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 > 历史军事 > 唐朝最佳闲王 > 第五九九章:垃圾与希望

  堵不如疏。

  一个优秀的君王,一个成熟的国家,一个强盛的民族,没人会去想着如何管人口舌。

  如果将两者相比一下的话,李元吉反倒是觉得古代在这一方面做的比较好一些。

  暂且不提两个不同时代的一些具体的差别,单单就是治国思想方面,就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特别是在唐代,在现在。

  不管在此之前,这个官僚阶级是多么的‘腐败、自闭’,但是有一点是无需去怀疑的。

  这个时代的官员,大多数都是洁身自好的,他们更希望可以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行动来带动其他人,而不是那种说一套做一套的人。

  别的不说,至少在这方面,李元吉还是觉得自己应该好好感谢一下李渊和李世民的。

  整顿也好,排除异己也好,官场上这个最基本的作风并没有丢掉。

  而身为皇帝,在这个时候你可以直接去质疑一个官员的能力,但你绝对不能轻易的去质疑他的廉洁。

  因为他们是接受不了这种质疑的,如果真的被皇帝指出了这方面,那么大臣们会怎么做呢?

  自尽以示清白。

  在儒家思想的指导下,很多方面看似是一种对民族的束缚,对思想的佘毒。

  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凡事过之而不及,之所以出现这样一种感觉,完全是因为儒家一家独大所造成的结果。

  儒家在思想控制,思想引导这一方面还是比较有优势的,官员们为什么会洁身自好?为什么甘愿吃苦受累,也不愿动动手指去大富大贵?

  从根本上讲,还是因为儒家的思想在脑海里束缚着他们,让他们不能那样做。

  在治理民间的方面,多以愚民政策为主,不是说什么事情都是去忽悠的,而是相对应的,让他们尽可能的少了解知识,让他们处于尚未启蒙的阶段。

  没有启蒙,思想就不会如同文人那般灵活,想法也不会那么多,那么管理起来自然就没什么大的问题了。

  有人谋反,这是大事,但又不是什么大事。

  现在的李元吉,对于自己的统治有着绝对的信心,不是说有人站出来就可以成功的。

  就跟步枪一样,很厉害,也很危险,但是你把它丢到水里去开枪,纵是可以将子弹发射出去,他的射程,它的威力也会数百倍的减小。

  还是那句话,现在的大唐,根本没有造反派的生存空间。

  这片土地,暂时不适合养育这种人。

  长孙无忌也好,其他的什么人也好,都不能给李元吉带来真正的威胁,而最能威胁自己的,只有一个人,那就是自己。

  马五马六不动声色的动用了特权,将刚刚返回家中的王敬悄悄的抓了起来,然后直接带进暗卫的审讯场所。

  而李元吉这边,对于这件事情似乎并不怎么上心。

  此时此刻,大臣们纷纷坐在下方,手中拿着一卷长长的文章在看着,时不时的皱一下眉,偶尔的也会露出一副兴奋的表情。

  谁也说不清楚,他们现在的心情到底是怎样的。

  “诸卿觉得如何?”李元吉满脸笑容的问着。

  大臣们手中拿着的,正是李承光关于这次出行的感悟见解,并由此而感发出来的一些治国理念,或者说是局部的发展思路。

  可以看做是对于长洛一带接下来的发展规划,以及对其他地区的一些布局等等方面。

  这份规划并不全面,涵盖的方面也并不多。

  李承光并没有胡乱的去写上一通,也并没有去天马行空的想象一番。

  他只写了自己看到的,自己感悟到的。

  这样一份计划也就相当于一个发展省的中级官员的眼光,甚至在具体的细节方面,也就比刚刚入职的官员稍稍好一些。

  对于作为未来太子而言,拿出这么一份规划来,这就有些显的不够看了。

  但还是那句话。

  “臣有两个看法,若是以未来太子的角度来看,这份规划显然是失败的,是可以直接丢掉的,甚至臣要怀疑未来太子的眼光和能力了。但如果加上殿下的年纪,那么这份规划让臣看到了一些希望。”魏徵直接站出来评判道。

  典型的直心肠,有一说一,不会去拍马屁,但也不会去因为一个立场就把一件事情给说死。

  太子也是人,太子也是需要时间去成长的。

  你可以一开始就以最高的标准去要求他,但绝对不能指望他可以做到。

  如果他可以做到你的要求,那也就证明他已经完全具备了登基的能力了。

  刚刚八岁多一些,第一次出行实地考察,刚刚确立未来太子之位不久,刚刚接受了属于太子的教育方式。

  能够在第一次做出这样的成绩,实际上已经算是不错的了。

  这也就是魏徵为什么会说他看到了希望的原因,一个八岁的孩子,能有如此的眼光,这难道还不能说明他的优秀吗?不能说明他的潜力吗?

