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有三易,连山、归藏、周易,连山易以艮卦起卦,艮为山,所以称之为连山易,而归藏易以坤卦起卦,地势坤,有归藏,收敛之意所以称之为归藏,这两易现在已经失传了,而周易责是周文王在囚禁羑里的时候拿蓍草根据伏羲先天八卦演化而来,先天八卦测天地万物,卦序是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八坤八,乾坤坎离为正南正北正东正西,后天八卦以乾坎艮震巽离坤兑次序排列,乾居西北,坤住西南,后天八卦测人事。中国的文化源头就是易,易经在中国古代不是随随便便什么人都能看的,不是什么人都能学的,孔子都是一点一点的学,因为那时候知道并且会用易经的都是士大夫及其以上的人才会,有很多的小国灭掉了,那些士大夫有些会去别的国家效力,有的则是隐居山林,易经都掌握在这些人手里,他们轻易不会将易经交给别人,谁掌握易经就会得到国家的重视!所以那时候儒家的鼻祖孔子能想象的到学易经是多么的艰难,五十而知易。并且古人的书不像现代人这样拿过来就能看,看不明白有那么多得查询资料,自己就能学习,很多小说写古人拿了一本秘籍练了就会,扯谈,秘籍秘籍!是用隐喻,密语口口传的,不得真传的人是看不懂的。
隐喻密语在道家的书中会有很多,道家的书大家耳熟能详的《道德经》其实原本应该叫《德道经》因为这本书啊在早一些年出土的,比如汉朝时代陪葬后出土的德经在前,道经在后,而且也不是现在流传的那个版本“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而是“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一部道德经把道家修炼秘诀全都告诉大家了,后来的炼丹术士抱朴子,葛洪,魏伯阳(魏伯阳生于汉桓帝元嘉元年,即151年。至汉恒帝延熹十年(167年),其父魏朗遭党祸被禁锢上虞家中。魏朗之《魏子》可能写作于此时,魏伯阳的儒学功底亦可能于这以后在其父子督导下筑成深厚根基。汉灵帝建宁二年(169年),魏朗因党祸被害致死。时人尊其为“八俊”之一,魏伯阳则成年。汉灵帝熹五年(176年),因党祸牵连家属,魏伯阳在高压下被迫隐遁山林修道,时年二十六岁。在十八岁至二十六岁之间,魏伯阳的生活大致为进修学业,整理父亲遗稿并编辑成《魏子》一书传世,与淳于叔通之交往亦可能在这一时期,因而奠定了后来入山修道之志。宋代人曾云:“云牙子游于长白之山,而遇真人告以铅汞之理龙虎之机焉,遂著书十有八章,言大道也。”游长白山之事无旁证可徵,但魏伯阳修道之初造访名山可能性很大,是否一定为长白山也无关紧要。魏伯阳的著作有《参同契》以及为“补塞遗脱”而作的《五相类》各一卷,此外《抱朴子内篇·遐览》载有《魏伯阳内经》一卷。至于著书之时间,至早也应在修道十余年之后,若定四十岁左右著《参同契》一卷,那么《五相类》当在又五至十年之后。(以五言句为《参同契》、四言句为《五相类》,说详在第三章)至于《魏伯阳内经》一卷,内容已不可考,因而成书时间亦难以推测。以终年七十岁计,魏伯阳去世之年约在魏曹丕黄初二年(公元221年)。
魏伯阳的生平事迹未见于正史。据葛洪的《神仙传》记载,“魏伯阳出身高贵,而性好道术,不肯仕宦,闲居养性,时人莫知其所从来”。五代后蜀时,彭晓在《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一书的序言中说,魏伯阳是东汉会稽上虞人,不知师承谁氏,他“博赡文词,通诸纬候”,曾以其所撰《周易参同契》“密示青州徐从事,徐乃隐名而注之。至后汉孝桓帝时,公复传授与同郡淳于叔通,遂行于世”。)这些在百科中都有,暂且不说,且说魏伯阳所作的《周易参同契》,道家南宗紫阳真人的《悟真篇》两者并称!且“参同契”被称为万古丹经之王。后来的丹经道书几乎都受其影响。外丹家内丹家都称其为祖师。
《清静经》又叫太上老君说长清静经,这本书和(黄庭经)其实分为外景经和内景经,内景经为存神之法为修性,外景经为命功修炼之法,道家讲性命双修,有些小说中说佛家肉身强悍,纯属扯谈,佛家视肉身为臭皮囊,我所知道带肉身飞升的只有西天二十八组,震旦(中国)禅宗初祖达摩祖师,但是其所修炼的方法作者窃以为学习了道家的方法(那个时候不像现在你想学什么,看什么书都行的,规矩森严)道家的不能学佛家的,佛家的不能学道家的,说道这里和他相同的是道家著名的“通微显化真人”张三丰,当年他老人家也偷着学习了佛家的一些功法,达摩祖师学习道家功法有可考:九年面壁这段功夫包括儒家和佛家都没有,单单只有道家才有的!张三丰此人非同一般,他的无根树非常有名,也许大家不知道,作者对于此书攻读有一段时间,还有《打坐歌》《上天梯》等等,都教你怎么样修道,但是没有指导的情况下千万别自己盲修瞎练。
道家著名人物纯阳真人吕洞宾,曾经和正阳祖师钟离权(汉钟离)一起传道,而张三丰得传子火龙真人,火龙真人得传自睡仙陈希夷,陈希夷得传自麻衣道人,麻衣道人传自关伊尹,伊尹传自老子,这一脉被称为隐仙派,道家还有东西南北中等派别,按照不同的划分方式都有很多不一一例举。
道家还有一个南五祖中的陈楠著有“翠虚篇”一书,说陈楠也许不知道,还有一个名字叫陈泥丸。作者当年曾经有过实验,不过没有成功。近代道家最为有名气的几人,有悟元子刘一明,圆顿子陈撄宁,南怀瑾等人。
南怀瑾对于佛学道家儒门都有独到的见解。佛家的修行法门都在佛经上写的清清楚楚,没有秘密留下!
