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既来之则安之。虽然没有长期打算,也知道三年两载是不能够离开这里了。有工资,吃供应粮,有住的地方,衣食无忧,何为而不乐!
大台沟毗邻什司县公社什司县大队,距公社所在地以东大约4、5公里。大台沟西边向西南有一条汤岗子至析木的大道,经小女寨、马风公社至析木公社。整个村子东西向分布在一条狭长的山沟之中。东边为最高峰高岭子,隔山与辽阳县接壤。可耕地很少,都处在山丘的夹谷之间。山上多为南国梨树,以及可供社员烧柴的榛材棵子等灌木丛。
大台大队插队落户的五七大军有三户。二队是师范学校王顺廷校长和爱人赵素哲及三个孩子;还有海城县的一个医院的大夫。王校长住在从公社进入大台沟村子中央的大道道北;与在道南老陈家隔道相望。老陈家房后,是一条从东向西流淌的小溪,我们到达时,冬季,小溪里没有水。我和王校长一家相互来往十分方便。
我们进村的第二天,王校长和赵素哲过来看我们,十分亲热;对两个孩子格外喜爱。王校长和老赵都是河北人,比我们年长十来岁,两个人待人诚恳,蔼然可亲。我们两家很快就成为亲密的五七战友。
他们俩个看了看我们住的老陈家的外屋和东屋。走出后门,看了看距房子后墙5、6米处的水井。井边杵着一根3米左右长的打水用的木杆(木杆粗头钉一个生产队铁匠炉打的铁钉,铁钉与木杆成7、80度夹角,用于挂水桶)说道,“打水的木杆,你会使用吗?”
我:“没问题。这口井水面离地面不深,现在两米多,房东说,夏天更浅,不到一米。”
王校长:“房后沿河边的这十几颗大杨树长得多好。”
我:“是,昨天我就问过,都是房东大哥栽的。他说,这叫大台杨,木质比普通的杨树坚硬。”
关于大台杨还有一个故事。堡(pu)子里的一个人,伪满日本鬼子抓到黑龙江做劳工,“八一五”解放时跑回来,在当地拣了一根杨木棍子,拄着走路,带回家里。在家里夹杖子的时候把木棍插到了地里,不曾想,春天,杨木棍子发芽了,活了。大家看见这颗树生命力很强,挺拔,枝繁叶茂,纷纷剪枝栽植。由于木质较好,成为了周边各地喜爱的树种,越栽越多,名气越来越大。由于没有同属同种的此类杨树,就把它命名为大台杨。
出了前门,顺着老陈家房前的菜地,向前走百八十米,又是一条从东边山上下来的小溪,比老陈家房后的小溪略宽一些,溪里还结了冰。溪水南面是长满灌木和梨树的不太高的山丘。
王校长:“老陈家这个地方不错。你们还有盖新房的打算吗?”
我:“没有。”
王校长:“我们也不想盖房。住在社员家,也挺好的。”
m:“是。”
赵素哲:“不忙于到生产队干活。不管能在农村呆多长时间,先把窝收拾好。”
王校长:“安居才能乐业。”
糊墙、吊棚
我们住的老陈家东屋,从来就没有住过人。面对的是裸露的沙土墙,躺在炕上,眼望的是房梁、檩子、椽子和杏条编的房笆。我们商量之后,开始吊棚、糊墙。
到生产队要了两捆秫秸。有了在千山南沟红化的实践,吊棚,对于我来说,没有什么困难。到大队小卖店买来一根白蜡,作为烤秫秸的热源。第一道工序,清理秫秸。用菜刀把秫秸的叶子、抱茎的叶基削掉,整理成光滑的秸秆。第二步,点着蜡烛,熏烤秫秸弯曲的部位,把秫秸捋直。差不多用了一天的时间。第二天到什司县供销社买来细铁丝,开始捆绑秫秸;依照一间房的长度和跨度,我们用铁丝缠绑了6米长的秫秸条8、9根。然后,按照在千山红化时的做法,把秫秸条的两端钉在屋内前后墙的檩子上,秫秸条间隔大约40厘米;之后,用细铁丝连接秫秸条和檩子或椽子,令秫秸条牢固、平直。第三天开始糊棚。糊棚的报纸,有我在机关订的《光明日报》,浆糊,有我们定量供应的白面;一个上午,我们就把棚糊完了。下午,糊墙。《红旗》杂志,就得忍痛割爱了,拆了几本,糊到了墙上。
老陈家两口子发现我们的屋子从顶棚到墙根,白花花、亮堂堂,变了样,十分惊讶!
