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降妖捉怪交朋友,解谜排难见真情
但是,神秘的“夜半脚步声”,就象一块沉重的石头压在华一民的心房上。大队部楼上‘闹鬼’的消息不径而走,什么‘庙里的东西就是要不得’,什么‘华老师被吓晕了’的流言诽语在学校周边群众漫延开来。关心的,好奇的,甚至幸灾乐祸的询问不绝入耳。华一民牢记支书的教诲,不厌其烦地解释:世上没有什么鬼神,只不过暂时还没有抓住这个声音制造者罢。
这个制造者一天不抓住,就一天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就一天影响着他的教学。不知是何原因,一连这么多夜,不管华一民是枕着手电半睡半醒,还是赤着脚蹬在角落里守候,大队部周围一切正常,没有任何异样。又是一个傍晚,疲惫不堪的华一民早早地吃过晚饭,洗过澡就上床入睡。不知什么时候山风又刮起来了,树叶夹着树枝在瓦上悉悉唰唰地响,华一民的神经猛地一震,惊醒过来。他屏住气,侧耳细听,除了远方偶尔传来几声狗的吠声,四周没有任何动静。“唉。”他轻轻地叹了一口气“难道这精灵今夜又不来了?”正在他迷迷糊糊之间,一阵‘踢踏,踢踏’上楼的脚步声传来,华一民那绷紧的神经猛的一颤,又醒了过来。他又侧耳细听,不错,正是这精灵的脚步声。“好呀,你终于来了。”华一民一阵暗喜。这精灵上得楼来,正在大队部的会议厅‘踢踏,踢踏’地踱步。华一民随手握住电筒,光着脚悄悄地下了床,顺手抄起床前的短棒慢慢地来到门前,悄无声息地打开了早就抹上油的房门。‘踢踏,踢踏’的脚步声仍在不紧不慢地传来,他屏住呼吸,摸到会议厅门前,突然拧亮手电,耀眼的光柱朝那声音射去,喏,好大的一只老鼠正在杉木楼板上慢悠悠地跳跃,那‘踢踏’的声音就从这里传出来的。那畜牲一见光柱,本能地尖叫一声,猛地窜起三尺来高,回头就向楼梯口冲去。说时迟那时快,华一民将手中的短棒猛力向它迎头掷去,‘吱——’只听一声惨叫,老鼠在楼梯口打了两个滚,就一拐一拐地冲到楼梯‘踢踢踏踏’下楼去了。华一民急忙追下楼去。在电筒光柱下,那老鼠向院中阳沟出口冲去,‘不好,它要逃。’华一民心里一急,随手将手中崭新的手电筒向那畜牲掷去,又是一声惨叫,那老鼠在未熄灭的电筒前翻滚着,嘶叫着,华一民赶忙冲过去拾起电筒朝着老鼠头部又是一阵猛砸,这畜牲摆了摆长长的尾巴抽搐着身子慢慢地不动了。华一民拿着变了形的手电筒,长长地吁了一口气,喃喃地说:“你这畜牲,我终于收拾了你。”
天亮了,华一民把大老鼠摆在代销店门前,向人们宣布:这就是夜半脚步声的制造者。王叔走过来一看:“喏,这是我们山里最大的白肚鼠了,我来称称看。”他转身拿秤一称,“呵,足足两斤八两。”“华老师,你今晚有一餐好菜了。”又是那个老靠而粗哑的童声从华一民身旁递了过来。华一民扭头一看,喏,他不正是那个‘已经十二岁,不是小朋友了’一溜烟跑了的很敦实的男生吗?这是和他交流的好机会,不可放过。他微笑着抬起头“怎么啦,耗子肉也是一餐好菜?”“哼,我们山里的白肚鼠不同家里的老鼠,它是吃桐籽和野果子什么的,它的肉没有家鼠的骚味,如果将鼠毛去掉,除去内脏烘干鼠肉与山姜辣椒一炒,既下饭又下酒,它是我们山里人经常待客的好菜。”“噢——你经常去抓?”“是呀,我们这里的白肚鼠很多,放学后我总是带上一些桐籽和红薯到附近的山沟里转上一转,第二天清晨去捡白肚鼠。”“肯定百发百中,收获不小。”华一民故意恭维地说。