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的表现形式或以神话为题材内容的小说,它起源于远古时代原始先民的口头创作,当时出现大量的“用想象或借助想象力以征服自然、支配自然,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的原始神话,实际上这就是最初的神话小说。
小说中的主人公,为八索传人。所谓八索,是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四种古老传承之一,其代天而行,行使天意。
中国古代神话十分丰富,但因散见于历代经史子集、笔记、类书等古籍中,零碎而庞杂,历史化、藻饰化严重。
神话本身有一个自始至终的属性———文学,综观上古神话可以看出,从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建立到整个原始社会群
体,它被其它多种学科湮没了,如宗教学,民俗学,历史学,地理学,天文学,人类学??另一个原因是神话和宗教紧密
的结合在一起,文学的因素在这当中便隐而不彰了。随着神话中文学因素的发展,神话便从宗教中分离出来,形成了
自己的体系。宗教须靠神话得以宣扬,推广其教义,神话却能不依靠宗教而得以存活,这便是文学在神话中起到中流
砥柱的作用,也是神话的优势所在。
神话中有迷信的因素,发展起来就成为宗教;有科学的因素,发展起来就成为天文、地理、历史、哲学、民俗学??
更为重要的是有文学的因素,袁珂认为发展起来就成为“广义神话”。所以说文学因素是伴随着神话与生俱来的,其中
审美的文学因素是发展的动力。当神话刚产生时,由于原始先民们的宗教观念比较淡薄,神话的文学因素起到举足轻
重的作用;但神话发展到万物有灵论时期,宗教的观念逐渐浓厚,文学的因素就被削弱了,并没消失,最后神话以顽强
的生命力和矫健的步伐从宗教综合体上分离出来,首先从宗教意识上摆脱了束缚,走上了以审美为主的文学道路,发
展成小说。
神话有散文体和韵文体两种,散文体神话诡秘多变;韵文体神话色彩丰富,而且配以打击乐器或管弦乐器伴奏,伴
以舞蹈渲染气氛进行吟唱,这就是以后的戏曲。
散文体采取的是民间惯用的口头讲述,便于流传,有神话、传说、故事、童话、寓言、笑话等。在这些散文体裁中,基
本上按照现实创作的文学逻辑,反映劳动人民的现实生活、内心情感和对未来的憧憬。其中早期创作的文学作品,充
满神奇的幻想,以想象中的神,构成瑰丽奇幻的故事,表达原始人对天地万物的认识和征服自然的愿望。韵文体包括
民歌、民谣、谚语、谜语、史诗戏曲等,这是神化的进一步发展,成为“广义”的神话。如和谐的史诗、叙事诗、戏曲,以宏
篇巨幅,在和谐韵唱中歌唱创世神或英雄。
民间流传的神话大多起源于后世,它们根据民间传说,或依凭一点古神话,星星点点地在口头积聚,然后通过不同
的艺术表现手法加以展现,如“牛郎织女”的《天河配》“,董永与七仙女”的《天仙配》“,白蛇传”的《雷锋塔传奇》“,沈香
救母”的《宝莲灯》??产生民间,通过人民大众世代相传,逐渐丰富完成。更引人注目的是文人的自觉创作,如李朝威
作《柳毅传》,写了洞庭龙女,吴承恩作《西游记》,写了大闹天宫的孙悟空,蒲松龄作《聊斋志异》写了种种孤鬼变人的故
事??在这些人物中,它们的形象摆脱了古神话的奇形怪状,似人非人的人兽结合物,是人的变形。
神话流露出来的沉重感、压抑感、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同恶劣的自然环境作斗争,不屈不挠的精神正是后期文学作
品中所赞扬的内容。神话的内容丰富,文笔简洁劲健,掷地能作金石声,常使神话发出奕奕光彩。如《山海经》,记载当
时所能听到的、见到的、认识到的、想象到的。内容以人为主,有黄帝、蚩尤、帝喾、共工、夸父、女娲、刑天、轩辕、鲧、弈、
西王母等。其中昆仑之丘的西王母形象比较突出,夸父追日比较完整,蚩尤与黄帝大战壮阔曲折。这些是后期文人的
范文,对后期小说的创作有深远的影响。
晋干宝的《搜神记》,采集神话和民间传说,如名医华佗、干将莫邪、东海孝妇、嫦娥奔月等,将民间口承文学变成书
面文学,在文学著作中加以展现。元代关汉卿的《窦娥冤》中,在窦娥绑赴刑场时的一曲《滚绣球》和“三桩誓愿”,在窦
娥含冤死后,感天地、泣鬼神,三桩誓愿都实现。这是利用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古老神话母体,牵动着感情的灵魂:蒙怨
的委屈,毁灭的悲哀,只好寄希望与天地、鬼神的正义。虽然神话作为原始文化是遥远的梦幻,但是它通过文学连通着
古今人们的心灵,这一点正是它的独到之处。文学巨著《红楼梦》中也有神话的色彩:女娲在清埂峰下炼五彩石补天剩
