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 > 都市言情 > 芳草萋萋 > 第四十六章

?    父母对我的政策是软硬兼施:一方面要在**上折磨我,另一方面又要从思想上拉拢我。这不,还请来了一位说客-----舅舅。可想而知,一定是妈妈愁眉苦脸地向舅舅诉说了我的情况。希望舅舅开导开导我这个顽固不化简直无可救药的外甥。

    舅舅一路上恐怕也做好了思想准备,像一位背负重任的教父,计划不辱使命,洞开金石,以一个无限宽容的胸怀来挽救一个痴迷不悟的有罪的灵魂。舅舅一到便滔滔不绝地开始了他的神圣工作,讲他的一个同学当年如何追求一位县长的女儿,最后爱情高考双惨败,又讲了另一个同学第一年高考落榜但毫不气馁重振旗鼓再奋斗一年终于如愿以偿考上大学。如此等等。

    舅舅的用心显而易见,怀疑我在学校谈恋爱影响了学习,希望我改邪归正,回头是岸。不过,他今天恐怕打错了算盘,费了一番口舌只能是对牛弹琴。我坐在他的对面,形在而神不在,一只耳朵进一只耳朵出,心不在焉地附和着又暗暗地排斥着。我不觉得他是在对我说话,而是在对我和他之间的那段空气说话,如此而已。

    --------------------------------------

    家中的气氛越来越压抑了。父亲的脸色时常是阴沉沉的,动不动就对我发火。我时刻都能体会到自己在家中的地位。他们看我不惯,厌弃我,尤其是父亲对我甚至对我怀着一种超乎亲情的憎恨。

    一切都因为我违背了他们的意愿,辜负了他们的期望。他们为我感到寒心,因为他们辛辛苦苦供我上了十二年的学,到头来只落个竹蓝打水一长空。我在他们的眼里,未免不是个不肖之子。

    我默默地承受着他们对我的态度,但也有超过极限的时候。

    有回吃饭,开始就觉得气氛不愉快。不过我没在意,我已习惯了这种生活。我觉得粥有点不对口,便笑着对弟弟说:“你不放糖吗?”意在叫弟弟去拿糖。这家里只有弟弟对我不敌视,还是我的好弟弟。弟弟会意,起身就要去拿,忽然父亲大喝一声:“不许拿!”颤栗的声音里充满了愤怒。从这一声喝斥中,我体会到了他的所有心理,认为我懒、我没用、我是累赘,一个白吃饭的人。他无比地憎恨我-----这个没出息的儿子。我的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多日来早已疲惫的心灵再也无法承受了。我感到一阵酸楚,眼泪直打转,我努力克制,转移思想,却终于不能自已,眼前模糊了,一种深深的长久压抑着的委屈从内心深处涌出,布满了我的全身,又迅速从我的眼眶中找到了突破口,化为辛酸的泪水汹涌而出,我抽泣起来,起身离开,跑进自己的房间,扑倒在床上。。。。

    我不知道自己竟如此脆弱。

    这样的情况后来又发生了好几次,我的神经是那样敏感,眼泪是那样容易决堤。我受不了亲人之间的这种无情的憎恨,仅仅是因为我在学业上做了逃兵。

    -------------------------------------------

    到了高考成绩公布的日期,父亲要到城里看分数。我连忙拦住他,说我自己去。

    我到外面转了一圈回来,编了个分数糊弄他们。他们都很失望,特别是母亲,一味地长吁短叹、怨天尤人。我自然不会为自己的成绩而丧气,只希望事情就这么过去,不必再叫我演戏了。

    然而事情并没有我希望的那样简单。第二天父亲换了他出远门才穿的衣服,推上车子一早就出门了。一定是找五爷去了。五爷是我们县教育局局长,算是我们家社会关系中最硬的“靠山”了。父亲很指望五爷能在我的学业上有所帮助。他这次定是寻五爷拿主意去了。

    父亲走后,我一直提心吊胆,怕自己的骗局被识破。可也一筹莫展,只能在这儿忧心忡忡地等着。

    真是怕什么来什么。

    父亲一回来就大动肝火,把我叫过去一顿痛骂:“哪有你的成绩?你五爷去学校查了一下,根本就没你的考号,你到底有没有考试?”我还抵赖:“考是考了,但不是在我们学校考的。”

    母亲问在哪儿考的。我说:“在咱们镇上高中考的,我们学校考前分流,许多学生都被打发到各乡镇的高中去报名考试。”我说的并非全是假话,我们学校确实搞了一次分流,差生都被打发出去以免影响升学率。父亲对我的说法半信半疑,第二天又瞒着我去了镇上。

    回来后可不得了,父亲的嗓音都变了,带着满腔的怒火叫我过去。我心里咯噔一下,心想完了,再瞒不过去了。

    灰溜溜过来,一进门父亲就抡起枕头砸了过来,一副怒不可懈的样子,骂道:“看你是个什么东西!你还是不是人!”指着我对母亲说:“我从镇高中出来差点都晕过去,人家主任一查根本就没这个考生,你说气人不气人?”母亲也指责我:“你连考都没考,还骗我们你考了多少分。”父亲说:“这中间的事情还多哩!”对我说:“你把事情的前前后后都给我老老实实交待出来,你那段时间都干了啥?我不听你说了,你给我写,写不出来就别吃饭!滚到你屋里去!”

    我耷拉着脑袋走了,听见父亲对母亲说:“这东西还是个阴谋家,把咱俩都骗了,还骗了这么长时间。”母亲在长吁短叹。

    回到自己的房间,怔怔地坐着。自己演的戏也该收场了,该把真实的情况告诉他们了。这时父亲又过来了,一边骂一边把放在我这边的几瓶农药提走了。还怕我寻短见不成?

