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 > 历史军事 > 燃烧的海洋 > 第五十四章 最后冲刺

?    --

    第五十四章最后冲刺

    年底,共同开采东海中性海域油气资源的谈判工作正式开始。

    虽然在外界看来,这是中日关系缓和的标志**件,但是当时双方都没有对谈判抱任何希望。

    谈判开始后,麻烦就来了。

    日本先提出异议,即按照中方提出的要求,以自然属态分配开采区域对日本不利,即日本的开采区域主要集中在冲绳海沟与东海大陆架边缘部分,而海上油气田主要集中在大陆架上,因此可供开采的资源非常有限。中国也随后提出异议,如果按照日方要求,平享中性海域的油气资源,因为油田的自然属性,即自然沉积倾向于大陆架边缘,所以日本开采油气资源的效率高得多。

    说到底,双方都知道谈判不会有任何结果。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谈判的最大贡献就是减少了资源勘探与渔业捕捞引的纠纷。

    谈判没有进展,双方的备战工作却丝毫没有减慢。

    二零三四年初艘“昆明”级驱逐舰与四艘“威海”级护卫舰率先下水,半年后,第三批“台湾”级巡洋舰的前四艘也顺利下水,紧接着四艘“渭河”级攻击核潜艇完成了厂房建造工作。

    当时,最引人瞩目的不是海军的大型舰艇,而是J-30开始规模量产。

    二零三四年四月初,在延迟了大概十天后,J-30完成工程试飞。按照规划,在正式量产之前,还要进行规模量产,生产二十架初期量产型,交付空军进行验收试飞,然后才进入量产阶段。

    只是,规模量产,已经表明J-30解决了工程阶段的所有问题。

    空军的验收试飞,主要检验J-30的战术指标,以及系统整合性能。说得直接一点,验收试飞的主要工作是整合战斗机与武器系统,比如进行各种弹药的投射测试,对火控等电子系统进行检测。

    因为不属于工程项目,所以J-30在完成工程试飞后就已定型。

    即便在验收试飞中现了问题,也不会进行大幅度改动,只会针对问题进行修改,战斗机的基本性能不会出现变化。

    也就是说,成飞能在这个时候为量产做准备。

    这一点,也在验收试飞中体现了出来,即交付的是规模量产型,二十架J-30在完成验收试飞后,最多只进行相应改进,然后就将交付给空军,作为第一批正式装备型在空军中服役。

    当然,此时的J-30是一种典型的制空战斗机。

    用成飞总工的话来说,J-30在设计的时候,没有一公斤的重量为对地打击服务,所有都针对制空任务。

    对中国空军来说,这不是什么大问题。

    在J-30服役前,J-20的各种型号的总装备量已经过七百二十架,此外还有一千五百余架J-22。J-20后期的几种型号,均以对地打击为主,而J-22在设计的时候就是一种多用途战斗机。只要J-30夺取了战场制空权,J-20与J-22就能完成所有对地打击任务,没有必要用J-30执行打击任务。

    在J-30实现规模量产之后,J-32也在六月底完成工程试飞,开始规模量产。

    因为在机体结构上存在很大的差别,即J-32要在航母上起降,结构强度高于J-30,设计标准并不一样,所以成飞专门为J-32准备了一条生产线,J-32的量产工作不会对J-30产生影响。

    事实上,J-32的进度差不多延迟了一个月,为此成飞支付了一笔违约金。

    J-32的规模量产数量只有十二架,其中两架进行地面系统测试,十架由海军进行上舰测试。

    这也是J-32与J-30验收试飞的最大区别。

    做为舰载战斗机,J-32必须先完成上舰测试,即证明能在航母上部署、以及正常执行作战任务,才会进行武器系统测试。如果连航母都上不去,或者上去后无法使用,也就没有存在价值了。

    当然,这没有什么好担心的。

    J-32的上舰测试不但完全达到了海军的要求,还有意外惊喜。

    为了搭载ZY-1舰载预警机与J-15B重型战斗机,“长江”级与“昆仑山”级航母的机库净高都为七点二米,而J-32采用了无尾气动布局,既没有水平尾翼,也没有垂直尾翼,最大高度不到三米。如此一来,机库就能采用双层布局,即在原本只能放置一架战斗机的地方安放两架战斗机。

    只是,需要对机库做一些改进,比如增添双层机位的相关设备。

    毫无疑问,增加载机数量,绝对能让海军喜出望外。

    在与J-25M混搭,所有ZY-1都留在机库内的情况下,“长江”级的机库容量至少能提高百分之四十,“昆仑山”级则能提高百分之六十。这就意味着,在不增加飞行甲板系留战斗机数量的情况下,“长江”级能额外搭载十二架J-32,而“昆仑山”级则能额外搭载三十架J-32。

