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山”,位于昌南郊北三十公里处,景区面积约十五平方公里。
题记: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处景——忽然思之,思之动容;恍然念之,念之忘情。我的那处景从未提起过,但于良久的深思独处中,它却若隐若现在我心灵的最深处。也许心之朗朗就真的只在那远山如黛,近水如烟中……
我不知道我开阔的心境和那时那段的生活环境有没有关系,倒是一想起那片满是阳光的地方,我的心就会不由自主地随之轻轻飞扬。那是一片怎样的地方?它没有深宅大院般神秘,也不似文物古迹般珍稀,但那里安静得只听到鸟叫虫鸣,安适得只嗅到花香草芳的地方——至今存于我的记忆中都永远是夏天般翠绿……
那是乡下姥姥家所在的一片小山村,时隔多年,随着姥姥姥爷的相继去世,我已近12年不曾去过。可是一直以来,我知道那确实是我一个魂牵梦萦的地方。总在暑假里去走近它,就总有那么多的阳光照耀在记忆中。那时的阳光感觉好明亮,现在想起的时候,我都会眯着眼,用手遮挡它,仿佛从指缝间真的又透过了当年那几缕光亮照在了我少女的脸庞上,显得那样通透。
最爱那时的清晨。早早从梦中醒来,拿一本书,把姥姥的叮咛放在身后,从屋子的后门穿过一小片满是露珠的菜园子走在紧临山坡的那条羊肠小道上。鸟声会在每一个晴朗的清晨热闹地响起,伴着山脚下说不好是哪处传来的水流声一同在耳畔欢快地吟唱着。只到脚面的小花小草们也会调皮地在你光着的脚丫上轻轻碰触,让心痒痒地却有些自在。而身边稍高些的树木,要么是树叶遮挡住了阳光,只留下斑斑点点在小路上,要么是垂下的枝叶婀娜地摇曳和我比着身姿的绰约……一点点地走着,一点点惬意地感受这时的清凉与清新,深深吸一口气,花草露珠所有的味道仿佛就都沁入心脾。我喜欢这样的自在,喜欢这样与世隔绝般地与世无争。也许那时那么小的我并不知道红尘之中还有太多的熙熙攘攘,在经年之后让我身心疲惫,可是,我却在收藏了那时风景中恬淡飘逸,质朴无华的气息后,于如今依旧这样目光无邪,胸襟坦荡地行走于人世间的段段旅程中。
淡淡的云,轻轻的风,天空粉蓝,水面碧绿。找一方河边的大石悠然坐下,一动不动看眼前潺潺的水流映在午后的阳光里波光粼粼,这时的心上会自然生出几根琴弦,和着盈盈如氲的碧水若丝奏响起婉约清丽的仙乐,似《云水禅心》一样的缥缈空灵。心旷神怡久了,才想起来抬眼看看远处隐约传来的一簇欢笑声。那是谁家的女人们并着一群天真的孩童在水中嬉戏,溅起点点的水花,在斜阳的折射下闪出五彩缤纷的颗颗亮珠?还有悠闲的白鹅在旁边游动,岸边的牛羊在懒洋洋地吃草。所有的画面就定格成这样一个温和而又美丽的水墨画。如此的水墨画随处可见,你只要再往远处望去就是“水是青罗带,山如碧玉簪”了。
在城市的楼宇丛林中生活得很久,就有了对那一处素雅天成,淳朴自然的小山村无尽的神思遐想。不是有山有水的地方才那么让我难以忘怀。让我怀念的一定是曾经生活过的地方,有我不曾遗忘的乡音乡情在里边。虽然和时光一样匆匆流逝的是早已模糊得难已再见的脸庞,可是在那个小山村房前屋后的老人一脸慈爱地看着孩子们在身边绕膝欢跑和村里的姐妹妯娌们说说笑笑的情境总在我脑中浮现。我忘情于这样的画面,每每回想,心底就总有一朵朵莲花在纤尘不染地悄然绽放。心莲幽幽盛开,伴着那若有似无的一瓣心香,我把尘世中的纷乱烦躁,忧虑心焦随风轻轻消散……