    怎么会呢?我并没有畏惧生活,也不会向命运屈服。

    我取出那封没有发出的家书,翻了几下,过去的岁月历历在目:逃课,逛街,睡懒觉,后来去工地干活,又坐火车南下,一个人孤独地徘徊在武汉街头,最后饿着肚子回来。。。。

    又想到这段日子在家遭受的一切,鼻子一酸,掉下泪来。。。。

    我又从日记和信件中摘抄了几段文字,这些足以说明一切了。父亲再进来时,我把这些交给他。

    过了一会,父亲叫我过去,问我丢了钱有没有偷东西,到了运城又怎么吃的饭等等。我一一回答。母亲情绪有点激动,埋怨我:“怎么就敢跑那么远?也不跟我们说一声,出了事可怎么办?你就不顾你爸你妈了。。。。”说着说着已泣不成声。我也跟着哇哇哭起来。

    这场家庭风波就在这一片哭声中平息了。

    ---------------------------------------

    我得感谢那封家书挽救了我,从此结束了我和父母之间的“冷战”状态。

    从那封信中,他们了解了我。他们的儿子是一个有着远大志向并为之勇敢追求的人,他操心自己的前途,渴望独立,对自己的家和父母又充满着爱,而他长期以来又受了多少的苦?包括父母的误解和怨恨。

    他们重新爱护我、信任我。从此对我小心翼翼,生怕一点点不经意使我受到伤害。他们再次把我看作他们的好儿子,并为我而骄傲。

    同时,他们仍然为我的出路问题忧虑。父亲问我还打算不打算复习。我说不知道。

    如果是在以前,我会毫不犹豫地说不,可是现在,我发现自己也没了主意。我不知道自己的意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动摇的,但这却是事实。或许是因为在外头吃了苦头,或许是因为厌倦了苦闷的农村生活,或许是因为自己并没有像自己期望的那样做出什么名堂,但是有一点我不得不承认,父母对我的影响还是不容忽视的。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把他们的意志施加于我,只要有时间,我得相信:他们会是最终的胜利者。

    我又回到了“十字路口”,重新去衡量、取舍。面前有两条路:复读和就业。如果有机会就业,我愿意接受,踏入现实生活,涉足复杂社会,我不畏惧。我愿意迎接各种挑战,奋力拼搏,争做一个生活的强者。如果让我重返校园,开始复读,我恐怕也不会固持己见。经历了生活的磨难,使我不禁又怀念起恬静的校园生活。不过我也清楚,复读将是一条艰辛无比的道路。

    自己的思想和意志有所改变,但是,有一点却丝毫未变。那就是:我愿意战斗!

    父亲又去找五爷了。五爷的态度对于问题的解决还是有很大分量的,甚至可能是决定性的。

    父亲回来后显得胸有成竹,对我说:“还是复习吧!你五爷都给你联系好学校了,开学就到康化中学报名。你不是想当记者吗?那就得考上大学里的新闻系,出来自然就是记者。中文系也行,当编辑。现在的社会,没有文凭怎么能找下好工作,怎么能干了大事?”看来父亲这一趟可没白跑,还带来了不少“新式理论”。

    我只是听着,不表态。父亲又说:“把你的书都找来,准备继续干!别再胡思乱想了,大学学费再高,我和你妈也供你念。”母亲也在一旁开导:“我们就指望你成个事哩,不念书怎么行?”

    第二天,父亲就催着我去找书。我的那些书早就在学校处理了,别人要就送人,剩下的全交给云生发落了。父亲也曾问我怎么一本书都不带回来,我说太多了不好拿,在同学家放着。现在看来,又得开展回收工作了。同时也是执行父亲的旨意,我不好再违背他。我已身不由己,在顺从家人的意志。

    云生也落榜,但没希望再补习了。家里穷,父亲也不支持。我说:“你可自由了,不像我被家里逼着去补习。”云生说:“你家人也是为你好,哪像我爸根本不管我。”

    在云生那儿拿了一些书,又到木龙那儿取了几本。木龙说:“你像个魔术师,说变就变。”我说自己也没办法,全是家里人逼的。木龙说:“还是考大学好,像我这样多没前途,挣几个钱可真作难,等你将来发达了可别忘了提携哥们一把。”我笑道:“若有那么一天,可就好了。有我吃的饭,还没你喝的汤?”

    和朋友们在一起,快乐无比,没有压力,没有忧虑,轻轻松松,开开心心。只有这样的时候,人才回到了真我。

    ------------------------------------

    父亲一扫多日来的抑郁神色,又恢复了以往的乐观开朗。家人在一起时,他就有意谈点轻松的话题,到了兴致还要拉上几段戏调。母亲也不再唉声叹气,脸上露出了许久不见的笑容。

    家中的气氛变得轻松多了,他们对我和颜悦色,体贴有加。只要地里不忙就留我在家里看书,他们则心满意足地去地里了,一副安居乐业的样子。恐怕他们也知道我现在还看不进书,只是想多给我一些时间静静心,反思反思。

    翻翻自己的课本,不再像以前那么面目可憎了。语文、政治、历史都曾是我一直喜欢的课目,许多熟悉的段落和知识点,至今还能记起。看着它们,就像是失散多日的旧朋故友,格外的有那么一点亲切感。回想过去的校园生活,在课堂上听听课,在林荫道边背背书,也不失为一件清静文雅的差事。

    不过,我也明白:复读,将是一条陌生而漫长的艰辛之路。

(https://www.tbxsvv.cc/html/36/36200/9489415.html)


1秒记住官术网网:www.tbxsw.com.tbxsvv.cc.tbxsvv.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