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 > 科幻灵异 > 魂断大明 > 394章:燕王②

??    朱棣显然对迎上去的朱氏三兄弟一点都不感冒,死命拉着朱高熙的手,口中依依呀呀的说些不着边际的话,看得一旁的萧琴心中好笑:“就这水平还能装疯,若是放在二十一世纪恐怕连三岁小孩都骗不到,比起二十一世纪路边要饭的只怕差的不是一心半点了,真不知道那建文帝和朝廷的一干文臣武将是干什么吃的!”

    朱棣嚎啕大哭了一阵,嘴里不住的狂喊:“奸贼害我,奸贼害我!”朱棣一边哭骂,一边拉着朱高熙的手,不住的装疯卖傻,似乎生怕别人不知道他疯了一样。

    萧琴自朱棣出来的那一刻,目光便没有离开过这个未来的帝王,原先见他满脸狼狈不堪,还真以为他发疯了,这会儿见他分明是有意为之,心中顿时释然,心思:“要装疯也不用这样吧?“

    萧琴冷笑了声,道:“这个时代人的看来还真好骗,这么两下就给骗了,想到二十一世纪露宿街头的要饭的,心中又是一阵冷笑。

    “父王,站在后面的朱高炽忽然满脸泪痕的跪行上前,一把抱住朱棣的腰身,激动地哽咽道:“父王,儿臣回来了。“

    朱棣浑身一抖,呆滞的目光忽然射出了两道利光,在朱高炽朱高燧的脸上一扫而过。过了半晌,他方才恢复了装疯卖傻的姿态,依依呀呀的喊个不停。”

    见朱棣如此,一侧的朱高燧倒是心急如焚。思忖片刻,他一咬牙,径直从众人身后挤了过来,转身走到跪在殿门外的几个武将身边一阵窃窃私语。那几个武将身子一愣,随即满脸疑惑的望着朱高燧,神情颇有些犹豫。

    朱高燧两道厉光在几人脸上一扫而过,几人身子一颤,慌忙从地上爬了起来,其中一名武将望了一眼朱棣,随即冲着身后的两名武将做个手势,那两名武将一阵犹豫,忽然飞奔而上,架起朱棣高大的身子瞬间消失在大门内。

    众人显然没想到朱高燧会这么做,纷纷扭过脸朝朱高燧望来,朱高熙厉声道:“三弟,你这是干什么?“

    朱高燧无动于衷,皱着眉头好一会儿才开口道:“父王好歹也是先皇的四子,如今被朝廷的一帮奸臣给逼疯了,我们这些做儿臣的难道在此眼睁睁的看着父王丢人现眼么?“说完,泪水从眼眶中滚滚涌出。朱高炽叹了声,一时沉默不语。

    燕王府外的众人见没什么好看的,跟着叹息了两声纷纷转身离去,片刻功夫,走得干干净净。这时站在后面一眼不发的道衍忽然走山前来,微微冲着朱高炽行了一礼,朗声道:“殿下一路奔波劳累,还是早点回府休息,且不可因燕王病情儿累坏了身子!“

    朱高炽知道衍是燕王心腹,不敢怠慢,也躬身行了一礼,低声道:“军师所言甚是,一切就以军师所言!“说着朝萧琴望了望道:”三弟,你且随我进府!“

    萧琴点了点头,冲着道衍和郑和微微一笑,正欲转身进去,忽然一个人影一闪走了过来,挡在萧琴的面前,萧琴吃了一惊,腰间的飞鸿剑出入本能“哐当”一声被他拔了出来,那人身法极为灵活,一个纵跃,便躲开了,老远抱拳道:“萧英雄果然好武功!”萧琴听他口音极为熟悉,定睛望去,但见那人不是别人,正是朱棣的二子朱高熙。

    此刻他来到萧琴旁,满脸感激道:“这次若非萧英雄一路鼎力相助,我大哥和三弟又岂能能安返北平呢,军师和郑将军一直在父王面前对萧英雄推许备至,父王特地安排我为萧英雄接风洗尘宴会,好借此这机会,让大家看清楚萧英雄,以后大家就是自己人了。”

    萧琴被他一口一个萧英雄叫得浑身不舒服,待他说完会,抱拳道:“二殿下客气了,在下乃是一介江湖草莽,难得大哥和二哥不嫌弃和我义结金兰,两位哥哥有难,做弟弟的又岂能袖手旁观呢?”

    在场的众人均是燕王府的重臣,平日里目中无人贯了,若非萧琴跟在朱高炽身后,只怕连大门都不让进,这会儿听他说和朱高炽朱高燧称兄道弟,一时人人既惊讶又羡慕。

    朱高熙还待说话,朱高燧这时也不知从那里窜了过来,一把拉着萧琴的手道:“二哥,以后三弟若有得罪的地方,还请你多多关照!”

    朱高熙脸上一丝不悦一闪而过,勉强挤出了一丝笑意,道:“三弟说哪里话,不说萧英雄是你二人的结义兄弟,就是他护送你二人平安返回北平这份功劳,我也不敢得罪他啊!”说着哈哈一笑。

    萧琴心中暗叹,你口中说得好听,谁知道你以后会怎样,你这种既不忠于当今圣上,又不忠于自己父王的无耻之徒,谁知道你以后会干些什么?“①心中虽这般想,但脸上神色丝毫没变,冲着朱高熙善意的一笑,便跟着朱高燧朝那北平府走去。

