣们对柴氏的后代有什么杀心,他也会阻止,就在他当皇帝的时候,有一天走进后宫,看见一个抱着孩子的宫女,于是他就问这个宫女,这是谁的孩子,宫女答道,这是柴荣的儿子,赵匡胤看了很久,回过头来,问他身后的这几个人,当时跟着赵匡胤的有宰相范质,谋士赵普,和杨家将里经常出现的潘美,赵匡胤问他们该怎么办,范质和赵普的答案很明确,该杀。赵匡胤想了想,说了一句话‘夺人之位,杀人之子,朕不忍为也’之后,问潘美,你看该怎么办,潘美想了想,说‘陛下,如果我说不杀他,那您也定会怀疑我,如果我说杀他,那我们都于心不忍’赵匡胤看了看潘美,说‘那好,这个孩子我就交给你来照顾,你领回去,但是,他不是你的养子,让他认你做叔叔,给你做侄子’潘美领命,之后,赵匡胤再也没有过问过这个孩子,潘美也没有再提起,等这个孩子长大以后,还做了宋朝的高官,由此可见,赵匡胤对柴家的后代做了妥善的处理,没有让流血事件发生,可仅仅只安排了皇帝是不行的,曾经和他同殿称臣的那些大臣,可比皇帝难打发多了,必须要想好对策再下手,但是,这件事在赵匡胤看来,并没有那么难,方法很简单,一律留用,这要是朱元璋,方法也很简单,一律干掉,无论是丞相还是各级官员,都还在原来的岗位上,这对地方的管理有极大的好处,大家这么多年积攒的人脉,并没有因为新朝的建立而崩塌,当听说新朝建立后,本来很多官员心很慌,问问新来的,咱上级改成谁了,新来的说,‘没变,还是原来的’,‘那我搭档换成谁了’‘原来的’‘哦’这下放心了,纷纷归附新朝
(https://www.tbxsvv.cc/html/67/67937/3576232.html)
1秒记住官术网网:www.tbxsw.com.tbxsvv.cc.tbxsvv.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