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 > 女生频道 > 中华上下五千年全知道 > 第二十五辑 大国盛衰记

●朱允炆建文改制

公元1398年,朱元璋去世。同年闰五月十六葬于孝陵,谥号高皇帝,庙号太祖;同日,皇太孙朱允炆即帝位,以第二年为建文元年。

朱允炆即位后,推行了一系列新政,并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史称建文改制。朱允炆首先对中枢权力机构进行了调整,任命兵部侍郎齐泰为兵部尚书,翰林修撰黄子澄为太常卿,方孝孺为翰林侍讲。将中枢权力机构调整完毕,他又陆续推出许多改革措施,其主要内容有:省刑减狱,均江浙田赋,调整政府官僚机构。特别是后者,朱允炆在位期间一直没有间断过,调整涉及到官制的许多方面,其中非常重要的有两项:首先,省并州县,革除冗官冗员;其次,更定内外官制,将尚书的品秩由正二品提高到正一品。这就在相对程度上缓和了封建最高权力机构的畸形特征和内部的不平衡现象。

建文改制虽仅进行了4年,但依然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绩。明朝史学家朱鹭称之为“四载宽政解严霜”。

●朱棣发动靖难役

朱允炆即位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开始削夺其祖父朱元璋分封的诸王藩镇,他削夺了五位藩王后,将矛头指向了他的四叔燕王朱棣。

朱棣少年时就随朱元璋征战,是一员骁勇善战的大将,被朱元璋封在北京,称燕王。朱允炆的削藩令一下,他觉得不能坐以待毙,就在公元1399年毅然起兵,对外宣布是“靖难”,也就是为皇帝平定祸乱。他先控制了北京城,招降了守备通州的将领,夺取蓟州,攻破居庸关。驻军开平的宋忠是防备朱棣的重要军事力量。朱棣起兵后,宋忠不敢贸然进军,而是移军怀来。最后因为部将临阵倒戈,败北而逃,最后在厕所里被捉住了。稳固了后方以后,朱棣就挥兵南下。

朱允炆饱读诗书,是个柔弱的皇帝,没有把朱棣放在心上。大臣黄子澄劝谏后,朱允炆才派长兴侯耿炳文、驸马都尉李坚等人率师北伐,抵挡朱棣的进攻。出发前,朱允炆去送行,对众将说:“你们不要杀伤燕王,不要使朕有杀叔父的坏名声留于后世。”这样的话让将领们缩手缩脚的,怎么打仗呢?此后,朱棣大军取得了一系列决定性战役的胜利,朱允炆再也组织不起大规模的军事征讨。朱棣由此转守为攻,取得战事上的主动。

公元1401年,朱棣进军防守较为薄弱的河北,转战河北各地。当他得知南京守备空虚,于是决定绕过山东,率军直取南京,于第二年兵临南京城下。朱允炆派姑姑庆城郡主为代表,和朱棣谈判,答应与朱棣划江而治,朱棣婉言拒绝了。朱允炆很着急,召见群臣时大哭。

朱棣手下的哨探侦察到金川门是李景隆把守,他便率先派军攻打金川门。燕军一到,李景隆与谷王朱穗马上打开城门投降。城破后,朱允炆失踪了,以兵部尚书茹瀚为首的几十个望风使舵的大臣也都纷纷投降,叩请朱棣称帝。在群臣的“劝说”下,朱棣在南京即位,年号永乐,是为明成祖。到此,朱棣发动的靖难役宣告胜利结束。

●三宝太监下西洋

朱棣攻克南京之后,一直没能找到朱允坟的下落。以后,他又派人去全国各地寻找,也没找到。此时,有关朱允炆的传说越来越多,越来越离奇。有人说,朱允炆并没有让大火烧死,他趁宫中火起,从地道中逃了出去,现在他还在一个寺院里当和尚。也有人说,朱允炆乘着一只小船,出洋跑到其他国家去了。这些说法都让朱棣感到不安,他想:若是朱允坟真的没死,而在什么地方重新召集人马,那岂非一件麻烦事。因此,他召来自己的心腹袁忠彻商量这件事,袁忠彻回答道:“万岁,我以为您可以派一支船队去访问各国。一来可以寻访一下朱允炆的下落,二来可以宣扬一下我们大明王朝的国威,叫那些小国都臣服于万岁,您认为这个办法行不行呢?”朱棣同意了他的建议。

朱棣决定派出船队出使外国,但派谁来统率这支船队呢?他思来想去,决定派自己的心腹宦官三宝太监郑和去办。

郑和,原本姓马,乳名叫三宝,云南昆阳(在今云南)人。他的祖父和父亲全是虔诚的伊斯兰教徒,并且曾去麦加朝过圣。公元1381年,朱元璋的军队进攻云南的时候,将刚刚10岁的三宝掳到了军中。以后,朱元璋将三宝送给了燕上朱棣。自此,三宝便成了燕王府里的一个小宦官。三宝从小聪明伶俐,很得朱棣的喜爱。他曾经跟随朱棣四处征战,见过不少世面,长了很多见识。三宝也曾参加过多次战斗,他熟知兵法,很有指挥才能。因此,朱棣决定由他出使“西洋”。当时,“西洋”是说现在的文莱以西及印度洋沿岸各国。郑和接受了明成祖的特殊任务。

明成祖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六月十五,郑和与副使王景弘率领着庞大船队自苏州刘家港(在今江苏)扬帆启航。船队由62艘大海船组成,这种船船身长44丈,阔18丈,船上可以容下10以)人,号称“宝船”,在当时的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船上除了有士兵和水手外,还有许多翻译、医生和技术人员,共有28800多人。船上携带着大量的瓷器、丝绸、纸张及金银财宝。

郑和的船队首先航行到了占城(在今越南),接着又去了爪哇、旧港(在今印尼)、锡兰等国。他们到达一个国家,便先去拜访该国的国王,献给他们一些珠宝。然后,就用船上带来的东西和当地的人民交换本地特产。郑和带来的丝绸、瓷器等很受各国的欢迎。郑和的船队返航的时候,这些国家的国王便派使臣随船队到中国朝见朱棣。从公元1405年至1433年,郑和先后7次远航出使西洋,到过印度洋沿岸30多个国家,其中最远一次到达了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伊斯兰圣地麦加。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比西方人发现美洲和好望角的航行要早半个多世纪,在世界航海史上有着重要地位。但是,郑和始终没有找到朱允炆。

●朱棣迁都北京城

“靖难之役”后,有大臣建议明成祖朱棣迁都北平。朱棣在北平经营30多年,统治比较稳定。另外,北平处于北方农业区与牧区接壤处,交通便利,形势险要,是汉蒙各族贸易的中心以及北方政治与军事要地,定都于此不仅可抗击自北入侵的蒙古人,还可进一步控制东北地区,有利于维护全国统一。于是,朱棣决定迁都北平。

公元1406年,朱棣下诏兴建北平宫殿;次年,正式开始修建北平城。朝廷调集了工匠30万人,民夫近百万,云集北平。这个工程十分浩大,所有的建筑材料来自全国各地。其中木材来自湖广、江西、山西等省;汉白玉石料来自北平房山;五色虎皮石来自蓟县的盘山;花岗石采自曲阳县。宫殿内墁地的方砖,烧制在苏州;砌墙用砖是山东临清所烧。宫殿墙壁所用的红色颜料,原料产自山东鲁山,加工在博山;室内墙壁上的杏黄色颜料则产自河北宣化的烟筒山。

为了方便南粮北运,公元1411年,朱棣又命令工部尚书、刑部侍郎等官员主持疏通会通河,整治运河淮南段。从此,运河的运输能力大为提高,漕运在南北运输中开始起主导作用,海运逐渐罢废。

