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安与东山
大凡稍有文化的中国人,几乎没有不知道“东山再起”这句成语的,尽管他们中的许多人没有见过东山,也不知道东山在哪里,就像谁都没有见过龙,可谁都知道龙一样。
东山坐落在上虞境内,这是大自然对上虞的赐予,谢安东山再起的故事发生在上虞,这是历史对上虞的馈赠,足以令每一个上虞人为之骄傲和欣慰!
上虞东山的确切位置在今(浙江省)上虞市南40里上浦镇境内的曹娥江东侧,然而诚如斯言: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这“仙”不是别人,他就是让东山与其一道扬名天下的东晋大名士、名宰相、军事家谢安。
历史上与谢安有关的东山,除了上虞东山,另外还有两座,它们分别是南京东山和临安东山。南京东山在今南京市东南隅的梅岗附近,那是谢安出任东晋宰相后命人用土堆垒而成的一个小山头,名之小东山,此山周围曾经有过许多谢氏族人的坟墓,也一度成为谢安本人的魂归之地,至今犹存;还有一座东山在浙西临安市境内,当年谢安为避朝廷征诏而躲进了那里的一个山洞,十余年后,当地人得知谢安东山再起当了宰相,便将此洞所在的山头亦名之为东山,这是后语。
谢安与东山的不解之缘,源自他的祖父谢衡。晋怀帝永嘉五年(公元311年),西晋王朝内部发生永嘉之乱。大批仕族纷纷南逃,时在西晋朝廷任散骑常侍之职的谢衡,为避杀身之祸,举家南逃会稽,但他没有回到祖上长期生活的山阴,而是落籍于兼有水陆之利的上虞东山,从而成为上虞东山谢氏的始祖。当时的东山,除了国庆寺香火续存外,几乎没有其他名物。一生笃信儒学又重名物的谢衡对东山的开发倾注了极大的热情,他先是修整了国庆寺,疏浚了始宁泉,继而经过实地踏勘,决定在东山上建造东眺亭、西眺亭、白云轩、明月堂、蔷薇门及供谢氏族人居住的大宅——始宁园等景观,以壮东山声色。正当谢衡着手实施他的宏伟计划时,天不假年,他便撒手人寰,下葬在东山之上了。
******************************************************
谢安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每一座古都都有它的文化象征,都曾因为历史上某个特定时期,成就它在历史上的辉煌。人们常说南京是“六朝古都”,这“六朝”指的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三国的孙权最早在此定都,那时候的南京叫“建业”。到了东晋,又改名“建康”。从东晋开始,到后来的南朝,是南京历史上一次极盛的辉煌时期。无论是经济、文化还是人民生活,都是当时全天下的焦点。建康城最繁华时,人口竟达到了今天南京市的一半之多,有一百多家大型的商品市场。文化艺术也空前兴盛,几部传世的文史名著,如《世说新语》、《文心雕龙》、《文选》、《后汉书》等,都是在建康成书。大书法家王羲之、大画家顾恺之等,也是在建康取得了他们的最高成就。可以说,南京在文化上的成就象征,是从东晋的“建康”时代开始确立起来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句诗说的是佛教在江南的兴盛,但我们却可以隐隐想见,当时金陵在一片烟雨中的繁荣。东晋和南朝是南京的历史地位和文化地位确立的时期,而谢安正是那个最繁荣的时代的国家领导人,他当时是东晋的宰相。当年建康的辉煌,跟谢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今天的南京,还有很多谢安留下的遗迹,如乌衣巷、朱雀桥、谢公祠等。作为南京历史上一位曾经力挽狂澜、举足轻重的宰相,谢安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他是中国历史上最“风流”的宰相。谢安生活的时代距今有一千七百年了,在这一千七百年里,谢安是中国历史上最被文化人推崇的人物之一。从南朝到明清,随意翻开一些著名诗人的集子,里面必定会有几首是写给谢安的,这其中贡献最大的要数李白了。仅为谢安,他就写下了十几首佳作,如果再加上他写给谢氏后人的,那就更多了。摘几句看看:“安石在东山,无心济天下。一起振横流,功成复潇洒”“安石东山三十春,傲然携妓出风尘。”“但用东山,为君谈笑靖胡沙。”(谢安,字安石,跟王安石的名相同。王安石自己也觉得这很有趣,所以在走访了谢安的遗迹之后,他就欣慰地写诗说:“我名君字偶相同”,很以此为骄傲。)再看看苏东坡写谢安的句子:“谢公涵雅量,世运嘱艰难”、“安石在东海,从事鬓惊秋。中年亲友难别,丝竹缓离愁”……辛疾弃也曾为谢安费过很多笔墨:“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却忆安石风流,东山岁晚,泪落哀筝曲,儿辈功名都付与,长日唯消棋局。”……谢安的身上到底有什么魔力,以致于让一千多年来的文化人如此倾心?李白对他非常崇拜,几乎一生念念不忘,原因何在?谢安在隐居近20年后,又做了26年的官。可以这么简单地来描述他:隐居时,他是一代“风流名士”;作官时,他是一代“风流宰相”。他从从容容挫败了权臣桓温的篡位阴谋,潇潇洒洒地指挥了淝水之战;他为东晋主持了十年大局,国家安定,百姓乐业,竟让那个乱世,出现了一个“小康时期”;而当他功成名就,却又激流勇退,把功名权位一把丢弃……如果这些还不够,谢安还是一位大书法家、琴家、诗人。在谢氏家族里,他是所有人的精神依赖;在当时社会上,他是那个时代的偶像巨星。在林泉间,他是名士们的领袖;在朝堂里,他是整个国家的核心……难怪文化人都崇拜如此他,在中国历史上,也许再也找不到第二个这样完美的人了。今天的讲座,让我们一起回到东晋,回到那个风流的时代,跟随着谢安的人生之路,说说他精彩的故事,品品他完美的人生。
