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言庆喜欢读史,也知道历史上那些为祸江山的太监之所以遗臭万年,说穿了也正是因为这五体不全而酿成的原因{,小说网}
古语有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五体不全的人,本身就是属于被社会谴责的群体,有着乎常人的自卑,因这自卑,而产生乎常人的刚强在这种自卑和刚强中,就变得性情扭曲而阴暗
郑世安虽说不是太监,可五体不全的事实却存在
这也使得他比普通人敏感,容易受到伤害别看他在安远堂呼风唤雨,可内心深处,却有着比女人还有柔弱的心弦越是强硬,这心里面,其实就越的孤苦
轻轻握住了郑世安的手,郑言庆犹豫了一下,不知该如何解说
郑世安笑了笑,“言庆乖孙,你莫担心爷爷……如果大公子看不上咱祖孙,咱就回荥阳难不成不做小公子的童,日后就没得出路了?等有机会,爷爷豁出去这张老脸,也要求着老爷给你抬籍……唉,当时也是一时疏忽,却苦了你啊”
话语中,透着浓浓亲情
郑言庆心里一暖,强笑一声道:“爷爷,抬籍的事情不着急,只要就机会,总能解决不过小孙儿有一句话,不知该不该说大老爷已过了耳顺之年,将来的安远堂,定然是大公子做主您也别太刚强了……我听人说,水满则溢,月满则亏
当退让时且退让您若是回去,恐怕大老爷心里也不会舒服,说不定还会觉得您是倚老卖老呢”
水满则溢,月满则亏,出自于后世名著《红楼梦》一
后世人有‘少不读红楼,老不读三国’的说法这《红楼梦》,是千古奇,里面隐含着许多哲理,年纪小的,却品不出个中滋味,反而容易生出各种邪念来
言庆前世,也是在近四十岁时,才开始读懂红楼
里面说了很多做人处事的道理……就比如说,那红楼开篇时,王熙凤和贾宝玉出去,遇老家人撒酒疯那老家人,典型的就是倚老卖老,恃功自傲,以为自己当年曾救过贾家大老爷,就可以撒泼耍赖殊不知,却早已经恶了贾府上上下下
最后呢,被王熙凤下令,活活憋死在马厩里……
言庆觉得,郑世安如今怕就有老家人的想法可这种想法要不得,弄不好就会丢了性命家人奴仆,是世族门阀的私有财产,生死不在掌控之中别看郑大士现在对郑世安万分宠信,可将来呢?这些人,都是玩弄权术的老狐狸,旁人根本就看不懂他们的心思万一因为这件事情而生出恶念,岂不是一桩大是非吗?
言庆可不希望,郑世安有朝一日被憋死
那样的话,他在郑家,只怕面临举步维艰的窘况
郑世安楞了一下,疑惑的看着郑言庆他实在不明白,言庆这么小的年纪,是从哪儿学会的这些话语?如果说,此前他赋诗创字,可解释为天资不凡,那刚才说的话,没有几十年的生活阅历,恐怕也说不出来,别说似他讲的如此通透
“言庆乖孙,你这些话,是从哪儿听来的?”
郑言庆在说出这些话的时候,已经想好了托辞
“是孙先生说的……前些日子,我偶然间把爷爷那一日说的担心告诉了孙先生
先生就说,这件事还需好生应对只是他不好直接和您说,就让我找机会,劝您一下先生还对我说,涉世浅,点染亦浅;历事深,机械亦深君子与其练达,不弱朴鲁;与其曲谨,不若疏狂他让我把这句话转告爷爷,说您一定会明白”
言庆这一席话,引自《菜根谭》
其原意取自老子道德经中‘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不过菜根谭的言语,显然加的浅显易懂,即便郑世安文学不通,也能明白个其中奥妙这就是让他不要好胜争强,学会顺势而为人有起起伏伏,只看你如何看待,莫钻了牛角尖
郑世安长叹一声,“先生不愧‘圣童’,果然字字珠玑”
说完,他向言庆看去,伸手摩挲言庆的脑瓜子,“爷爷何尝不明白这个道理,只是觉得这样子,恐怕要你受了委屈今天听你一说,我也就知道该如何处理此事了”
他虽然没有说要改变主意,但以言庆对郑世安的了解,想必也不会再心存怨恨
只要郑世安能想得开,不硬着干就行
哪怕郑仁基不看重郑世安,但郑大士在世一天,郑世安在安远堂的地位,就不可改变
想到这里,郑言庆总算是松了一口气
————————————————————————————————
日子就这样,在忙碌中,不知不觉的过去
郑世安依旧忙忙碌碌,而郑言庆则显得很悠闲或是看看,练练字,或是和徐世勣一起习武练功闲余时,他就牵着驴,在庭院里活动,有时候还会去田庄看看
洛阳街头,已开始流传咏鹅诗
许多文人士子,纷纷赶赴偃师,想要拓印临摹
不过,却没有人知道,那位独创咏鹅体,复又咏鹅诗的鹅公子,究竟是何许人也?