    这燕王府虽不及南京华丽,但威严之中透露的一种王者之气,让萧琴看得心头一震。燕王府自燕王就藩后,仍然保留了元朝的旧宫,并保留了一套中央机构。北平和南京一样,设六部、都察院、通政司、五军都督府、翰林院、国子监等机构,官员的级别也和南京相同。只不过北平所在府为北平府,(后来燕王靖难成功后,迁都北京,改为顺天府)南京所在府为应天府,合称二京府。当年朱棣从凤阳回到南京,受命就藩北平。他的府邸就是元朝的旧宫,其规制如同天子。其它诸王都是如此。为了这件事,朱元璋还曾特地告谕诸王,要他们不要与燕王攀比,因燕王府邸是元朝旧宫,不需要新建,他们新建的府邸则都要按规定办事。按照规定,藩王的府邸“亚天子一等”,但因朱元璋对朱棣的厚爱,北平府同样设置了六部。只不过北平六部比起南京的六部.虽然六部名称相同,都称吏户礼兵刑工,但是北平的尚书官品和职权都不和帝都南京的尚书们在同一个档次.当年朱元璋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废丞相,罢中书省,设“四辅官”后来设置了文华殿大学士,自此后,南京城的六部尚书可以进入内阁,担当首辅.因此南京六部是帝国的统治中心,而北平的相当于地方,只服务于藩王所在地。朱棣靖难成功后,迁都北京后,同样在南京设置了一套六部,只不过多是闲职。

    萧琴跟着朱高燧沿着朱红大门朝燕王府走了去,守在府院门口的几名护卫从未见过萧琴,见他朝府邸走来,急忙奔出持刀吼道:“大胆,这燕王府岂可是闲杂人等随便进入!”——

    注①:朱高熙被囚禁在京城的时候,徐祖辉便告诉朱允炆,在他这三个外甥中,朱高煦最为勇猛过人也最为无赖,他不但不会忠于陛下,也不会忠于他的父亲。后来应验!

    内阁是在永乐时期建立的。

    永乐虽有洪武一样独揽大权的野心和实力,但一次又一次的远征让他不能真正意义上地总揽政事(想象一下从京师到漠北运送文书的荒谬),于是一个帮助皇帝的“助手”机构——内阁就应运而生。

    内阁在最初的时候只是秘书性质的机构,但很快到宣德时期权力开始上升(三杨辅政),虽有正统末年的反复,到成化、弘治之际,内阁在已经成为足以对抗皇权的文官政府代表。正德荒嬉好战不亚于隋炀,却因为有杨廷和等阁老撑着未成大乱,经过嘉靖、隆庆的发展,万历早期应该是内阁权力极盛的时期,张居正改革让内阁成为政府运转的中枢,他的实际上已经接近于现代首相的地位。

    1402年,刚从自己的侄子手里夺过皇位的明成祖,为了巩固权力,做出两个重大决定,一是把首都迁到自己的势力范围北京,二,成立内阁,这样,一个国事咨询机构正式建立了。

    过去,宰相拥有决策权、议政权和行政权,明成祖成立内阁以后,把原来宰相拥有的决策权牢牢把持在自己手中,议政权分给内阁,行政权分给六部。地方上分三司,分管司法、军事、行政,直接对六部负责。

    在明成祖掌控之下,内阁与六部各司其职,国家最高行政命令从紫禁城发出,通过全国1936处驿站,全长143700公里的驿道,层层下发到帝国每一个角落。

    后来,明宣宗时期形成了更为完善的政务流程:全国大大小小的奏章,甚至老百姓给皇帝提出的建议,都由通政使司汇总,司礼监呈报皇帝过目,再交到内阁,内阁负责草拟处理意见,再由司礼监把意见呈报皇上批准,最后由六科校对下发。

    内阁大臣的建议是写在一张纸上,贴在奏章上面,这叫做“票拟”。而皇帝用红字做批示,称为“批红”。按照规定,皇帝仅仅批写几本,大多数的“批红”由司礼监的太监按照皇帝的意思代笔。以往,太监读书识字是被严令禁止的。明宣宗不仅改了这个规矩,而且在他的鼓励下,宫里还成立了专门的太监学堂。后人猜测:明宣宗这一做法,其目的就是让太监牵制内阁的权力。久而久之,一种奇怪的政治格局出现了。

    我们发现明朝内廷、外廷的机构完全对称。外有内阁,内有司礼监,外有三法司,内有东厂、锦衣卫,外廷有派往地方的总督、巡抚,而内廷派往地方的也有镇守太监、守备太监等等。这样,内廷、外廷相互制约,才能确保皇帝的决策地位。但是,这也造成了内外两大政治势力的争权夺利。

    紫禁城东部的这片建筑在明代叫做文渊阁。明朝的内阁就设在这里。在明朝万历年间,内阁首辅张居正让这个紫禁城里最不起眼的房子成为声名显赫的所在。在文渊阁办公的内阁成为实际上的政务决策者。表面上,例行的政务流程似乎并没有改变,但决策权却出现了转移。张居正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首先,当时的万历皇帝还是个孩子,张居正身为皇帝的老师,很容易影响皇帝的决策。

    再者,万历的“批红”是在司礼监冯保指导下完成,而冯保跟张居正关系密切。

    张居正把自己的意见授意他人,写成奏章,再由自己“票拟”赞同。幼年皇帝的批红自然毫无问题。就这样,大臣的“奏章”,阁臣的“票拟”,皇帝的“批红”,由张居正一手操控,达到空前一致。他的新政也就毫无障碍地顺利推进。自明初以来,明朝的政务中心就在紫禁城这几个地方转换,权力的交替,左右着明朝的国运。宫闱重重之中、争权夺权的阴谋时有发生。

    通过几代皇帝的努力,明朝曾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政务体系,它在权力平衡方面堪称完善。

(https://www.tbxsvv.cc/html/69/69001/3597972.html)


1秒记住官术网网:www.tbxsw.com.tbxsvv.cc.tbxsvv.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