一、“潇洒”是人生的起点
不必怀疑,谢安很早就出了名,从小就十分聪慧,与众不同。跟平常人相比,谢安的确起点高,很有先天优势。
风神秀彻
谢安四岁时,桓温的父亲桓彝到谢家来做客。那时桓彝也是个很有名的大名士,桓家后来那么风光的基业,就是从他过江后慢慢建立起来的。桓彝到了谢府,一眼就看上了小谢安。现代人可能很难理解古人的眼光,东汉时评论人看“骨相”,魏晋时评论人重“风神”。桓大名士一见到四岁的谢安,就立刻喜欢上他了,忍不住地赞叹“风神秀彻,后当不减王东海!”王东海名叫王承,是当时十分出名的人,为官清静,很受百姓爱戴,并且极有风度。后来看看,桓大名士果然识人眼光了得。谢安很早就出名,大概可以算作从四岁的这一天开始。
宰相会晤
历史上东晋最有名的两位宰相是王导和谢安,正是因为前有王导、后有谢安,东晋才能维持这么多年。而这两位宰相,确有很多相似的地方。首先,他们都是道家的推崇者,执政时都采用清静不扰民的政策,让百姓休养生息,两人当政时都把国家治理得十分安定。其次,他们都风度潇洒,是一代风流领袖,都属于偶像型领导人。当时人们常把俩人相提并论,只是说谢安要更文雅一些。“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里的王、谢就指王导的家族琅琊王氏(代表人物王导、王羲之)和谢安的家族陈郡谢氏。王导和谢安正是这两大家族里最辉煌的人。有意思的是,东晋这两位大宰相还曾经有过一次“会晤”。实际上,王导比谢安大44岁,王导去世那年,谢安才19岁。在王导去世前,谢安曾经去拜访他。那一回拜访,让彼此都留下了很好的感觉,王导对这个后辈大为赞赏。很快,谢安的名声因此又上了一个台阶。王导也给谢安留下了终生不忘的好印象,等他当了宰相时,对当年王导的很多治国之道,仍然十分推崇。
时代偶像
谢安俊雅的容貌,潇洒的风度,很快就使他成为那个时代的偶像级明星。因为这种明星效应,还让他的一位穷老乡发了笔不小的财。谢安的穷老乡原先是个县令,后来被免了官,连回家的盘缠都不够。谢安有心赠他些盘缠,但又怕伤了他的面子。于是就问他有什么能换钱的东西。这个穷老乡说是去年生意没做好,剩下了五万把根本卖不出去的蒲葵扇。谢安说,我给你推销推销吧。于是,他从中随意地拿了一把,平时跟名流们交谈的时候,总是拿在手里。诸位名流一看谢安,发现蒲葵扇拿在手里蛮潇洒嘛,于是纷纷购买,建康城居然掀起了一股蒲葵扇抢购风,五万把扇子很快倾销一空。这就是“新会蒲葵”的故事,一直到清末民初,“新会蒲葵”还都是个很响亮的品牌。唐朝诗人雍裕之,曾经为这蒲葵扇写诗赞曰:倾心曾向日,在手幸摇风。羡尔逢提握,知名自谢公。谢安的人生确实起点高,四岁就出了名,十几岁名动江南,人人看好。他聪明、俊美、沉静、优雅,写得一手好行书,弹得一手好琴曲。于是,官员们纷纷邀请他去当官。可谢安就是不乐意去当官。他不是摆架子,他是真的不感兴趣,他有他自己的人生追求。官员们三番五次地“征召”,他就三番五次地推辞。连“吏部侍郎”这样有前途的官职,他都不肯去干。唯一的一次是实在推托不掉,应了扬州刺史庾冰的邀请,他好歹跑去敷衍了一个月,然后就辞职不干了。也许是为了躲开这些“尘世的滋扰”,他干脆就离开建康,去了风光旖旎的会稽,在东山的脚下,曹娥江边,筑室而居。朝廷的主管官员真有点怒了:谢安真是不识抬举,于是就上疏皇上,这样的人以后永远也不能做官。很快,谢安就被判了个“禁锢终身”,永不录用。谢安听说这个“判决”,倒正中下怀:这回彻底清静了。于是,谢安在东山踏踏实实地住下了,心旷神怡地做起“隐士”,这一“隐”就“隐”了快20年。如果不是因为后来谢家的变故,我们就只能在“东晋名士谱”中,费半天力气,才可以看到这个不见于经传的名字。
二、逍遥东山写风流
东山在当时的会稽郡,即现在浙江省上虞市郊。几年前,大导演谢晋到东山登山祭祖,称其为“娟雅第一山”。谢安是从20多岁到东山隐居的,直到40岁时被迫离开,接受桓温的邀请去做司马,踏上仕途。不过,谢安“东山逍遥”的闻名程度,比起淝水之战毫不逊色,连元曲里都随口就唱:“你东山里做谢安”……就来看看这个“东山逍遥”,到底曾有什么样的精彩故事。
千古兰亭会
“逍遥东里”中最著名的故事,非“兰亭会”莫属,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名传千古,当时的盛况大概是这样:时间: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公元353年。地点:会稽郡山阴之兰亭,现在的绍兴市西南。人物:东道主王羲之(那时他是会稽郡的内史,就是郡太守)、当时最有名的40多位名士。其中有谢安、谢万、孙绰、王凝之、王徽之、王献之等等。谢安当时33岁,王羲之的年龄现在有争议,比谢安大一些。最小的王献之才9岁,跟着老爹来凑热闹。活动内容:名士们一边畅谈人生哲理,一边曲水流觞,饮酒赋诗。曲水流觞就是大家沿小溪而坐,把盛满酒的酒杯用托盘盛着,让它沿着溪水漂动,漂到谁面前,谁就喝干这杯酒,然后赋诗一首。做不出来的,就罚酒。成果:一共得诗37首,今天人们还可以读到《兰亭诗集》。王羲之最后作总结,微醉之中,振笔直遂,《兰亭集序》由此诞生。精品举例:兰亭诗里佳作不少,把谢安和王羲之的两首摘几句来看:王羲之“虽无丝与竹,玄泉有清音。虽无啸与歌,咏言有余馨……”,谢安“薄云罗阳景,微风翼轻航……万殊混一理,安复觉彭殇!”
