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九十七章战略分歧
能否在大陆战场上增兵,牧浩洋与戚凯威不断存在分歧。
作为陆军大将与陆军参谋长,戚凯威坚持在大陆战场上增兵,以完全打败俄罗斯为最终目的,牧浩洋却觉得没有必要过于重视俄罗斯,大陆战场的要任务是确保本土安全,能否完全击败俄罗斯并不重要。
在战略层面上,两人的分歧愈加严峻。
戚凯威不断坚持,只有在击败俄罗斯之后,才能在南方用兵,比如进攻澳大利亚,不然本土安全得不到保证。他还提出了另外一个理由,即击败俄罗斯是联合欧洲国家、扩大阵营的必要条件。
牧浩洋不但不这么看,还认为击败俄罗斯只会使南方战场上的形势变得愈加恶劣,不利于在主战场上扭转局面。当然,在牧浩洋眼中,大陆战场并非主战场,即能够为最终胜利做出决定性贡献的战场。
按照这套理论,牧浩洋提出了一个观点,即利用俄罗斯牵制美国的兵力,使美国不得不在三条战线上作战,从而没有办法在主战场上投入足够的兵力动战略进攻,使主战场保持战略均衡。
不断以来,牧浩洋的观点都占了上风。
也正是如此,牧浩洋的战略规划才得到了高层支持,并且基本上按照他的意愿来部署兵力、安排作战行动。
只是,到了二零五三年,戚凯威的观点也得到了重视。
当时,戚凯威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即要实现牧浩洋的战略计划,就得在大陆战场上增兵,对俄罗斯形成致命要挟,从而迫使美国出兵俄罗斯。为此,就得向远东地区派遣更多的部队,打通到西伯利亚的地面交通线,然后向乌拉尔山进军,对俄罗斯的欧洲地区形成要挟。
按照戚凯威的理论,只需队到达乌拉尔山,俄罗斯就会向美国求援。
因为美以联军在中东战场上没有掌握主动权,俄军在伊朗战场上也举步维艰,所以只需俄罗斯最核心的欧洲地区遭到要挟,美国将别无选择。至少在美以联军取得中东战争胜利之前,美国不会抛下俄罗斯。
由此产生的结果就是,美军将三线作战,使本已捉襟见肘的陆军兵力变得愈加紧张。
只是,牧浩洋并不认为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在他看来,就算陆军能够打到乌拉尔山,也很难进入俄罗斯的欧洲地区,也就不可能迫使美国出兵俄罗斯。
原因很简单,队不见得能够顺利翻过乌拉尔山。
对此,牧浩洋提出了一个连戚凯威都无法反驳的理由,即推进到乌拉尔山之后,陆军的后勤补给线将变得非常漫长,而俄罗斯西伯利亚铁路的运力又严峻不足,前线部队不可能获得足够的补给。
现实上,这个问题在战前就考虑到了。
如果把俄军故意破坏、以及占领区内的干扰因素考虑进去,西伯利亚铁路的运力最多只能支持四个集团军作战,把后勤保障力量算进去,投入俄罗斯战场上的总兵力不可能过五十万。问题是,如果要想完全击败俄罗斯,至少得投入一百五十万地面部队,因而需要为其余一百万地面部队开辟新的补给路线。
战前,牧浩洋与戚凯威都把希望放在了大型电动运输机上。
虽然也有人提出了别的处理办法,比如控制印度洋之后,打通前往黑海的航线,用海运处理问题,但是这些办法都存在局限性,而且会大幅度增加海军的作战负担,与实际情况严峻不符。
别的不说,海军就没有能力进入地中海。
此外,像土耳其这类亲美的中立国,暂时不会投靠中国。
现实上,也正是为了对俄作战,牧浩洋才高度重视大型电动运输机,并且给予了该项目最高优先权。
问题是,战争才打了两个多月,大型电动运输机的保有量非常有限。
到二零五三年一月初,大型电动运输机的总交付量只有五百四十架,除掉战损与非战斗丧失,保有量在四百八十架左右。大陆战争迸后,空军已把百分之八十的大型电动运输机调派过来,只在中东战场保留了大约一百架。即便如此,也最多只能支持两个集团军在西伯利亚作战。
按照戚凯威的设想,如果进军乌拉尔山,而且以攻占俄罗斯欧洲地区为目的,至少需要动用十六个集团军,因而需要大约一千六百架大型电动运输机。如此一来,最快也要到二零五三年底,才有足够的大型电动运输机。这还有一个前提,即在二零五三年,大型电动运输机的丧失率维持不变。
明显,这是不大可能的事情。
要知道,仅在中东战场上,大型电动运输机的战损率就在上升,而且随着伊朗战场上局势生变化,需求量也会增
据此,牧浩洋提出,在大陆战场上,最好采取较为稳妥的进攻战略。
按照他的提议,陆军应该放慢进攻节拍,先在西伯利亚战场上消灭俄军有生力量,等到二零五四年,才考虑进军乌拉尔山。
