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 > 玄幻奇幻 > 《竹冥界》 > 第一章 楔子

??一路顺水而下,便可到采桐古镇。赵行哲立在竹筏上,尽情欣赏两岸秀美风光。赵行哲此去采桐镇是为了搜寻一只玉碗,此碗为北魏是皇宫御用之物。据记载,玉碗为和田羊脂玉雕琢而成,上面刻有鲜卑铭文,但是此物具体为何模样,传闻各执一词,莫衷一是。坊间近日有人放言,此碗流落到竹溪流域一带。赵行哲自幼时喜好古玩器皿,成年后更是以此为业,开始了收藏、售卖古玩的生涯。

    自春节后,赵行哲就把古玩店的生意交给家人打理,他从竹溪源头两岸方圆百里范围搜寻玉碗踪迹,到现在已至夏初,几个月过去,玉碗下落却不见一点蛛丝马迹。行哲心中难免起了几分焦躁,但他依然相信自己的直觉不谬,之所以不见玉碗端倪,只是欠缺一点运气。他昨夜还祈求上苍保佑心愿得以实现。今天一早,行哲起身找到一个摆筏的船夫,告诉他要去采桐镇,船夫一听,问道,“你去采桐镇,可是要去寻找文物?”行哲心中大惊,不露声色的说,“我去采桐看一个朋友,难道那里有什么宝贝不成。”船夫说,他只是听说而已,一些人去采桐,就是为了收集文物。

    不到一个时辰,竹筏已停靠在岸边,行哲付了船费,船夫手指近处的一条小道,说明走到小道尽头,便是采桐镇了。

    小道蜿蜒曲折,两边荒草蔓生,虽是初夏,却是凉风习习,砭人肌骨。行哲大步流星,急于赶到采桐,小道非常漫长,走完已是黄昏。

    采桐镇格局小巧,满眼望去,是青瓦白墙,石路木坊。行人虽衣着简朴,但神情释然淡定,全然没有都市人的浮躁迷茫。行哲问了几个路人旅店的去处,路人说此地只有一家旅店——茶寨客栈。行哲找到客栈,仰头看了一眼招牌,想到现在还有人起这样江湖气十足的店名。走进店中,只见正堂摆着几张八仙桌,几个人正围桌饮酒。一个老者从柜后迎了出来,问,“是住店吗?”行哲点点头,说要一个最好的客房。老者解释,最好的客房没有了,有一间次等的客房。行哲随老者上了楼,看了房间,放下背包,走下楼来,点了几个小菜,要了一壶店中自酿的米酒,便自斟自饮起来。他注意到那几个食客中有一人独自一桌,此人约有三十出头,生的白净面皮,隆鼻大眼,给人一种气宇不凡之感。从他的穿戴上看,像是都市中人。行哲想,外地来人肯定大都住在此店,这人莫不是也来此寻找玉碗的,不知不觉中,行哲已把一壶酒饮尽,由于连日的奔波劳累,醉意袭上心头,他踉跄地走上楼,推开房门,醉眼中却见一道红影闪过,他只当是幻觉,倒头睡去。

    第二天,行哲醒来,已是日上树梢。他起身下床,猛然间看到窗前的桌上放着一块粉红的帕子,便拿起帕子,见到上面绣着一朵白色的茶花,竟还有淡淡的茶花香气阵阵袭来。行哲回忆起昨夜来时并未见到这块红帕,难道昨夜有人来过房里。他恍惚想起了那道红光,把帕子塞进衣袋,走下楼来。

    店老板见他下楼,殷勤地迎上前去,问要吃点什么。行哲装作漫不经心的问,“董老板,这采桐就你一家旅店,你这店名怎么起得如此古味十足?”老板说,“先生有所不知,我这店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这个招牌还是先祖当年开店时挂上去的,一直沿用至今。当年这里是整片整片的茶园,每年采茶时,都有远近的茶商前来买茶,因此叫茶寨。后来这里几经战乱,茶园早已不在,这里也渐渐萧条下来。我这客栈的客人也都是像你一样前来旅游的外地人,生意比起先祖时的境况真是有天壤之别。”董老板言毕,独自嗟叹起来。行哲问,“来这里的客人,全国各地都有吗?”“都有,都有,北京、上海的都有。昨天你见到的那个单独坐一桌的客人就是从上海来的。”

    行哲走出客栈,街上行人稀少,整条街也就不过二十几间店铺。他踱到一间绣品店,里面摆满了大小不一的各色手绣精品,无论是花鸟虫鱼,还是飞禽走兽,无不活灵活现,生动有趣。墙边摆着一张绣床,一个很年轻的女子正在埋头绣一朵牡丹。行哲看者姑娘纤细灵巧的手指拈针在锦缎上飞快穿上引下,牡丹花已渐露雏形,行哲不觉叫了一声好。姑娘抬头看了他一眼,羞涩地低下头重又忙碌起来。行哲又一次暗暗称奇,不曾想到在这偏远小镇,竟有如此花容月貌的女子,眼睛之明澈,仪态之艳美,是他平生第一次所见。

