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章,高平之战地点:高平双方代表后周:柴荣北汉和契丹;刘崇后周参战人员:赵匡胤[昭宁节度使]李筠[部将]穆令均白重赞[侍卫马军都虞候]李重进樊爱能何徽[殿前都指挥使]张永德刘词【后军】向训史彦超等
北汉和契丹:杨衮张元徽【北汉副枢密使】王延嗣【司天监】李义等双方作战思想刘崇:这小子他爹杀了我儿子,现在他爹死了,看我不弄死他
柴荣:好小子,我才继位一个月,就跟我找事,以为我年轻不懂事,看我打不死你两位都是暴脾气,大家都好说好商量,在开打之前,让我们看看这个事件究竟是怎么起来的吧。这就要追究到当年郭威刚刚干掉刘赟的时候,其实,刘崇当年并不是北汉的国主,他本是后汉的河东节度使,好好干着自己的工作,可是一听到自己的儿子被杀,他就坐不住了,一溜烟跑到了晋阳,改行当起了皇帝,也就是十国中的北汉,也是五代十国中最后一个被灭的国家,当时的刘崇很气愤,十分之气愤,刚建国就要打郭威,于是,不惜向契丹装孙子借人,后周广顺元年的十月【951】联合契丹兵五万南下,围攻晋州,但计划赶不上变化快,没想到晋中的守将是个硬骨头,几万人在城墙底下绕了好几个月,一直混到年底都没攻下来,等到了北汉士兵都想回家过年的时候,后周的援军来了,结果,契丹一看大事不妙,就忘了和北汉打招呼,自己先溜了,当北汉反应过来,援军已经到了,这北汉让人一顿揍,削了一头大包。一战,打怕了刘崇,几年之内,没敢再下来。
三年之后,郭威死了,生命的短暂是郭威一生最大的遗憾,不过,他的儿子柴荣会继承他的一切,在他的道路上,继续走下去,或许,比他更优秀。柴荣继位了,刘崇一听郭威死了,顿时来了精神,马上开始向契丹装孙子,其实这不怪北汉,当年建国匆忙,国土比较少,人口也比较少,翻开五代十国地图,你会发现,北汉其实还没一个省大,而且还处于一个偏僻的地方,想在这种情况下生存下去,就要从孙子做起,一步一步,等待时机,才能最终成为爷爷,反正,他又向契丹借兵了,契丹派了自己的武定节度使及政事令杨衮【比较厉害】带着上万骑兵与北汉在晋阳会师,刘崇亲自统帅三万人马,和契丹兵共同南下,第一个得到消息的,是后周昭宁节度使李筠【重量级人物,记住他,以后还有大用】,他是一个非常生猛的人,常年驻守在北方,抵御契丹和北汉,当他得知消息后,立马派出自己的手下穆令均率领两千人迎击,自己率领主力军在后面扎营,当时北汉的前锋叫张元徽,是指挥使武宁节度使,也是一个极有心计的人,他看出穆令均来势汹汹,就没有与他硬拼,佯装失败,节节后退,结果,穆令均孤军深入,被设下埋伏击杀士卒折损上千,李筠一看,首战不利,不能再打了,此次敌军人数众多,不能硬拼,于是,他退守潞州,凭借城池,固守待援,立即向周世宗禀报,消息传到周世宗耳朵里,于是,就出现了上一章的一幕,两派纷争,最终柴荣获胜,决定亲征。大军从大梁出发,带的全是京城的禁军,周世宗这次抵御外敌的决心非常重,一路北上,而这时的刘崇,还不知道柴荣亲自来了,他攻了潞州很长时间,可李筠实在是个硬骨头,怎么啃都啃不下来,于是他做了一个决定,决定绕过潞州直取大梁,这也可以看出他一股拿下后周的决心,要知道,古时候是冷兵器时代,没有飞机,坦克,如果绕过城池,直取对方都城的话,稍有挫折,就会死无退路,一旦战败,想往回跑就难了,后面有人追,前面有人堵,奥特曼也受不了。就这样,两股气势汹汹的军队就开向了那个决战的地点,高平,不过呢,有一点不同的是,遇到的两支队伍不是同一类别,北汉的前锋走的太快,正好撞见了后周的主力军,后周军队一看有便宜可占,一个个往死里打,北汉前锋一下就吃不消了,连连往后退,柴荣怕他们跑了,一路紧逼,可是,问题在于,是后周的主力军打败了北汉的前锋,可是别忘了,人家北汉也是有主力部队的,等到柴荣追过来以后,才发现北汉军正用一种急不可耐的眼神看着他,仿佛还在埋怨他,人家等他好长时间了,这时的北汉军队气势汹汹,分兵三路,刘崇领中军,张元徽领军在他东边,杨衮带着自己的契丹骑兵在他西边,结果刚才的形式就完全倒了过来,是后周军队追的太急,前锋把后军甩的太远,现在变成后周的前军面对北汉的主力了,所以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要太得意,人与人之间的身份是经常发生转换的,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面对敌众我寡的局面,柴荣表现出他非凡的气质,他没有害怕,而是最快的做出了部署,他令白重赞与李重进统率左军在自己的西边,樊爱能、何徽统率右军在东边,向训、史彦超率领精骑在中间列阵,殿前都指挥使张永德率领禁军护卫自己,他自己也是全身披挂,起马在阵前督战,这时,由于敌众我寡的局面太过明显,刘崇犯了一个人类经常犯的错误,骄傲,也犯了兵法上的大忌,轻敌,他一看自己的军队这么多,打这么少的后周军队,还不是手到擒来,一想到自己多年来装孙子的经历,他心头不禁涌起了一股无名大火‘契丹军后撤,由我自己的汉军冲锋’手下将领一听,纷纷劝阻,可刘崇不听,非要用自己的力量打败敌人,同时也给契丹一个下马威,北汉将领看了看人数对比,一想也有道理,便又纷纷表示赞成。