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意外的穿越到这个时空以后,我就一直在思考苏德双方各自存在的优势。很明显,苏军的优势在于兵员和后方作战物资源源不断的补给;德军的突出优势在于他们拥有高水准的指挥系统以及将士们英勇无畏的奉献精神。
坦白地讲,希特勒对俄国的资源和红军的战斗素质估计过低是造成德军逐渐丧失自身优势地位的罪魁祸首。他的一切想法都是假设德国可以在一个战役中用军事手段把俄国打倒,即便这种情况在当时完全具备实现的可能,但要达到这个目标,还必须设法同时使俄国内部阵营分崩离析。由于希特勒个人手中紧握政治和军事两个方面的领导权,没有听从多数人的意见,结果他在东线上的政治措施完全违反了战略要求,失去了一切速战速决的机会。
从战略上说,希特勒主要的进攻目标有两个:1.占领列宁格勒,他认为这个城市是布尔什维克主义的摇篮,失去这座城市对于苏联人民来说绝对算得上精神层面的一记耳光,更为实际的利益是占有这座城市还能与芬兰人携手支配波罗的海。2.占领富饶的乌克兰地区——顿涅茨盆地的军备生产中心和高加索油田。他希望占领这些地区即可使俄国的军事工业完全崩溃。
和希特勒的想法相反,德国陆军总部认为必须首先击败苏联红军,然后才能征服和守卫住这些重要的战略地区,他们觉得只有在通往莫斯科的道路上才能遭遇俄军主力,因为莫斯科是苏联权利的焦点,是斯大林绝对不敢拱手相让的地方。(全文字小说更新最快)
总结一下,希特勒和陆军总部的分歧似乎就是,希特勒希望在战线的南北两翼寻求决战,陆军总部却想在中央寻求决战。
最终希特勒的专权独断还是让他的想法占了主导地位,以致于后来德军的三个集团军群皆不可不避免地遭到了数目庞大的苏军兵团的吞噬与包围,直至北起波罗的海,南抵黑海长达三千多公里的东部防线全面失守,剩余的德军势力逃回本土。
低空飞行的苏制战机轻巧的越过山丘顶端爬升至更高的空中,短短数秒之内,猛烈爆炸所产生的烈焰和硝烟遮住了战场上的一切事物。我紧张地关注着那些炮兵们的情况。等到烟尘有所消散,几名山地突击兵率先出现在众人眼前,令人万分遗憾的是,苏军战斗机发射的火箭弹还是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悲剧性后果。四名反坦克小组的德军士兵拼命地在地上打滚,想要扑灭窜到他们身上的火苗,没有遭受类似厄运的十几名士兵则奋力地逃往山坡北面的低矮树林寻得庇护。
看着不久前还在战场上以一当十甚至以一当百的德军伏击队员在区区三架苏军战机面前如此狼狈不堪,我感到了满心失落和无奈,同时也陷入了深深的反思:一味鼓吹德国空军力量强大到足够成为一支单独打击力量的戈林元帅做梦也不会想到这里发生的事情多么令人气愤——在别尔哥罗德这座被列为重点防御对象的城市上空竟然看不到一架涂油十字架标志的德国飞机!
装备优劣、士兵素质、军队规模等等因素共同构成了战争胜负的天平,若是一方的综合实力处于明显劣势,那么想要赢得胜利就非常艰难了。单论个体战斗力,德军坦克稳赢苏军坦克,步兵也能相互持平,可现在早已不是陆海两军对等厮杀的时代了,飞机的出现改变了现代战争的空间格局。自从俄国沙皇在一战时期最先使用重型轰炸机用以支援步兵进攻以来,地面部队和空军之间就有了协同作战的必然要求。
带着这样的想法,我愈发痛苦地看着两架墨绿色的苏军战机迅速拉起、转向并再次冲向地面,山坡顶部的德国士兵试图以小型烟雾弹为己方提供烟雾掩护,然后他们还没有来得及投掷烟雾弹,刚刚升入天空的一架苏军战机就发现了他们。连串的子弹射向他们掩蔽的岩石后方,并在半空中改变飞行方向,直冲到两座山坡狭长的过道上空,猎杀剩余的德军士兵。
聚集在我们周边的士兵用手中五花八门的枪械徒劳的朝天开火,绝大多数子弹都擦着飞机机翼的边缘匆匆掠过。装甲防护能力极强的苏军战机丝毫不会在乎下方孱弱的防空火力,对准既定的目标人群倾吐出二十多发大口径的机枪子弹。等完成第一波扫射的飞机拉起机头,另一组紧接着俯冲下来交替射杀剩余的“猎物”,苏军飞行员总共安排了三波不间断的袭击,圆满完成清缴任务的苏军飞机沉闷的呜咽声距离我们越来越远,不久便消失在天空的西北角。
从弹坑里站起身来的敖德利出身地望着西北方向的小黑点,口中念念有词,也不知是在抱怨己方的空军部队没能出战,还是在诅咒那些心狠手辣的苏军飞行员——他们也许怀揣一颗复仇之心,也许只是在尽到自己应尽的职责。不论属于何种情况,我也不会将憎恨强加于任何一方的身上。毕竟,士兵们在战争中没有选择或近或退的余地。
空袭前后持续的时间不到十分钟的样子,一直呆在原地的我却觉得已经过了好几个小时,同样是激战之后的战场,这里才真正让我体验到了战争情节的高氵朝迭起与强烈的戏剧冲突,眼神中平添了几分沧桑。
随着苏军战斗机的远去,在树林间躲避空袭的德军士兵们终于又开始活动了。大多数人,特别是佩戴者红十字袖套的医务兵,飞快地奔向那些在空袭中受伤的同伴,另一些人,有山地突击兵和医务兵迅速而又谨慎地靠近趴在原地不动的几名伤势严重的战友。
过了约莫一分钟,他们就合力把一个满脸是血的家伙从地上抬了起来。见此情景,聚拢到那名伤员周围的人原来越多,一个经历丰富的老兵沮丧地对医务兵摆手说道:“他已经没得救了,赶快给他埋起来吧!这是对军人最大的礼遇,如果你们还有更好的处理方式,我也不会反对。”低着头默不作声的医务兵看了看其他人的反应,最后耷拉着脑袋背起那个可怜的家伙径直走向树林的深处。
(https://www.tbxsvv.cc/html/27/27710/8265184.html)
1秒记住官术网网:www.tbxsw.com.tbxsvv.cc.tbxsvv.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