谢公自有东山妓
通常人们认为隐居就是清贫的代名词,而谢安的隐居与众不同。他“隐”得无比潇洒,而且华丽。由于从小爱好音乐,长大之后更加离不开音乐,他就在东山养了一些歌妓,常常和她们携手林泉,弦歌相和。“东山妓”的典故,就像淝水之战一样流传千古。李白对此羡慕得不行,还曾带着他自己的歌妓们来到东山,给谢安的在天之灵写诗,感叹时代变迁“我妓今朝如花月,他妓古坟荒草寒”。两晋时期蓄养家妓成风,石崇在金谷园里就养了上千的姑娘,还调教出了著名的绿珠和宋袆。不过,那时的“妓”跟现在理解的有差别,那时“妓”大多是唱歌跳舞的,“士大夫携妓”的“风流”,不是男女关系方面的事情。打个比方,现在人们对爱听的歌,下个MP3,或是买张光盘,就在家里经常听听。但那时没有MP3,偏偏士大夫又“酷”好音律,就只能养些歌妓,好比在家里收藏几张光盘一样。歌妓地位十分低下,就是个活乐器而已。谢安在隐居时,常和朋友们到会稽周围的山林里游玩,饮酒赋诗,自然也要带上这些姑娘,以娱耳目。姑娘们也都个个倾慕他,据说东山有两处亭堂,就是以他的两个歌妓的名字来命名的。
独啸长风还
这个故事仿佛是淝水之战提前三十年的一个预演,知道这个故事,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谢安在淝水之战前能那样镇定了。当时谢安大概三十多岁,和孙绰、王羲之几个人一起到海上游玩。正玩得高兴,忽然起了风浪,眼看就有翻船的危险,可船离岸边还有很远的距离。王羲之和孙绰吓坏了,诗也不吟了,在船上跑来跑去,惊慌失措,大喊着赶快回去。这时的谢安就像三十年后的淝水之战前一样,无比镇定,把他的诗慢慢吟完后,看看几个人手忙脚乱的样子,对他们说,要这样惊慌的话,可就真回不去了。那几位都是聪明人,一听就明白了,渐渐安静下来。谢安的镇定让大家都平静下来,平安返回了。其实,这就是后来淝水之战时谢安的思路。战争胜败谁也不能完全预料,但把能够做好的准备工作都做完,就该安安静静地面对将要发生的事情,所有人都镇定下来,事情才会向最好的结果发展。这件事,让王羲之等人都对谢安十分欣赏钦佩。后来王羲之和当时另一个大名士刘惔说:“安石有镇服国家的气度,我们应该一道推举他。”刘惔回答说:“如果他真的不想出山,咱们就该集天下的名士一起来推举他。”李白的诗是这样写这件事的:“安石泛溟渤,独啸长风还。逸韵动海上,高情出人间。”
安石不出,如苍生何
名士们都愿集天下来推举谢安,人们都说“安石不出,如苍生何”,就是谢安不出山,他可怎么面对天下的老百姓啊。为什么这么说?首先是与当时取仕的标准有关:第一看门第。这就是当时九品中正的选官制度,跟隋唐以后的科举制让读书人都打破了头考进士一样。论门第,谢家虽然不比王家,但也是无可争议的高门。没门第,谁也别想当官。正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不是出身高门的人,负责推荐官员的中正官想都不会想到的。而谢安在门第方面,没有一点问题。其次是声望。声望取仕从东汉、三国时期就有了,而且越是隐士,声望越高。当年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就是因为诸葛亮是大隐士,声望高。当然声望没有经过实践考验,是虚的。在谢安之前,有个名士叫殷浩,就是个“白望”,他出山前,人们也说“殷浩不出,如苍生何”,结果出山一试,全然不是那么回事,一辈子的好名声也被毁了个干净。但声望也并不完全是虚的,因为声望毕竟是人传人,传出来的。总得让别人有可传的内容才行,至少得有才略,能说得头头是道,让人觉得有见识、有思想、有智慧才行。另外,人品也很重要。急功近利、贪财好色、胆小如鼠、出卖朋友、不负责任、迂腐不堪、懒惰放肆、虚情假意等等,只要沾上其中一条,也会人传人,名声也就坏下去了。谢安是那个贵族圈子里,唯一一个什么毛病也让人们找不着的人,很多人都心悦诚服地推崇他。当时人们这样形容他:温润,高洁,宽融,深浓。桓温的一句话总结得最到位:“安石的为人处身之道,的确超过旁人哪”。正是因为这些,谢安隐居的时候,一直被喻为当时的“第一风流名士”,大家都拭目以待,看看他到底能不能不负众望,在关键时刻,能不能安扶国家。
东山再起
谢安终于出山了,那一年,他已经40岁。“东山再起”的成语由此而来。说是“再”起,那是因为谢安隐居前曾在庾冰那儿当过一个月的官,这回当官就是第二次。不过,这一次,他一下干了26年,从一个方镇的小司马,干到了执政宰相,机智地挫败了桓温的篡位,从容地打赢了淝水之战,并且改革内政,让老百姓过上了东晋以来最好的日子。谢安出山的直接原因是他的兄弟谢万在北伐中不战即溃,丢了15000士卒,被朝廷免为庶人。于是谢家面临着从未有过的危机,好比祖孙三代呕心沥血经营的大买卖,眼看就要后继无人。谢安没法再逍遥下去了,否则,上对不起祖先,下对不起孩子。无奈之下,谢安接受了桓温的邀请,到荆州当了个司马。东山再起,是公元360年的事,离淝水之战还有整整23年。这23年里,随着谢安走出东山,东晋整个国家也发生了翻天覆地一般的改变。
三、衣冠磊落扶晋祚
从容杜奸谋