公元1420年,建都的工程竣工。第二年,迁都的准备都已经做好,朱棣及文武百官正式迁都北平,并改北平为北京。新京城以皇宫为中心,以前门、午门、景山、钟楼为中轴线,官衙、民居、商铺分布四周,通裔宽广,街巷整齐,气势雄伟,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城市建筑思想,是世界建筑史上的杰作。

●明成祖五征蒙古

明初,元朝残余势力北元被逐出中原,但仍然势力强大、雄踞漠北。明太祖时多次派兵进攻北元,促使北元分裂,东部兀良哈归附明朝,中部鞑靼和西部瓦刺仍然与明朝为敌。尤其是鞑靼仍沿袭元朝帝号,势力最为强大。公元1403年,鞑靼别部首领鬼力赤杀死北元皇帝坤帖木儿,自立为可汗,不再沿用元朝国号、帝号;同时,与瓦刺相互仇杀,鬼力赤等各部首领纷纷与明朝建立了朝贡关系。明成祖朱棣一面致力于和平;一面加强边防防守,对蒙古的侵扰进行无情打击。

公元1409年,本雅失里、阿鲁台杀害明朝使节郭骥。朱棣为牵制鞑靼,于五月封瓦刺首领马哈木为顺宁王,太平为贤义王,把秃孛罗为安乐王。然后在七月任命淇国公丘福为大将军,率兵10万讨伐本雅失里、阿鲁台。由于丘福轻敌冒进,只率千余骑兵渡过胪胸河(今蒙古克鲁伦河),落入鞑靼重兵埋伏之中,丘福全军覆没。朱棣大怒,认为如?不及早除去鞑靼,边疆永无宁日,决定亲自率军北征。

公元1410年,朱棣第一次亲征蒙古。命皇长孙朱瞻基留守北京,户部尚书夏原吉辅佐。朱棣命清远侯王友督中军,安远伯柳升为副;宁远侯何福、武安侯郑亨督左右哨;宁阳侯陈懋、广恩伯刘才督左右掖;都督刘江督前哨。大军一路途经兴和(今河北张北),过大伯颜山、小伯颜山,万里萧条,到达清水源(即马塔八海子,今内蒙境内)小驻,然后,又率军经杨林、广武镇、威虏镇、长清塞、顺安镇等地,至元石坡。到胪胸河边,看到河水可饮,朱棣改胪胸河名为饮马河,又为河上地定名为平漠镇。前锋与鞑靼游骑交战,获得小胜。明军从俘虏口中得知本雅失里在兀古儿札河(今蒙古乌勒扎河)。朱棣决定亲率精兵,携带粮草,长途奔袭敌军大战。几天后,明军到兀古儿札河,本雅失里仓皇逃走。次日,明军追到斡难河,与本雅失里激战。朱棣亲自指挥冲击,一鼓作气打垮了本雅失里。本雅失里丢下所有辎重,只率7人渡河逃走。六月,明军回师途中在阔滦海子(今内蒙呼伦湖)附近与阿鲁台遭遇。朱棣亲率骑兵冲入敌阵,阿鲁台大败而逃。明军追击一百余里,斩杀百余人,因天热缺水而收兵回营。阿鲁台虽受重创,但仍派出小股骑兵尾随明军,袭扰明军的后卫。朱棣便亲自率一千余名精兵断后,设下埋伏,痛歼了尾随的鞑靼兵,使其不敢再来侵扰。摆脱了敌人尾随之后,明军又遇上了严重的缺粮问题。朱棣一面拿出自己节省的一份口粮分给士卒,一面下令携带粮食多的借给缺粮的,回京后加倍偿还。七月,朱棣回到北京。

公元1414年,因蒙古贵族扰边,朱棣决定再次亲征蒙古,朱瞻基随从。二月,下诏亲征瓦刺,发马步军50多万。四月,蒙古贵族鞑靼李罗布花等5人率部投降。五月,明军至饮马河。六月初三,明军前锋在康哈里骇(即三峡口,今蒙古乌兰巴托东,克鲁伦河西岸)击溃瓦刺前哨部队。次日,从俘虏口中得知马哈木大营距此地只有百里,朱棣下令全军昼夜兼程前进。初七,在忽兰忽失温(今蒙古乌兰巴托东,土拉河东岸)与马哈木、太平、把秃李罗率领的3万瓦刺大军相遇。瓦刺军队占据山顶,居高临下冲向明军。柳升用神机炮击毙敌骑数百,朱棣乘机率铁骑发动进攻。双方展开激战,互有死伤。马哈木终于抵挡不住明军的攻击,开始撤退。明军乘胜追击,一直追到土刺河边,马哈木连夜向北逃遁。朱棣考虑自身损失也较大,不宜再战,便下令班师。回师途中,击退了瓦刺的袭扰,于八月回到北京。忽兰忽失温一战,斩其王子十余人,部众数千级。瓦刺元气大伤。公元14巧年,马哈木派遣使节向明朝谢罪,进贡马匹。两年之后,马哈木去世,明朝让他的儿子脱欢继承爵位。

阿鲁台的势力日益强大,常常侮辱明朝使节,甚至派兵侵扰边境。公元1422年年初,阿鲁台大举进攻兴和,杀死明将王祥。朱棣决心第三次亲征。三月,成祖率大军经鸡鸣山、云州(今河北赤城)、独石(在今辽宁)、威远至沙珲原。阿鲁台大惧,尽弃其辎重马畜于阔滦海子,向北逃走。朱棣命焚其辎重,收其马畜,然后班师。回师时,因兀良哈等三卫暗通阿鲁台,顺便击溃之,虏牛羊十余万只带回京城。

公元1423年,朱棣听说阿鲁台又要侵犯边境,决心第四次亲征。九月,朱棣到达沙城(今河北张北西北),从前来投降的鞑靼首领阿失帖木儿等人口中得知阿鲁台刚被瓦刺打败,不会南下。但朱棣仍率大军到达饮马河附近,接受了鞑靼王子也先的归降,然后班师回朝。

公元1424年年初,阿鲁台率兵进攻大同。朱棣率大军亲征阿鲁台,以大学士杨荣、金幼孜扈从。五月,大军至开平,阿鲁台远遁。朱棣大军至祥云屯,又至翠云屯,明军到达答兰纳木儿河一带(今中蒙边境地区)分兵搜索,未见阿鲁台踪迹。朱棣担心粮草接济不上,决定班师。七月,朱棣病逝于榆木川(在今内蒙古)军中。

●土木堡英宗被俘

明英宗朱祁镇即位后,重用宦官王振。公元1449年,北方蒙古族瓦刺首领也先派3000犯使者到北京,向明朝进贡一些马匹以后,要明朝给他赏金。王振接见了瓦刺使者,发现也先谎报人数,就减少了赏金,降低了马价。也先为他儿子向明朝求婚也遭到了王振的拒绝。也先派使者来明朝,本来就是挑衅。这样一来,也先恼羞成怒,亲自率兵进攻明朝的大同。大同守将向朝廷发出告急文书,请求派军支援。

收到边报之后,英宗急忙召集大臣商议对策。权倾朝野的王振提议皇帝御驾亲征,他以为大军一到,便会把对方打个落花流水。另外,王振的家乡距离大同不远,皇帝御驾亲征,他不仅可以跟随皇帝游览一番,还可在家乡百姓面前露脸,光宗耀祖,真可谓一举多得。而兵部尚书邝量、兵部侍郎于谦、吏部尚书王直等一干大臣认为,敌兵有备而来,朝廷草草招集人马,准备得不十分充分,皇帝不能亲征,因而竭力谏阻。英宗没有自己的主意,只听王振一人的主张,况且,英宗也想自己亲自体味一下祖宗戎马倥偬、横扫四方的感觉。所以,英宗把朝政之事交给弟弟邝王朱祁钰,让于谦留守北京,自己率领王振、邝量等官员及50万军兵,于七月十六从北京出发,直奔大同。

