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 > 网游竞技 > 我的天堂 > 第二章 初涉爱河 二

?    我用三年时间完成了大学学业,十七岁。大学毕业后,我暂时仍住在原来的宿舍。王叔叔来看我,还带我参观了莲根城的一些关键设施:核电站、大气处理系统、水处理系统、地下农场,我要求参观防卫系统,王叔不答应,说那是军事机密。王叔边参观边给我提示:核电站是城市的命根,提高安全保障系数是首要的目标,这里面还有隐患;水、气系统的关键在消毒,目前主要采用理化消毒法,这种消毒法不但成本高,而且并不透底,对人体会有一定伤害,最好的是生物消毒法,技术又还不成熟;地下农场虽能解决部分粮食问题,但地方太小,光照不足,受到很大限制,若能移到地面就好了,那需要强度高又能透光的新材料。我心里想,王叔对我说这些,是要我在选择科研方向时有所考虑吧。

    我在微机上查博士生招收情况,静海大学有位叫洪光的博士导师引起了我的兴趣。他是著名的生物学家,以基因研究而著称,通过基因重组,创造出了一个新物种--彩杨,它能在高强度辐射的环境中生存。洪教授还把这项技术无偿地献给了全世界,世界各地都在推广这种植物,他也因此获得国际普里斯特大奖。普里斯特是本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创造无数,富可敌国。三十多年前,普里斯特出资五亿欧元成立普里斯特基金会,奖励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第一次核战后,普里斯特不知所踪。我对洪教授的学识、人品肃然起敬。觉得心情舒畅,便想到外面走走。

    这几年莲根城的人口呈上升趋势,主要是伤病愈后的人不断迁进,一些孤男寡女又组建了新的家庭,比最初热闹一些了。街上行人不多,有的要工作,有的要上学,出来逛的是些闲散人员。再者街上也没有多少可看、可玩的地方,除了餐馆和零星几家服饰店,其它店铺就很少了,大多房间是住房。不过,因为马上要正式发行货币,银行及其相关行业都在积极做准备,一些民房被改建成铺面。

    我与洪教授取得联系,他在网上对我进行了初试,要我到静海去接受复试。我很高兴,马上准备,十天之后终于出发。

    第一次穿上这雍肿的防护服,真不习惯,就如装在套子中。虽说它融汇了当代尖端技术,比如有抗辐射、供氧、调温、排泄等功能,但世上事总是有得必有失,你要以失去身体的自由为代价。

    登上飞机,我很兴奋,并不是因为平生头一次坐飞机,而是因为即将见到我尊崇的洪教授。从机舱俯瞰万里河山,只见群山巍峨,大河蜿蜒,却仍是荒凉一片。

    下了飞机,再乘车赶往静海。在所有地下城中,机场都在地面,一是因为它实在难以搬到地下,二是因为人口锐减,城与城间的人员流动也少了。而且机场与城市间不能有大江大河,现在人们没有必要再在大江大河上架设桥梁。

    小车在公路上飞驰向前。我注意到路两边各生长着一排小树苗,约有一米高。这莫非就是洪教授所发明的彩杨吗?

    静海城与莲根城的布局差不多,只是规模更大些。我直接乘电车来到静海大学,找到洪教授的办公室。门敝开着,一位老人正在一台大型电脑前专心地操作。这就是洪教授,我在网上见过,今年五十三岁,已经白了大半的头发。他那电脑可比我的微机大很多,想必其功能也强大得多吧。

    我敲了几下门,他头也不抬,只说:“请进。”我走到他桌前,他还是没有理我,继续他的工作。我也不吱声,借机打量他。一张瘦削的“王”字脸,嵌着一对三角眼,挨着右边嘴角长了一颗大黑痣,痣上留着长长的须。

    洪教授停下手上的工作,抬起头来观察。我感觉他的目光灼人,不由得低下头,浑身的每一个毛孔都不自在。“啊,你有什么事?”教授终于开口问。我毕恭毕敬地回答:“您好,洪教授。我叫马啸天,来自莲根城,是来复试的。”“哦,坐吧。”用手指了指椅子。我依言坐下。

