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十五章意想不到的收获
拔都鲁船在大型战舰与海岸之间往返穿梭,将士兵、马匹和弓矢、军械源源不断地运送到岸上。不是所有小说网站都是第一言情首发,搜索151+看书网你就知道了。虽然从踏上陆地的那一刻起,就遭到了日军的顽强抵抗,但凭借着战术和武器的优势,元军不断挫败沿途日军大大小小的反击,虽然艰难,但也卓有成效地推进到陆地纵深。经过大半天的激战,至迟在正午时分,已经肃清了博多地区的敌军,向日军重兵集结的息滨进发。
息滨是日军前线指挥官少弍景资的大本营,得知敌军来袭,少弍景资亲率他手下最后的精锐五百余骑前去迎战。
离开息滨没走多远,正好与一队元军狭路相逢。这队元军大约一百余人,领头一名将领穿着华丽的铠甲,打着红色的旗帜,最引人注目的还是他下巴上长长的一直垂到肚子上的胡须。这名元将骑着一匹好马,在十五名骑兵和大约七八十名步卒的簇拥下缓缓而行。
看那气场,一定是条不错的大鱼!少弍景资大喜过望,不及招呼手下,便策马径直冲了过去。仗都打到这份儿上了,也就顾不上再玩什么自我介绍的仪式了,他径直跑到弓箭射程之内朝那名元将一箭射去。这一箭不偏不倚,正好射在元将胸甲上,元将大叫一声,随即落马。少弍景资的部将见状,顿时个个都眼冒绿光,朝元将狂奔过去,想替老大抢回首级拿去请功。
虽然主将重伤,但训练有素的元军并没有四散奔逃,而是朝逼近过来的日军不断放箭,射住阵脚。日军无法靠拢,只得眼睁睁看着元军救起落马的这员大将,且战且退,从容地撤走了。
事后,审问被俘的元军俘虏,问这名中箭落马的元将是谁,俘虏答曰:“刘相公,副元帅。”少弍景资并不知道这个“刘相公”是何许人也,也不一定清楚这个“副元帅”是多大的官,更想不到他射出的这一箭对这场战争的结局会有多大的影响。
结合我国和韩国的史料来看,可以很有把握地断定,被少弍景资射中的这名元将正是征东行省左副都元帅刘復亨。
刘復亨生于武将世家,其父刘通是蒙古名相木华黎麾下大将。刘復亨从小就跟着刘通转战中原各地,迅速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的将领。刘通死后,刘復亨袭爵当上了行军千户,继承父亲的使命,相继攻下安丰及通、泰、淮、濠、泗等州。后又随从蒙哥汗西征南伐,因功累升为万户。中统二年(1261),奉忽必烈之命镇守和林,升任武卫军副都指挥使。因在李璮叛乱这一事件中不但立场坚定,更是立下大功,其后的晋升之路可谓一帆风顺——至元二年(1265),进左翼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四年,迁右翼侍卫亲军都指挥使;九年,加昭勇大将军,作为深受忽必烈信任的汉军将领赴任高丽凤州等处经略使;十年,迁征东左副都元帅,成为东征日本大军的副总指挥。
从刘復亨的履历看来,也可以算是久经沙场的老将了,却在这样一场战斗中以这样的方式被这样一群敌人捡了便宜,我无话可说,只能说是命运和他、和元朝的东征舰队,开了一个玩笑。
第三十六章忽敦的决断
天色渐渐昏暗下来,喧嚣了一整天的战场陷入沉寂,疲惫不堪的元军士兵们这才发现他们竟然仍然在离海岸没有多远的地方,海浪的声音隐约可闻,咸腥的海风一个劲地往鼻孔里灌。
没想到这个弹丸小岛上的居民竟然如此顽强,在天黑之前攻下大宰府的目标看来是不可能实现了,而根据哨探的报告,敌军的后续部队仍然在源源不断地赶来。
火炉里正熊熊燃烧的树枝发出噼里啪啦的声音,把东征都元帅忽敦设置在赤坂山上的元帅大帐照得通明,此刻,各路将领正齐聚于此召开当天的军事会议,会议的议题当然是大军下一步如何行动。
注意,我说的是“如何行动”,而不是“如何作战”。行动,自然就包括了前进、撤退以及固守三种状态。
大军横渡大海来到了日本,已经踏上了日本的土地,甚至可以说已经击溃了日军最初的防御,此时的形势不正是一片大好吗?不正应该乘胜追击穷寇扩大战果吗?难道他们还会考虑不打了?