谢安给桓温做司马,韬光隐晦忍了两年后,终于找到理由摆脱桓温,被朝廷外派到吴兴郡当了五六年的太守,最后才调任朝廷三品侍中。熬了七八年后,他已经是快五十岁的人了,这才开始真正崭露头角。而桓温是那时的大权臣,一门心思想篡位,再不济也要逼着皇上给他封个摄政王,想把天下都掌握在他一个人手里。可谢安却一心维护晋室,完全站在了桓温的对立面上。于是,东晋这两位大人物之间,从此展开了一场性命攸关的较量。在桓温的强势之下,谢安虽身处险境,但始终以退为进,隐忍后发,并且利用他的声望和个人魅力,牢牢地团结起广大士族官员,稳定住“抗桓统一战线”,不给桓温留下任何可乘之机。然后等待时机,在桓温最薄弱的时候,给他以毫不容情地打击。在同桓温的较量中,最惊心动魄的莫过于下面的故事。桓温行废立,把原来的皇上废为海西公,扶丞相司马昱登上了皇位。其实,他想“姑予取之,必先与之”,指望司马昱在他的威慑之下,就把那个位子干脆让给他。结果,司马昱忽染重病,真的开始打算要禅位给桓温了。在谢安和当时几位士族官员的坚定团结之下,大家硬是顶住了桓温的威慑,以最快的速度扶立太子,继承帝位,让桓温图谋晋室的计策彻底泡汤。桓温听到这个消息,当即领兵入朝,并且放出口风要先杀谢安和另一位重臣王坦之。谢安和王坦之到新亭去迎接桓温,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桓温在帐后埋伏了刀斧手。王坦之虽然并非无能之辈,结果当时却顶不住了,吓得汗流浃背,连上朝时记事用的手版也拿倒了。官员们惊恐万状,个个大气不敢出。谢安却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从容走上前,同桓温见礼,然后朗声发问:桓公!我听说那有道的诸侯,当为国家守卫四方,您却为什么要置兵于帐后呢?!谢安的一句话把桓温逼得必须做出选择:要不你杀了我,然后篡逆;要不你就乖乖接受朝廷裁夺,当好辅政大臣。何去何从,你自己看着办吧!谢安豁出去了,就算拼上性命,他也要把桓温逼到底。桓温经过一番艰难的思想斗争,同时看到朝中的反对势力这么强大,终于权衡利害后做出了选择。于是,桓温忽然换上了另一副神色,笑着说,哎呀,安石呀,我没别的意思,只是不得不防备一下。然后就吩咐撤去刀兵,拉着谢安闲谈起来,把满朝大臣看得目瞪口呆。从这件事后,东晋的“桓温时代”开始走向黯淡,东晋最安定的“谢安时代”,渐渐呈现在了人们眼前。
谈笑靖胡沙
谢安对东晋的贡献,第一件就是他临危不惧,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从从容容阻止了桓温的篡逆,保住了这个国家。另一件就是著名的淝水之战。说到淝水之战,很多人都会迷惑,苻坚90万大军对谢家的8万北府兵,谢安如何取胜呢?这的确是有深刻原因。谢安执政后,对于那场千古大战的准备工作就已经开始了。看看谢安是怎样来调整国家的,就知道这场大战的“先期准备”了。首先,桓温死后,他的弟弟桓冲接掌大权。谢安看到当时所有同北方接壤的州郡几乎都掌握在桓家手里,靠一个家族的力量,肯定不能对付北方胡人强大的铁骑。另外,桓家历来存着反心,朝廷也不能全力地支持恒家势力的发展。只有一个办法:改变势力格局!在桓温死后一个月,谢安以机智而果决的手段,开始削弱桓家的势力,使得桓家不得不让出了扬州、徐州等下游最重要的方镇,收回朝廷手中,搭建起“荆扬相衡”的大格局,开启了东晋最为安定的局面。而这种大改变竟都是在平稳中完成过渡,没有引起任何不安,且仅用了不到两年时间!东晋从来没有停止过的内斗,被暂时搁置一边,大家求同存异,团结一心,一致对外。甚至前秦的官员们曾评价说,那时的东晋是“君臣和睦,上下一心”。接着,谢安毫不放松,立即举荐侄儿谢玄在广陵(也就是今天的扬州)迅速建立起一支强大的军队,就是为后人熟知的有“常胜军”之称的北府兵。这支“北府兵”仿佛一个稳定天下的筹码,一方面用来抵御外敌,保卫京师;而另一方面,又对上游的桓家形成了威慑,让他们无法轻易就动起反心。同时,谢安调理内政,一面让老百姓过上了好日子,另一面又以强大的物力来支持国家的军需。北府兵的组建非常及时。谢玄来到广陵刚过了一年多,前秦就向东晋发起了第一轮的强力进攻。局势一度十分危急,以至于谢安甚至在建康的江面上布置防御。而最终谢玄不负谢安的推举,在十分艰难的情势下,率领着组建不久的北府兵,4战4胜,以5万精锐全歼秦军14万人,把秦军赶回了淮河以北。北府兵从此威震江淮,直到淝水之战前,秦军主将还说,士兵们有畏敌的情绪。当时的东晋,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军事,都被谢安调理到了最好状态。所以,苻坚一心要进攻东晋时,前秦的忠臣,甚至他的亲人朋友,都苦口婆心地跑来劝谏。他的弟弟苻融曾流着泪说,东晋有谢安、桓冲这样的伟人,是灭不了的。但是,苻坚一意孤行,于公元383年,秦晋之间这场著名的淝水之战就爆发了。苻坚下令,全国范围内的男丁,每十名抽一人来充军,这样组成一支“九十七”万的大军,灭掉“东南一隅”的晋朝,就像“疾风扫落叶”一样的简单。但是,他忘了大秦虽然是氐族人在做统治者,但实际上却是一个汉民人口占2/3还多的国家!他的90多万“大军”里,有近60万的士兵都是汉人!那时前秦建国时间不长,汉族百姓心里还惦记着“大晋”何时能来收复中土,汉族士兵是不可能为了异族建立的“大秦”跟自己的同胞拼死作战的。淝水之战后谢玄北伐,黄河以南原来前秦领土上的所有汉人坞堡,都激动地跑来归降,就说明了这个问题。但苻坚为了实现“扫清六合”的“宏愿”,早把这些抛到脑后。他亲自统率着“大军”,以“铺天盖地”之势,向南方开进。当时东晋上游有桓冲,下游有谢玄,于是苻坚就选择了这两大防御区的交接地带——豫州作为突破口。他想,如果突破豫州,就可以兵临长江,直捣建康了。苻坚“大军”的声势震动了东晋朝野上下。上至皇帝,下至百官,都惶惶地等着谢安想对策。谢安很快表态,“可将当轴,了其此处!”(我要带领国家的中坚力量,在这里了断他!)但“一百万大军”这个数字,实在太超乎当时人们的想像,甚至作为主帅的谢玄,也心神不宁。谢安看到这种情形,没有排兵布阵,而是拉着谢玄和亲友们到别墅去下棋。谢玄的棋艺本来要高过叔叔,但由于心里害怕,一下就输。谢安等大家的情绪渐渐地稳定下来,才下令回府。针对苻坚攻取豫州的策略,谢安做出了战略部署。把前线安排妥当后,他就继续不动声色地维持着整个国家的稳定。