附赠一篇黄庭外景经:
上部经第一
老君闲居作七言,解说身形及诸神,上有黄庭下关元,后有幽阙前命门,呼吸庐间入丹田,玉池清水灌灵根,审能修之可长存,黄庭中人衣朱衣,关元茂龠阖两靡,幽阙侠之高巍巍,丹田之中精气微,玉池清水上生肥,灵根坚固老不衰,中池有士服赤衣,横下三寸神所居,中外相距重闭之,神庐之中当修治,玄府气管受精府,急固子精以自持,宅中有士常衣绎,子能见之可不病,横立长尺约其上,子能守之或无惹,呼吸庐间以自偿,子保完坚身受庆,方寸之中谨盖藏,精神还归老复壮,心结幽厥流下竞,养子玉树令可壮,至道不烦无旁午,灵台通天临中野,方寸之中间关下,玉房之中神门户,既是公子教我者,明堂四达法海源,真人子丹当吾前,三关之中精气深,子欲不死修昆仑,绎官重楼十二环,琼室之中五色集,赤神之子中池立,下有长城玄谷邑,长生要慎房中急,弃捐**专子精,寸田尺宅可治生,系子长留心安宁,推志游神三奇灵,行间无事心太平,常存玉房神明达,时思太仓不饥渴,役使六丁玉女渴,闭子精门可长活,正室堂前神所舍,洗心自治无败污,历观五脏视节度,六府修治洁如素,虚无自然道之固,物有自然道不烦,垂拱无为身体安,虚无之居在帏间,寂寞郭然口不言,修和独立真人官,恬淡无欲游德园,清净香洁玉女前,修德明达神之门。
中部经第二
作道优游深独居,扶养性命守虚无,恬淡自乐何思虑,羽翼已具正扶疏,长生久视乃飞去,五行参差同根蒂,三五合气其本一,谁与共之斗日月,抱玉怀珠和子室,子能守一万事毕,子自有之持无失,即欲不死入金室,出日大月是吾道,天七地三回相守,升降进退合乃久,玉石落落是吾宝,子自有之何不守,心晓根基养华彩,服天顺地合藏精,七口之五回相合,昆仑之上不迷误,九原之山何亭亭,中有真人可使令,蔽以紫官舟城楼,侠以日月如明珠,万岁昭昭非有期,外本三**自来,内拘三神可长生,魂欲上天魄入渊,还魂返魄道自然,庶几结珠固灵根,玉匙金钥身完坚,载地悬天周乾坤,象以四时赤如舟,前仰后卑列其门,选以还丹与玄泉,象龟引气致灵根,中有真人巾金巾,负甲持符开七门,此非扶叶实是根,昼夜忌之可长存,仙人造士非异有,积精所致和专仁,人皆食谷与五味,独食太和阴阳气,故能不死天相既,试说五脏各有方,心为国主五脏王,受意动静气得行,道自将我神明光,昼日昭昭夜自守,渴可得浆饥自饱,经历六府藏卯酉,通我精华调阴阳,转阳之阴藏于九,常能行之耳不老,肝之为气修而长,罗列五脏主三光,上合三焦下玉浆,我神魂魄在中央,**流泉去鼻香,立于玄膺含明堂,雷电霹雳往相闻,右酉左卯是吾室。
下部经第三
伏于志门侯天道,近在子身还自守,清静无为神留止,精神上下开分理,精候天道长生草,七窍已通不知老,还坐天门侯阴阳,下于喉咙神明通,过华盖下清且凉,大清灵渊见吾形,期成还年可长生,还过华池动肾精,立于明堂望丹田,将使诸神开命门,通利天道存灵根,阴阳列布若流星,肝气周还终无端,肺之为气三焦起,上座天门侯故道,津液醴泉通六府,随鼻上下开两耳,窥视天地存童子,调和精华治发齿,颜色光泽不复白,下于喉咙何落落,诸神皆会相求索,下大绛宫紫华色,隐藏华盖观通庐,专守心神转相呼,观我神明辟诸邪,脾神还归依大家,致于胃管通虚无,藏养灵根不复枯,闭塞命门如玉都,寿传万岁年有余,脾中之神主中官,朝会五脏列三光,上合天门合明堂,通利六府调五行,金木水火土为王,通利止脉汗为浆,修护七窍去不祥,二神相待化玉英,上禀天气命益长,日月列布张阴阳,五脏之主肾最精,伏于太阴成吾形,出入二窍合黄庭,呼吸虚无见吾形,强我筋骨血脉盛,恍惚不见过青灵,坐于庐下几小童,内息思存神明光,出于天门大无闲,恬淡无欲养华茎,服食玄气可遂生,还返七门饮太渊,通我悬膺过青灵,坐于膺间见小童,问于仙迂与奇方,服食芝草紫华英,头戴白素足丹田,沐浴华池生灵根,三府相得开命门,五味皆至善气还,披发行之可长存,大道荡荡心勿烦,吾言毕矣勿妄传。
;
(https://www.tbxsvv.cc/html/77/77902/4054526.html)
1秒记住官术网网:www.tbxsw.com.tbxsvv.cc.tbxsvv.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