“也不一定,这畜牲精灵得很,经常出现石板压好好的没有动,可是,下面的食物不见了。”“那是你的石板压未下好,没有做到一触即发。”华一民又故意激他一激。“华老师,不信,星期六下午我们一起去下石板压,你看我下的灵不灵。”“好呀,星期六下午我一定与你去。”“好,那就拉勾,一言为定。”说着,这男孩一眼不眨地望着华一民并伸出了他那黝黑的小手,将小指一翘,在华一民胸前高高竖起。“好,一言为定。”华一民果断地将小指与那男孩的小指一搭一拉,并在他的肩上拍了拍。男孩的脸上乐开了花,“华老师,星期六下午我来喊你。”说完又一溜烟跑了。
据姚老师介绍,这个男孩姓张名克俭,今年十二岁,四年级学生。因他说话做事老劲十足,在学生中有一定的影响,就让他当了一,二,四复式班的班长。华一民微笑着对姚老师说:“看来,我与张克俭交朋友没有错。”
星期六下午四点多钟,华一民正在房间里备课,楼下忽然传来张克俭那粗哑的童声“华老师,我一切准备好了,出发吧。”华一民不由自主地望了望备课本,摸了摸肚皮,皱了皱眉头果断地说:“好,出发。”说着带上已修好的手电筒跟上张克俭,沿着小河的上游向大山的山沟走去。
“张克俭,我想问你一个问题,能回答我吗?”华一民一边走一边试探地问。“咦——你怎么知道我叫张克俭?”“嗨——堂堂有名的一,二,四班的班长,谁不知道?”“你有什么问题就讲嘛,我晓得的就告诉你。”张克俭甜滋滋地说。“你们男同学在课余时间为什么总爱捣乱?”华一民歪着头问。“华老师,就那么一张破球台,半天轮不到一个人打,干脆一个都莫打。跳绳吗,就那么一点空地,也轮不到我们跳,干脆,捣了蛋,大家一起去茶山里捉迷藏,爬爬树。”“噢——捉捉迷藏还可以,但爬树可就危险了。”“华老师,你是山外人,你没晓得,爬树可是我们山里孩子的家常便饭,一项本领。就和我们放学后来山沟里下石板压一样,习惯了。”“你爸总没讲你?”“嘿,他讲我什么?他小时候还不是和我一样。”“噢,张克俭,我想请你带带头?”“带什么头?”“第一,课余时间不要捣蛋。第二嘛,也就是课余时间不要爬树。我这个山外人总觉得爬树太危险了,行吗?”“这个,这个,试试看吧。”张克俭犹豫地说。
前面不远就有一条山沟,“快到了,华老师。”张克俭兴奋起来。“这白肚鼠怕狗,人烟越少的山沟就越多。”张克俭一边介绍一边领着华一民翻过了一个坎,就一头钻进了荆棘丛生的山沟。
顺着山沟而上,来到一处临沟的山崖,张克俭用手朝崖下一指“那里有我下的一块石板压,走,看看去。”走近一看,崖下两尺见方的平地上,一块与平地面积相等的而又平整的页岩被一根小棍支撑着离地约六,七寸高,石板下的食物早已不见。“张克俭,你什么时候放的食物?”“昨晚放的,今早来看不见食物了,我又放,现在又不见了。”“肯定有老鼠。”“没错,鼠路我都看了好几遍了。华老师,你帮我看看哪里下得不好,。”张克俭眯着眼似乎在考察又似乎在求教地瞅着华一民。华一民走近石板压,仔细地观察了一遍,石板与地面都是平整的,小木棍三分之一的顶端支撑着整块石板的重量,连着小木棍的绊绳巧妙地掩没在木叶下,华一民随手捡起一粒小石子轻轻地滚进石板下的压口,‘啪’的一声,石板压了下来,“呵,蛮灵敏呀,怎么压不住耗子?这就奇了。”华一民自言自语地说。“华老师,我早就请教过我们同学中的几名高手了,他们也找不出原因。”张克俭狡黠地眨巴着眼睛似笑非笑地说。“这个问题值得研究研究。张克俭继续下好,来。”华一民说着用力将石板撬起,张克俭熟练地用木棍支好石板伪装好绊绳,又从背篓里掏出几粒桐籽轻轻地撒上。