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介绍作者为了隐“史”而使用的手法,如下:
一、象征
象征,即用具体形象的物事来寄寓表达抽象特殊的含义或思想。
在《红楼梦》中,作者以红、艳等象征女儿,如“千红一窟”“万艳同杯”等。在隐寓层面,作者使用更多,如以一些情节现象来象征“两者具有阴阳关系”,以“两者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特征”来象征“两者具有阴阳关系,并且具有相同或相近的隐寓”,具体详见经篇上第一章第五节、第六节,以及后文。另外,作者还以“女儿意象”“花意象”等来象征“明”,具体详见后文。
二、比
“彼”“此”相近或相似,就可以以“此”比“彼”,此法最为常用。
在经篇上第一章第六节已讲述在阴阳关系方面的“以X比Y”,这一用法非常关键重要,这里不再复述。要说在隐寓层面最常用的,要算“史比”。“史比”,即利用在历史上的相似之处进行类比。在我国古代历史中,存在着“华夷”的意识,其中“华”通常指华夏族(汉族)及其政权,如周汉晋唐宋等,“夷”,通常指夷狄、犬戎、匈奴、胡等少数族及其政权。以此观点来看中国历史,其中的政权可分为两类,即“华政权”和“夷政权”。因为同类,故可以相比,如以汉、宋比明,以犬戎、胡虏比清,等等诸如此类。作者正是利用了这些观念来达到隐寓的目的。在这些“史比”中,作者特别运用了“以宋比明”,即以两宋比两明,具体见后文。
三、谐音
谐音是指两字词的声韵相同或相近。因为声韵相同或相近,故可以从一个字词的声韵联想到与此声韵相同的另一个字词,这种原理运用到文学中,就可以借一个字词来寄寓与此字词声韵相同的另一个字词,从而寓意。因此,谐音可以达到“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效果,但如果所谐比较冷僻,不太容易察觉出来,就会形成比较隐蔽的效果,这在《红楼梦》中为作者所特别使用。先举一比较明显的例子,如“薛”谐“雪”,作者即用“丰年好大雪”之“雪”代指“薛家”,再比如“卜世人”谐“不是人”等。比较隐蔽的,如“邢夫人”之“邢”谐“刑”,“蓉蔷”谐“戎羌”等等。
在解读的过程中,对于一些字词,作者是否使用了谐音,要结合其它的条件综合判断。
四、用典
用典,就是在诗文中引用过去人、地、事、物的史实或语言文字,从而使词句含蓄、典雅,或表达隐晦的寓意。在《红楼梦》中,作者大量使用典故,如“玉在椟中求善价”“司马牛之叹”等等。还有一些典故,则用来表达隐晦的寓意,如第一节作者使用的“麒麟”和“冯唐”典故。如此之类,还有很多,详见后文。
五、拆字法
拆字法在我国古代的启蒙教育中常见,即将字拆分,以便于记忆,如将“蒜”分拆:二小二小,头上长草。另外,拆字法也是制字谜的重要方法,如一字谜:“牛过独木桥——打一字”,谜底是“生”字,正是将“生”拆分为上“牛”下“一”,并通过联想,得出“牛过独木桥”的谜面。
我们在解读隐寓时,需要将拆开的字“合”起来,如“两地生孤木”,“两地”即“两土”,与“木”合为一“桂”字。
六、合字法
合字法就是二字或多字合成一字。我们在解读隐寓时,须将字拆开来读,如“袭人”拆分为“龙衣人”。
七、名字字面释义法
如“赖尚荣”,字面之意则是“赖之尚荣”。“冷子兴”,即“冷兴”(“冷”开始兴起)。有些名字则需要通过谐音后,再字面释义,如“詹光”,其谐音为“沾光”,即“爱占便宜”之意;“卜世仁”,谐音为“不是人”,字面之意很明显,不用解释。仅举几例,详见后文。
八、倒读法
看“玉带林中挂”,将“玉带林”倒读,则为“林带玉”,即谐“林黛玉”。可知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使用了倒读法。
九、“逗漏”法
“意绵绵静日玉生香”一回,“宝玉只怕他睡出病来”,“便忍着笑顺口诌道:‘扬州有一座黛山,山上有个林子洞。……只认得这果子是香芋,却不知盐课林老爷的小姐才是真正的香玉呢。’”宝玉“诌”了一个众耗偷果品的故事,故事很生动、有趣,宝玉讲这些,其实都是为了“逗漏”一句——“盐课林老爷的小姐才是真正的香玉呢”,从而赞美黛玉。另外,作者还“逗漏”了“分身法”——“暗暗的用分身法搬运,渐渐的就搬运尽了”。
为了隐寓,作者也经常使用“逗漏”法,仅举一例:在“开夜宴”一回,探春抽到杏花签,众人就“逗漏”了一句:“我们家已有了个王妃,难道你也是王妃不成”,至于具体隐寓,详见后文。
十、射覆法
射覆:覆者,遮盖隐藏也;射者,猜度也。射覆游戏历史悠久,《红楼梦》中宝钗也说“‘射覆’从古有的”。射覆游戏在早期主要是覆者用瓯盂、盒子等器覆盖某一物件,射者通过占筮等途径,猜测里面是什么东西。后来,在此基础上又产生了一种语言文字形式的射覆游戏,其法是用相连字句隐寓事物,令人猜度。
《红楼梦》中出现的射覆法就是语言文字形式的射覆游戏,以其中内容来举一例:看宝钗和探春射覆,探春覆“人”“窗”两字,用的是“鸡窗”“鸡人”二典,所以探春所覆是“鸡”,宝钗猜着,用“鸡栖于埘”的典,所以射了一个“埘”字,探春见宝钗射“埘”字,亦知宝钗用“鸡栖于埘”的典,知道宝钗猜对了,因此“二人一笑,各饮一杯”。
十一、以人(帝)代国
自从“禹传子,家天下”的王位世袭制施行以来,国家便成为帝王私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即皇帝拥有整个国家,是国家的象征、代表。体现这一意蕴的现象有:一、国姓。国家是皇帝的,皇帝的姓氏即是国姓,如刘邦建立汉朝当了皇帝,就称“刘汉”,另外还有曹魏、李唐、赵宋、朱明等。二、改元。新皇帝即位后,一般都要改变纪年的年号,即改元,表示我是国家的新主人。
因此,可以以人(帝)代国。《红楼梦》中的“薛蟠”“贾雨村”等均是如此。
十二、似不犯实犯
作者故意用原本已有的词汇,这些词汇或是历史名词,或是四书五经中的话语,或是常用固定词汇。这些词汇中都含有清朝忌讳之语,如“大明宫”是唐代宫殿名,但嵌“大明”二字;宝玉说“除明明德外无书”,这本是《大学》中的句子,但这里“明明德”是“光大明朝”之意,仍是嵌“明”字。这都是作者运用已有的固定词汇,看似合理,似不犯当朝禁讳,实则犯之。
(https://www.tbxsvv.cc/html/84/84375/4319428.html)
1秒记住官术网网:www.tbxsw.com.tbxsvv.cc.tbxsvv.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