由于是仓促发兵,军队的纪律十分涣散。而王振一路随意发号施令,本来是这次出征统帅的英国公张辅实际上被架空了。部队行军拖泥带水,没走几天,粮草给养便接济不上了,偏偏又遭遇暴风雨,士兵们又饥又冷,叫苦连天。好不容易赶到大同附近,士气已十分低落。探马回报没有发现瓦刺部的一兵一卒,王振以为敌人迫于明军的威势,已经望风而逃。他正要发令继续追击,探马又来报告:他派出的两支先锋部队在大同城边被敌军杀败,全军覆没了,其他各路明军纷纷溃退下来。他又得到消息:也先率领的兵力十分雄厚,而且都是骁勇善战的骑兵。王振感到事态严重,下令退兵回朝。但由于错误指挥,耽搁了退兵时间,殿后的部队被瓦刺军追赶上,被打得大败。

明朝几十万大军在抵抗中退到了土木堡(今河北怀来西南)时,天还没有黑,王振却下令就地宿营。有官员向英宗建议:此地无险可守,不如趁着天色尚明,迅速赶进怀来城里,据城防守。但英宗没有采纳。土木堡属丘陵地形,名字虽称做堡,事实上却没有堡可守。而且这里缺水,士兵们跑了好多天的路,已是又渴又乏,只想找地方休息。

第二天拂晓,瓦刺的追兵便赶来了,他们把明军紧紧地包围起来,并发动了攻击。战斗进行了一夜,明军奋勇拒敌。也先知道这次明军兵将众多,硬拼不会取胜,于是使出了诈退之计,同时派使者到明军帐中假意讲和。英宗和王振信以为真,赶紧命人起草诏书,然后随来使去也先的军营谈判。这时,王振命令军士找水喝,士兵们争先恐后跳越壕堑,整个队伍乱作一团。早就埋伏好的瓦刺军趁势从四面八方冲杀过来。明兵争先逃窜,被杀的和被乱军踩死的不计其数。混战之中,英国公张辅,驸马都尉井源,兵部尚书邝垦,户部尚书王佐,内阁学士曹鼐、张益与侍郎丁铭、王永和等重臣五十多人战死。护卫将军樊忠面对惨败,恨透了瞎指挥的王振,说:“我替天下的百姓杀死你这个奸贼。”抡起手中的大锤,捶死了他。英宗在卫兵的保护下乘马突围,左冲右突也出不去。无奈,英宗跳下马来,盘腿而坐,听天由命。瓦刺军冲过来,俘虏了英宗。历史上称这次事件为“土木之变”。

土木堡一战,明军精锐部队毁于一旦,骡马20多万匹以及大量的衣甲器械辎重,都成了也先的战利品。更悲惨的是皇帝也成了敌军的俘虏,大明王朝遭遇了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危机。

●于谦保卫北京城

公元1449年,土木堡一战,明军50万大军损失殆尽,将亡臣死,君命系于瓦刺首领也先手中。消息很快传到北京,朝中上下一片恐慌。太后和皇后急得哭哭啼啼,从宫里内库搜捡出大量金银珍宝、绫罗绸缎,派太监带着财宝去寻找瓦刺军,想把英宗朱祁镇赎回来。瓦刺首领也先因俘获了英宗,更加骄横,不仅不依,还扬言要踏破京城。

此时,戍守京城已成重中之重。为了安定人心,太后宣布,立英宗长子朱见深为太子,由英宗的弟弟娜王朱祁钰监国,以绝也先的奢望。同时,太后召集众臣,商量对付瓦刺的对策。大臣徐有贞说:“瓦刺兵强,不如逃到南方去,暂时避一下,再作打算。”此言一出,当即遭到兵部侍郎于谦的斥责:“谁主张逃跑,就该砍谁的头。京城为国之根本,朝廷一旦撤出,民心即散,大家忘了南宋的教训吗?”于谦的一番慷慨陈词,触动了很多大臣,一些摇摆不定的大臣也纷纷附和。于是,太后决定让于谦负责指挥军民守城。

于谦临危受命,毅然担负起守城的重任。他一面加紧调兵遣将,加强京城和附近关口的防御兵力;一面整顿内部,逮捕了一批瓦刺军的奸细。与此同时,瓦刺首领也先多次挟持英宗侵边犯境,为了避免也先的要挟,于谦等大臣请太后正式宣布让朱祁钰即位,朱祁钰一再害怕地推辞,于谦大声说:“我们完全是为国家考虑,不是为你个人打算。”朱祁钰于是受命登基,是为明代宗,称明英宗为太上皇。代宗登基后,也先知道手中的英宗已一钱不值,但他不甘心就这样放弃,便以送明英宗回朝为借口,大举进犯北京。

同年十月,瓦刺军很快打到北京城下,在西直门外扎下营寨。于谦立刻召集将领商量对策。大将石亨认为明军兵力弱,主张把军队撤进城里,然后把各道城门关闭起来防守,日子一久,也许瓦刺会自动退兵。于谦不同意,他分派将领带兵出城,在京城九门外摆开阵势。

于谦在城外把各路人马布置好后,亲自率领一支人马驻守在德胜门外,叫城里的守将把城门全部关闭起来,表示有进无退的决心。于谦下了一道军令:将领丢了队伍带头?后退的,斩将领;兵士不听将领指挥,临阵脱逃的,由后队将士督斩。将士们被于谦坚定的精神感动了,士气振奋、斗志昂扬,下决心跟瓦刺军拼死一战,保卫北京。

此时,各地的明军接到朝廷的命令,也陆续开到北京支援。城外的明军增加到22万人。明军声势浩大,戒备森严,也先发动几次进攻,都遭到明军奋勇阻击。城外的百姓也配合明军,跳上屋顶墙头,用砖瓦投掷敌人。经过5天的激战,瓦刺军死伤惨重。也先遭到严重损失,又怕退路被明军截断,不敢再战,只得带着英宗和残兵败将撤退。于谦等英宗去远了,趁机用火炮轰击瓦刺兵,给敌人造成了重大伤亡。至此,北京保卫战以明军胜利告终。

●朱祁镇复辟帝位

公元1449年,也先在北京城下被明朝军队打败后,依然野心勃勃地企图卷土重来。

公元1450年,也先又开始与明朝展开激战,都被明朝军队挫败。军事上的屡次失败给也先带来了麻烦,部落内部的反对派趁机加紧反对他,而战乱给蒙古族带来很大灾难,昔日与明朝的正常边贸全部停止,广大牧民无法得到布匹、粮食等。这样一来,瓦刺部落上上下下怨声载道,民愤极大。为了摆脱这种困境,也先迫不及待地与明朝求和,说要向明朝交还英宗朱祁镇,与明朝恢复正常关系。为此,他数次派出使者赴北京与明朝讲和,并请明朝迅速“迎驾”返京。但代宗朱祁钰对也先的建议却反应冷淡。正是由于哥哥英宗被俘,他才当了皇帝,如果将英宗“迎驾”回来,究竟由英宗做皇帝,还是由自己做皇帝?代宗不情愿让位,也就不愿意“迎驾”。然而,朝中不少大臣窃窃私议,谴责代宗私心太重,纷纷上奏说:“陛下,如果以社稷为重,还是早日迎驾回京为好,这样与瓦刺的关系也好重新开始。”代宗无可奈何,想来想去,只好表示同意。同年七月,代宗派右都御史杨善出使瓦刺。这给杨善出了一个不小的难题。因为敕书上对于“迎驾”之事只字未提,仿佛根本就没有这回事一样,带去的礼物也少得可怜,只是象征性的。代宗原以为这样一来必将激怒也先,使其继续扣住英宗不放。但杨善却巧于辞令,说敕书中不提及迎驾、不带厚礼,是有利于今后友好关系发展,等等。也先急于甩开英宗这个包袱,也就顺水推舟地下令放回了英宗。