    教授扫我一眼,说:“现在提倡宽进严出,招谁不招谁全由导师决定,毕业授学位则要通过专家组的评审。但我洪某的弟子必须是严进严出,别想蒙混进来,坏我的名声。你有信心通过我的复试吗?”“绝对有信心。”“好,我先问你几个问题。你为什么要专攻生物工程?”“因为这是我从小的梦想。”“你最大的梦想是什么?”“人工合成食物。”“怎样人工合成食物?有初步的设想吗?”“还没有具体想法。但我想只要是物质组成的东西,就必能分析出它的成份,不管这成份有多复杂,都能分解成更简单的成份,如此下去,终能达成目标。”“有志气!当你的研究与传统的伦理道德发生冲突的时候,你会怎么办?”我迟疑片刻,答道:“若在从前,科学研究应尽量兼顾伦理道德。但当今这个特殊环境下,不应顾忌太多,要全力、优先发展科技。”“嗯,过几天来参加复试吧。”

    我到静海大学学生管理处办了暂住卡,就在校内住下来。一面复习充实知识,一面偷空逛逛这静海城。静海与莲根的格局相似,不过要热闹、繁华许多。银行已开业,还有了歌舞厅、茶馆、游乐场,呈现出歌舞升平的迹象。

    五天后,我参加复试,一共竟有二十多人。又过了三天,我获得消息:我成为洪教授今年招收的唯一一名博士研究生!我马上把这好消息报告给远方关注我的人们。

    教授是生物基因工程领域的国际权威,交给我研究的第一个课题是动物基因的相容性,主要内容是研究不同种类动物之间控制相似性状的基因的异同,比如对人类与其它动物控制衰老的基因的分析比较。

    我向教授请教研究方法。教授手拈着那几根长长的痣须,语缓调慢地说:“科学研究,各有其法。你要根据学科、环境、自身特长的不同进行选择。生物学当然依赖实验、实证,也需要大胆假设和理论建构,尤其在如今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实验室的设施条件已大不如前,所以理论上的创新就显得更为重要。你是个思想活跃、敢想敢干的青年,在这个领域有所建树是指日可待的事。”

    我第一步工作,是充分收集资料。网上查询、进图书馆,跑得最多的还是由洪教授创建的静海大学基因库。据称,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大、最完整的基因库,在战前就初具规模。战争期间,洪教授更是以生命相护,人到哪,基因库就跟着到哪,连他自己家人都没顾上。现在地球上很多物种已灭绝,但是它们的基因却还保存在这里。有数名特警日夜守卫。

    最大的基因库其实并不大,也就是个十多平方米的冷冻仓,在一号房,各种生物的基因分装在用高级复合材料做的微型小管里,类别达万余种。二号房是实验室,相关图文资料则存于紧挨着的另一室,也就是三号房中。一般的来访者只能看到三号房的资料,很难进入一号和二号房。我是教授的弟子,可以进出一、二号房,但每次同样得通过安全检查。

    第二步把各种信息在脑中整理加工,梳理头绪,寻找连结点。这做起来就很难了,象一团乱麻,有时越理越乱,把你头都憋大也找不着东西南北。这期间,教授常要我给他当实验助手,也很少给你指导,全仗自己摸索体会。之后我醒悟,教授这样做应有让我换换脑筋的意思吧。

    第三步最关键也最艰难,要作出假设,寻求支撑。我头脑里有一大堆假想,哪一个更接近真理呢?我明白这是考验一个人的智慧的时候。当我一一拔去杂草,终于现出几条小径,每一条都弯弯曲曲,看不见尽头。哪一条能到达终点呢?我只有大着胆子踏上去,小心翼翼地往前走,一发现苗头不对赶快转身。剩下的工作便是用实验去验证,用数据来支撑。最后,准备面对批评和质疑吧。

    控制某一相同性状的基因,越高级的动物间的相似程度就越高,这就是我的研究成果。把报告呈给教授,两天后,教授将我叫到他的办公室。他双手十指交叉,放在桌上,两眼上翻,注视着我:“马啸天,还不赖。不过别得意,你过来看。”教授指出了我的研究存在的几个缺限,叫我进一步完善。

    一年多之后,我参与到洪教授的基因重组课题。我们把不同植物的基因重新加以组合,创造出新的物种。彩杨就是这样的产物。五年前教授还研制了一种新的蔬菜,它在暗弱的光照条件下能快速生长,现正向全国推广。

    数月过去,我们有了成果,研发了一种苔藓类植物,取名“地花”。它不但适应力强,还能自动吸收辐射线。将来若能在全球推广,对于净化地表环境、使人类走出地穴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这一成果一发布,立即引起各方关注,贺电四面八方飞来。

    ……

(https://www.tbxsvv.cc/html/36/36500/9501517.html)


1秒记住官术网网:www.tbxsw.com.tbxsvv.cc.tbxsvv.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