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十六章高丽王牌(三)
金方庆返回三坚院前线后不久,阿海组织了一次试探性的进攻。特么对于151+看书网我只有一句话,更新速度领先其他站n倍,广告少
当联军的船队出现在珍岛附近海面之后,岛上的三别抄军毫不示弱,迅速登船,鱼贯而出,在海上排出阵势,史书记载是“盛张旗帜,钲鼓沸海”。同时,珍岛城楼上的三别抄军也击鼓大呼,为驾船迎战的己军助威。根据《高丽史》的记载,当时阿海被三别抄军这个阵势给唬住了,想退屯罗州。金方庆极力劝阻,说道:“元帅如果退兵,就是向敌军示弱。敌军乘胜追击,必定长驱直入,到时候谁还挡得住?皇帝陛下要是知道了,将来怪罪下来怎么办?”阿海这才没有退兵。
朝鲜人写的历史书很有可能是为了突出金方庆而故意把阿海写得如此怯懦。但金方庆能够在危急时刻给上级提出合理化建议,这一方面的能力却是毋庸置疑的。因为在后面的故事中,中国方面的历史资料也将证明这一点。
阿海虽然在金方庆的劝说下没有退回罗州,却根本没有一点“打过珍岛去,解放全罗道”的意思。金方庆也许是为了表明与三别抄势不两立的态度,进一步以实际行动洗清“与三别抄通”的嫌疑;也许是实在看不惯阿海的犹豫不决、踯躅不前——他带着自己实在是十分有限的少数部下,单独向珍岛发起了进攻。
三别抄水军仍然采用一直以来行之有效的战术迎战,高丽水军打不过,纷纷后退。金方庆急了,大呼“决胜在今日”,驾船冲入敌阵。三别抄船多,迅速将金方庆的座船团团围住,用弓箭猛射。金方庆指挥士卒殊死战斗,与敌军对射。
没过多久,船上的箭都射完了,大多数士兵也被敌箭射中,倒在甲板上呻吟,可谓深陷敌阵,情势已万分危急。金方庆的座船甚至漂到了离珍岛海岸很近的地方,三别抄的军士已经能够从岸上提着刀跳上船了。用讲评书的话来说是“说时迟,那时快”,金方庆的近侍金天禄大喝一声,冲上前去就是一枪,将爬上船的一名敌军刺死。
金方庆料想这次是真的走不掉了,长叹一声:“宁愿葬身鱼腹,也不愿死在贼军手里!”说罢就要投海。身边卫士许松延、许万之抱住了他,极力劝说他,为这样的小战斗而丧命太不值得了吧?
金方庆稳定了一下情绪,调整了一下心情,很快就恢复了正常的状态,史书记载他“据胡床指挥士卒,颜色自若”。这时候,奇迹出现了,刚刚那些中箭受伤倒在甲板上鬼哭狼嚎的人们全都发疯一样号叫着重新爬了起来,并迅速再一次投入战斗。
金方庆命不该绝,他命中注定要在下一场载入史册的战争中登场并扮演重要角色。高丽将领杨东茂带着数条蒙冲小船迅猛突击,在三别抄军的重重包围中杀开一条血路,把金方庆的座船救了出来。
逃回来的金方庆自然对害他孤军深入且险些陷于敌阵的安世贞、孔愉等辈深恶痛绝,加上看不惯这几人平日里一贯消极避战的表现,想以临阵脱逃的罪名把他们全砍了。多亏阿海出手阻止,这几人才勉强保住了脑袋。
根据《高丽史》的记载,之后不久,高丽王就将安世贞、孔愉等人革职查办,并直接上奏忽必烈指出阿海畏缩不战。忽必烈对阿海在高丽的业绩也早有耳闻,于是很快便罢免了阿海,重新指派忻都接替了阿海的位置,并要求高丽当局把前次诬告金方庆的洪家两兄弟斩首。史书上并没有记载金方庆是怎样向高丽国王控诉安世贞、孔愉等人是如何差点害他送命以及抱怨阿海是如何畏缩不战拖他后腿的,甚至没有记载忽必烈作出这一系列指令是否听取了高丽国王转达的金方庆的意见。但从结果来看,无论是罢免安、孔两将,撤换阿海,还是诛杀洪氏兄弟,谁会觉得最解恨,最舒坦?自然是金方庆。因此,可以断定,这都是金方庆极力向高丽国王建议的结果。
忻都刚一到任,就把新官上任的火旺旺地烧了起来,一改数月来他的前任按兵不动的做法,主动出击,与金方庆合力对三别抄所盘踞的珍岛展开了进攻。
至元九年(1272)五月,蒙古、高丽联军分兵三路出击——忻都、金方庆率中军直取三别抄指挥部所在地碧波亭;洪茶丘、永宁公王淐之子王熙雍率左军夺取珍岛制高点獐顶;蒙古万户高乙、高丽大将军金锡率右军由东面包抄阻击,防止三别抄军故技重演,趁沿海各郡空虚之际派兵滋扰。联军摆出一副要与三别抄决战的姿态,希望借此一战而收全功。
最先取得战果的是洪茶丘。他放了一把火,借着这把火给三别抄造成的混乱,一口气登上了珍岛。几个月来,在三别抄官兵的脑子里形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对面都是纸老虎,只需摆个阵势吓唬吓唬就缩回去了——这是他们与对手在海上交手许多次之后感受到的,平日里三别抄上层也是这样对他们进行宣传的。
但这次他们估计错了。当他们准备给联军一个下马威的时候,发现这次对手竟然是跑来拼命的。不知道什么时候,联军已经由纸老虎变成了真老虎!