下的那块石头,出世、入世神话,虽然在整部红楼梦中微乎其微,但它却渲染了人世的梦幻和宇宙的永恒,提高了《红楼
梦》的审美情趣。《聊斋志异》是神话的进一步传承,其中的《龙肉》、《猪龙婆》、《产婆》是流传于民间的新神话,经过蒲
松龄的润饰,便有了新的活力,发出奕奕光彩。
我国古代神话有三大特点:即原始的质朴性;地域性;宗教化的倾向。这三大特点对后世的文化影响很大,主要表
现在三个方面:善于历史思维;书著作繁富;习惯于吟咏抒情小诗,不习惯长篇思维。
神话发展成小说后,神话自身的一些特点必然会对小说产生影响。这第三个特点习惯于吟咏抒情小诗,不习惯长
篇思维,直接影响长篇小说的创作框架,使小说的内容零散,不连贯。随着文人创作手法的逐渐成熟,长篇创作意识在
逐步培养,但从文学思维的角度去审视并非尽如人意。我国古代长篇小说框架结构比较好的寥若晨星,除《红楼梦》外
就首推《三国演义》及一批历史演义小说。《三国演义》在构建全书框架的时候,得益于陈寿的《三国志》和编年体史书
的影响,文体结构较连贯,内容框架较好。而《水浒》,描写宋末农民起义成立、发展、壮大、削弱、消亡,故事情节就显得
不够连贯,总体框架存在较大的缺陷。
其次,神话还有一个不显著的特点,那就是阴阳对立,而且互相渗透、转化的结构。如《愚公移山》中,愚公和智叟
形象———对立又相互转化,愚公名愚实智、智叟名智实愚,这一思维特点不仅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特征,而且在哲学、文
学也表现的尤为突出,特别是在戏曲中,它们大多数是“始于悲者终于欢,始于离者终于合,始于困者终于亨”的大团圆
的结构,以此博得读者情绪的慰籍,心理的满足。
纵观我国的上古神话不像古希腊、罗马那样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它们大多以零星、独立的片断流传,不成系统。
这就决定了中国长篇小说框架的缺陷,进而造就了作家缺乏长篇巨幅的思维。
中国远古神话,大多是原始社会劳动人民集体的创作。它们经历了口头流传的漫长岁月,直到文字发明以后,才被记载下来。
中国远古神话,以丰富神奇的想象,反映了远古社会丰富多彩的历史内容,其中有:解释世界起源的《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女娲补天》;反映人类与自然作斗争的《后羿射日》、《夸父追日》、《精卫填海》;歌颂献身精神的《神农尝药》、《鲧禹治水》等等。
《女娲补天》讲的是:远古时候,天空突然塌下半边,出现了一个大洞,大地上洪水泛滥,猛兽横行,人类面临着巨大的灾难。这时,人类的母亲女娲挺身而出,炼出五彩石修补天空,拯救了人类。
《鲧禹治水》讲述了鲧、禹父子两代治理洪水的故事。远古时候,大地被洪水淹没,大神鲧偷了天帝的宝贝“息壤”——一种能自己生长的土,去堵塞洪水,事后被天帝处死。三年后,禹从鲧的肚子里跳出,继承父亲的事业,继续治水。八年之中,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疏通了河道,使洪水流进了大海。
这些美丽动人的神话,不仅反映了远古先民对自然现象的认识和征服自然的愿望,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祖先不怕困难、英勇顽强地与自然灾害作斗争的伟大精神。
中国远古神话在民间流传很广,它给人以鼓舞和启发,促使人们把神奇的幻想变为现实。远古神话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影响很大,后世的许多著名作家都从古代神话中吸取营养,创作出了优美、动人的文学篇章。
[参考文献]
[1]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2]袁珂.袁珂神话论集[M].成都:四川出版社,2000.
[3]张艳云,秦云.白话山海经[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7.
[4]王文宝.中国民俗学史[M].成都:巴蜀书社,2002.
[5]邓君耀.中国神话的思维结构[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6.
;
(https://www.tbxsvv.cc/html/84/84285/4316367.html)
1秒记住官术网网:www.tbxsw.com.tbxsvv.cc.tbxsvv.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