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 > 都市言情 > 百感小集 > 91 培养学生的发现与发明

??发现是一种发觉,它是客观上早已存在的事物,只是人们没有意识到,而发明是客观上并不存在而且人们没有意识到的事物。两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发现是发明的基础,发明是发现的升华,由发现到发明,是一次质的飞跃,是人们的主观意识、客观条件、学识才能等诸多因素综合的结果。

    联系教学,发现可以说是我们的素质教育(基本技能),发明是创新精神(再造能力)。之所以用发现与发明两个概念是一针见血地指出来素质教育和创新精神的聚焦点。我们抓住了这两个聚焦点教学,也就可以说完成了素质教育与创新精神的任务(当然,素质教育范畴较大,此处侧重指智育中的素质能力)。

    根据江总书记主席对教育工作的指示,要动员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以提高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为重点,振兴教育事业,实施科技兴国战略,为实现党的“十五大”确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而奋斗。

    我们的教育的职责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充分地认识到这一点。在体现素质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两个聚焦点发现与发明上狠下功夫。

    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发现与发明呢?

    现阶段只是尝试着前进,企盼着总结出一条成功的经验。

    发现和发明的思想教育,即心理机制的启蒙和统帅作用。

    《心理学》中说:“一个人有认识某种事物的需要,这种倾向性占据优势的地位,就能引起人的积极的相应的智力活动和意志努力”,这段论述强调了心理即思想在人的行动中所起的启蒙和统帅作用。我们据此要教育学生充分认识到发现与发明的意义,对它们感兴趣,产生想发现和发明的意愿,使他们热衷于这两项工作从而提高自己。

    发现的实践培养,即基本技能的形成。

    前面我们已说明了发现是我们现阶段教学中强调的与知识并存的能力。“掌握知识,也必须要有较好的能力。不具备一定的观察力、思考力,就不能深透地理解知识。”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一个人只掌握一些固定的现成的知识,就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客观需要。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培养能力更为重要。如果在教学中忽视基本能力的培养,必然给人才的培养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能力的培养是个大问题,方法也多种多样。我认为最关键的只有两种,启发式和操作训练。现阶段是启发式一点儿也不新鲜,因为它有漫长的历史过程。启发式教学在我国古代就有。启发式是教师把学生看成认识活动的主体,从学生实际出发积极地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从而发展变化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培养人才的有效方法。可见,不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是绝对的错误,而想让学生真正地获得知识和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不管采用什么方法教学,毕竟离不开启发式,可以说是启发式教学的翻版。魏书生老师四条教学经验第一条就是启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素质。启发式的核心有四点:一是设疑,即“问题式”,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有疑则能探索不止,无疑则停滞不前,试看大发明家瓦特从提出水开了为什么壶盖被掀动的疑问开始终生探索,结果有许多发明。教师要设好疑,就能很好地启发学生分析、判断等思维活动使他们有所发现。第二个是“提示”即指导式。提示是在学生无从下手或没有思路的情境下进行。它是一点儿星火,起燎原作用。火种必不可少,这提示是指导学生就着这点儿启蒙进行独立的思考,得出结论即发现。第三个是诱导式,像孟子一样,设下大小圈套,循序渐进地把对方引入既定目标。第四个是跳跃式,教师就既定目标某一个关键的引发点启发,省去许多循序渐进的程序,直接得到结论,这一点事实上存在,只是人们没有把它列入“日程”上来。

    操作训练就是实践,这是搞发现培养能力最有效的方法。《教育学》中说:“学生掌握知识的完整过程由具体到抽象,即由感知到理解,再由抽象到具体,即由理解到实践运用的过程。”“技能是在实践中顺利完成某种任务的活动方式”,“技能是经过专门的培养并经过反复的练习才能得到的。”即使是启发式也离不开实践,更主要的是让学生自己在实践中通过亲自操作培养和强化他们的各种技能。实践也是多种多样的,此处仅举两种。一种是教师不能一言堂,不能把事物的来龙去脉(原理)和盘托出,要设下埋伏(这就是文学中的“悬念”),让学生顺藤摸瓜,给他们留下思维空间,自己得到结果。《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宝黛为什么初会时似曾相识?教师让学生看原著找出答案。第二种是做题。每道题的知识面(宽度)、知识点(深度)都不是单一的,这更能培养和强化学生的能力。一般地说,题干本身就是一种提示,教师要好好地引导学生审题干。有时题干给已知条件的,这属于正统的提示,有的题干提出要求,这是一种间接的提示,是规范着学生探索答案的方向和目标。在题干的指示和要求下,学生用已掌握的知识进行分析与判断,最后得出答案。这种实践操作的频率越高,效果就越好。因为“经过这样的掌握知识到应用知识,再由应用知识到掌握知识的无数次的反复,学生认识世界的本领在不断地向深广领域发展着。”

    上述是如何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而言,下面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明能力。

    创新是当今的时髦课题。创新教育,被称为“中国二十一世纪教育改革的主旋律”。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价值取向的教育,只有创新教育才能揭示人的本质。中国创造性人才十分缺乏。解放后的教育是培养了知识型发展到培养智能型,而如今是培养创造型人才,这是我们的当务之急,也是我们的教育的质的飞跃。

    怎样培养创造型人才即发明呢?