是的,当时的情形就是这样,在东征军的高层面前,此时并没有三种选择,而是只有两种选择:
一种选择是继续战斗下去——要么持续进攻,要么固守海岸,这无疑是一条十分艰险的道路。如果选择了这条路,就必须在几乎没有任何后勤支援的情况下一直战斗到第二年的三月。在这几个月里,就像玩塔防游戏一样,元军必须成功地巩固已经占领的地盘。为此,他们必须打退日本人持续不断的反扑,坚持到来年三月西风吹起,才有可能获得来自本土的支援。在这期间,粮食不足、伤病侵袭、军器短缺等种种问题都得靠自己想办法解决。有人说,他们完全可以以战养战,就近下乡打草谷嘛,几百年后,已经步入文明时代的日本鬼子都懂得进村抢粮,元军难道还会秋毫无犯?可是现实的情况永远比想象来得复杂,且不说他们的抢粮小分队抢不抢得过有日本武士武装守备的村寨,单就那时候日本九州社会的贫穷程度和低下的生产力水平而言,也难以养活这么多军队。这一天与日本军队的正面交锋,使他们意识到他们所面对的并不是最初想象的那样一支只要稍微施以颜色必定马上逃散的乌合之众,而是一支从个人武艺到战斗精神都十分强悍的职业军队。选择留下来继续战斗,就意味着未来四个月乃至于更长的一段时间内都注定会过着寝食难安昼夜战斗的生活,意味着参与远征的四万多将士有极大的可能会全部埋骨异国。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另一种选择就是赶在入冬之前,乘着当下盛行的东风,全军后撤回到高丽。再耽搁时日,就是想走也走不掉啦!以当时的航海技术,在即将到来的整个冬天,东征大军只能困在日本。
这是一个艰难的选择。进,胜利无望;退,前功尽弃。
会议的气氛很沉闷,争论却很激烈,围绕着进退战守,众将的观点并不一致。
老将金方庆已经62岁了,照现在的标准,早就应该退休在家带孙子了,但这么些年,我们却发现他的精力和战斗意志随着年龄的增长竟越发旺盛,他坚决主张打,不但要打,还要大打,要决战——“我军虽然是一支孤军,不远千里而来,又是客场作战,但既然已经深入敌境,就应该机动灵活地根据战场的实际情况人自为战,效法当年孟明焚舟、淮阴背水的故事,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明天应该发起决战!”
但不管怎么说,决定权在东征大军总司令忽敦的身上。而忽敦本人并没有此时就与日本人决一死战的觉悟。他很清楚,这是在敌人的地盘上,九州岛并不是耽罗岛,小日本的地盘远比他们想象中的要大,更多的敌人正在源源不断地赶来和自己拼命,战争并不能如同当年剿灭三别抄那样通过一次决战就决出胜负。
在众将面前,他说出了他的担忧:“小敌之坚,大敌之擒。我们带着疲惫不堪的军队深入敌境与如此强大的敌人战斗,这不是鸡蛋碰石头还是什么?”
看来忽敦不是不懂兵法的大老粗,他做出退兵的决定其实也是根据他所掌握的情况做出的他所认为的最正确的判断。《孙子兵法》不是说过嘛,兵力比敌人弱小,就要避免与敌人作战。我们这支孤军再拼下去,一定会被日本武士们全部杀死的。副元帅刘復亨在白天的激战中已经负了非常严重的箭伤,完全丧失了指挥作战的能力,刚一交战就折损大将,太不吉利啊。这更坚定了忽敦退兵的决心。当然,他所考虑的退兵也许只是退回先前占领的壹岐、对马等海岛,坚守下来作为前进基地,并不一定就是一口气全退回高丽去。
决议已定,就这么办吧。既然决定要撤,还何必留在岸上与日本人纠缠?这群精力旺盛的家伙一定会通宵夜袭的,还要不要人睡觉了?哥儿几个明天一早还得坐船赶路呢!
刘復亨的部队因为主将重伤,所以先退回到了船上,其他各军也有序后撤。
船上难道就会更安全吗?只能说一路顺风顺水而来的东征军还没有领教过大海的喜怒无常。
当晚风暴来袭,巨浪滔天。东征舰队为了防范日本水军的骚扰而收缩了战线,船与船之间的距离非常近,结果在风浪中互相碰撞。也有许多船被吹向岸边,撞到礁石、海崖上,搁浅的搁浅,散架的散架。大浪一波又一波地袭来,像千军万马碾压而过,不计其数的元军士兵还没从睡梦中醒来便沉入了海底,还有无数的士兵抱着船板碎片在寒冷刺骨的初冬海水里沉浮挣扎。
被海浪冲到沙滩上的士兵命运或许更加凄惨——失去武器、筋疲力尽、编制混乱的士兵们被守在岸上以逸待劳的日本武士一个个杀死。根据《八幡愚童训》的记载,一艘元军战船在志贺岛的海滩上搁浅,船上元军都双手合十向日军乞降。但双方语言不通,无法交流,而且在那个年代也还没有高举双手放在脑后这样一个国际通用的投降动作,再加上日军也着实想不到满满一船人会集体投降,因此,不敢贸然靠近,只是远远地放箭。船上的元将以为日军不接受投降,在绝望之际投海而死,结果船上一百二十余人都被日军抓走,在水城附近咔嚓咔嚓砍了头。
最近,水下考古发掘出当时的东征军沉船,通过对船板等材料的研究,日本史学家得出了一些新的观点。比如,船板上面有很多奇怪的钉孔,他们推测,由于时间紧迫,高丽在造船的时候偷工减料,使用了不少报废旧船上拆卸下来的旧材料,搞了豆腐渣工程。这也是台风袭来,舰队遭受重大损失的重要原因之一。
(https://www.tbxsvv.cc/html/61/61456/3266412.html)
1秒记住官术网网:www.tbxsw.com.tbxsvv.cc.tbxsvv.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