时常想那景色如画一样的小山村,如今是否还依然有水在清澈,有山在青翠?怕是那么久了,早已变了模样,让我只能在梦里和它如此亲近!多想再去看一看那里的风景!在看时,我会换下身上的时尚衣衫,脱下纤细的高跟皮鞋,穿着舒服随意的休闲服饰,再把头发高高束起,带着我日思夜想的期盼,欢快如蝶走向它!不论那里有没有变化,只要踏上那条山间小路,我都能无拘无束尽情挥洒那份喜悦与欢快……再去那里,我会带着“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倦云舒”的淡然雅心去;再去那里,我还会带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把酒临风,宠辱皆忘”的高远境界去。因为,只有在那让我可以物我两忘之际,我才能深刻读懂先人留下的智慧之精髓……
真的想去了,如果它已失去了记忆中的模样,我也会把那个欢声笑语如歌,远山近水如画的小山村忆成永恒!因为时间会停留,只停在心海里……
这里青山绿水,风景众多,盛夏时气候凉爽,是夏季一个美丽的旅游风景胜地和避暑之处。
暑期的一天,受住在“梦山”附近的一位朋友之邀,来到“梦山”寻“梦”。
据朋友介绍,“梦山”一名的来由传说是在三国末期,由于刘备玄孙刘护之母罗氏在此托梦显灵而得名。
那天,为了寻“梦”,一大早我们就来到“梦山”的西侧登山之处,开始向最高峰进发,去寻自己的“梦”。
来到登山之处,这里有一条新修的石级路,宽约有一米多,两旁有朱漆栏杆。据朋友说,此处名叫“好汉坡”,在这“好汉坡”上另外还有一条旧的迂曲石路可以通向山峰。但年轻好胜的我则提议:“我们还是走旧石路,虽然此路没新修的石级路好走,但可以体验登山时的那种刺激。”
于是,朋友在我的要求下,沿着“好汉坡”旧石路向山上的“翠峰亭”迈进。
“翠峰亭”,位于“梦山”山脉的西峦,在“好汉坡”的顶上,是一个古式的六角形亭子,周围可以坐人,是游人登山中途休憩之所。
等攀上“翠峰亭”的时候,我们已经累得喘着粗气。休憩片刻后,临亭眺望,真有一种心旷神怡、飘飘欲仙之感。此时,朋友对着山下大喊一声,只听那声音一波一波地荡漾在山间……
我们顺着回荡在山间的声音,继续前进,不一会儿,便来到与“梦山”顶相连的一块山头平面上。据说,在古时,这里周围的森林茂密,竹翠松苍,四季浓绿,簇拥着这一块高突的石质矿地。罕王刘护隐居“梦山”之时,常同其母“梦娘娘”等来此望月。后来,人们为了纪念罕王,就把这里称之为“望月坪”。现在在坪中,已经建了一个约九米高的“望月楼”。据朋友说,如果夜登此楼,东望月出于南昌城畔,但见万千电灯闪烁于天海之中,拥着一轮圆月徐徐上升,有如“银汉无声转玉盘”;西瞰星影于“梦山”水库,只见落天星斗洒于湖底,天上地下交相辉映,宛如“人在蓬莱仙境中”,这美景真是用语言都难以表达。
随后,我们来到全山规模最大的庙宇——“梦娘娘庙”。
进入“梦娘娘庙”,只见其正殿供着刘护之母罗氏像,也就是“梦娘娘”。殿阁上方供着观世音菩萨之像,殿旁的两厢则设有梦房十数间,男左女右,每间有梦塌一具,供那些寻“梦”者“眠梦”之用。在这里,朋友给我讲述了一个关于“梦娘娘庙”的故事,传说是因为刘护之母罗氏以山果饱士卒与安眠入梦,后来南宋时有一新昌举子姚勉赴临安应试,宿此得梦:刘母罗氏指“片犬肉置于一兀之上”,实为“状元”二字。后果然恰如其梦而中“状元”,于是,专程来拜谢“梦娘娘”,并捐资建庙,取名为“梦娘娘”。
在“梦娘娘庙”里寻完“梦”出来,我们又来到离其不远之处的“魁星阁”。