建康一点都不像发生了重大战事,老百姓生活一切照常,没出现什么抢购风之类。谢安兵分三路,主动迎击。这一场战役的两个大回合,都是在淮河岸边发生的。秦军离长江还有几百里远就被北上迎击的晋军阻断了去路。有人会想,谢安为什么不凭借长江天险和秦军决战呢?那不是更加以逸待劳嘛。其实,如果淝水之战谢玄战败,苻坚调整军队还需要经过许多天,才能进抵长江,比照谢安淮南之战时在建康布防的事,等苻坚的大军赶到,建康的长江防线就又已经布好了。所以,淝水之战实际上只是一场边境战争,如果东晋战败了,人们很可能就会看到,在长江边上秦晋之间的一场决战。长江,正是谢安留给东晋的最后一道防线。因此,在前秦和北府兵发生的所有战斗中,北府兵一直都在主动迎击,从没有等着对方打上门。淝水之战中,苻坚原本在淝水东面的洛涧布下了坚固的防线,以挡住谢玄的东路军。结果谢玄派刘牢之奇袭,以5千破5万一举攻破了洛涧,还斩杀了10名秦军大将,为淝水之战打了一个漂亮的揭幕战。谢玄接着兵进淝水,和秦军形成了对峙。最后,谢玄用巧计诱使苻坚临阵退兵,并抓住时机发起突袭,终于以8万北府兵大破前秦在淝水前线的主力十几万人。苻坚留在后面的几十万“大军”,原本大多数都是被强行征发来的汉人,这些人一听到这个消息,立即四散奔逃,整个前秦大军完全崩溃。战斗当时的谢公,像往常一样,在府里平静地跟客人下棋。淝水之战捷报报进府中,他看完后,就轻轻放在一边,继续棋局。对面的客人实在坚持不住了,轻声地问,是不是前线的消息呢?谢安淡淡地回答,小孩子们已经大破敌军了。或许,当时的谢安,也不该会是如此平静的吧,只是他认为一个人,无论面对多么大的危险、压力,都要始终保持一种内心的平静,这种平静就是最强大的力量。也许在我们平常的生活中,也会碰到很多类似的事情,当你没有意义地惊慌失措时,不妨去想想当年谢安的“小儿辈,大破贼”,这正是对一个人的心志最好的历练。淝水之战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之一,它保卫了江南人民的安定生活,保住了先进的民族文化的延续。而这一战,也成为谢氏家族流传千古的华彩和辉煌。谢安不惧强顽的胆色,处变不惊的气度,赢得了无数后人的景仰,李白这样写道: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但用东山,为君谈笑靖胡沙!
飞鸟尽,良弓藏
淝水之战把谢安推上了权力和声望的巅峰,紧跟着捷报的传来,历史上屡见不鲜的一种情形,也同样在谢安身上发生了。那就是谢安和谢氏家族的不世功业,引起了皇室的猜疑。淝水大捷后,谢玄又率北府兵北伐,也是节节胜利,皇帝心里就越来越不是滋味了,越看谢安就越觉得他像要谋反。“功高震主”,谁对谁错很难说。谢安早已预见到,谢氏家族功高盖世,很可能就会超过皇室所能忍受的极限。所以,居然就在淝水之战进行中,他就开始向皇室交权,上表皇帝让会稽王司马道子跟他一起“录尚书事”,一起来当国家总理。淝水之战胜利后,矛盾还是发生了。一边是皇帝的猜疑与害怕,另一边是朝臣们私下议论,谢公不会是当年的王莽吧?他要真的就是王莽,那咱们能有什么办法?就在人们一片议论之中,谢安竟不事声张地向皇帝上了一道表,自请离开京都建康,到广陵去指挥谢玄的北伐。实际上,他就是把手中总揽朝政的大权,一把交还给了皇室。这件事让后人看来都是那么出乎意料,对于当时的人来说,更是惊得一下子闭了口,不管是支持的,还是反对的,谁都不再说什么了。这件事也成为谢安政治生涯中最耐人寻味的问题之一。谢安挺住不让,谁又能把他怎么样?他大权在握、重兵在手,一个脸色就足以让皇帝心惊胆战。如此重比泰山的权力,他居然选择了放弃,而且没有给谢家找任何权力的后续。可以说,在谢安的性格里,他对名利始终都看得很轻,他更加在乎的是性情的追求。如果再跟这些人斗下去,难道真要去篡位?而且,他年纪也大了,实在没有这个兴趣了。对于国家,他能干得都干了,没留下任何惭愧。从前皇上需要他,他就尽心地干,现在皇上不需要他了,他就平平静静地走,这也许就是最上乘的选择。在历史上进取者比比皆是,有成功的,有不成功的,人们都乐于去称赞他们。但是,真正的退身者,又曾有几人?一个“退”字,到底有多重的砝码,谁能衡量得出来?《倚天屠龙记》里杨逍从孤鸿子手里夺下了倚天剑,大笑说:“这倚天剑好大的名气,只是在我眼中,也不过如废铜烂铁一般!”然后就一把掷在地上,扬长而去。最后,孤鸿子竟然是被杨逍气死的。杨逍这一“掷”,一下倾倒了不知多少武侠的读者;谢安这一“退”,倾倒了当时以及后世一千多年的文化人。真正折服了后人的,也许并不是谢安如何拒桓温扶晋祚,不是如何从容决胜于淝水,倒是这个千古难出其右的“身退”。正是这一“退”,把这“潇洒”两字写到了极致,使谢安的人生一下趋近于完美。对谢安来说,“退”不是失去,恰是一种自我的追求。他只在做他自己想做的事,完全不需要外界来评价。这种内心的强大,是外界所不能伤害的。在后世无数赞美谢安的诗歌中,还是谢灵运评价得最为到位:达人贵自我,高情嘱天云。兼抱济物性,而不缨垢纷。也许因为是血脉相承,他更能贴近先祖吧。
四、风流宰相,唯有谢安
清谈“误国”乎