    这个变化,能把航母的航空作战效率提高很大一截。

    保守估计,“长江”级的航空作战效率至少能与“飞龙”级持平,而“昆仑山”级则能越“飞龙”级百分之八十。

    单艘航母的航空作战效率提高,等于舰队总体作战能力提高。

    说得直接一点,在以制海为主的作战任务中艘“昆仑山”级的航空作战效率相当于八艘“飞龙”级。

    毫无疑问,对即将爆的战争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变数。

    为此,J-32在八月初完成上舰测试后,牧浩洋就赶往成飞,让成飞把J-32的量产工作放在要位置上。

    即便牧浩洋不这么做,腾耀辉也会出面。

    相对而言,在日本空军没有获得第五代战斗机的情况下,空军对J-30的需求性并不紧迫,反而是海军更需要J-32。

    到这个时候,海军的造舰行动已经全面展开。

    九月初,除了第三批后四艘“昆仑山”级巡洋舰进入舾装阶段之外艘“昆明”级驱逐舰与八艘“威海”级护卫舰也开始舾装,随后又有四艘“威海”级护卫舰下水,而另外四艘“渭河”级攻击核潜艇也进入了最后组装阶段。

    毫无疑问,中国的舰艇建造能力远远过日本。

    到这个时候,增建的四艘“飞龙”级航母只完成了百分之六十的船台工作量,而其他大型战舰中,只有四艘巡洋舰与八艘驱逐舰下水,大部分仍然处于船台建造阶段,这些战舰能在二零三六年服役绝对是个奇迹。

    当然,这也不能全怪日本造船厂。

    导致日本战舰施工进度缓慢的众多原因中,外界因素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拿“比睿”级巡洋舰来说,其主要电子设备半数以上来自美国,包括最为核心的综合雷达系统。在美国企业供货度缓慢的情况下,战舰的建造进度自然快不起来。当时日本海军增建的几种大型战舰中,驱逐舰的进度相对较快,主要就是“臻名”级与“白根”级的大部分关键设备都已实现国产。

    正是如此,日本海军增建的潜艇也没能按进度施工。

    要知道,“春潮”级使用的型核动力装置中,最核心的部件来自美国与加拿大,而美国已经根据“华盛顿条约”中的规定,在对日核查工作完全结束之前,禁止向日本出售任何涉核设备。

    所有的迹象都表明,日本的造舰计划以二零三六年为准。

    当时,最引人瞩目的,还是三菱与富士重工新船台的开工典礼。

    与李明阳的判断完全一致,这四座新船台建成之后,承担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建造大型核动力航母。只是,即便日本当局以战时标准制订建造计划,第四批“飞龙”级航母也不可能在二零三八年底之前服役。

    当时,还生了一件事情。

    在新船台落成之后,二部收到了一份情报,即日本很有可能开建一种全新的航母,性能比“飞龙”级有大幅度提高。随后一些西方新闻媒体也做了报道,宣称日本的新一代大型航母采用了新式舰体。

    根据这些情报与消息,海军认为日本的新一代航母与C3类似。

    由此引了一场争议,即有没有必要建造第三批“昆仑山”级?如果现在停止,改建更先进的C3型航母,至少能节约半年时间。

    只是,二部很快就搞清楚,日本的新型航母,实际上是“飞龙”级的改进型。

    准确的说,是针对“飞龙”级存在的问题,以及计划在二零三六年完成试飞的第五代舰载战斗机做了适当改进。

    这下,海军才没有做出取消第三批“昆仑山”级航母的决定。

    “飞龙”级再改,也是“飞龙”级,不可能改变由基础设计代来的性能制约,而且第三批“昆仑山”级也做了适当改进。比如把机库净高增加到七点六米,确保能以混搭的方式在同一机位上各停放一架J-22M与J-30。

    按照牧浩洋的判断,改进后的“昆仑山”级仍然比改进后的“飞龙”级强大。

    既然有足够明显的优势,就没有理由拆除已经完成了百分之三十五船台施工工程的四艘航母。此外,大连造船厂、江南造船厂都在扩充建造能力,各自兴建的一座大型船台都能在二零三五年底投产,青岛造船厂与广州造船厂也各自兴建了一座十五万吨级船台,预计也能在二零三五年底投产。到时候,在第三批“昆仑山”级下水后,至少有八座船台能够同时建造C3级航母。

    最重要的是,C3级航母的设计工作还没完成。

    随着双方的战争准备加,到二零三四年第四季度,中日全面战争进入倒计时阶段。

    --如果不是某章的最后一页--

    --如果是某章的最后一页--。。

    百度搜索阅读最新最全的小说  http://www.3dllc.com/

(https://www.tbxsvv.cc/html/7/7617/2999663.html)


1秒记住官术网网:www.tbxsw.com.tbxsvv.cc.tbxsvv.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