这年八月,英宗随杨善返回北京。出于礼节,代宗令百官在安定门下迎驾,他则在东安门迎接。众官正不知代宗如何安置英宗,只听代宗说:“兄平安归京,吾心大宽。兄暂时先居于南宫,好好休息一下。事情以后再说。”南宫处于紫禁城的东南角(今北京南池子缎库胡同内)。英宗一入南宫,才知自己已被代宗软禁了,已失去了人身自由。代宗为保住自己的皇位,处心积虑,其策有二:一是以绝英宗复出,二是另立太子。为此,代宗于公元1452年下诏,废了太子朱见深(英宗长子),将他贬为沂王,另立自己独生子朱见济为太子。至此,代宗心中稍安。但他也不敢稍有丝毫懈怠,又唯恐英宗复辟,祸事不小,所以派人严密监视英宗朱祁镇的一举一动。

后来,代宗身患重病,原立皇太子朱见济已死,皇位继承问题成为朝中大臣们急于落实的事情,欲新立皇太子,大臣们又开始争论,意见无法一致。武清侯石亨深知代宗病体难以康复,便与同党太监曹吉祥、太常卿许彬、副都御史徐有贞等商量重新拥立朱祁镇复位。明代宗景泰八年(公元1457年)正月十七日临晨,石亨、徐有贞等以四方边警为借口,急命手下带兵入城加强防备。随即便前往南宫迎接朱祁镇。到了南宫,毁墙破门而入,扶英宗登辇,自东华门入宫,至奉天殿升帝座。此时天已大亮,该是上早朝的时候了。文武百官已照例来到皇宫。徐有贞、石亨大呼:“大家快到奉天殿亲见皇上!皇上有重要谕旨!”众官心中都在纳闷不解:代宗早已患病不起,今日怎么突然好了,并在奉天大殿朝见?因为只有盛大典礼时才在奉天殿举行仪式,今日不知为何事。百官进入奉天门,只听钟楼里大钟响起来,他们急忙加快脚步向正殿走去。来到正殿之后,百官皆愣住了:端坐在御座上的分明是太上皇朱祁镇,而不是当今皇帝朱祁钰!石亨大声说:“大家听着,太上皇今已复皇帝位,快入殿参贺!”直到此时,百官才知道宫中发生了政变!百官见是大势所趋,就随风转舵,纷纷跪地称臣,三呼万岁。朱祁镇复辟帝位终于成功,史称“夺门之变”。

朱祁镇复辟后的第一道诏书就是废代宗朱祁钰,复其郕王位。几天后,他又假借太学“制谕”,宣布代宗数大罪状:“既贪天位,曾无复辟之心,乃用邪谋,反为幽闭之计,废除皇储,私立己子,致败纲常,变乱彝典,神肆淫酗,信任奸佞……不孝、不悌、不仁、不义,秽德彰闻,神人共愤!”英宗下令将朱祁钰幽禁在西宫。英宗将年号改为“天顺”,将“景泰”八年改为“天顺”元年。英宗将朱祁钰幽禁起来之后,又派人严密监视其动向。一日,心腹太监向他报告:“邝王虽有重病,但近日却颇有起色,身体似乎好多了。”英宗闻言变色。他原想图个好名,让身患重病的异母弟弟病死也就算了,但现在看来行不通了。于是,他命心腹太监蒋安携白绢至西宫,赐死朱祁钰。朱祁钰却不肯听命上吊,蒋安只好自己动手,将其勒死了事。朱祁钰死后,英宗追谧他为“戾王”,将其葬于西山。英宗处死朱祁钰以后,又把他的殡妃唐氏等“赐死”,将其昔日重用的大臣于谦、王文等尽皆杀戮。对石亨、徐有贞等人分别晋官加爵。北京的百姓听到于谦受冤被害,伤心痛哭,偷偷收敛了于谦的尸骨,运回他的家乡杭州安葬。

●朱厚照荒浮无度

明孝宗朱祐橙一生只宠爱张皇后,而张皇后只为孝宗生了两个儿子,次子早夭,长子朱厚照自小就被视为掌上明珠。朱厚照2岁时被立为皇太子。东宫的随侍太监中,有8个太监号称“八虎”,他们以刘瑾为首,为了巴结日后的新皇帝朱厚照,经常组织各式各样的演出和活动供朱厚照游玩。年幼的朱厚照沉溺于其中,而且终其一生没有自拔。

朱祐樘去世后,15岁的朱厚照即位,是为大明武宗皇帝,就此开始了他荒淫无度的帝王生涯。在刘瑾等人的引导下,登上皇位后的朱厚照玩得越来越离谱。他先是在宫中模仿街市的样子建了许多店铺,让太监扮做老板、百姓,自己则扮做富商,在其中取乐。为了摆脱紫禁城的束缚,他营建了豹房和宣化(今河北宣化)镇国府,这里充斥着教坊司的女乐、高丽美女、西域舞女、扬州少女,乃至于妓女、寡妇等各色女子,过着恣意妄为的淫乱生活。到后来,京城玩乐还不能使他满足,于是,朱厚照置国政于不顾,带着宠臣江彬等人到处寻花问柳。他经常在夜间闯入百姓家逼令女子作陪,遇到中意的,还要带回宫去,使得百姓怨声载道。

朱厚照怠政荒淫,刘瑾专权,宁王朱宸濠以为有机可乘,起兵反叛。朱厚照率兵出征,可谁知行到半路,御使王守仁已经平定了叛乱。于是,他又一手导演了一幕闹剧:他将朱宸漆释放,再由自己亲自将他抓获,然后大摆庆功宴,庆祝自己平叛的胜利。由于朱厚照终日荒淫,身体日益虚亏,最后病死于豹房,结束了他荒唐的一生。

●朱厚熜专好道教

明世宗朱厚熜在位45年,他虽不重用宦官,但崇奉道教给政治造成的危害十分严重。他信用方士,想长生不老,得道成仙。登位不久,就待在宫中天天祈祷。自公元1534年后,世宗就不再上朝。

世宗专意修道,喜好青词。青词是道士写在青藤纸上的祷词,用来焚化祭天。凡进青词能让他满意的人,便能入内阁,称为青词宰相。世宗又独断专行、自以为是,拒谏护短,因而直言敢谏者无所容身,只有阿谀奉承者才可受宠升官。世宗一朝,正直的大臣日少,奸佞之徒日多,以致内阁中相互倾轧,内阁首辅(宰相)之争日趋激烈,终至造成奸相掌握朝纲的局面。

●杨继盛弹劾严嵩

明世宗朱厚炮迷信道教,大学士严嵩因为善于起草祭神的文书,迎合世宗,逐步取得了内阁首辅(相当于宰相)的地位。严嵩并没有什么才能,他只知道拍马奉承,讨得世宗的欢心。他当上首辅后,和他儿子严世蕃一起结党营私、贪赃枉法、为非作歹、卖国求荣。这引起了一些正直大臣的愤慨,特别是兵部员外郎杨继盛更是义愤填膺。

杨继盛,保定人。杨继盛为人正直,看不下严嵩的行为,就向世宗上奏章弹劾严嵩,揭发严嵩十大罪状,条条都有真凭实据。奏章击中严嵩的要害,严嵩气急败坏,在世宗面前反咬一口,诬陷杨继盛。世宗大怒,把杨继盛关进大牢。后来,严嵩撺掇世宗把杨继盛杀害了。

严嵩掌权期间,作恶多端,引起正直大臣们的强烈不满。御史邹应龙经过周密考虑,决定先从弹幼严世蕃下手。世宗看了邹应龙弹劾严世蕃的奏章后,下令把严世蕃办罪,充军到雷州,并勒令严嵩退休。严世蕃和他的同党还没到雷州,就偷偷溜回老家,收容了一批江洋大盗,还勾结倭寇,准备逃到日本去。这件事又被另一个御史林润揭发。世宗看了这份奏章,也大为震惊,立即下令把严世蕃和他的同党处死,把严嵩革职为民。明朝最大的奸臣到此便彻底倒台了。