在历史上,人们对谢安也有争议的地方。勿庸置疑,谢安是支持清谈的,是清谈大家、清谈领袖。关于他的清谈故事,最有名的莫过于他和王羲之的那场争论。那是他俩都在建康的时候,有一天,俩人一起到冶城游玩,登上城头,极目远眺。这时,王羲之一看谢安,见他沉默中望着远方那种悠然暇想的神色,仿佛已经不再置身在这尘世间一样。作为谢安最好的朋友,对他那满脑子的老庄思想,王羲之清楚得很。于是,王羲之想到了名士们整天清谈玄虚,越想越觉得不舒服,就对谢安说,安石啊,你看大禹王为了勤劳政事,双手双脚都长满了老茧;周文王为了国家而忙碌,老是忙到好晚才吃上饭,即便这样,他还觉得时间不够用呢。而现在咱们国家正是处在危难之中,人人都应该为国效力!而官员们整天清谈,荒废政务。文章写得不错,可对国家有什么用处!王羲之指望谢安能接受他的“金玉良言”,率先废了清谈。谢安在名士中影响很大,他要先不谈了,其他的人就好解决了。王羲之说得很好,把谢安当成好朋友,句句发自腑肺。而谢安没说好还是不好,只是看看王羲之,然后淡淡地说,当年秦国任用商鞅,施行严厉的法制,秦朝后来还是两世而亡。能怪清谈么?王羲之愣在那儿,半天说不出话来。无论如何,谢安的态度很明确:让我不再清谈?对不起,我不乐意。这件事大概发生在谢安42岁到50岁之间,那时他的官还没做大,王羲之也还在世。作为后人,我们如何看这件事呢?应该说,谢安是个非常自我的人,在外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他就会尽可能地追求自己心灵的自由和满足,甚至不惜以物质条件来换取。在他看来,清谈玄理给他带来了美好的心灵享受,这完全是他自己的事,与外人无关。谢安不是一个“以天下为己任”的人,他也不想名垂青史。不少史学家说他是晋室的“忠”臣,总让人觉得有点偏差。也许从他做的事来看,是个忠臣的路数,但是他却不是为了“尽忠”才那么做的。其实他的思路很简单,那就是顺应大局。这个大局,其实就是自然。在他眼里,山水是自然,庙堂同样是自然。所以,虽然他不得已出山,不得已当官,不得已扛了东晋的天下,但他总能够调节自己去顺应,一生“风宇条畅”,把一切都做到无懈可击。山水和官场是一样的。他把自己和外界的关系理顺了,不让任何事情处在斗争当中,所以外面的事情可以做好,自己也能快乐。这对一个有情有欲的“人”来说,何其难也!这也就是古人常常说到的一种人生境界——出处同归。谢安去世之后,桓玄(桓温的儿子)遇到谢安的侄女谢道韫,(东晋最有名的大才女),问:“当年谢公高卧东山,没有想作官的意思,后来为什么又出山了呢?”谢道韫庄重回答:“对亡叔来说,出山和不出山,又有什么差别呢?”明白谢安的思路之后,对他的“清谈”,还有后面的“奢华”,就好理解了,也就不会去指责他了。关于谢安的“清谈”,王安石的诗有个比较客观的评价:谢公功业自超群,误长清谈助世纷,秦晋区区等亡国,可能王衍胜商君?说起“清谈”,人们可能会想到“清谈误国”的说法。其实并不是这样。举个例子说,“清谈误国”跟“红颜祸水”有点相似之处,把后面两个字挡起来看,“红颜”当然是个好东西,与“祸水”没有任何必然联系。“清谈”也是这样。就是因为当年西晋的大清谈家兼宰相王衍因为“清谈”误了国,所以这个词被流传了下来。首先,“清谈”到底谈的是什么?谈“玄”,具体说就是《易经》、《老子》、《庄子》这“三玄”,还有用道家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这是非常好的哲学思考和讨论,老庄思想到了那个时代才和人们的生活结合得这么近。正是因为有了“清谈”,有了玄学,魏晋南北朝的文化才会如此绚烂。实际上“清谈”具有很高学术价值和思想价值,甚至艺术价值。其次,“清谈”有一定的规则,不是几个人胡侃。清谈的名士们都非常看重人品,都希望自己能做“君子”,做光明磊落的人(无论能否真正做到,但大家都有这个愿望)。有时“清谈”起来,他们会争得很厉害,但又都很虚心,一旦发现对方有理,就会坦率认输。另外,“清谈”很讲究引征和辩驳,引征事例都有理有据,不会轻率去褒贬人物和事物。如果把国家的事料理好了,去探讨人生哲学,是很好的事,该举双手赞成。但如果把该为国家做事的时间,都用来探讨人生哲理了,那就是“误”。的确,在那个时代,有一批这样的官员,他们喜欢当“清官”(不是指的清廉),天天啥事也没有,混日子就行了。他们把这种官叫“清贵”,反而看不起那些辛辛苦苦为国家做事的人,把人家称为“浊官”。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官员都这样,他们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形成这种怪异风气的原因非常复杂,这里就不赘述了。可以这么来看“清谈”:第一,“清谈”的人,并不一定就是“误国”的人;第二,“误国”的人,也不一定就是“清谈”的人(谢安驳王羲之,就用的这条);第三,既“清谈”又“误国”的人,就是那些“清官”,但他们的个人品质也不一定不好,甚至有些人还是很有品行的。
奢华本风流
如果挑谢安的毛病,那么“助长清谈”勉强能算一个。虽然他这样做并非不可理解,但也不该因此认同。他还有另一个同样被人争议的事是奢华。跟对“清谈”的态度异曲同工,谢安从不认为自己有给别人做“表率”的义务,或者他觉得那是对别人的轻视。他一贯的思路是“每个人都应该为了自己的性情活着”。
谢安是个有情人。这好像有点不可思议,看他处大事的风格,极其老道且十分理智,跟“有情”简直正相反。不过,他的确是个有情人,而且把“有情”和“理智”十分自然地融合到一起。因为他“有情”,所以人们都愿意亲近他;因为他“理智”,所以人们都愿意信赖他,这就是他无形中取得成功的最根本的性格。谢安很有“情”,在不伤害别人的前提下,由着性来一下怎么了?人就应该这么活着。于是,就有了他的清谈,他的奢华。谢安最有名的“奢华”,就是他对丝竹歌舞近于依赖般的爱好。谢安有一次也许是刚送走了亲友,有点忧郁,就对王羲之感叹说,人到了中年,总是很容易感伤,每每有亲友离别什么的,就常常好几天心里难过。“喜聚不喜散”,这是不是也是人之常情呢。我已经是桑榆之年啦,只是用丝竹音乐来排遣一下吧,又常常怕孩子们觉得我打扰了他们的快乐。王羲之听了,也颇有同感。后来苏东坡对此也十分感慨:“安石在东海,从事鬓惊秋。中年亲友难别,丝竹缓离愁……”这就是“丝竹”对谢安的作用。弟弟谢万死的时候,他四十刚过,心里难受,就发誓十年不再看歌舞。结果他真的坚持了十年。可等到开禁后,就收不住了,那时他已经五十多,当了吏部尚书。于是国丧家孝,他一概不问,府里天天妓乐笙歌。谢安的毛病比谁的毛病传得都快,人们对此议论纷纷。但时间一长,大家却发现,无论别人说了什么,谢安都跟没听见一样,你们说你们的,我该怎么就还怎么着。士大夫们一瞧谢安是不想改啦。那好,我们也跟着干。结果,明星人物又起了模范带头作用,整个建康全是歌舞生平。谢安听听歌、看看舞,不碍别人的事。时间一长,大家也就习惯了。但“国丧家孝期间不废妓乐”这种极不合礼法的事,从此成了士大夫们的风俗。