房东大嫂:“这几天没出屋,想不到,吊了棚,糊了墙。还会吊棚的活?”
m:“在千山办学习班学的。”
房东大嫂:“办学习班还教吊棚?”
“不是。也是收拾屋子,吊棚、糊墙,跟着干,学会了。”我们两个笑着对她解释。
房东大嫂:“行。真想不到。”
做木箱
结婚后,局里在山南给了住房时,我自己利用在煤场买的劈柴——木板做了一个简易的“立柜”;下乡时,拆了。铺铁床还有一些木板。于是萌生了做一对木箱的念头。
首先要解决工具。锯,我有一个果树锯,有一个从旧堡要的铁锯。木工刨,刨刃在市里买的,刨身自己做的;还有从旧堡要的铁柄横刨,这是一种没有刨身钢制的木工专用刨。买刨刃的同时,还买了一把小凿子和木锉。加上一把在市里生炉子劈木材的斧子,家什就算齐了。
跟房东借来一个做木匠活的长板凳,它就是我的工作台。房东大嫂问,“用长板凳干啥?”
我:“打一对木箱。”
会做木匠活的房东大哥听到后,笑了笑。
木箱看似简单,做起来,一道工序都无法跳过。根据我现有的木板数量和规格,首先确定木箱的长、宽、高大小尺寸;也就是能够做一对多么大的木箱。依次的工序顺序是:
选料。我的木料基本是从煤场供应的劈柴中选出来的,它们的成色,不说,大家也会明白了。木箱正面和上盖,需要挑选没有残缺或虫蚀的最好的木板;底、后面和侧面所用的木板就得将就了。
定尺。把木板按盖、面、帮、底分类后,根据各部分的长宽高以及面积,确定木箱各部位的木板块数;测量出木板的长、宽尺寸;画出墨线。尺寸不精确,就没有办法作出合格的木箱。我的划线度量工具是一个小卷尺、一个大号塑料等腰三角尺、一根2b铅笔。
锯和刨。解决木料的长短、宽窄、薄厚,主要是依靠锯和刨。根据我的木料长宽尺寸,要把木板锯成(长度)两种规格,面、背面、盖、底为一个规格;两侧的帮是一个规格。根据全部木料的厚度,我确定了木箱的壁厚为20毫米。每一块木板都要两面刨平,这是最费工、付出体力最大的工序。
拼缝。木箱的六个面,都要由三、四块木板拼接成一整块板。这道工序主要是对缝、粘合。木工用胶是从市里买的;需要加水、加热进行熬制;掌握火候十分重要。关键技术是对接的木板接触面必须做到平直、光滑,不能有半点偏斜或凸凹之处,拼缝不能有丝毫间隙。做这个活, ...
我是下了不少功夫。木板粘合后,要有专用的加固胎具,使板面平整、胶结牢固。没有胎具,只能够在粘合的木板上下夹上木板,用绳索缠绕等等笨办法,达到粘合牢固、平整的目的。
卯榫加工。加工卯榫算是比较有技术含量的工艺。凿卯、锯榫要求尺寸精确、加工细致,精密度至少应该达到毫米级,否则,木箱的前面、两帮、后面就无法连接了。我加工的卯榫为难度较大的燕尾榫;箱面的榫眼还是暗卯(箱面的暗卯是为了保持箱面的完整美观,表面看不到卯榫衔接的痕迹)。
组合。尺寸准确,加工没有误差,六块板连接组合没有太大的难度。组合应该分两次进行。第一次为试装,在试装中发现不和牙的榫卯,加以修整,做到整体上严丝合缝;然后,拆开,在卯、榫上刷胶,进行第二次装配,做到卯榫准确结合,木箱的四个角全部达到90度,放置一定时间,胶干了,确认组合牢固,把个别突出的榫头刨平,四框连接成功。我做的木箱箱盖比较简单,箱盖分为两块,一块(箱盖的2/5),钉死在四框上,一块(箱盖的3/5)为活动盖,可以盖上或拿下来。箱底,用铁钉固定在四框上,就算完事。
刷漆。大概两三个星期的功夫,一对木箱算是组装完毕。最后一道工序就是打磨刷漆。先用粗砂纸把木箱的六个面砂一遍,再用细砂纸打磨,直到我自己觉得够光亮了,拉倒。在公社供销社买来一瓶亮油(一种木工常用的透明漆)。找来一个破小盆,我把我的红色广告色掺上一点黄广告色倒进破小盆里,把亮油也倒进破小盆里,经过充分搅拌,呈现橘红色,开始刷。说明,由于我在局里和在817造反总部都是搞宣传工作,自然保存一些绘画、书写的颜料、画笔等工具材料,下乡时装在一个小铁箱(我们局的保密箱),带到了大台沟。第一遍刷完,干了以后,又刷了第二遍。箱面彩色虽然挺鲜艳,给人的感觉有些不透亮,有些模糊、浑浊的感觉。至此,两个木箱基本完工。
一天,房东大嫂到里屋拿东西,看见地下的铁床上摆放一对橘红色的木箱,惊奇地问道,“怎么?木箱子真的打出来了!”
