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十五章日本“长城”
大凡上古文明的最初发源地,一定都是地理条件优越的所在。特么对于151+看书网我只有一句话,更新速度领先其他站n倍,广告少
日本九州的福冈平原作为《后汉书》中所提到的“倭奴国”所在地,正是这样的一个地理环境十分优越的地方。
福冈平原北临玄界滩,与水面宽阔、水流平缓的博多湾相邻,南面是一串名曰脊振山地的小丘陵,那珂川、多多良川、室见川等大大小小的河流突破南部山地的阻碍之后,奔流而下,从平原上穿过,最终注入博多湾中,像一条条血管,为福冈平原提供着水源和养分。对多山的日本来说,这难得的一小块半月形平原就成了上天的恩赐。
从东亚大陆移居日本列岛的原始先民们在这块平地之上种植水稻,吸收外来的文化,发展自己的文明,使以福冈平原为中心的北九州地区成了领先于整个日本的文明中心。甚至日本国家的起源都有着这样的说法:神武天皇正是从这里出发,向南征服熊袭、土蜘蛛、隼人等九州土著,然后发动东征,消灭了东方的一个个方国部落,最终建立起相对统一的日本国家的。神武天皇就是后来日本历代天皇的祖先。
便利的交通和优良的港口对于怀着友好目的前来通商交往的商人来说是一件无比便利的好事。同样,对于怀着征服目的前来讨伐的敌**队来说也是一件十分方便的好事。文永之役中,优势的元军水师舰队兵临博多湾,从容地将军队和马匹搬上海滩,向可以说落后了整整一个时代的日军阵营发起了猛烈的进攻。蒙古骑兵在福冈平原上策马奔驰、来去如风的身影给参战的日军将士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恐怖记忆。如何能够让那些善于驾驭马匹与弓箭的敌人最大限度地受到遏制?这样一个课题摆在了幕府当局的面前,而解决这一课题的时间是有限的——在元军下一次来犯之前必须做好应对之策。元军什么时候会再来?也许就在明年,也许会是十年以后,也许就在明天……
与中国的大多数人对日本历史的毫无兴趣和普遍无知相反,日本人素来是熟知中国历史且始终保持着浓厚兴趣的,现代的日本人如此,古代的日本人更是如此。在他们如饥似渴地引进、吸收中原文明的时候,最受重视的就是关于中原王朝兴衰更迭等方面的历史知识。数千年来,中原王朝不断地遭受到来自帝国北方的那些善于骑射的狄夷民族的侵扰——林胡、楼烦、匈奴、突厥、契丹、女真等等,你方唱罢我登场。他们攻破帝国的边郡城砦,杀戮帝国委派的官员,掠夺人口、粮食与财富,并且越来越呈现出由早期的抢了就走演变为赖着不走并建立汉人式的政权与汉人建立的中原王朝分庭抗礼的趋势。新兴的蒙古人,其实和以前的那些北方来客毫无二致。
历史上,中原王朝又是如何与他们相抗衡的呢?要么建立起一支更为强大的骑兵部队,千里突进,直捣巢穴,如同汉朝与唐朝那样,打得他们满地找牙;要么只有扼守险要,修筑长城,将来犯的滚滚铁骑圈在外面,对于中国历史上更多的远不如强汉盛唐实力雄厚的统治者们来说,这无疑是一个更为现实的选择。
日本没有组建大军以攻为守的能力(后面我们会讲到,他们不是没想过,只是确实没那能耐),只得退而求其次修筑长城了。当然,作为中国人,一提到长城,我们脑子里面首先浮现出来的就是我们祖先修筑的那条蜿蜒在崇山峻岭间的万里巨龙。而接下来我要和大家聊到的日本版的“长城”,在日本人眼中那是防御异国入侵的伟大杰作,而在我的眼中,或许我们可以称之为大户人家修的一段围墙。
击退元军第一次攻击一年之后的建治二年(1276)三月,镇西府当局才决定在博多湾沿岸元军再来时可能选取的上岸地段修建永久性的防御阵地,即防垒,而在此之前,驻守各个要害地点的日军只是在驻扎地点周围树起了简易的木栅栏。
我们知道,当时的军役、劳役都是根据占有土地的多少在武士中间进行摊派的,于是修建防垒的任务也按照这一原则在九州的武士中进行分配。根据《深江文书》的记载,当时担任镇西奉行的少弍经资向九州各地武士发出指令,要求除参加征讨高丽(这个事儿我们稍后再说)的人以外,其余所有的人都务必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参与到修建防垒的工作中。
从现在防垒遗迹的情况来看,防垒从博多湾西部的今津延伸到东部的箱崎,沿海岸线修筑或者与海岸保持一定距离的平行修筑,全长约十六公里。
从外观上看,我认为与其说它是防御堡垒,倒不如说它是一条长长的堤坝。
防垒的横截面呈梯形,当然,并不是等腰梯形。为了便于己方的军队登上防垒进行防御,己方一侧的坡度比较平缓,不仅人能爬上去,马也能跑得上去。而靠近大海的一侧自然修得十分陡峭光滑,几近垂直。
防垒的高度大约在六七尺,比人骑在马上的高度略高一点,显然这个也是有讲究的——日本穷啊,要修建中原地区那种高大雄伟的城墙你就是把他卖了他都修不起;而太低矮了也肯定不行,高大强壮的蒙古马说不定轻轻一跳就跨过来了。修成比一个骑马武者略微高一点的高度显然是最经济实用的——对方既跳不上来,也无法用弹射兵器之外的长短兵器攻击防垒上的守卫者,而防守的一方则可以居高临下地轻轻松松用长刀和弓箭解决防垒下面的进攻者。