●戚继光驱逐倭寇

明世宗朱厚熜在位时,朝政一天比一天腐败。外寇看到明朝朝政腐败,也乘机侵扰。这些外寇之中,日本人最为厉害,他们三番五次侵扰明朝沿海一带,史书上称日本侵略者为倭寇。倭寇的侵略行为引起了明朝军民的强烈愤慨,明朝政府也组织军民驱逐、抗击倭寇。在抗击倭寇中,有一位民族英雄战绩显赫,他就是戚继光。

戚继光出身将门,自幼喜读兵书,勤奋习武,立志疆场,曾挥笔写下“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名句。17岁时袭父职任登州卫指挥金事。25岁时,实授都指挥金事,领山东登州、文登、即墨三营24卫所兵马,操练水军,整顿军备,抗击入侵山东沿海的倭寇。

公元1556年,戚继光以足智干练任浙江都指挥使司参将,镇守宁波、绍兴、台州三府。在龙山(今属宁波)、缙云、桐岭与倭寇三战三捷。在实战中,戚继光观察到明军纪律松弛,素质不良,作战能力较低,难以获取大的抗倭胜利,于是多次上书请求训练新军。公元1559年,戚继光在义乌招募农民、矿工4以犯名,编组训练成戚家军,成为抗倭主力。后来,戚继光针对明军兵器装备种类繁多、沿海地形多沼泽、倭寇小股分散的特点,创立攻防兼宜的“鸳鸯阵”,以12人为1队,长短兵器迭用,刺卫兼顾,因敌因地变换阵形,屡败倭寇。利用作战训练间隙,撰成《纪效新书》,阐述选兵、编伍、操练、出征等理论和方法,并以此训练戚家军,使戚家军闻名于世。

公元1561年,戚家军在台州、仙居、桃渚等处大胜倭寇,九战皆捷。擒斩倭寇1400余人,焚死、溺死倭寇4000余人,史称“台州大捷”,浙江倭患基本解除。

公元1562年,福建倭患日趋严重,戚继光奉调援闽。戚继光率军进入福建后,先攻下横屿,斩首2600人。接着,又攻下牛田,捣毁倭寇巢穴。倭寇纷纷逃向兴化,戚继光乘胜追击,连夜作战,连克60营,斩首无数。此后,戚继光又回师福清,歼灭登陆的倭寇200人。同时,明将刘灏也屡败倭寇,盘踞在福建境内的倭寇几乎被全部消灭。后来,戚继光返回浙江后,大量倭寇又进扰福建。公元1563年,朝廷命俞大猷、戚继光为福建正副总兵,率兵进剿,戚家军再次进入福建。明朝军队在平海与倭寇战斗,戚继光率军队率先登城,俞大猷、刘涌相继杀敌2200人,并救出被掠人口3000人。公元1564年,倭寇又纠集余党万余,围攻仙游,戚继光先败之于城下,继而又追击余寇,歼灭大量倭寇。其后,戚继光又在福宁大败倭寇,并与俞大猷一起最后扫清了福建境内的倭寇。在福建境内的倭寇被驱逐后,广东倭患严重,俞大猷奉命平定了广东的倭寇。至此,东南沿海的倭患被最后平定。戚继光的抗倭壮举感染着朝臣和百姓,被誉为民族英雄,其事迹也因而传之于世。

●海青天备棺上书

海瑞字汝贤,回族人。青年时的海瑞奋发读书,通过乡试中了举人,被派到南平(今福建南平)当教谕。他执教严格,把学校办得井井有条。4年以后,海瑞被擢升为淳安知县。淳安山多地少,百姓十分贫困。海瑞上任之后,目睹惨状,十分痛心。他经过调查研究,先整顿一县的吏治,定了许多条规。县丞、主簿、教谕、胥吏都要守职尽责,不许营私舞弊,薪俸之外如有一分一文贪污,便严加惩办;紧缩县里一切开支,尽量减少对百姓的征派,取消一切不合理的需索。即使是上司的额外摊派,海瑞也敢顶着不办。百姓称他为“海青天”。

后来,海瑞被调到北京,担任户部主事。他看到明世宗朱厚熜整天求神斋醮,不上朝理政,大臣们一味迎合,人民的疾苦却无人过问。海瑞又难过又气愤,冒死写了一封《治安疏》的奏折,内容措辞很强硬。然后,他把后事安排了一下,就到通政使司递交了奏折。

世宗接到海瑞的奏折,一看内容,竟是激烈指责自已的话,说:“如今的朝廷是‘君道不正,臣职不明’。皇上20多年不理朝政,法纪松弛,吏治败坏,财政崩波,弄得国贫民穷。所以人都说,嘉者家也,靖者净也,嘉靖,就是家家都净,穷到啥也没有的地步了!皇上不关心太子成长,缺乏父子之情;因为别人的诽谤和自己的猜疑杀辱臣子,缺少君臣之情;长住西苑敬神吃药以求长生,不回宫室,是无夫妻之情,这都是信道斋醮的错误……皇上的错误实在太多了,请陛下翻然悔悟,改弦更张……”世宗越看越生气:这哪里是上书,简直是历数我的罪状!他狠狠地把海瑞的奏折摔在地上,拍着桌子大喊:“快去把海瑞给我抓起来,别让这家伙跑掉!”宦官黄锦在一旁说:“启察万岁,海瑞根本不想跑掉。他上书前就买好了棺材,把随从的家人都遣散了,现在正在朝房待罪呢!”世宗听了一愣,半晌,又把奏折捡起来,接着往下看,边看边叹气,随手把它压在了桌案上,自言自语地说:“这家伙想当比干,我可不是封王!”就把海瑞一直关着,没定罪。由于数十年没人敢对世宗如此直言疏谏,因此海瑞备棺上书的事儿,很快就传遍了朝廷内外,天下都知道有个不怕死的“海主事”。

●西洋和尚利玛窦

公元1582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远渡重洋,来到中国的澳门。为了能够被中国人接受,做好传教的准备,他潜心学习汉语,并在传教士罗明坚的指导下,饶有兴味地了解中国的风土人情、国家制度。公元1583年,利玛窦和罗明坚获得了两广总督的批准,可以到广东肇庆居住,他们非常高兴。利玛窦说:“很多中国人是信佛教的,我们不如自称西方来的僧人,这样可能易被老百姓接受。”罗明坚点头说好。于是,两人剃光了头,穿着和尚的衣服,自称是“西僧”。

在肇庆知府的帮助下,几天后,总督批准他们建立自己的教堂。为了避免当地人起疑,他们把房子改成中国式样,共有一个厅堂两间厢房。这样,在知府的眼中,利玛窦和罗明坚就和中国的出家人没有什么两样,他们的居处自然就是佛寺了。于是,知府欣然命笔,题写了两块匾额“仙花寺”与“西来净土”。利玛窦把前者挂在厅堂中,后者挂在会客室里。为了不刺激中国人的排外心理,他给自己起了中国名字,说中国话,吃中国菜,穿中国濡士的衣服,读中国孔孟的经典著作,甚至在家里都不挂圣母玛利亚的肖像。在中国十几年的生活,使他懂得要想在中国成功地传教,最好的办法是影响中国的最高权威——皇帝的意志。最后,他得到了一个有权势的宦官的帮助,向中国的皇帝发动了“进攻”。