华一民松开手站起来望了望四周,向沟的对岸走去。“华老师,我看过了,对岸人路,鼠路都没有,莫去了。”张克俭一边说,一边从背篓里摸出几个烤香的红薯。“我看看就来。”说着华一民爬上了对岸。一会,他转身回来,张克俭一边砸巴着嘴,一边把两个香喷喷的烤红薯递到了华一民的胸前。“华老师,你饿了吧,趁热吃了吧。”“不,不,不。这是你们的辅助粮食,你们省下来做诱饵的,我怎么能吃?再说,我也不饿。”说着,华一民将红薯推了回去。“华老师,我们山里大米没有,可是,自留地里红薯有的是。我妈听说你同我一起来,就多烧了几个红薯。你不肯吃,就是看不起我,看不起我们山里人。”说着眼泪就要掉下来了。华一民见状忙说:“我吃,我吃。”就接过红薯大口,大口地吃起来。张克俭看着华一民的狼吞虎咽,揉着泪花,开心地笑了。
他们沿沟而上,一连下了二十多处石板压,当最后一个石板压下好后,夜幕渐渐地降临了山沟,他们爬上山梁,顺着林间小道向下而行。走了一阵,华一民好象想起了什么,突然停下脚步“张克俭,你肚子饿吗?”“笑话,刚吃完那么多的烤红薯,怎么饿?”张克俭纳闷地回答。“这里离那个经常落空的石板压还有多远?”“不远了。”“好,我们悄悄地摸到沟的对面去观察。”“可以吗?”“肯定可以。我观察过,沟的对面有一处低洼的树蔸坑,可以容纳我们二人。周围有矮树遮掩,是观察崖下的好地方。”“呵,有这么一个好地方?”张克俭半信半疑地领着华一民绕到山崖对面的沟畔,躲进了树坑。
晚上,林区的蚊子特别多,围在他们身边嗡嗡地盘旋,试图寻找吸血的落脚点。为了不惊动老鼠,他们将坑里的落叶把脚掩盖得严严实实,每人摘了一张宽大的帽顶树叶,挖了两个孔,遮盖在脸上,把两手放到了胸前。
月亮慢慢地升起来了,山风吹起一阵又一阵哗哗的林涛。山沟里的小动物开始活跃起来。这时对面山崖上,随着一阵悉悉嗦嗦的声音,不时掉下一两个小石子噗嗵噗嗵地滚落沟中。他们急忙朝崖旁的鼠路望去,两个碗口般的黑影一前一后,一跑一停,大概它们嗅到了烤红薯的香味,一阵紧跑,来到了石板压前。嘿,好狡猾的家伙,它们并不急于获取食物,一只老鼠蹲在石板压前抬起头,嘴里发出吱吱的叫声,似在了望,又似在指挥。另一只老鼠则在石板压前绕来绕去,最后它面朝沟,屁股朝石板压蹲了下来,在同伴的吱吱声中,它竟伸出长长的尾巴,巧妙地把绊绳周围的食物勾扫出来。然后,一拥而上,大吃起来。
是时候了。华一民悄悄地凑到张克俭的耳边如此这般地嘱咐了一番。他们俩人就轻轻地爬出了树坑,分头向老鼠包抄过去。近了,近了,华一民忽然拧亮了手电与张克俭同时扑了上去,老鼠突然受惊,本能地朝石板压的黑暗处窜去,只听‘啪’的一声,石板落了下来,不偏不斜将两个老鼠压了个正着,两条尾巴在石板外不断地翻动了一阵,最后一动也不动了。张克俭熟练地撬开石板,拉住尾巴拖了出来。呵,每只足足超过两斤,又是两只成了精的老白肚鼠。
困扰张克俭的迷团终于解开了。华一民拍了拍张克俭的肩膀,“时间不早了,我们回家吧。”“哦。”张克俭一边走一边兴奋地说:“华老师,今晚与你一同下石板压,使我懂得了很多。”“懂得了什么?”“懂得了想问题,动脑筋。更学会了观察。”
(https://www.tbxsvv.cc/html/36/36424/9498667.html)
1秒记住官术网网:www.tbxsw.com.tbxsvv.cc.tbxsvv.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