宰相私生活
谢安是怎么教育谢氏大家族的孩子们,当好老爸兼老师的?谢安对待女人,是什么样的态度?。
1.言传身教对士族社会来说,子弟们成器不成器,直接关系着家族将来的社会地位,是件不得了的大事。谢安在他的兄弟里排行第三,老大谢奕,老二谢据,老四谢万,老五谢石,老六谢铁。兄弟六人中,除了谢安在隐居的时候是个闲人,余下的死的死,做官的做官,谁也没空教育孩子。于是,谢安在东山隐居时,就成了谢氏家族的“贤内助”,他给孩子们讲诗文,让他们懂得思考,明白做人的道理。孩子们渐渐长大,他还得给他们筹划前途,替他们求亲,给女儿、侄女们物色夫婿等等。仅史书中有记载的儿子和侄子就有11个,女儿至少4个(实际上远不止这些)。让我们现在的人看来,守着这些怠慢不得的宝贝们,谢安如何逍遥得起来?也许谢安是真的很逍遥,因为他的确对这些孩子们都喜欢得不得了。很有可能,他就以给孩子们当老师兼老爸为乐呢。谢安绝对是个温存的家长,他从不训斥孩子,体罚就更不可能了。这也就是老子说的“行不言之教”,就是以身作则。有一回,他的夫人刘氏管教儿子,夫人教训儿子半天,谢安在一边一语不发。夫人一看他的悠闲,很不满意了:我怎么从来没看见你教训儿子啊?谢安微笑回答,我只是喜欢用自己来教育他们罢了。真是十分典型的老庄人生观。谢安亲手调教出来的孩子们中最出名的是“封”、“胡”、“羯”、“末”四兄弟(都是小名,有点像过去老人给儿子起名“狗剩”的意思)。首先,说说谢家这辈里最了不起的子弟——谢玄。谢玄是四兄弟中的“羯”,不仅谢安,包括社会上的不少名流,也常常亲切地称他“阿羯”。别看谢玄一生戎马,从桓温手下小武将“司马”一直做到北府兵统帅、车骑将军,但他小时候是个标准的小纨裤模样,喜欢华丽的衣服,手里拿个漂亮的紫罗香囊,腰上还要挂条别致的手巾,是娇贵十足的公子哥。但他这种状态的时间不长,被谢安早早调理过来了。谢安一见他那模样就头疼,《世说新语》说“患之”,就是“以之为患”,足见谢安心里有多烦。不过,谢安一向不训斥子弟,为了他倒真没少花心思,既要让谢玄改了这毛病,还不能伤他的自尊。有一天,他把谢玄叫来,说要跟他打赌玩。谢玄一听,立刻欣然答应。于是,叔侄俩就下赌注。谢安说,别的不要,就要他那个紫罗香囊。不一会儿,谢安把那香囊赢到了手。他思考一下,当着谢玄的面,轻轻扔到火里烧掉了香囊,然后又若无其事地继续跟谢玄玩。小谢玄见到,一下子明白了那东西不是好玩意,至少叔叔很不喜欢。谢安没有训斥他,反倒让他觉得心里很惭愧。此后,谢将军一改前非,再没做过半男不女的装束,很有男子汉的模样,为最后当上北府兵统帅去保卫国家,打下了最早的基础。再说说谢家最了不起的才女——谢道韫。道韫是谢安大哥谢奕的女儿,谢玄的姐姐。谢奕很早就死了,道韫和谢玄都成了没爹的孩子,就一直跟着谢安。所以道韫留传下来的故事,都是在跟着谢安之后发生的。林黛玉“咏絮才”的典故源于谢道韫,不过,谢道韫可不是像林黛玉那样多愁善感的。“咏絮才”的故事大致是这样:道韫大约七岁时,有一天忽然下起大雪(大雪在江南不多见),谢安当时正给孩子们讲文章义理。谢安看到大雪,忽然兴致大起,欣然问孩子们,白雪纷纷何所似?这时小谢朗立刻回答,撒盐空中差可拟!而小道韫忽然充满暇想地说,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安听后,十分欣赏。这就是“咏絮才”的来历。不过,小谢朗明显不是搞文学的料,如果当时的雪是那种小雪粒的话,小谢朗的话就十分贴切实在了,确实更像“撒盐”嘛。小道韫显然是加入了自己的文学想像,这在谢安这样的行家看来,自然很欣赏。谢安教孩子们读书,《诗经》自然是必修课。有一回,他问大家,《诗经》里面,你们认为哪一句最好啊?谢玄的回答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一句,很伤感,也很温情。而道韫却回答:“吉甫作颂,穆如清风。仲山甫永怀,以慰其心。”这一句出自《诗经大雅荡之什》,表达的是周王朝老臣忧心国事的咏叹。道韫选的这一句明显比谢玄要更深沉,更有高境。于是,谢安称赞道韫“雅人深致”。而谢安也表达了他的看法,他说自己最喜欢“訏谟定命,远犹辰告”,这一句是出自《诗经大雅抑》,意思是说:“把宏伟规划审查制定下来,把远大的谋略传达给众人”。这毫无疑问是政治家的思想,果然和他后来做宰相执政的思路非常吻合。
2.千年梁祝写真情通过谢安对待女人的态度,可以大家领略一下在这位风流宰相心里中,“好女人”应该是什么样。他对梁祝故事的反应,很有代表性。大家对梁山伯和祝英台的故事很熟悉,一千多年来,被诗歌、戏曲、动画、小提琴等各种各样的方式演绎过。这个爱情故事之所以能流传到今天,谢安功不可没。“梁祝”的故事就是发生在谢安的那个时代。当时谢安听说了这个故事,十分感动,立即上表司马曜,给祝英台加封“义妇”称号,并亲自题“义妇冢”三字,要让她成为天下女子的楷模。大家以此可以看出谢安心目中“义妇”的形象:可以“女扮男装”去游学,谈起了自由恋爱。父母给她安排好了婚姻,她却一心恋着别人。恋人死后,她可以不顾名份、身份,死也要同恋人合葬一处。这样的“义妇”跟历来的“贞洁烈女”差得实在太远了。以我们现在的观念来说,祝英台就是“反抗封建婚姻”的典型。而谢安就中意这样的女人。如果说,谢安心里也有自己偶像的话,那就是祝英台。说到底,还是那个字——“真”。他认为,只有这样的“真”女子,才值得去推崇。