    这时,从店后走出一个中年女人,想必是这姑娘的母亲。她叫道,“翠荷,有客人来了,还在绣。”行哲想着,翠荷翠荷,翠绿之荷,好一个清新雅致的名字,真是名如其人。

    老板问他看中了那幅绣品,行哲指着翠荷绣的牡丹说,“就要这一幅了。”老板说要过几天才能绣好,不妨事吧。行哲连说,“不妨,不妨。老板,你这店要是开在城中,生意肯定火的不得了。”老板说,“资金不足,也只能在这小地方混碗饭吃。”行哲搬来一只椅子,坐到姑娘身后说,“我能看你刺绣吗。”翠荷小声说,“没有这么快修好,你要过几天再来拿货。”老板说,“先生你看着,我去煮饭,中午在我们吃饭。”说着,便去了屋后。

    行哲看着翠荷,觉得她宛如自己古玩店中的那幅仿古画上的仕女,美而不妖,艳却不俗。实在令人赏心悦目,就是凝视她千年、万年也不会厌倦。行哲想到这里,不禁笑起了自己,这人没有不会老的,不是画幅,历久不变。但能在此刻,端视着她也是人生一大悦事。

    “你不累吗,要不要休息一下。”行哲关切地问道。翠荷顿时脸颊绯红,说,“习惯了,也不觉得累。”行哲打开折扇,给她扇起了风来,这样一来,翠荷更加难为情,手指发颤,“我不热,不需要你扇风。”行哲哈哈大笑起来,收起折扇,站起来说,“翠荷,做这行几年了。”“从十五岁到现在,有六、七年了。”行哲想,她有二十一、二岁了,比自己小五、六岁,也算挺有缘的。

    午饭已准备好,其中有一道莲子煨鸡汤,是行哲从未吃过的美味,又喝了几杯黄酒,顿感两眼朦胧,便起身告辞,母女二人送出店外,行哲又看了一眼翠荷,她依旧垂下眼帘,满面绯红。

    行哲漫步街上,他凭着多年在古玩界练就的灵敏嗅觉,肯定这北魏玉碗就在镇上,也许它现在就卧在某个人家的橱柜里,只是时机未到,还不到露面的时刻。他在寻觅过程中,更需要一种超乎常人的定力,静等玉碗现世。他便走边想,再看时,已走出镇街,站在了竹溪的廊桥上。他感到口干舌燥,只见桥头放着一只茶捅,他打开桶盖,用竹罐舀起茶水喝下,立时身轻气爽,酒意全无。便坐在桥栏上休息。

    这时,一个红衣女子快步地从他面前走过,行哲见到她衣裳上所绣的正是一朵茶花,与红帕上的茶花并无二致。女子在走到桥尾时,还回头看了他一眼,行哲掏出帕子,向她挥动喊道,“小姐,这手帕是你的吗?”话音未落,女子已经走远。行哲急步追去,看到女子近在咫尺,却怎样也追不上,就是喊她,却也不理会,只顾走路。行哲随她走过一段长长的田埂,看到她进了一处老宅,他来到宅前,却见宅门紧闭,上面还落了一把大锁。行哲绕着宅子转了一圈,才发现这里已无人居住,而附近也没有一户人家。

    行哲从屋后一扇朽烂的窗口钻了进去,这是一间卧房,里面结满了蛛网,墙上还挂着一幅镜框。行哲用手拭去上面的灰尘,看清了这是一家人的合影,是在宅前的坪地上拍的,后排的一个女子也是着红衣,只是从相貌上不能断定是否就是刚才所见的那个女子。行哲闭上眼睛,极力回想廊桥上那女子的回头一瞥的影像。几经努力,女子的形容已清晰出现在行哲的脑中,他不禁喊出了声来,“就是她!”

    1

    采桐镇上的人正在渐渐减少,许多出外谋生的年轻人都在城里安家立业。镇上以中老年人居多,外地人之所以知道这个边远小镇,是因为一个采桐人开了一个网站,主题就是介绍采桐。以其古朴的风貌,清澈的溪水,以及小桥,田野、竹林,新鲜的空气吸引一些外地游客前来游玩。镇上陆陆续续出现了背着挎包的外地人,他们像是采桐得以存在下去的一个理由,也许哪一天,没有了游客,采桐会从此消失。

    ;

(https://www.tbxsvv.cc/html/77/77967/4060300.html)


1秒记住官术网网:www.tbxsw.com.tbxsvv.cc.tbxsvv.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