公元1600年,利玛窦来到了北京。他给明神宗朱翊钧上了一封十分谦卑的表文,并献给皇帝一些礼物。礼物有一幅天主圣像、一幅圣母像、一本《圣经》、一架铁弦琴、一张万国地图,最要紧的是有大小自鸣钟两架。神宗见到西洋贡物,最满意的是两架自鸣钟。钟针随着滴答声移动,准时当当报鸣,神宗龙颜大悦。可8天后,钟忽然停止不转了。神宗马上命令太监向利玛窦问个究竟。利玛窦详细解释了自鸣钟的原理和用途,然后给自鸣钟上了弹簧,重新调整好时间,自鸣钟又滴答滴答地运转起来。神宗觉得身边不能缺少利玛窦,于是,他命令利玛窦留在北京,以备差遣。这正中利玛窦的心意,从此他就可以接近皇帝了。后来,神宗又批准他在北京建教堂。于是,他就有了公开传教的机会,经过三四年,利玛窦在北京收了200多个徒弟,他的影响从天子以至于庶人了。利玛窦传教的手法十分高明,他使人相信自己所讲的多与孔孟相合,他的布教是合于中国传统的,是上承孔孟的道统的。这样,他通过影响士大夫,使他们帮助自己说法,使天主教开始真正在中国传播。

利玛窦来华的目的虽然在于传教,但他一面把西方先进的数学、天文学、地理学知识传入中国;一面根据自己在中国传教期间的经历和见闻,开始用书信的形式向欧洲介绍中国的国情,为中西文化交流特别是西学东渐作出了重大贡献。在数学方面,他跟徐光启的交往不过三年,两人却合作翻译了欧几里德最著名的数学著作《几何原本》;在地理学方面,他编有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图》;在语言学方面,他写有《西字奇迹》,用西法之音来注写中国之音,使向来被人们看作繁难的反切注音法,变成了简易的东西。利玛窦将天主教传入中国,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最伟大的先行者。

●顾宪成东林党议

公元1594年,明神宗朱翊钧准备立郑贵妃所生子朱常洵为太子,多数大臣却认为应该立皇长子朱常洛为太子,故而朝廷出现“国本”之争。吏部侍郎顾宪成力争“无嫡立长”,触犯神宗。首辅王锡爵将辞官,顾宪成推举王家屏代为首辅。王家屏亦是立长派,顾宪成因此再次触怒神宗,被革职还乡。

顾宪成,无锡人,家乡有东林书院,原为宋代杨时讲道之处。被革职后,顾宪成与其弟顾允成将东林书院重新整修,集合志同道合的朋友高攀龙、钱一本、薛敷教、史孟麟、于孔兼等在这里讲学,“每岁一大会,每月一小会”。当时一些被谪黜的士大夫或世不能容而退居山野者,知道这个消息后,全都来响应归附。他们讽议时政,裁量人物。朝内官员也遥相应和。东林书院渐渐自成一党,后来遂称东林党,顾宪成也被尊称为“东林先生”。顾宪成曾言:“字辇毂,志不在君文;官封疆,志不在民生;居水边林下,志不在世道;君子无取焉。”所以虽然是在书院讲学,却还经常讽议时政。其后,孙丕扬、邹元标、赵南星等正直君子,被朝廷所黜,亦赴东林相继讲学。他们自负气节,与朝廷相抗,这便是东林党议的开始。

●梴击和红丸及移宫

明朝后期,围绕着皇帝宝座的争夺发生了3个疑案。这3个案子分别发生在神宗朱翊钧、光宗朱常洛和熹宗朱由校三个皇帝在位期间、3个疑案就是“梃击案”“红丸案”和“移宫案”。

神宗的长子朱常洛是他和一个姓王的宫女生的。后来,他把这个王宫女封为恭妃,但他不喜欢王恭妃,当然也就连带着不喜欢大儿子朱常洛了。他最宠爱的是郑妃,而郑妃生的三儿子朱常洵也因此受到他的偏爱。所以,朱常洛20岁才被立为太子。公元1615年,发生了一件怪事。一天,一个中年汉子手拿一根木棍,跌跌撞撞打入太子的慈庆宫。这个汉子见人就打,一直往里闯,眼看就要进入太子的房间,幸亏门卫报警及时,大批卫士将这个中年汉子捆绑起来,押在牢里。闯太子宫,这还了得,而且还手拿凶器。神宗十分重视,立即命令刑部官员严刑拷问,定要问个水落石出。这个汉子熬刑不过,只得招供实情。他供道:“我真名叫张五儿,是无业游民。这次闯慈庆宫不是我自己要干,是庞保、刘成两位公公让我干的,并说事后给我重赏。”张五儿的供词送到神宗那里,他知道庞保和刘成都是郑妃宫里的太监,显然此事定与郑妃有关。看来是郑妃想谋害太子,而让亲生儿子当太子。神宗立刻带随从来到郑妃宫中,气呼呼地让她看供词。郑妃一看阴谋败露,连忙跪倒叩头求饶,神宗就没忍心处分她。第二天上朝,神宗在百官面前说:“我立长子常洛是古今公理。现在却人人想谋害太子,我坚决不能允许。”接着他就把张五儿、庞保、刘成三个人都杀了。这就是“挺击案”,“挺”是棍棒的意思。

光宗朱常洛继位时也快40岁了,只当了一个月的皇帝就死了。他这么早死,还得从“红丸案”这个迷案说起。光宗身体虚弱,却不顾身体健康,依然花天酒地、纵欲享乐。他的正妃郭妃病死之后,还有四个选侍。选特是一种品级较低的妃子,除她们外还有无数美女陪伴在光宗身边。光宗只知享乐,身体却越来越槽。光宗当皇帝一个月以后的一天晚上,忽然肚子疼,而且头痛。一个名叫李可灼的官员手捧红丸进献皇帝,称这是祖传秘方所制,百病皆除。光宗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吃下去再说。第二天,光宗果然精神倍增,红光满面。他十分高兴,不仅大大称赞了李可灼的忠心,而且让他再献一颗。当晚,光宗吃完第二颗红丸后,却一命呜呼了。谁也搞不清皇帝怎么会忽然暴病死去,这个神秘的“红丸案”也就成为了一个千古之谜。

光宗一死,他16岁的儿子朱由校登上皇位,这就是熹宗。熹宗登基不久,又发生了著名的“移宫案”这个“移宫案”是由光宗原来四个选侍之一李选侍引起的。光宗正妃郭妃病死,没有正宫皇后。熹宗登基,这个李选侍就想当太后。她在乾明宫中哭哭啼啼拖着小皇帝,一定要小皇帝封她为太后。乾明宫是皇帝的寝宫,李选侍却依仗是先皇的妃子,赖在乾明宫中不走。熹宗才16岁,也没什么主意。他不想封李选侍,但李选侍总赖在乾明宫也不成体统,这该怎么办呢?熹宗身边有个太监叫王安,这时躬身跪倒说道:“皇上,可不能再这样下去,陛下可立即下诏,逼迫李娘娘搬出乾明宫。”熹宗沉思了一阵,说:“好,联马上下诏书。这件事就由你去办,办好了联有重赏。”圣旨的威力果然巨大,李选侍只好灰溜溜地搬出了乾明宫,搬到宫女住的宫里,再也没出头之日了。这就是明史上的“移宫案”。

●木匠皇帝朱由校

光宗朱常洛即位后,不太关心儿子的学业。大臣们劝他赶紧给太子朱由校找个老师读书,他却说不着急,过两天再说。结果,还没过几天,他就死了,朱由校当了皇帝,是为明熹宗。熹宗读书不多,却有一门好手艺,那就是做木工,而且堪称天才。

当时工匠们造出来的床都极为笨重,要十几个人才能搬动,样式也极普通。熹宗就亲自设计图样,动手锯木钉板,立刻就做出一张新床。这床及其精巧,床架上镂刻着各种花纹,床板还能折叠,便于移动携带,连那些老工匠都赞叹不已。他还喜欢用木头做出各式各样的小玩具,曾经雕刻过很多栩栩如生的小木头人、五官四肢无不备具,男女老少神态各异。他还能做漆工的活儿,就给这些木头人涂上五色油漆,更是显得彩画如生了。他派太监悄悄拿到市场上去出售,人们并不知道这些玩具出于“龙手”,仍旧以高价购买。熹宗还是个建筑师,他曾在庭院中仿照乾明宫的样式建造了一座小宫殿,高不过三四尺,曲折微妙、巧夺天工。他不只做模型,还把这份天分用在真正的宫殿建造上。朝廷曾经对紫禁城内的中极殿、皇极殿和建极殿进行了规模巨大的重造工程,熹宗亲临现场,对宫殿的修建提出了不少意见。