我:“啊。”
房东大嫂:“啊呀!真了不得。我们家你大哥,应名是个木匠,从来也没看见他打过对箱。”
房东大哥看见之后,给我挑了一个毛病。他说,“你是不是把颜料和到亮油里了!这样刷,不对。显现不出来亮油的效果。应该先在木箱上上色,打磨之后,再刷亮油。”
他的话,让我自觉汗颜。外行就是外行!
送粪
春节过后,过完正月十五,生产队开始往地里送粪了。我自然不敢呆在家里,决定到生产队去干活。
立春之后,雨水到惊蛰,早晨5、6点钟天还是黑的。我摸黑从被窝里钻出来,打开电灯,穿好衣服,戴上棉帽子,拿起手电筒,走出了家门。生产队在我们家东边。我打开手电筒,向生产队走去。西边不远处闪着一缕手电筒的亮光,摇晃着,向我靠近。相距十多米,对方喊道,“谁!”
“我。”我听出来对面是生产队赵队长,答应了一声。
赵队长:“你是我今天早晨碰到的头一个人。去生产队呆一会,我去各家叫人。”
就这样,开始了下乡的第一次劳动,往生产队大田地送粪。
“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这是我们局农业科调到辽南专署的谢科长挂在嘴边的一句话。生产队的粪肥的来源,一靠生产队大牲畜的粪便;二靠社员养猪的粪便,再就是社员平时拾粪,送到生产队,社员交上来的粪便,生产队都要给计分(算作劳动报酬)。生产队为了让社员养猪攒粪,要给社员的猪圈拉土垫圈。
一队的粪场在生产队的北面山根下的一块耕地里。粪堆已经结冻,首先要把粪堆上的冻粪刨开,以便装车。由于粪堆里除了牲畜粪便,还有杂草、垃圾、土,并不是十分坚硬,很容易刨开。队长把送粪的十几个人大体分成刨粪的、装车的、跟车的。我被分到装车的一伙。
装车的活,相对比较轻一些,劳动的分值也低一些。对于我来说,无所谓,因为我不挣生产队的工分。
粪车走了之后,装车的几个人离开粪场,到不远的社员家里休息,我自然也跟着一起来到社员家里。
什司县是一个比较落后的穷社,口头禅是“有山无柴烧,有地吃返销。”然而,社员的住房倒是毫不逊色,砖石墙体、青瓦房盖,原木房架。大台沟各家各户的住房的房梁、檩子、椽子、立柱等等木料可以说都是在那个时代盖房子的上等材料。只是,山上的高大树木日渐稀少,植被遭到破坏。
我们去休息的社员家在一个山丘脚下,也是五间大瓦房(大台沟社员家几乎都是五间房),窗明几亮,屋里收拾得干净利落。白天只有一个老太太在家;对社员到她家休息表现得十分热情,很是欢迎。
生产队的耕地不多,积攒的粪肥也不多。一两个星期就全部送到地里。
(四)黄土压沙
春耕之前,公社开会,号召各个大队都要搞黄土压沙。搞黄土压沙是一项“平战结合”工程。当时的口号是“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备战,备荒,为人民。”
生产队决定搞黄土压沙的社员有两个军队复员的退伍兵,一个年轻社员和我。我们的任务主要是挖洞。
我们挖黄土的地方在生产队东边的一个土山的东坡半山腰。那个地方的山脚下已经有了一个备战洞,有一扇木干做的门,挡在洞口。我们挖掘的新洞,就在距离那个洞口右侧一百多米的地方。
我们刚刚到达山脚下,大队的广播喇叭就高声呼喊,让我到公社去开会。到了公社,我们公社的五七大军头头建设银行的熊科长笑着对我说,“来了!今天召开一个我们五七大军下乡以来第一次党员大会。”
“我也不是党员呀。”我郑重的声明。
熊科长:“怎么不是!我看了你的档案,1955年就入党了。”
我:“那是入团。”
说完,在座的同志们哈哈大笑。有人说,“共青团是党的预备队吗!”
