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 > 玄幻奇幻 > 白话大宋朝 > 第二章 那时少年

??

    第二章【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那么好,让我们走进赵匡胤,了解他的一生,翻开他的家谱,可以发现,赵匡胤是一个官N代,他的前几辈都在做官。从他高祖父开始,就开始在地方做官,不过他的高祖父官不大,是涿郡的县令【现在这个地方也叫涿郡】,到了他祖父那,上升为刺史,最厉害的,是他的父亲,据史书记载,他的父亲叫赵弘殷,是一个禁军头领,他本来是威德军节度使,在赵王王镕手下做事,不过,是金子总是要发光的,而赵弘殷这块金子就在一次次的作战中被另一个人发现了,他就是晋王李存勖【后唐开国之君】,【其实说来惭愧,本来我在写这部小说的时候,是想把五代十国史交代一下的,但由于各种原因,我不能将这段时期的历史写出来,实在是抱歉】李存勖是五代时期非常有名的一代帝王,早年间,他很圣明,可惜,老了以后,就变成了糊涂蛋了,不过,这些都不重要,反正据说当年赵弘殷帮助李存勖打过朱温【后梁开国之君】,由于立下战功,他被提升为了飞捷军指挥使,中央禁军的马军统帅,手握重兵,给了赵匡胤非同一般的影响,赵匡胤,就在这种环境下诞生了。后唐天成二年,也就是公元929年,赵匡胤出生了,为了表示开国皇帝的特殊,以及皇帝是真命天子之说,编史书的人总爱给开国之君出生时说的神乎其神,也有皇帝自己说的,像刘邦,秦始皇什么的,都有异象,赵匡胤也不例外。据说他出生的时候,满屋冒红光,身上还有异香,久久不散,浑身冒金光,三天不退,大概就是这个意思,这时候的赵匡胤还是个不懂事的小屁孩,还没理解什么天下大事,他现在的任务就是快快长大,然后去完成老天交给他的任务,在赵匡胤成长的过程中,老天还要给他很多的考验,未来的路,不是那么好走的。由于赵弘殷是军人,所以小小的赵匡胤很小便在军中生活,也展示出他的非凡之处,据说有一次,赵匡胤骑马,这匹马相当的恶,谁也不服,赵匡胤就骑上它,什么都不带,马往前跑,跑上城墙的斜道上,把赵匡胤摔了下来,当时赵匡胤的头碰到坚硬的门楣上,左右的人当时就把眼睛闭上了,心想,完了,这孩子这就废了,这一下子就得把脑袋磕碎了,过了一会,人们睁开眼睛,看见了奇迹,赵匡胤的脑袋还在,而且也不像受了伤,他站了起来,在众人惊诧的目光中向马冲了过去,一下子窜到马背上,绝尘而去,只留下目瞪口呆的人群。大概是他小时候练过什么金钟罩,铁头功,反正据说赵匡胤的功夫很好,还发明过拳法,像什么太祖长拳,反正真的假的那就另说了,就算有,也早就失传了。史书中还有一个故事,说他和邻居家小孩抓麻雀,大家知道,麻雀会飞还会蹦,麻雀一跑,小孩就追,这只小麻雀就窜到了院子里,赵匡胤和他的小伙伴也窜了出去,就在小麻雀眼看到手的时候,赵匡胤的背后传来轰隆一声巨响,他回头一看,房子塌了,结果这只小麻雀就这样救了他一命,当然,这些事虽然正史记载,但真实性也不好说,反正无论如何,就是要告诉后人,这个人不简单,将来必能成大事,这件事放到现在,应该算是提前剧透吧,于是,就在这充满刺激与乐趣的地方,小小的赵匡胤一天天的长大了,军中的生活磨砺了他,他的父亲感染着他,使他变得少年老成,二十多岁,他拜别了父亲,离开了军营,去寻找他自己人生,史书没有记载他走的时候他的父亲对他说了什么,但我想,天下的父亲都是一样的,对孩子充满了期待,也会给孩子深深的祝福。带着这份祝愿,年轻的赵匡胤离开了他的父亲,去寻找他自己的未来,瑞雪纷飞,映衬着他孤寂的脚步,他走向远方,第一站,他到了复州,也就是今天的湖北天门,他决定去投奔这里的刺史王彦超,王彦超看了看他,很年轻,所以并没有怎么看重他,也不想收留一个无用之人,于是,王彦超给了他点钱,让他离开了。他没有灰心,继续他的流浪生活,走了很久,来到了第二站,这次,他长了个心眼,想找一个自己比较熟悉的人投靠,于是,他来到了随州,这里,有他的叔叔董宗本,是他父亲的好朋友,董宗本看见他很高兴,热情地接待了他,让流浪在外的他第一次感觉到了温暖,他住了下来,可好景不长,他发现现实并没有他想象的那么好,生活在别人的屋檐下,始终要看着别人的脸色行事,有一天,董宗本的儿子董遵诲来找他,这是一个年少轻狂的纨绔子弟,最近他经常来找赵匡胤,总觉得这个外来的小子别扭,处处找茬,看着他的到来,赵匡胤很无奈,只得招待,尽宾主礼仪后,他们就开始讨论天下大事。开始还有分寸,但越往后越激烈,两个人都年轻,都有脾气。赵匡胤也没给他留面子,最后,赵匡胤把董遵诲论的哑口无言,气的七窍生烟,董遵诲看了看赵匡胤,一甩袖子,离开了赵匡胤住的地方,看着他的背影,赵匡胤叹了口气,他明白,自己不能再呆在这里了,他虽年轻,但他老成,他明白董遵诲离去的意思,自己身居他人屋檐之下,有什么资格损主人的儿子,他收拾好自己的行囊,离开了复州,继续流浪。天下啊,你如此之大,为何没有我的容身之所,赵匡胤很郁闷,只得四处漫游,不知该往何处去。有一天,他听说有一个寺庙里有一位得道高僧,也许那个得道高僧能帮助他,于是他来到了这家寺庙,舍襄阳僧寺,见到了那位老僧,老僧看着他,对他说;你去北方看看吧,那里,也许有你可以投奔的人,说完,闭目打坐,是真的吗,也许是吧,总之去看看也无妨,他向老僧行过礼,离开了,前往北方。史书没有记载那个老僧是谁,但是我想,如果真的有这样一个人,他也许是像诸葛亮一样的人物吧,他遍览天下英雄,知道谁可成大器,又见到赵匡胤,知道他是个英雄人物,便让他向另一个英雄所在的方向投去,英雄,总会发现英雄的,赵匡胤找到了那个人,也因此改变了他的一生,这给人叫郭威,在我原来想写的五代史中,郭威是一个响当当的名字,他是后周的开国皇帝,在他的那个时期,赵匡胤只是一个跑龙套的,郭威是后周高祖,赵匡胤是北宋高祖,两位高祖碰到了一起,赵匡胤终于找到了可以改变他一生的人,不过,在这个时候,两个人的事业都没有开始,这个时候的郭威,还是后汉高祖刘知远的手下,刘知远死得早,由他的儿子继位,也就是后世有名的汉隐帝,汉隐帝很器重郭威,让他掌握兵权,多年以来,他为后汉南征北战,东挡西杀,立下赫赫战功,到了汉隐帝后期,他的地位已经达到枢密使兼丞相了,这引起了汉隐帝的高度不安,功高震主,此话非虚,汉隐帝开始担心了,害怕有一天郭威会夺去自己的皇位,害怕有一天会失去自己所掌控的权力,高度的紧张是他变得疯狂,他想杀了郭威,他行动了,可惜,郭威在朝多年,耳目众多,很快便得到了消息,得到消息后,他的反应极其迅速,扯旗便反,他领兵杀入国都,杀掉汉隐帝,他没有马上自己称帝,他很聪明,不会太着急,他让太后掌权,又立后汉国主的儿子刘赟为帝,有一天,他传假消息说有敌军来犯,领兵出征,在外边,他扯下黄旗披在身上,自立为帝,入宫杀了刘赟,建立后周,这段眼熟吗,这与陈桥兵变多么相像啊,在这个故事里,赵匡胤一直跟在郭威的身旁,他看着郭威,学习着他的谋略,学习着他的方法,学习着他的处世之道,学习着他的收买人心,就在这一天天的学习和模仿中,赵匡胤变了,变得更加成熟,更加睿智,他已经懂得了生存的法则。郭威很看重他,把他介绍给了自己的养子柴荣,也就是未来的周世宗,五代时期的一代明主,这里说明一下,郭威并不是没有儿子,而是在他举起反旗的时候,他的家人还在京都,汉隐帝将他家人满门抄斩,而郭威又死得早,只好传位给养子柴荣,这也为日后陈桥兵变赵普提前保护赵匡胤的家人做好了基础,郭威也许不是一个好人,但却是一个雄才大略的皇帝,可惜的是,他年纪不大,便离开了人世,传位给柴荣。柴荣很欣赏赵匡胤,而这之后,赵匡胤也用实际行动告诉了柴荣,他没有看错人,就在几年之内,赵匡胤步步高升,那么赵匡胤是怎么证明自己的呢,这要从柴荣继位一个月后开始说起。大家知道,郭威是杀了汉隐帝,又杀了刘赟才当上的皇帝,而刘赟正是后汉国主刘崇的儿子,这对于后汉来说,郭威对他们既有杀子之仇,又有夺国之恨。而且,现在柴荣刚刚继位,皇位还没坐稳,所以后汉准备联合契丹大举进攻,这是在柴荣继位一个月后的事情,这也为未来范质等人相信北方来袭的谣言打下基础,当后汉的联合契丹北犯的消息传来的时候,朝堂之上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看法,一派主张