  自家的后辈现在是个什么鸟样,自己不清楚吗?

  跟李承光比起来,那些家伙就是垃圾。

  当然,这不是自贬身份,也不是打击士气,而是事实就这么摆在眼前。

  不得不承认,看着李承光拿出的这份规划,他们不少人都有些担忧。

  按照常理,他们的后代将与皇子是好朋友,将是同窗好友,将来太子登基以后,他们也会跟着成为心腹,然后用上一二十年的时间,来达到现在自己的这个位置,或者稍低一些。

  这种事情并不奇怪,在古代的时候还是很正常的,不然我为什么太子陪读出高官呢?

  恩,尴尬的是,现如今看来,双方的差距太大了。

  再加上李元吉的用人思路,肯定会影响到李承光将来的用人思路,所以说,他们这些老臣的后代们,的确是危险了,饿死不至于,想要发扬家族的雄威,基本是不太可能了。

  “读书万卷不如行路万里,行路万里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名师指路不如自己去悟。”李元吉淡淡的说出了这一番话。

  理解有很多种,可以看做是读书没什么卵用,最终还是要靠悟性,一个人的天分怎样,最终就会达到怎样的成就。

  但是很显然,这种理解是错误的。

  正确的理解应当是这句话本身就代表着一个先后顺序问题,他并不是分离的,而是一句完整的话,不是说前者不如后者。

  做个最简单的例子,想要建造一艘钢铁战舰,那么首先就要发现矿石,这就是读书万卷,然后要将其练成合格的钢材,这就是行万里路,接着需要选出最适合的钢材品种去建造战舰,这就是阅人无数,造船厂的工匠,就是名师,在他们的操控下,一块块钢材拼接成一艘完整的战舰。

  最终上了战场,能够获得怎样的战果,还要看运用它的人会怎么操作。

  这么解释,看似复杂了一些,但却通俗易懂。

  行万里路虽然眼界是开阔了,但没有知识作为基础,很多事情并不能彻底的理解,见的事多了,见的人多了,与人处事,自然知道该怎么办。

  李元吉在这个时候,这个场合,说出这样一番话,必然不是为了装逼而来的。

  这个不用去解释,下面的大臣们也知道。

  一个个手中依旧拿着李承光的那份规划,脑子却在迅速的飞转着,思考着李元吉这番话的真正目的。

  这句话蕴含着深刻的人生道理,具有很强的指引性,一个能够彻底明白这句话的人,成才是肯定的,无非就是大材小才而已。

  能够站在这里的,哪一个不是成才了?他们需要继续去学习,但却不用像初级学生那样去悉心教导。

  他们不需要,但是有人却需要。

  这个人是谁?答案就在眼前。

  拿着李承光的规划感悟,听着李元吉的这一番话,不大会儿的功夫,大臣们便明白了李元吉的目的。

  在场的这些大臣,便是李元吉口中的名师,基础的知识,李承光一直都在学习,行万里路,对李承光来说是不太可能的,最多也就偶尔的出去一下,但有了这次的刺杀事件,以后出去的机会必然不会太多。

  阅人无数,一个太子,需要去天天跟普通百姓混在一起吗?

  当然不需要,他们这些大臣既是名师,也是李承光阅人的目标。

  也就是说,李元吉这是打算让这些大臣们一起去教导李承光,或许,教导谈不上,在某一方面,给他一些指引,这是肯定的。

  不同的身份,不同的地位,接触的人也是不同的。

  如果从现在开始,就让李承光去适应这种生活,去找到了解大臣们思想的方式,了解他们的一些习惯,然后在通过换届,不断的更换大臣,不断的更换目标,随之而来的,是越来越多的大臣能够被他了解。

  虽然等到李承光上位的时候这些大臣大多数都要退下去了,或者干脆就埋在土里了。

  但是这有影响吗?李承光已经通过与他们的接触,掌握到了一个自己的方法,那时候无论面对什么样的人,他都可以尽快的去解决,解决问题不是最终的目的,目的是掌握这个解决的办法。

  “臣等谨遵圣意!”

(https://www.tbxsvv.cc/html/86/86663/440884981.html)


1秒记住官术网网:www.tbxsw.com.tbxsvv.cc.tbxsvv.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