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十九章千舸再扬帆(二)
至元十八年(1281)五月三日,东路军率先出发。寻找最快更新网站,请百度搜索151+看书网以蒙古军、汉军和高丽军为主体的四万元军从高丽合浦,分乘九百余艘战船,沿着上一次东征的路线浩浩荡荡杀奔日本而去。王愖亲自到合浦给大军送行,而忻都、洪茶丘和金方庆都是这支大军的主要将领,真是不是冤家不聚头。
由于风向不定,舰队行动异常迟缓,在晕了半个月的船之后,东征将士们才终于靠近了对马岛。
按照一直以来先礼后兵的传统做法,元军先派人上岛劝降。与文永之役一样,日本人毫不理会,反而列阵于海岸,摆出一副谁要上岸就和谁拼命的架势。
要打就打呗,咱们跑这么大老远来可不是参观访问的!元军立即向岛上的日本守军发动了进攻,当然,首先被丢上海岸的仍然是高丽人。日军人少,可抵抗得异常顽强,高丽军郎将康彦、康师子先后阵亡。不过,当更多元军冲上海滩之后,日军的抵抗随即土崩瓦解。
杀红了眼的元军早把出征之前忽必烈要求诸军攻入日本以后切勿“擅杀”的训诫忘得一干二净,逢人便杀,不管男女老幼,一律不留活口。岛民纷纷逃入岛中深山,藏身于山崖石缝之中。尽管如此,仍难逃被元军搜山部队找到之后就地处决的命运。甚至发生了年轻的母亲因为害怕怀中婴儿啼哭引来元军而将襁褓之中的婴儿捂死的惨剧。
在又一次扫平了这座小岛之后,东路军决定像上次一样,向下一个目标壹岐岛进军。
尽管东路军于五月二十六日在航行途中遭遇了一场暴风雨,损失了若干船只,但仍然比原定的会合时间提早半个月登上了壹岐岛。日本人在岛上的抵抗当然可以忽略不计,但一个现实的问题摆在了东路军诸将的面前——是按照预订计划就此暂停进攻,静待江南军前来会合呢;还是以一军之力继续向下一个目标推进?
决策的过程在历史上并没有留下详细的记载,但东路军用行动告诉了我们决策的结果。东路军在此分兵两路,占总兵力三分之二的主力舰队向预定的攻击目标博多湾而去,同时派出一支拥有三百艘军船的偏师北上,袭击长门国沿海,以牵制本州方面的日军,阻止其增援九州战场。
我有理由相信东路军之所以不等江南军前来会合便独自发起攻击是基于形势的变化而作出的判断。在《元史·世祖本纪》至元十八年六月的记载中,有着这样一个小插曲——日本行省派信使到大都向忽必烈汇报道:“大军取道巨济岛,至对马岛,从俘获的岛民口中得知太宰府西面六十里的地方原有的日本戍兵全都调动出战了,此地正好空虚,是否可以乘虚攻击?”忽必烈作出批示:“军事方面你们前线将领可以自行权衡决断。”
既然获得了确切的情报,知道某地已经成了不设防区域,又取得了忽必烈的完全授权,那何必还等人多势众的江南军来抢走已经唾手可得的功劳?