三别抄又得跑路了,哦,不,应该叫为了保住抗争的革命火种而主动进行战略转移了。转移的目的地是离大陆更远的耽罗岛,也就是现在韩国的度假胜地济州岛。当然,这些好不容易逃出珍岛的残兵剩勇和愿意继续跟着三别抄闹革命的老百姓并没有度假的心情。
珍岛一战,蒙古、高丽联军大获全胜,斩杀了三别抄拥立的“国王”王温,从三别抄手中成功“解救”出被“裹胁”的百姓一万余人,缴获了战船数十艘、大米四千石及人家三别抄辛辛苦苦从江华岛运来的若干财宝器杖。金方庆发扬了“一切缴获要归公”和“不虐待俘虏”的精神,把缴获的物资全部派人运送回开城,并宣布以前跟随三别抄的百姓都是被三别抄裹胁的良民,全部无罪,放回原籍。
金方庆凯旋,王禃亲自到京郊迎接,并加封其为太尉、中书侍郎、平章事。
第二十七章高丽王牌(四)
三别抄逃到耽罗岛以后,自己也非常清楚,如今困守孤岛,已经是再无退路。于是便把耽罗岛当做最后的根据地,苦心经营,修筑起内外两圈城墙,恃险据守,养精蓄锐,伺机东山再起。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三别抄还挺有国际眼光,竟然派人渡海前往日本,想从日本搬救兵。为了说服日本人,三别抄还坦言,蒙古人即将摆平高丽,高丽完蛋了,下一个倒霉的就是你日本,帮与不帮,其中的利害关系,你们自己掂量。
当然,三别抄遣使日本的结果也是可想而知的。冥顽不灵的日本当局对于来自异国的使者,不管是来自蒙古、高丽一方,还是来自反抗蒙古的三别抄一方,都一视同仁地采取了不予理睬的态度。通俗地说,我不管你们之间的那点破事儿,你们也最好不要来打扰我们自娱自乐的生活——这就是日本的态度。
此时的三别抄,孤悬海外,资源缺乏,仅仅依靠岛上那一亩三分地别说发展壮大,就连勉强哄饱肚皮都不大现实。而且,只有接连不断地在各地给予蒙古占领军和高丽政府军以打击和骚扰,才能向生活在“蒙古帝国主义”和“卖国的高丽当局”两座大山压迫下的广大人民群众显示咱三别抄不但还活着,而且还能够蹦跶两下。
在无力大举反攻的情况之下,三别抄只得采用游击战术,不时地袭击沿海州郡,抢掠一番,然后撤退。他们抓走造船的工匠,毁坏造船的船坞,焚烧尚未完工的战船,甚至于一不注意还把前不久刚刚被贬官到安南都护府的孔愉和他老婆给绑架了去。一时间,搞得整个半岛的海岸线乌烟瘴气,用当时人的话来说是“滨海萧然”。有一次闹腾得高兴,三别抄还溜到开城附近上岸放了一把火,向王禃老儿示了一下威,吓得王禃连忙向蒙古驻军请援,增加了王室的宿卫兵马。
当然,在这样的骚扰与抢掠之中,高丽普通老百姓对三别抄的态度渐渐发生了转变,在他们眼中,这样的一支军队已经由爱国的起义军变成了一伙扰乱社会治安的海盗和流寇。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三别抄患,王甚忧之。是时候给三别抄最后一击了,就让他彻底成为历史吧!
至元九年(1272)六月,王禃上书忽必烈,请求元朝派兵帮助征剿三别抄余党。元朝自然求之不得,欣然同意。
同年十一月,由屯田军、汉军和精锐的五卫军各两千,一共六千人的大军便进驻半岛东南沿海,经略耽罗,高丽自己也好不容易拼凑了六千人助阵。
(https://www.tbxsvv.cc/html/61/61456/3266402.html)
1秒记住官术网网:www.tbxsw.com.tbxsvv.cc.tbxsvv.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