风流学养
通常人们简短的评价谢安,肯定会说他是一位高明的政治家,而他另一面一些很重要的成就,常常容易被大家忘记。这另一面就是他的风流学养。
1、书法家那是一个书法家的时代。不光王家,像谢家、桓家、庾家这些著名的高门,都是书法世家。谢安和大哥谢奕、堂兄谢尚并称“三谢”,但是他们中间,以谢安的成就最高,王羲之一直称他为——“解书人”。谢安最擅长行书,他的“尺牍”、信札,非常有名。虽然那时“二王”并称,但后世的不少评论家认为他的书法成就在王献之之上。南宋姜夔曾说:“《兰亭集序》及右军诸帖第一,大令诸帖次之,颜、柳、苏、米,亦后世之可观者”。他把谢安和颜真卿、柳公权、苏轼、米芾相提并论。只可惜,谢安的书帖保存到今天的很少,能找到的也仅有几幅了。
2、琴家谢安是一位有造诣的琴家。孝武帝司马曜就曾经亲自到他府上,听他弹琴。司马曜看到谢家府前一株繁茂的大树,感叹说,这真是谢家的“宝树”啊。据说后来谢家的“宝树堂”正是由此而来。谢安用过的一把鸣琴被保存到齐代,齐竟陵王萧子良在自家花园里宴请客人,颇为自豪地拿出了谢安的琴,欣然请人来演奏。
3、评赏家这跟他在士林中的地位有关,因为他是那一代的“风流领袖”。于是就有“谢相一评,挫成美于千载”的现象了。无论是艺术品、还是人或是其他什么事,得谢安一赞后,就立刻身价倍增。谢安“品人”,在那时也很有名。最典型的是他很早就评价过“刘牢之不能独任,王味之不宜专城”,就是不能让刘牢之自己担当重任,不能让王味之单独统领城池,后来果然都应验了。在艺术作品上,他十分推崇顾恺之的画,评价其为“有苍生以来所无”,更加奠定了这位大画家的地位。后来,他曾经指出裴启的《语林》收录他说的话不真实,于是《语林》就流传不下去了。在书法上,他更认可王羲之,认为王献之比不过他父亲,结果弄得小王公子耿耿于怀,可又无可奈何。
4、诗人谢安是一位诗人,只是他的风格更近玄言,在诗歌的成就上比不过他那不成才的弟弟谢万。读谢安的诗,我们虽然感受不到荡漾的激情,但却能够静静地思考人生。其中,谢安的两首诗值得细品。一是“兰亭诗集”里的小秘密。说起谢安的“兰亭诗”,就必须得提一下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与前面介绍的两人就“清谈误国”较劲一样,在这里又对着干上了。通过对照可以发现:谢安《兰亭诗》中说“薄云罗阳景,微风翼轻航。……万殊混一理,安复觉彭殇!”而王羲之《兰亭集序》中说“固知一生死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整个就是针锋相对。谢安说,天下万物都遵循着自然之理,那长寿的彭祖和早逝的殇子,又有什么区别呢?完全是庄子“齐万物”的思想。而王羲之却说什么“生和死没什么区别”、“彭祖和殇子都一样”,这种言论简直就是胡说!谢安肯定看得出来,但他是十分了解王羲之的性情的,自然也就一笑付之。但谢安把“齐万物”的思想贯彻到底,他看待女人的态度,就不受什么礼节规矩的约束,对看待当时十分敏感的贵族和寒民之间的差异,也比其他人要淡漠得多。谢安的好友、王羲之的堂兄王胡之在隐居时,家里挺穷。有个门第低下的县令,派人给王胡之送来了一船米。但王胡之却不肯接受,还说:“我没得吃时自然会去找谢尚(谢安的堂兄)帮忙,无须别人的米。”弄得这位县令很下不来台。谢安听说这件事后,就跟他的大舅子刘惔说:王胡之这样做有些过份了。可是刘惔却回答:这正是名士的操守。意思就是,名士无论如何也要保持自己的尊贵,不能接受下等人的好处。谢安一听,也没有跟他争论。还有一回,王献之来拜访谢安,正好出身寒门的习凿齿也在座,按理王献之是客人,应该跟人家坐在一张榻上。但王献之就不肯与他同坐,走来走去的,一直不坐下来。谢安看到这情形,就让王献之跟自己坐了。等到王献之走后,谢安就告诉在一边瞧着的谢朗:“献之虽然清高超群,但这样矜持拘泥,会损害人的自然天性。”二是与王胡之诗。谢安和王胡之的关系一直非常好。谢安在隐居时,常跟他写诗唱和。其中一首这样写到:鲜冰玉凝,遇阳则消;素雪珠丽,洁不崇朝。膏以朗煎,兰由芳凋。哲人悟之,和任不摽。翻译成现代文是这样的:你看那鲜洁的冰凝结如玉,但遇到温暖就会消融。白雪美丽如珠,但那光洁在早晨太阳初升时就会消尽。那膏油因为能够放光,所以会被燃尽。兰花由于出众的芳香,所以会被采撷而凋零。智慧的人懂得这个道理,随和任达而不炫耀。这首诗几乎就是谢安人生思想的总结。回看他的一生,他正是这样做的。这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又何尝不是高妙的人生至理呢。谢安的个人生活大略如此。《晋书》在评价了他一生的不世功业之后,对他的奢华和无视礼法也发表了看法。虽然当时作者不能认同他,但却也能够理解他。当时人们一直把王导和谢安相提并论,称他们是江左两位“风流宰相”,不过谢安要更“文雅”。到了南齐,王丞相的后代尚书仆射王俭说:“江左风流宰相,唯谢安一人而”。也许在中国古代史上,论起宰相之风流,恐怕也没有人能出其右。谢安是个“风流”到心底的人,他的“风流”,和外物无关
;
(https://www.tbxsvv.cc/html/77/77962/4060056.html)
1秒记住官术网网:www.tbxsw.com.tbxsvv.cc.tbxsvv.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