张琮未能追上张仲坚,所以至今仍不知道这鹅公子的身份
只是隐约猜到,这位鹅公子应该是郑氏族人,于是写信告之吴县老家,请吴县张氏族长出面,才好向郑家询问毕竟,这有个门户等级的问题张琮一个庶出子弟,实在不好去郑家拜访而且,就算他去了郑家,也未必能见到郑家族长
与此同时,长安大兴城越国公府中,一个白面黑须老者,正拿着一份拓本,在案上奋笔挥毫,临摹者拓本上的文字在案前,垂手站立有三个华服男子,一个个神情肃穆,甚至不敢大声喘息,以免惊扰了老者的雅兴,而遭受到责骂
“好字,端的是好字”
这白面老者,却是当年权倾朝野的尚仆射,越国公杨素
他突然放下手中笔,一脸满足之色,笑望着案前的三个男子,“鹅公子不负公子之名,这一手咏鹅体,果然是风骨凛然,方严正大我临摹了许多次,才算是琢磨出了一些门道……昔日智永以永字八法而扬名天下,而今鹅公子将这八法挥的淋漓尽致铁笔银钩,朴拙雄浑越是临摹,就越是感受颇深,感受颇深”
三名男子,是杨素的儿子
年长的杨玄感看了一眼身边的两个兄弟,而后笑着说:“父亲此言,未免言过了”
“不过,一点也不过”
杨素正色道:“以我观之,这咏鹅体一出,怕二王亦将黯然
当今之世,能与这位鹅公子相比者,非欧阳询智永不可然我听说,这位鹅公子还是个黄口孺子也就是说,其体尚未大成……如若他日长大,法大成时,欧阳询智永,恐怕也只能为他研磨果天纵奇才,恨不能在偃师亲眼一睹风化”
这杨素是什么人?
那可是开隋的元老功臣,隋文帝的左膀右臂,是太子杨广的心腹重臣
当年若无杨素支持,杨广恐怕难以战胜隐太子杨勇而今杨素虽然被杨坚所疏远,但地位依然他也是个才华横溢之人,善于写诗,能写出一笔好字,算得上当今文坛的霸主之一
这样一个人,如此推崇素未谋面的鹅公子,可是从未有过的事情
即便是欧阳询和智永这样的法大家,杨素也只称之为‘尚可’可现在,连欧阳询和智永,也只配给鹅公子研磨?如若传扬出去的话,只怕会让天下都哗然
杨玄感也是个骄傲的人,闻听杨素如此赞誉,心中不免有些不服气
可是,杨素积威甚重,即便是他亲生儿子,也不敢当着他的面,去反驳他的言语
“父亲如此赞誉,实在是这鹅公子的荣幸”
杨素连连摇头,“非他之荣幸,实乃我之幸也有生之年,能见此奇文,当浮一大白啊”
说到这里,杨素话锋一转,沉冷问道:“对了,这鹅公子的身份,可曾查明?”
“尚未知晓”
杨玄感说:“据说这鹅公子当时和扬州张季龄的小儿子走在一起,我已派人去询问偃师张琮,但尚未得到消息张季龄的小儿子倒是可能最清楚,只是他送货到长安之后,就急急忙忙的去了兰州若是这咏鹅诗能早来些时日,还能拦住他询问可是现在……不过我也派人往兰州去了,让他们多加留意张仲坚的行踪”
————————————————
第二奉上,今日六千字完毕,恳请推荐收藏
(https://www.tbxsvv.cc/html/1/1434/395981.html)
1秒记住官术网网:www.tbxsw.com.tbxsvv.cc.tbxsvv.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