明显,戚凯威不会支持牧浩洋的提议。
他不断坚持,应该在半年之内结束亚洲方向上的大规模战斗,即在二零五三年六月底把战线推进到乌拉尔山附近,争取在二零五三年的冬季到来之前翻越乌拉尔山,不然就得拖到二零五四年春季。
一月六日夜间,两人为此事在元面前争得不可开交。
此时,黄瀚林较为倾向于戚凯威,认为大陆战场间接关系到本土安全,有必要加快进攻度。
所幸的是,在牧浩洋竭力澄清情况之后,黄瀚林的态度有所转变。
这也仅仅是有所转变,并不表示黄瀚林不再支持戚凯威。
为此,牧浩洋提出,应该加强在南方战场上的投入,争取在年内动战略反击,而且地点就在西太平洋上。
也就是说,在二零五三年攻打马里亚纳群岛。
毫无疑问,戚凯威坚定反对这么做,但是却引起了黄瀚林的重视。
这个时候,牧浩洋的政治觉悟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因为黄瀚林之所有动心,主要就是政治因素。
打了两个多月,中国依然在战略上处于被动,给了黄瀚林很大的压力。
虽然通过战争宣传、增加物资供给量等手段,国内民众的情绪与国内社会环境都比较稳定,但是一直存在一个问题,即中国处于战略防御态势,掌握主动权的是美国,而且在今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内,都难以看到反败为胜的希望。即便这是必要的、也是客观的,可是在政治上却存在很多问题。
比如,如何让更多的人相信,胜利最终属于中国?
明显,仅仅在防御上击败敌人,根本不可能取得胜利,只有反击、而且是决定性的反击才能带来胜利。
从某种意义上讲,黄瀚林支持戚凯威在大陆战场上大打出手,就是想尽快获得一次决定性的胜利。
牧浩洋非常了解黄瀚林,也就趁机提出了在西太平洋上动战略反击。
对黄瀚林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诱惑,因为太平洋才是主战场,中国要想完全击败美国,就得在太平洋上取胜,也就得先在西太平洋上动战略反击,为接下来的战略进攻奠定基础。
问题是,在西太平洋上动反击,必然会削弱大陆战场上的兵力投入。
更重要的是,海军依然没有掌握战略主动权,没有牢固的制海权,也就得在反击中大量动用战略空运力量。
戚凯威坚定反对,也主要就是这个原因。
要知道,大型电动运输机的产量就那么多,如果把重点放在西太平洋上,大陆战场上就得不到足够的支持。
能够说,在这个时候,牧浩洋与戚凯威的矛盾已经展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
在黄瀚林表态后,牧浩洋与戚凯威只能相互妥协,并且粗略订下了一个战略方案。海军将在三月底之前,联合陆战队攻打马里亚纳群岛,前提是海军必须在此之前夺取西太平洋的制海权。如果不具备这个前提,就得在三月的最后一天,向大陆战场增派四个集团军,协助陆军在六月底之前打通远东到西伯利亚的铁路线,争取在九月底,也就是俄罗斯的冬天到来之前把战线推进到乌拉尔山附近。
为此,牧浩洋得在一月底之前拿出海军的作战计划。
明显,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任务,因为在他原先制订的战略计划中,攻打马里亚纳群岛应该在开战一年之后。准确的说,应该在其他战线的情况基本稳定下来之后,再在西太平洋上动战略反击。
可惜的是,即便三个月后,其他战线上的局面也不会稳定下来。
由此产生的结果就是,牧浩洋必须调整整体战争计划,把这个极为艰巨的战役行动提前半年展开。
回到总参谋部,牧浩洋不得不放弃前往特遣舰队的想法。
一月七日凌晨,牧浩洋给指挥特遣舰队的龚继飞少将了一封电报,让他尽量在岸基航空兵的掩护下活动,尽可能的避免与美军舰队交战。如果有必要,能够退回孟加拉湾,以免遭到美军突然打击。
问题是,退缩就能避开潜在的要挟吗?
第九十七章战略分歧
第九十七章战略分歧
百度搜索阅读最新最全的小说 http://www.3dllc.com/
(https://www.tbxsvv.cc/html/7/7617/2999996.html)
1秒记住官术网网:www.tbxsw.com.tbxsvv.cc.tbxsvv.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