据朋友讲,“魁星阁”原来是一栋佛堂与僧房,后来改成了私塾学馆。传说是清朝乾隆年间大学士胡中藻曾在这里读书,胡中藻也是“梦山”附近的人,但是,他在此读了三年的书,却仍未读懂“人之初”。一天,他突然昏倒在地,口吐鲜血,后来苏醒过来,从此学业猛进,得中进士,成为当时有名的大学士,因此,人们就把这房称之为“魁星阁”。
从“魁星阁”出来,我和朋友继续向“梦山”的最高峰顶攀上去。
在峰顶,又有一庙宇,朋友说是罕王刘护之庙,叫“罕王庙”。庙内祀有三王的偶像,正中为“罕王刘护”,左为其舅父“英毅王罗铿”,右为其弟“广顺王罗锵”。庙前下方约五十米处有石刻把门将军“何唐”与“李发”二人石像。“何唐”与“李发”均为“罕王”当时的裨将。
紧靠“罕王庙”后面,有一座以石条石柱仿木结构的石屋。据朋友介绍,此石屋就是“梦山”著名的“梦山石屋”,始建于明代。正室房顶为四坡九脊,用青石板盖顶、梁、柱、斗拱和基均为花岗岩。石室的宽度约为五点七米,进深约为五点六九米,高约四米,屋内有石柱十六根,四周无窗,唯一的大门朝西偏南,有数级的石台阶。朋友说,一九五九年,为保护该古迹,在屋面上用土瓦、青砖护顶,四周加砌了砖墙。朋友还说,相传唐代进士施肩吾曾在此发现一天然石室,仅可容一人蹲坐,便常来坐读,故称之为“施肩吾石室”。后又传朱元璋的第十六个儿子朱权常来“梦山”与僧人题诗对句,在“罕王庙”的后面将“施肩吾石室”改装。于是,后人又雕朱权的石像置于石室中,以示纪念,所以,人们有时也将此室称之为“朱权石室”。
另外,在“罕王庙”旁边还有一片茂密的竹林,有一条石径可通“罕王庙”与“狮涎泉”、“理妆台”。来到此竹林之中,但见翠竹蔽大,风鸣如琴。我们坐在幽静娴雅的林中路旁石凳上,休憩片刻,如仙似醉,真是别有一番情趣啊!
顺着竹林中的这条路下去,来到半山腰,只见有一泓清泉冒出,我们随即上去,掬起一棒清澄冷冽的泉水饮之,顿觉一缕清凉爽遍全身。……据朋友讲,此泉被当地人称之为“狮子流涎”。为什么唤作此名呢?朋友也不得而知。此泉终年不竭,庙中僧人的饮用之水就是来之此泉。此时,朋友边喝着泉水边说:“由于该泉水所含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较多,所以,该泉水的密度比其他一般江河水的密度要大,故又称之为‘梦山仙泉’或‘长寿泉’”。
从“狮涎泉”下去,我们又来到位于“天宝洞岭”和“梦山”之间的一片开阔湖面。朋友介绍道:“此处据传说当时附近有藩沅寨流窜到此的草寇,常年侵扰这里周围山村的老百姓。刘护为了为民除害,曾在此地与草寇决战数日。现在这里已经建成了人工湖,既是灌溉万亩农田的蓄水库,又是游人荡艇、游泳和垂钓的好去处。”说话之间,便领我上了一游艇,只见其水清莹澄澈,泌人心脾,泛舟其上,感觉真是其乐无穷!
这一天来的“梦山”之行,目的是来寻“梦”,可“梦”没做上,却被这里秀丽的美景给陶醉了。虽然此次对这里的山山水水只是一瞥,但她却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之中。……
我想,下次再来之时,一定好好地“梦”她一回!
;
(https://www.tbxsvv.cc/html/78/78589/4035693.html)
1秒记住官术网网:www.tbxsw.com.tbxsvv.cc.tbxsvv.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