只有一个人表示有问题。杨衮观察后周军很久了,他认为后周军绝对不像想象中的好打,便告诉刘崇小心行事,可刘崇并没有听,他认为这样的机会难得,应当果断出击,正当果断出兵,也许他的想法是对的,也许他本来可以打败周军,但是要加一个前提,如果没有赵匡胤,就在要出兵的时候,新的问题又出现了,有一句话叫天有不测风云,刚刚刮起的是东北风,风吹向周军,对周军不利,可转眼间,东北风就转为南风,直吹汉军,枢密直学士王得中认为风势不利,不宜出击,刘崇不听,非要进军,于是,战斗打响了,首先,是北汉的东军进军,也就是张元徽统领的骑兵直冲后周的右军,结果冲得太猛,后周的右军吃不消了,本来就敌众我寡,再加上是第一个挨打的,心里作用在犯鬼,结果就更加抵挡不住,一时间,阵脚大乱,居然就这么不明不白的投降了,将领逃跑了。一开始,这个仗打的就不顺,柴荣一看,气急败坏,冲到右军前来督战,结果,柴荣的出现让汉军更加疯狂,纷纷赶来,战场局势向汉军倾倒,局势对后周极其不利,眼看就要出于崩溃的边缘,当然,这一切都不会发生的,因为柴荣在这,赵匡胤在这,当时的赵匡胤是后周禁军的一个将领,他和张永德共同保卫柴荣,而张永德是郭威的女婿,当时,赵匡胤看到局势危急,便对张永德说,皇帝危急到这种地步,我们这些做臣子的应该去拼命,于是,他和张永德商量了一下,张永德率军从左路包抄,自己领军从右路包抄,虽然敌军气势汹汹,但那些都是表象,于是,两人各率两千人马出击,赵匡胤更是一马当先,身先士卒,手下士兵一看,领导都玩命了,自己还怎么能在这戳着呢,于是纷纷前去,无不以一敌百,其实也不是后周军太勇猛,你想想,你正在和人打仗,忽然左右来人给你一闷棍,你不了解实情,你怕不怕,这有一个心理作用在作怪,就在这个时候,后汉军已经有点撑不住了,殿前右番行首马全义又率领部下几百骑兵向前猛攻,一下将后汉军队冲散,刘崇一看,马上叫来东军的张元徽,让他猛攻后周军,结果张元徽前进的时候,战马被射倒了,他自己也被后周军斩杀。一下子,北汉阵脚全乱了,加之南风越来越大,后周军借着风势一路紧追,北汉大败。刘崇不甘心,他站了出来,亲自挥舞旗帜,可是实在是阻挡不住,契丹的杨衮看到后周军如此骁勇,不敢救援,又想起刘崇不听他的话,一想,反正打的也不是我,要是现在不撤,一会挨打的就不一定是谁了,于是,他悄悄地溜了。就在这时,后周的主力军终于赶到了,不过在这之前,刘词率领的主力军碰到了逃跑的右路军统领樊爱能、何徽,要说这两个人,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为了推脱自己的责任,故意将北汉的军队吹得神乎其神,想要阻止刘词前进,结果刘词根本没理他们,照样前进,在黄昏的时候,与前军会合了,此时,刘崇的手下尚有万余人,他决定做最后一下挣扎,隔着山涧布下阵势,等着柴荣,结果得到主力,一鼓作气攻了过去,北汉在一次大败,这一下,刘崇只剩下了几百骑兵,狼狈逃窜,逃回了北汉,高平大战,以后周军的胜利告终,这是改变中国历史的一战,如果此战后周战败,那将会改写历史,而在这一战中,赵匡胤改变了这场战争的胜负,以少胜多,所以,战争的胜负往往取决于人。
仗打完后,柴荣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右路军的将领统统干掉,一个不剩,然后,重赏有功之臣,而赵匡胤,不禁获得了新的官位,更得到了一个新的机遇,还得到了众人的赏识,这对他未来的路起到了良好的铺垫作用,他被升为了殿前都虞候,同时,也得到了一个新的机遇,通过高平之战,柴荣看到了军队素质低下,从而决定整军,而整军的任务,就交给了赵匡胤,从此,赵匡胤便可以以国家的名义发展自己的势力,可以更多的接触中下级军官,将来的黄袍加身,为他披上黄袍的,就是现在这些被他提拔的一大批中下级军官,他裁剪了老弱病残,增加了新兵,加强锻炼,使得殿前司的军队实力大大提升,本来,侍卫司的实力高于殿前司,这一整改,使得两家旗鼓相当,而柴荣,在检查完这一切后,非常的满意,看着自己手下越来越强的军队,他又产生了新的想法,具体是什么,我们下回再说
(https://www.tbxsvv.cc/html/67/67937/3576226.html)
1秒记住官术网网:www.tbxsw.com.tbxsvv.cc.tbxsvv.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