熹宗曾经设计过一个精致的喷泉,用大铜缸盛满水,在缸底凿洞并设置机关。机关开动,水就喷了出来。先是倾泻如瀑布,接着散落似飞雪,最后则拥起一股高高的水流,又有许多镀金木球也翻滚而出,拥上水柱的顶端,盘旋上下,好长时间都不落下。

如果熹宗是个平民百姓,说不定会被誉为“鲁班第二”而名垂青史。可惜,他注定只能做皇帝,所以就成了有名的昏君。

●朱由检铲除魏党

公元1627年,熹宗朱由校于乾明宫病逝,年仅23岁,临终遗诏:“以皇五弟、信王由检嗣皇帝位。”朱由检为光宗朱常洛的第五子,公元1610年生。朱由检于熹宗死的那天晚上进宫,第三天即皇帝位,诏次年为崇祯元年,这就是庄烈帝,史称他为思宗、毅宗、怀宗等。

朱由检刚即位后,并没有真正掌管朝政,当时是魏忠贤独霸朝纲。朱由检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把权力从魏忠贤手里夺回。此时的魏忠贤己经意识到熹宗早亡使自己失去了靠山,虽然手中仍有一定势力,但不敢如以前那样放肆。九月,魏忠贤请辞东厂职,朱由检未批准,他又“乞止生祠”,但只被允止少许。十月以后,魏忠贤集团自身发生了矛盾,有人弹劾魏忠贤之罪。朱由检趁机向魏忠贤开刀,他先是下令将魏忠贤安置于凤阳,继而又下令逮捕。魏忠贤知道这个消息后自缢而死。由此,朱由检真正掌握了国家大权,铲除了魏氏余党。

●李自成陕北起义

李自成是陕西米脂人,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少年时候就喜欢骑马射箭,练得一身好武艺。后来,父亲死了,家境穷困,李自成到银川驿站里去当马夫。他待人热情,驿卒们也都爱戴他。

李自成一家一向担负代官府收租税的差使。米脂连年收成不好,农民拿不出租税。当地有个姓艾的大地主,乘机放高利贷,想在农民身上盘剥。李自成看大家交不起租税,就自己一个人借了债把税交了。过了一段时间,姓艾的地主逼李自成还债,李自成还不起,姓艾的就唆使官府把他抓起来打得半死,还锁上镣铐,把他放在太阳底下晒,不让吃东西。百姓和驿卒向县官恳求把李自成放在树荫下,让他吃点东西,县官也不答应。这一下把群众激怒了,大家一哄而上,砸开李自成身上的镣铐,带着李自成一起逃出米脂,到甘肃当了兵。

公元1629年,后金兵大举南下,北京吃紧。为了保住京师,明朝政府召集四方军队赶奔京城。李自成随着参将王国从甘肃开拔,路经金县(今甘肃省榆中县),兵士要求发饷,王国却坚决不给。于是发生了兵变,士卒杀了王国以后,四下逃散。李自成带着几十个兵士一起投奔王左挂领导的农民军,当上一名头领。

明王朝派出的总督杨鹤看到起义军越来越多,十分害怕。他一面派兵镇压,一面采用高官厚禄招降农民军将领。王左挂禁不住诱惑,动摇投降了,李自成不得不另找队伍。后来,他打听到高迎祥领导一支队伍起义,自称“闯王”,就决心投奔高迎祥。高迎祥听到李自成带兵来投奔,十分高兴,马上叫他担任一个队的将官,大家把他叫做闯将。从此,李自成开始登上风云际会的明末历史舞台。

●袁崇焕冤屈被杀

公元1629年,皇太极率领后金军绕开袁崇焕在辽西的防线进攻北京。袁崇焕闻讯后率部星夜疾驰援京师。一路上,每战每捷,直到北京城下。双方在广渠门外大战了8个小时,明军最终获得胜利。

清军退出北京后,崇祯帝朱由检立刻以袁祟焕得胜后,不乘胜追击清军而将他逮捕。当时袁崇焕的兵力9000,清兵10余万,若战,明军必败。朱由检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将袁崇焕定刑为“夷三族”,即是要将袁全家、母亲全家、妻子全家都满门抄斩,后来不知为何又改为凌迟(千刀万剐)。

北京城里的老百姓因听信清军就是袁崇焕引来的谗言,都骂袁是汉奸,刽子手还没有动手,就扑上去咬他的肉了。袁崇焕之死,是中国社会千年之悲剧。如果袁崇焕不死,也许后来的历史不会是这样。

●洪承畴失节降清

清军在对明朝的战斗中节节胜利,但当时明军实力尚存,其中有洪承畴统帅的30万大军。祟祯帝朱由检只知道洪承畴唯命是从,却不了解他的为人,又不明白他担任三边总督达8年之久的功罪。要这种人承担对清作战的重任,丧师辱国,可以预料。松山一役,洪承畴指挥无方,明军精锐部队毁于一旦,洪承畴被清军俘虏。

清帝皇太极知道洪承畴是软骨头,可以收买,故待之极厚。当洪承畴解至盛京,饮食供帐等于王侯。初期,洪承畴还装腔作势,不进饮食,终日涕泪交流,誓死报国。清方派汉族大臣轮流劝导,洪承畴不听,有时还以恶言相报。清吏部尚书范文程几次轻装简从、窥伺洪承畴的情况,识破他的隐衷。范文程知道洪承畴是个老官僚,所谓有奶便是娘,是不会为朱由检效忠到底的。范文程自告奋勇去见洪承畴,开始加以慰藉,继之表示同情。洪承畴逐渐破涕答言,范文程不谈投降的事,专谈古今兴亡的大事,洪承畴颇为感动。两人互相交谈间,忽然屋梁间的灰尘落在洪承畴的袍襟上,他便取出手帕轻轻把灰尘拭去。范文程辞出,立即谒见皇太极,开口便说:“承畴不死矣。”并告以所见所谈,并加以解释说:“承畴对敝袍犹爱惜若此,况其身耶?”后来,洪承畴果然在皇太极之妻孝庄皇后的美人计下失节降清。

●张献忠攻取襄阳

张献忠是明朝延安卫柳树润(今陕西定边东)人。公元1630年,陕西饥民暴乱纷起,张献忠随即起兵,自号“八大王”。后来,他和另一位起义军首领李自成一同率兵归附了另一支起义军的首领高迎样。不久,张献忠与李自成之间产生矛盾而分裂,张献忠率部开往长江一带活动,李自成则转战黄河流域。公元1639年,崇祯帝朱由检派兵部尚书杨嗣昌到湖广围攻张献忠。杨嗣昌率领10万人马来到襄阳,先派左良玉等将领把起义军四面包围起来。张献忠全军陷入敌人包围圈里,被左良玉军打败。张献忠带领1000名骑兵突围成功,从湖北转移到四川。随后,杨嗣昌也率军赶到重庆,追剿起义军。

公元1641年,张献忠探知杨嗣昌把重兵都放到四川,襄阳兵力空盛,就摆脱明军,突然带兵离开四川,往东转移,一天一夜急行三四百里,把杨嗣昌的大军远远甩在了后尸门边。杨嗣昌得到消息,连忙派使者赶往襄阳,命令襄阳明军严密防守。使者走到半路就被起义军发现抓了起来,在使者身上搜到了令牌、文书。张献忠让他的义子李定国打扮成杨嗣昌的使者,混进襄阳城去。当晚,混进襄阳的起义军在城里好几处同时放火。混乱中,起义军打开城门,大队人马冲杀进来,官军要想抵抗也来不及了。起义军进城以后,一面派人打开监狱,救出被俘的起义兵士和家属;一面直奔襄王府,活捉了襄王朱翊铭。

