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至元二十年(1283)应该是元朝第二次东征失败之后准备再次东征的第一个**。友情提示这本书第一更新网站,百度请搜索151+看书网正月,忽必烈下令复置征东行省,要求高丽国筹备二十万石军粮以供大军使用,依然任命阿塔海为征东行省丞相,并发五卫军两万人前往朝鲜半岛南部待命。四月,因“高丽王王愖请以蒙古人同行省”,所以任命高丽国王兼任征东行省左丞相,与阿塔海一同规划东征事宜,并送给高丽军大量衣甲战具。从中可以看出,这次设立征东行省最初是以中央派遣的蒙古官员为行省长官的,后来在高丽国王的要求下,才由蒙古人与高丽人共同掌管行省事务。但不久之后,由于“民间骚动,盗贼窃发”,内部不稳,东征之事只得暂时搁置,征东行省也就解散了。
至元二十二年(1285)十月,元朝又把征东行省恢复了起来。仍然以阿塔海为左丞相,刘国杰、陈岩为左丞,洪茶丘为右丞,要求高丽方面发兵万人、船六百五十艘助战。这可以看成是元朝准备再次东征的第二个小**。不过,这次**很快就过去了。帝国在南方与交趾发生了战争,忽必烈说:“日本至少没有主动进攻我们,现在交趾犯边,应当暂且放下日本,专注于交趾的战事。”金口玉言一出,征东行省又被解散。
至元二十四年(1287),帝国东北爆发了蒙古诸侯王乃颜的叛乱,虽然叛乱很快就被平息,征东行省再次设立起来,元朝东征之事却陷于停滞,而这一次所设立的征东行省与以前的征东行省也有了质的不同。
五月,忽必烈任命高丽国王王愖为帝国的行尚书省平章政事。次年二月,又任命其为征东行尚书省左丞相。至元二十八年(1291)五月,又宣布王愖担任征东行中书省左丞相。在忽必烈死后的至元三十三年(1307)八月,当时的元朝皇帝铁穆耳又派使臣到高丽,宣布高丽国王王愖的新头衔为“开府仪同三司太尉征东行中书省左丞相上柱国高丽王”。
这个长达23个字的新头衔告诉了我们一个很重要的信息——王愖现在已经同时拥有了元帝国政治秩序内的三种身份!开府仪同三司和太尉虽然都是虚衔,但至少是一顶中央官员的帽子,而且还是一顶名誉上位极人臣的大帽子;征东行中书省左丞相则具有实际意义,表明他获得了处理行省内的一切军政大事的实际授权;最关键的是,王愖仍然是高丽国王,他在拥有元朝地方长官身份的同时,保留了属国藩王的身份,也就是说高丽王国并没有因为征东行省的设置而消失,朝鲜半岛作为一个特别行政区域实行了“省国并行”——高人治高,高度自治。再加上他的老婆本为元朝公主,他现在可以说是集中央官员、地方长官、属国国王、朝廷驸马四种身份于一身了。于公,是朝廷大员;于私,是皇族姻亲。
这个时代,先皇忽必烈讨平日本的宏伟计划早已被束之高阁,征东行省已经不再具有征讨日本的职能,而演变成了一种对朝鲜半岛实施羁縻统治的地方行政官署。从历史文献上的称呼来看,在此前的史籍里面征东行省经常被称为日本行省或征日本行省,而这之后就再没有了这样的称谓。
从被后人称为忠烈王的王愖开始,历代高丽国王即位之时都要同时接受元朝的双重委任——既要接受任命担任征东行省的行政长官,也要接受册封继承高丽国王的王位。也是从王愖与元成公主联姻开始,凡是成年的高丽国王都要迎娶蒙古公主为王妃,其后的忠宣王迎娶了蓟国大长公主,忠肃王先后迎娶了濮国公主以及曹国公主、庆华公主共三位公主,忠惠王迎娶了德宁公主,末代高丽国王恭愍王也与鲁国公主结亲,他们所生的后代大多也继任为高丽国王。并且,高丽世子在即位之前,也往往奉元朝皇帝之命到大都长期宿卫宫廷,或者长期居住,培养起了与元朝皇族浓厚的亲近感。
征东行省的反复废立以及职权的变化,折射出元帝国与高丽王国之间的激烈博弈以及当时帝国内外政治形势的急剧变化。元帝国虽然不便将其由内属国直接吞并消化吸收转化为单纯的地方州郡,却一直努力想按照内地行省的管理方式对朝鲜半岛进行管辖治理,在高丽王国治理结构之外另设一套治理机构正体现出架空高丽王室,进而直接统治半岛的尝试。与之相对的,高丽王国则一直致力于在不过分刺激中央朝廷的情况下维持和扩大自己的自主权。
第六十一章最后的使节
大德三年(1300)三月,铁穆耳皇帝(也就是后来的元成宗)命江浙佛教的总座主一山一宁前往日本,并携带了给日本国王的诏书。
诏书这样写道:“过去世祖皇帝忽必烈曾经派普陀山的僧人如智和尚和王积翁分别携带玺书前来贵国通好,但都因为中途遇到困难无功而返。自从我登极皇帝位以来,一刻也没有忘记与四海各国友好往来。与你们日本,更是应该恢复友好关系。现在,如智和尚已经老了,我又派出普陀山的高僧一山和尚,让他搭商船而来,以了却先帝忽必烈的遗愿。这是一件对我们大家都好的事情,请好好权衡考虑吧。”