北上袭击长门国的别动队于六月的八日、九日两天对长门国的赤马关发动了进攻。
赤马关扼守下关海峡,是从西国外海进入濑户内海的咽喉。第一次元日战争以后,特别是杜世忠使团在长门国上岸之后,幕府担心将来元军也在此处登陆。所以,在强化九州防御的同时,也着力加强与九州地区临近的中国地区的防御。先是让幕府元老二阶堂行忠去做长门守护,行忠以长门一国可供战备的御家人不足为理由,不愿赴任。幕府考虑到他说的也不无道理,便将与长门邻近的周防、安芸、备后三国也交与他统一指挥。并要求一旦元军再度来袭,各国御家人务必共同抗敌。此后,纳入这一统一指挥体系的地区逐步增加。次年(1276)的正月,北条时宗任命他的亲弟弟北条宗赖担任了长门国守护,并要求他立即奔赴西国就任。八月,幕府将山阳道、山**、南海道三道共二十二国的武士都纳入他的统一指挥之下,各国武士也要像九州各国的武士那样,轮流到长门等元军可能来袭的最前线执勤警备和修筑石墙。这一役职后来发展成了长门探提。
元军别动舰队驻泊于角岛(今日本山口县丰北町)、黑井岛(今日本山口县下关),换乘小船,分别在丰浦郡丰前神玉村的土井滨和黑井村的八之滨登陆。不过上岸之后不久,元军就发现他们已经没法再深入了。一条长长的石垒横在他们面前,石垒上还站满了随时准备和他们拼命的日本人。在此地驻防的不但有备后、安芸、周防、长门四国的御家人武士,还有从东国前来增援的安达氏、宇都宫氏、安藤氏等武士军队。元军别动队兵力有限,对面前日军的情况也不太清楚,所以不敢贸然行事。试探性地进攻了几次,发现根本占不到便宜之后,别动队只得驾船退走,返回筑前去和主力部队会合。
虽然这支元军别动队没有取得任何具体的战果,却达成了实质性目的——直到弘安之役结束,本州地区的日本军队都因为担心元军再来,而留守原地不动,没敢去九州前线凑热闹。
东路军主力早在六月六日就抵达了博多湾。但挡在他们面前的不但有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的一条“长城”,还有大量日本守军。
日军总大将是镇西奉行少弍经资,全权指挥镇西府管辖下的各国守护作战。同时,他还兼任了筑前、丰前、肥前、壹岐、对马这所谓“三前二岛”的守护。他麾下的主要将领有丰后守护大友赖泰,北条时宗的亲弟弟、筑后守护北条宗政,肥后守护安达盛宗,还有南九州地头蛇岛津家的家督岛津久经——他一身挂着萨摩、大隅、日向三国守护的役职。为了加强九州防卫,幕府早就派出合田五郎、安藤二郎等直属御家人武士到九州,统制东国方面前去增援的游击部队。这些人动员了各自领地上的所有兵力,一共约有四万余人。
我们再来看看此时的东路军有多少兵力。东路军虽然号称也是四万,但除去一万七千水手,实际能够投入作战的只剩下蒙汉军一万九千人和高丽军一万人。加之此前又分出约一万人搭乘三百艘船去打长门,所以此时在博多湾海面,东路军不得不凭借这仅有的两万兵力去进攻固守在沿海防御工事后面的四万精锐日本守军。
街头打群架的混混都知道,群殴取胜的最关键因素还是在于人多。《孙子兵法》也说:“十而围之,五而攻之,倍而分之”。如今,能打的人数只有人家一半,估计最明智的做法应该是“半而溜之”了。东路军远道而来,深入敌境客场作战,武器装备也体现不出明显的优势,尤其可怜的是连一块能踩得踏实的地盘都没有,不得不晃晃悠悠地蜗居在船上啃干粮。而对面,不仅有一眼看不到头的防御工事,还有人头多得数不清楚的精锐部队,而且人家能躲在坚固的防御工事后面好吃好喝睡好觉。这一系列情况,特别是日本人赶制出来的这条“长城”,是元军事先没有掌握的。上一次文永之役中的老经验、老做法看来是行不通了,预订的作战计划显然不得不重新调整。本来元军的攻坚能力就值得怀疑,从区区一座重庆钓鱼城能够“独钓中原”七十年就能看出来,而且这次渡海过来也没有带任何的大型攻城器械,估计连爬城墙的云梯都没带。
其实元军在出发之前也并不是没考虑过携带大型的攻城器械。早在东路军出发之前,很少干正事的范文虎竟然提出了现在看来极具建设性的意见,他向忽必烈替东路军申请了三件事——一是增发汉军一万到高丽参加东路军出征,二是增拨军马两千匹配发给参加渡海作战的秃失忽思军,三是请求忽必烈派出回回炮匠携带回回炮随船出征。第一件事,忽必烈倒是答应了,可后面两件事却都没通得过,忽必烈还笑范文虎傻——“船上打仗还用得着军马和回回炮?”
要是咱们这次带了回回炮来,再厚实的城墙都给你轰塌了,就凭你这破土墙还挡得住我们?呸!
元军将领们肠子都悔青了,早知道如此,再怎么死缠烂打也要找老大要几架回回炮来!
忻都、洪茶丘、金方庆几位将领一合计,既然不能直接在博多湾南面的海滩上岸,那我们就在博多湾北面找个地方先把人马从船上放下来再说吧。毕竟踩在陆地上心里还是要踏实许多。
显然,最合适的地方就是志贺岛。
(https://www.tbxsvv.cc/html/61/61456/3266425.html)
1秒记住官术网网:www.tbxsw.com.tbxsvv.cc.tbxsvv.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