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龙虎对决谁主沉浮兵入关中,占据咸阳的刘邦此时很是春风得意,咸阳是秦帝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人杰地灵王气升腾且土地肥沃粮食充溢,函谷关的险要更是一座天然屏障。这实在是一块可成就帝王之业的风水宝地,刘邦准备长期在这儿扎下去了。这也给萧何提供了一块施展治国才能的试验田。他首先向刘邦阐明秦亡的道理,那就是民众不堪忍受的暴政惹的祸,如今要想救民于水火当施以仁政。于是刘邦军队与民约法三章,严禁士兵大势抢掠欺压百姓,连军粮都不从民间征派,很快就得到了关中百姓的拥戴,都有想拥立他为秦王的意愿。为此成就帝业的三个条件;天时、地利、人和刘邦已占其二。此时的项羽对刘邦已攻入函谷关进占咸阳城毫不知晓,当然两千多年前没有电话、没有互联网、也没有海世卫星电话信息不畅通是可以理解的。其实此时项羽同志正忙着干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大得足可以载入史册,但听起来非常恐怖——活埋二十万秦军战俘!活埋二十万人,这得挖多少坑挖多大的坑我们很难想象,总之它是一件耗时费力规模浩大的土工作业工程。项羽为什么不把这二十万人收编了,扩充自己的实力啦?我想问,千百年来无数史学家都想问,所以对这件事的真假一直存在有争议。《百家讲坛》中汉学家王立群教授给出的答案是,这二十万人都是死囚组成,战斗力极强,亡命之徒不好管,为了以防后患项羽杀了他们。但有意思的是他留用了这支军队的主帅章邯,并委以重任封为雍王。坑杀士兵,留用主帅让人费解,要知道再强大的军队没有善用兵的统帅来正确领导也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看来这种解释依然牵强。正当项羽在新安城南忙着埋人时,终于接到了刘邦兵入关中占据咸阳的消息,可以想象他当时的反应是何等的惊讶和震怒,恨不得多挖个坑把刘邦也活埋了。这地球人都知道刘邦这小子会耍流氓,没想到他还会钻空子,趁着我在这儿和秦军主力恶战,他却趁虚而入进了咸阳城,我虽说过先入咸阳者为王,你也不能太当真了吧,你还真以为皇帝是按先后次序轮的啊,兄弟,自古天下是可以一起打的但不可能一起坐的,因为名额有限皇帝的职位只有也仅有一个,谁做得靠实力,就象两千多年后出生的那位伟人(毛主席)说的一句话——枪杆子里出政权。就靠你那点儿人马给个皇帝你坐的稳吗?现在项羽有些后悔自己的话说的太早了,给了别人投机取巧的机会,思来想去还是觉得话可以说帐是不能认的,不然自己提着脑袋出生入死这大半年就白忙活了。他立即号集各路义军(对了,此时不能再称他们为义军,因为秦朝政权已不复存在,应称他们为各路诸侯.)兵发函谷关。此时的关中刘邦正按萧何的建议大施仁政收买人心,以图长期雄踞。有人给他献策,如想在关中站住脚必须先守住函谷关,于是他采纳了,给他出主意的人是谁史书上没留下姓名,但不是萧何也不是张良,因为这看是一着好棋实际上是个馊主意,因为秦军此时已被全部消灭,对手已不复存在,剩下的都是友军,你在函谷关派重兵把守就完全暴露你想盘踞关中坐大成势的战略意图,胜利的果实岂能让你一人独吞!不知什么原因这件事萧何张良也未加阻拦,同意在函谷关设防。看来都有被胜利充昏头脑的时候,这一次他们集体犯了一个低级错误而且后果很严重,直接导致的结局是更加激怒了项羽和各路诸侯奋力攻打函谷关。函谷关本是有名的雄关险隘,守好了可拒百万雄兵,不想刘邦的部队先前没打过什么象样的恶仗战斗力实在太差,很快就丢了关口,项羽率领四十万大军气势汹汹直奔咸阳而来。这下刘邦慌了,萧何、张良也有些手足无措了,因为此时他们面对的不是穷途末路的秦军而是势头正猛的项羽大军,此时刘邦军队只有十万,四十万对十万悬殊太大且作战能力也无法相比,玩谋略项羽军中的首席谋士范增足智多谋不在萧何张良之下,个人能力——项羽读过兵书通晓兵法,仗打得也有模有样,闲暇无事锻炼身体时所用器件是千斤鼎,刘邦平时只端端酒杯和饭碗。现在的情况是这样的,如果让刘邦和项羽PK,不论是单挑还是群殴,他都没有胜算的可能。