这份诏书的内容完整地保留在《续资治通鉴》的卷第一百九十三之中,想必作者也是从他所见到的元朝府库档案中辑录出来。从这封信的语气和措辞来看,与忽必烈先前的那些诏谕书信确实有天壤之别,甚至为了避免引起日本人的反感而有所曲笔。例如,王积翁明明是在对马被船老大任甲所杀,虽不是死于日方之手,但也算是死在了日本人的地盘上,但诏书里面只语焉不详地说是“中途有阻而还”,给人的感觉还只是遇到阻碍就返回了,并没有发生任何意外,更别说有重大伤亡事故了。又如,对派遣一山和尚渡海而来的目的也进行了足以让日本方面信服的合理解释。先前派来的和尚年事已高,我再主动给你们送来一个年轻一点的,好把我们大陆上面更为先进的佛教文化传播给你们,都是为你们考虑的。信的末尾也没有再见到那句让日本人十分抓狂的“以至用兵,夫孰所好”,最后一句“王其审图之”虽然比以前的“王其图之”仅仅多一个“审”字,但语气和感觉也不知道要缓和了多少。
可以说这是一种全新的尝试,以新皇即位为契机,将前面二三十年与日本积累下来的恩恩怨怨进行一个总的了结。禅僧一山一宁的派遣,可以说正是反映出了元朝打算重新调整元日关系,缓和一直以来紧张局面的一种尝试。
而在此前,浙江平章伊苏特尔劝说刚刚即位的铁穆耳皇帝继承先帝遗志,继续征讨日本的时候,铁穆耳明确地予以拒绝——“今非其时”。
当然,我们大家都知道,日本人留下了一山一宁,但仍然对元朝没有一个字的答复,铁穆耳打破僵局,恢复对话,争取互动的努力依然宣告失败。
第六十二章日本的逆袭
“最好的防御是进攻”——有名的普鲁士军事家克劳塞维茨曾经说过。
与日耳曼人相似,日本人从来就不缺乏进攻精神,尤其喜欢搞那套先发制人式的预防性进攻。
当年日本人偷袭珍珠港,也是意识到日美谈判即将破裂,与其谈崩了大家喊“预备”然后才开始动手,还不如先下手为强,占个起手,趁对方尚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就先把人家暴揍一顿,放翻了再说。
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其实偷袭珍珠港的鬼子们的十八辈祖宗在13世纪就是这么干的。
文永之役结束第二年的建治元年(1275年),日本人就在开始酝酿“高丽征伐”了,他们打算好好修理一番“助纣为虐”的高丽人。
虽然九州的幕府军队经过苦战,终于在老天爷的帮助下击退了元军的初次进攻,但元军的战术之新奇、武器之先进还是让他们大为震惊。日本人心里很清楚,已经占据了大半个东亚大陆,并将高丽收入囊中的这个帝国有着怎样雄厚的国力,损失这区区数万人根本算不得什么。这一次的进攻可能只是对方的一次试探、侦察或警告,也可能只是对方边境部队发动的一次并没有更大战略目标的寻常侵扰和劫掠,或许更为猛烈的暴风骤雨还在后面。这一次虽说是侥幸取得了胜利,但下一次还会像这次这样幸运吗?
要论幅员之辽阔、人口之多寡、战术之优劣、器械之先进,日本没有哪一方面可以与大海对面的那个强敌相提并论,唯一可以凭借的,或许只有眼前这茫茫的大海。只要能够阻止他们横渡大海,日本就是绝对安全的!
这是幕府的考虑。
变被动防御为主动进攻,借着刚刚打了胜仗的这股气势,杀到对岸去,哪怕只是烧毁他们的造船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了不起的重大胜利。
确立了这样的指导思想,幕府制订并实施了所谓的“高丽远征计划”。
建治元年(1275年)十一月,丰前国守护代金泽实政被幕府任命为所谓“异国讨伐”的总大将,全权负责筹划渡海征讨高丽的具体事宜。这位金泽实政其实也是北条家自家人,其父为北条一门有名的智囊型人物北条实时,其母为北条政村之女,也算是个**了。他们一家在日本历史上被称为金泽流北条氏,之所以叫这个名,情况和前文提到过的那个名越流北条氏差不多,也是搬家到某个乡某个村以后为了方便与其他远房亲戚区别就干脆把姓改成某乡名、某村名了。两年之前,幕府要求在西国担任职务和领有庄园土地的御家人武士都到九州去,于是时年二十四岁的金泽实政就顶替他哥哥金泽显时从武藏国的老家跑到了大老远的九州。
(https://www.tbxsvv.cc/html/61/61456/3266437.html)
1秒记住官术网网:www.tbxsw.com.tbxsvv.cc.tbxsvv.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