“那是我看错了。对不起,让你白跑一趟。”熊科长有些不好意思。
我:“没事。我回去了。还得上山挖备战洞去。走了。”
我回到山上,那几个社员还没有开始挖洞,坐在那里抽烟,闲扯。
虽然是土山,表皮还是十分坚硬,开凿洞口,需要爆破。我们从队里拿来打眼的钎子和锤子,开始在挖洞的位置打眼。一个退伍兵对我说,“你扶钎子,行不行?”
我:“我抡锤吧。”
退伍兵:“行吗?”
我:“没问题。干过。”
第一锤下去,砸偏了,锤头落到扶钎子的退伍兵的大拇指上。他忍住了疼痛,说,“不要紧。打吧。”
休息的时候,我看到他的大拇指龟裂处,渗出了鲜血。我不 ...
好意思地说了几句道歉的话。人家还是说“不要紧。”
炸开洞口之后,里面还是坚硬的土层。退伍兵说,“还是采用老办法,用炸药崩。”
两个退伍兵,有比较丰富的用炸药挖洞的经验,说是在部队学的。在挖到十余米深的时候,午饭前的一次爆破,由于装药量较多,一声炮响,从洞中喷射出一片大大小小的硬土块,撒向山下。正巧生产队的牛群放牧归来,土块砸到牛身上,吓得牛群四散逃窜。
一天,在二队落户的师范学校的王校长看见我,问道,“听说你参加生产队搞黄土压沙,挖备战洞?”
我:“是啊。”
王校长:“以后这类活,找个理由推了。我们来到农村,主要是锻炼思想。干点力所能及的活计就可以了。不要逞能。”
队大避邪
(五)永久牌加重自行车
公社供销社从县里分配来7辆永久牌加重自行车。不知道是什司县的社员买不起,还是照顾五七大军,供销社首先把县供销社分配来自行车的消息透露给了我们这些插队落户的人。
晚饭后,在老陈家房后小溪边,我和王校长几个人闲聊天。王校长的二女儿问我,“供销社来自行车了。你不买一辆?”
我:“买不起。”
王校长:“是不是真的想买?”
我:“是,是真的没钱买。”
王校长:“真想买,我借给你100元。回去和小m商量商量。要买,过来拿钱。”
我:“先谢谢王校长。”
回家和m商量,觉得我们需要有一台自行车。比如,从公社粮站买粮,回市里办个事,到公社开个会,都需要有一台自行车。如果王校长能够借给我们100元钱,我们两个的工资攒上几个月,也可以还得上。
大概是花了110多块钱(王校长借给100元),从公社供销社推回来一台新款永久牌28加重自行车。这是我建立家庭以来,购置的价值最高的固定资产。那个时侯,自行车是有计划分配给各个地区,在城市里买自行车凭票。永久牌、凤凰牌、飞鸽牌自行车都是紧俏商品。那个时侯和现在不一样,不是什么地方购买力高、赢利大,商品就流向那里;农村虽然购买力不如城市,国家还会把生活必需品(包括紧俏商品)有计划地投放到农村。虽然物质商品比较贫乏,还是遵循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要求,尽可能地满足人们(广大人民群众)对物质(适应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文化生活的需求。
在我插队落户的16个月中,这台自行车成了我的重要交通工具。回城后,不几天,这台自行车就被1960年统计大归口归到我们局的、手管局的一个同志强行要了去(当然是按原价付款)。
(2012年10月8日16:34:55)
(https://www.tbxsvv.cc/html/13/13730/13614991.html)
1秒记住官术网网:www.tbxsw.com.tbxsvv.cc.tbxsvv.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