    其一,设置创新的情境

    这是制造一种氛围,让学生在这浓厚的氛围里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下意识或有意识地去发明创造。这种氛围,就是教师根据内容运用高明的手段,激发学生的情趣,即对所讲的人、事、物、景、情、理产生一种兴趣,情绪紧紧地被吸引着,教师引导诱发他们的思维沿着内容的发展趋向活动。教师巧设名目,让学生在留下的思维空间里积极活动。《项琏》的结尾戛然而止,教师有声有色地讲述这个故事,用魅力去诱导学生大胆地假设续写一个结尾不是很好的创新吗?

    其二,传授创新的方法

    怎样创新,学生们对此方法未必通晓。教师必须加以指导。主要是利用已掌握的相关知识结合具体内容大胆地假设。推导方法有:联想、想象、类比、对比、比较,可用归纳、阐发等一系列逻辑手段,结合形象思维,思维成熟后,通过各种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反映出来。二○○○年七月全国高考和上海试题的作文题虽属材料作文,但多个角度,甚至有前瞻性,需要学生开拓视野,大胆想象,独具慧眼,写出美文,教师可用此传方法。

    其三,做好创新的示范

    尽管把情境设了,方法教了,学生也未必做好。教师可以做好师范演习,通过直观的边操作边讲解,学生可以领悟到创新的内涵和方法。

    其四,做好知识的迁移

    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它是学习者运用已有认知结构在在新课题进行分析、概括的基础上实现的。它实质上是一种揭示新旧课题共同本质的过程。在教知识时,要同化生发原知识点和教材,利用原理去解决实践中同类甚至与之相关的异类问题,做到举一反三,这里存在着创新的问题。因为迁移出来的知识解决实践中的问题面要宽,点要深。这种由浅入深、由小到大之中就有新的产生,这无异是培养了一种发明的能力。这种发明,不属于开放式的,有一定的局限性。

    其五,发展个性

    前面说过,中国现阶段需要创造型教育,现实需要大量的创造性人才。传统的思维方式根深蒂固,往往注重共性忽视个性,注重求同忽视求异,重逻辑轻直觉,重演绎少归纳,重循序渐进少滲透跳跃,这些都不利于创新。当然,不是说求共性等是错误的,它们也得求但不能过分,更不能因为求它们而掩盖了个性。实际上只求同而不求异,就是对个性的扼杀。个性往往有创新,因为它不是人云亦云雷同化,而是有独特的发明。我们不能把学生束缚成一个模式,否则何以寄希望于他们身上?文学欣赏《深夜,那盏灯》,答案说那盏灯是光明前程的象征,有的学生认为是姐姐的象征,他的理由很有说服力(“我”从绝望中鼓起生活的勇气都是姐姐言传身教的结果),对这种见解大加赞赏,鼓励创新(发明)。

    其六,多加鼓励

    不管学生们有多少创新成果,甚至他们的创新成果是荒谬的,教师也不能讽刺嘲笑而应加以鼓励和指明,假如学生独自得出的结论是错误的,那是一次失败。但失败是成功之母。只要他有创新精神,教师就要多加鼓励并给以“斧正”和扶植,让学生得到安慰,他就会不断地走下去,直到成功的到来。

    其七,利用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法是最新的,也是最先进的教学方法。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促进学生的发明能力。在此,着重说明的是让学生直接参与多媒体教学的设计,我们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用与之相配合的多媒体手段时,可以让学生制作,具体的例子比如《林黛玉进贾府》一文,可以利用绘画画出贾府的环境和人物,利用电视剧《红楼梦》中的插曲《枉凝眉》等教学,这些可以由学生来操作和演唱,从中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即发明能力。

    其八,以发现引出发明

    发现与发明密不可分。人们总会在应付实际问题的同时,积累了经验,发现多了,层次高了,就会探索出新东西,得出了新结论,找到了新方法,这自然而然地升华到了发明。

    总之,发现与发明是教学中的两个最重要内容,尤其是发明,这是创新教育的核心。现在,国家一再倡导提高素质这个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创新是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中产生的高层次,它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是二十一世纪发展的必然趋势。做为一个教育工作者,绝对不容忽视这一点,谁不重视这一点,不实践这一点,他将成为新时代的罪人。

    (2001年1月)

    ;

(https://www.tbxsvv.cc/html/67/67198/3506814.html)


1秒记住官术网网:www.tbxsw.com.tbxsvv.cc.tbxsvv.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