仗还没打,似乎胜负已定,刘邦这边开始军心不稳,左司马曹无伤算是那种脑子比腿脚跑的快的人,刘邦眼看就要玩完了咱可不能陪着他玩完,改弦更张从新选择老板是有出路的,一句识时务者为俊杰让他完全放下了背主求荣的心理负担。他派心腹到项羽军中对项羽说:‘刘邦在关中笼络人心,意在称帝,并准备让投降的子婴为相想独占所有珍宝’。此话不知是真是假,项羽并不想多问,因为此时他正在发愁,他知道自己打败刘邦是有充分把握的,但却没有充分理由,毕竟现在大家还算是友军,大敌刚灭兄弟就拔刀相向项羽也怕有舆论压力,曹无伤的话算是帮他解决了难题,总算是出师有名了,刘邦的罪名是——企图独占咸阳侵吞关中。他项羽不答应各路诸侯当然也不答应,这下省得他还要开会做大家的统一思想工作。当然曹无伤也不是来白送情报的,他的条件是将来如果项王做了皇帝,得在他的政府机关里給自己留个位子,项羽欣然答应,双方都是各取所需交易是划算的。这时候项羽的军队驻扎在新丰鸿门,他决定第二天就发动对刘邦的攻击。首席谋士范增也说:‘刘邦在山东时贪财好色出了名的,而进了关中,不收财物不近女色,此乃志向远大的表现,我派人观其天象呈现龙虎之象并有五彩颜色,此乃天子之象当立除之’。这更加坚定了项羽消灭刘邦的决心。有人说战争是最难掌控的一种人类社会活动,因为它总是充满变数,有时大人物可以把握战争的方向,有时候小人物也可以改变历史的走向。此时一个人出场了,这个人在楚汉之争的历史上算不上是个大人物,但绝对是个不可或缺的关键人物。此人名字叫项伯,是项羽的另一个叔叔,看来这项羽一家出来闹革命的还真不少。
一场大战即将开始,又有会多少人将失去生命作为将军的项伯心里很清楚,这场战争谁胜谁负对于他来说似乎已经不重要了,因为他已经心灰意冷,原本以为推翻秦朝的统治天下就太平了,老百姓就应该过上好日子了,没想到另一场杀戮又开始了,他厌倦了,自己也不想再做政治角逐的牺牲品,他打算逃走——不是单独而是带着朋友一块儿逃。真是大难之时见真情啊!要交就交项伯这样的朋友。项伯要带走的朋友是谁啦?就是刘邦的高参张良,因为项伯以前犯过事儿张良曾经救过他的命,两人交情颇深。他连夜赶到刘邦的军营找到张良说明来意,并希望张良能和他一起走。当项伯说项羽明天早上就要动手了张良惊出了一身冷汗,他知道这仗迟早是要打的没想到会来的这么快,以刘邦现在的实力开战必败无疑,项伯的情报很及时至少为他们商量对策赢得了时间。这一幕让我想起了七十七年前的公元一九三五年七月的松潘草地,张国焘想另立中央,企图用自己手中的八万红军消灭毛主席率领的一万中央红军的情形,也是因为一个人的连夜通报了情报,中央红军及时撤离才避免了一场内讧惨剧的发生,这个人就是后来成为共和国开国元帅之一的叶剑英。历史有时有着惊人的相似。张良没有答应和项伯一起走,原因是他怀揣梦想心怀大志,现在功未成名未就实在不是退出江湖的时候。他立即进帐向刘邦通报了情况,刘邦听后也是大吃一惊,吓得都蒙了,唯一的反应就是问张良该怎么办?张良说当务之急必须先稳住项羽不要开战,于是他们请进了项伯,刘邦表现得很激动很感慨也很委屈,并对项伯说了一番话,谢谢你没把我们当敌人,给我们通报了情况,我们虽然进了咸阳城但我们什么都没动一直在等你们来,项王可能是误会了,自己人怎么能打自己人啦,麻烦你回去把我的意思带给项王,明天我一早就去拜见他当面向他解释。你看你冒着这么大的风险来一趟不容易,我也没什么东西好送的,这样吧我们就接个儿女亲家吧。项伯本来是个实忖人再加上刘邦忽悠的很到位所以他相信了。项伯连夜回到了项羽大营,并如实诚恳地向项羽陈述了刘邦的原话,末了还加了自己的抱不平:‘沛公攻入咸阳乃大功也,当赏不当伐’。说这番话时项伯已逐渐抛弃了双方政治集团的利益纷争,站在民众的立场上希望大家都不动兵戈免得生灵涂炭,其思想品质是值得钦佩的,后来在鸿门宴上他用自己的身体掩护刘邦几乎是想用一己之力来换取天下太平,犹如国共谈判时期为和平奔走斡旋的张治中,项伯堪称古代版的和平将军。
;
(https://www.tbxsvv.cc/html/78/78156/4008400.html)
1秒记住官术网网:www.tbxsw.com.tbxsvv.cc.tbxsvv.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