防垒的顶端宽约五六尺,也就是说防御的一方可以在上面骑马,机动调度,也使得防垒之上的将士可以有一定的防御纵深,能够排上二三层战线,配合作战。
之所以说日本人把这防垒修得像堤坝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防垒上竟然没有城垛。作为城墙来说,无论东方还是西方,虽然形状和样式不同,但城垛可以说属于城墙的标准配置。有了它,防守者就可以获得更大面积的防护,也能够相对方便地站立在城垛后面射杀靠近城墙的敌人而不必担心被敌人的弓箭射中。为什么日本人造个城墙也造得这么有个性呢?我感觉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一个字——“穷”。试想如果要在防垒上修建城垛,势必挤占防垒顶端的面积,进而降低防御纵深和守军的机动性,要想不挤占顶端的面积也可以,那就得把防垒修得更高大,而我们都知道,要想防垒的强度不降低,顶端加宽一尺,可能到了底座部分就得加宽三四尺了,又得耗费多少方的石材和多少人工?有趣的是,修城墙的时候不修城垛后来竟然演变成了日本军事建筑的一种特色而被传承下来,战国时代乃至于江户时代修建的大名居城虽然十分豪华但也没有修建城垛,只是在城墙上挖了一排三角形的射击孔。
当然,日本人也知道光光的石垒上面如果没有任何掩蔽物,那上面站立防守的士兵就完全是一个个活靶子,对于善于射箭的蒙古人和高丽人来说更是如此。这个问题又如何解决呢?日本人的做法十分经济实用,他们在防垒顶端放置楯板。所谓楯板其实就是一种大型的木盾,日本人将许多楯板并列排在一起,就构成了可以装拆移动的城垛,同时,他们在野战防御和水战中也大量使用楯板,直到安土桃山时代火绳枪大量投入实战,这种防御道具才渐渐淡出历史。
从修筑方法上看,在石头底子或者其他比较硬实的地面上,日本人是直接在地面上打桩修建防垒的。在土质较软的地方和沙地上则要麻烦得多,一般是先将原来的土层挖开搬走,从其他地方搬运强度较高的黏土来填埋,然后再在这个基础上修筑。与中国的城墙不同,中国的城墙一般是先夯土,版筑出城墙的主体,然后在外层包裹城墙砖或石块;而日本防垒大多从内到外都是由石材堆砌而成,可谓表里一致。外侧和底部的石块较大,而内侧和顶部的石块较小,越往上,使用的石块越小,石块间的缝隙全部填以干结后强度极高的黏土,增强防垒整体的坚固性。不过,从现在的考古发掘来看,偶尔也有例外,例如今津长滨地区的防垒就是以土堤为底座,然后在上面堆砌石块构筑而成的。但我并不认为日本人是想搞“豆腐渣工程”,因为修筑防垒的地段与轮番守备的地段是对应的,也就是说,负责修筑该段防垒的人与守备该地段的人是一一对应的,他如果想在打仗的时候更安全,就必须得竭尽所能地把防垒修得更坚固耐用。
修筑防垒的任务是如何分配的呢?日本人那时候居然还有点项目管理的理念,他们按照分区分段的方式由九国分别修筑,各自对各自修筑的防垒的质量负责——筑前、筑后两国修筑博多段,丰前国修筑青木横滨段,肥前国负责博多的一部分和姪滨,萨摩国负责箱崎,丰后国负责百道原,肥后国负责生松原,日向、大隅两国则负责今津后滨段。当然,这只是一个大体的对应关系,实施上各国修筑的地段也有交叉,因为各国武士的田产数是不一样的,而各国修筑防垒的长度由该国所领的田产总数决定,然后再按照同样的原则分摊到该国的武士家族及分家去。具体每家人负担有多大呢?幕府规定,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每拥有田产六十町(一町大约等于一公顷)就需要修建防垒一丈。如果无法自己修造,也可以出代役钱,由奉行所雇人来修,每町田需要缴纳一百一十文铜钱,修建一尺防垒的费用约为十一文铜钱。
博多湾沿岸有很多河流的入海口,这些河口实际上也存在着安全隐患。敌军完全有可能借涨潮之机,乘小船从这些河口逆流而上,突入防垒的后方对守军两面夹击。因此,日本人在这些河口也设置了“乱杭”以防止船只驶入。所谓“乱杭”,其实就是在河底打桩。打桩用的木料也有统一的规范,要求必须长一丈,粗四寸,短了、细了都交不了差。日本人不但打桩,还横七竖八地乱打,并把顶上的一端削尖,牢牢地封住河口。
防垒的主体工程于下令修筑五个月之后的八月份就竣工了,接下来,对防垒上的一些附属设施和武具也进行了征收,例如船钉、板敷、楯板、弓箭、旗帜等。至于征收标准,根据现有的少量资料可以知道,每拥有田产十町就要缴纳楯板一副,每五町就要缴纳长八尺的旗帜一面,每一町缴纳箭矢两支,所有的东西都要求缴纳实物,当然,实际操作中仍然有不少交钱了事的情况。
(https://www.tbxsvv.cc/html/61/61456/3266421.html)
1秒记住官术网网:www.tbxsw.com.tbxsvv.cc.tbxsvv.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