    亲征,当然,主张的就是柴荣自己。而另一派,反对柴荣亲征,领头的是做了四代高官的老臣冯道,他觉得皇帝才刚刚继位一个月,正是新旧皇帝交替的敏感期,如果这个时候出现什么差错的话,不亲皇位不保,也会令后周国内的局势紧张,要知道,柴荣姓柴,郭威姓郭,他们之间只是养父子关系,和郭威关系更近的人再国内也有一定人数,所以亲征不利于国家稳定,只需派一员大将出征便可,但柴荣不这样认为,首先,如果他自己不去的话,前方出现任何变动,他无法立即到达,很有可能导致军队战败,再然后,尽管国内还有不安分分子,但如果次战胜,就可以在国内树立威信,这对自己皇位的巩固是有好处的,在不断地争执下,最终,柴荣还是亲征了,事实证明,柴荣的想法十分正确,如果他不亲征,这一战,很有可能战败,作战的地点在高平,这一战,是赵匡胤一生中的第一战,也是最重要的一战。此战胜,得威名,此战不胜,他未来的路,就没有那么容易了。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战,下一章,我将详细介绍这一战

(https://www.tbxsvv.cc/html/67/67937/3576225.html)


1秒记住官术网网:www.tbxsw.com.tbxsvv.cc.tbxsvv.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