张献忠攻破襄阳的消息传到四川,杨嗣昌惊呆了。他处心积虑布置的围攻起义军的计划全部破产,张献忠在他眼皮底下来了个突然袭击,而且俘获了一名藩王。他自知无法向朱由检交代,就自杀而亡了。

●闯王李自成进京

高迎祥牺牲后,李自成在部众的拥戴下做了闯王。从公元1636年到公元1638年间,起义军领袖中有的投降,有的迫于形势被招抚,闯王李自成队伍中也有投降朝廷的人。闯王接连苦战,损失惨重,尤其陕西潼关一战,队伍被打散,仅仅剩下数十骑人马隐避在商雒山中。闯王利用这隐伏休整的机会,白天骑射、晚间读书,总结失败的教训,等待时机,以图东山再起。这对他后来的军事行动起了很大作用。

公元1639年,河南灾荒严重,饥民遍野,但朝廷仍旧催索钱粮,引起百姓流离怨愤。闯王就从商雒东出河南,振臂一呼,饥民蜂起响应,很快由几十人发展成拥有几万人的队伍。他攻城掠地,开仓济贫,铲除地主恶霸,针对当时土地不均、粮差苛重的情况,明确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人们像潮水般地涌进了起义军的队伍,各地都在唱着:“盼星星,盼月亮,盼着闯王出主张。”“吃他娘,穿他娘,吃穿不尽有闯王;不当差,不纳粮,大家快活过一场。”到处都盼望闯王的队伍早些到来。由于有着这样深厚的群众基础,闯王的队伍在几十天内,就增加了几十万人马。闯王起义军以新的姿态转战河南各地,他严肃部队纪律,不抢掠、不杀民,不占住民房,与商人公平交易,部队所经过的地方秋毫无犯,因而得到了各阶层人民的信任。明军的士卒也常常在阵前倒戈,大批地参加起义军。加上闯王指挥有方,战略战术运用得当,很快在河南取得了“五覆官军”的辉煌胜利。起义军攻破洛阳,杀了福王朱常询,震动了全国。

公元1643年,闯王挥军南下,用了不到一个月时间,就几乎全部占领了湖北北部各县。于是他设官建制,被部下拥戴为新顺王。为了彻底推翻明朝的统治,在襄阳召开了会议,确定了新的战略方针:进军关中,消灭当时唯一有实力的明军孙传庭的部队,东渡黄河,经山西直捣北京。这年八月,闯王和孙传庭两军在豫西的郏县和汝州,进行了两次激烈的大战,孙传庭的数十万大军遭到毁灭性的打击。闯王乘胜前进,十月攻破潼关,杀了孙传庭,进占西安,很快肃清了陕西、甘肃一带的敌对势力。

公元1644年,闯王以西安为西京,建国号为大顺,年号永昌。二月,大军飞渡龙门,直指太原,明军望风投诚,人民夹道欢迎。闯王兵分两路,一路由骁将刘方亮率领出故关(在今山西),南奔真定(在今河北),切断敌人南逃的退路;一路由他亲自率领,克忻州(在今山西)、代州(在今山西),破宁武,陷大同、宣府,直取北京。农民军进军神速,三月十六就包围了北京城。为了不使百姓遭受战争的祸害,闯王派人射书城内,劝崇祯帝投降。遭到拒绝后,闯王命令各军第二天对北京发起攻击,歼灭了明军卫戍北京的“三大营”,缴获了大量辎重和巨炮,为夺取京城准备了武器。

三月十八,李自成发布了强攻北京城的命令,起义军从三面环攻,在彰义门(今广安门)、西直门、平则门(今阜城门)、德胜门等处,战斗打得十分激烈。城郊百姓冒着生命危险,填塞壕沟,帮助起义军攻城。这天傍晚,起义军攻克彰义门,接着进攻内城各门。北京城人声鼎沸,喊杀连天,火炮的闪动和晃动的火把,照亮了北京城的夜空。北京城里的达官贵人惊恐万状,天将黎明,崇祯帝朱由检吊死万岁山(景山),明朝灭亡。

三月十九清晨,阳光照射着古老的北京城,市民们张灯结彩,焚香设案,在门上贴起“永昌元年顺天王万岁”的红签,并且走出家门、坊巷(胡同),整齐地站在大街的两旁,迎候李闯王。中午时分,闯王李自成进入北京城。闯王进京,使中国社会发生了一连串重大变化,导致明朝的灭亡,清朝统治开始。

●崇祯帝自缢景山

公元1642年,清军克松山,祖大寿也以锦州降于清朝。九月,李自成攻破开封。公元1643年,李自成一路攻城掠地,并于公元1644年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眼看三秦尽失,明军分崩离析,崇祯帝朱由检悲叹:“联非亡国之君,事事皆亡国之象。”到了三且,京城已是人心惶惶。三月十六,崇祯帝召议群臣商议对策,突然接到紧急奏章,崇祯帝阅后大惊失色。原来,李自成已由居庸关入昌平,焚毁明十二陵享殿,农民军40万已包围京城。

三月十七早朝时,崇祯帝与群臣相对而哭,他十分明白,多年来数百万官军都被起义军打败、消灭,眼下已经无处调集勤王之师了,北京成了一座孤城,旦夕可破。中午,彰义门(今广安门)、平则门(今阜城门)、西直门炮声大界城外三大营溃降。

三月十八,大顺军架云梯攻西直门、平则门、德胜门诸门。而此时的明朝军士,已经数月未发军饷,都已极度厌战。李自成到彰义门外,用吊篮送进已经投降的太监入城劝降崇祯帝,崇祯帝怒斥来人。下午,掌管东厂的太监曹化淳打开彰义门,迎农民军进入外城。崇祯帝急召大臣协商对策,准备巷战。晚上,崇祯帝和太监王承恩一起登上万岁山(景山),只见满城火起,徘徊片刻,又回乾清宫,书写上谕,让成国公朱纯臣负责督军,并辅佐太子。当时已无人侍应,上谕无法送出。崇祯帝眼见末日已到,于是让三个儿子化装出宫,然后挥剑砍死袁妃,周皇后也于坤宁宫自尽。崇祯帝来到寿宁宫,长平公主牵衣而哭,崇祯帝叹道:“汝为何生我家?”挥剑砍去,长平公主举臂遮挡,被砍断右臂,昏死过去。接着,崇祯帝砍杀了小女儿昭仁公主和几个嫔妃。然后,崇祯帝换上便服,混在几十名太监中骑马出东华门,到了朝阳门,假称王太监奉命出城。但守门军士怕内城有变,坚称要等天亮时验明后才能放行。崇祯帝无法,只好从白家栅栏(台基厂附近)绕出,奔回东四什锦花园成国公朱纯臣府邸,朱家人说朱赴宴未归。崇祯又赶去安定门,但门已封固。崇祯走投无路,只好回宫。

三月十九,天刚破晓,太监王相尧开宣威门投降。接着,正阳门、朝阳门的守军也先后开门出降,北京内城被破。崇祯帝亲自在前殿敲钟召集大臣,但始终没有一人前来。崇祯帝彻底绝望了,他和王承恩一起爬上万岁山,在寿皇亭前的一棵海棠树上自缢而死,这一天是明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三月十九。由朱元璋开创的明朝在经历了276年之后,随着它的末代皇帝的自杀而灭亡了。

三月十九中午,李自成带领大顺军进入北京城。李自成进宫后,没有找到崇祯帝,于是下令悬赏。两天后,人们终于在万岁山发现了崇祯帝的尸体。第二天,大顺军将崇祯帝和周皇后的尸体一起停在东华门外临时搭建的灵棚中。四月初,二人的棺木被草草葬入昌平田贵。

(https://www.tbxsvv.cc/html/123/123681/31897484.html)


1秒记住官术网网:www.tbxsw.com.tbxsvv.cc.tbxsvv.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