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十一章节死亦可幽默
金圣叹生性洒脱,诙谐幽默,他的名字也颇有些韵味。
清人所写《金圣叹传》有写他:
绝意仕进,更名人瑞,字圣叹,除朋从谈笑外,惟兀坐贯华堂中,读书著述为务。或问“圣叹”二字何义?先生曰:“《论语》有两‘喟然叹曰’,在颜渊为叹圣,在与点为圣叹。予其为点之流亚欤!”所评《离骚》、《南华》、《史记》、杜诗、《西厢》、《水浒》,以次序定为“六才子书”,俱别出手眼。尤喜讲《易》,“乾”、“坤”两卦,多至十万馀言。
“《论语》”三句:两“喟然叹曰”,一见于《论语?子罕》,颜渊感叹孔子伟大,育人有方,是“叹圣”;一见于《论语?先进》,孔子赞叹诸弟子独曾点志向与自己一致,是“圣叹”。
金圣叹一生评点过不少古人名著,曾以《离骚》、《庄子》、《史记》、杜甫的诗歌、《水浒》和《西厢》合称为天下“六才子书”。并对《水浒》、《西厢》两书进行批改,很有独到见解。后又把《三国演义》称为“天下第一才子书”。
他讥讽冬烘秀才目《西厢》为淫书,而推《西厢》为“天地妙文”。
一方面他接受佛教的虚无思想,视人生若梦幻,所谓“天地梦境”,“众生梦魂”;
另一方面他又求真务实,孜孜于述作,以为“生死迅疾,人命无常,富贵难求,从吾所好,则不著书其又何以为活也”。
金圣叹文学批评的精彩之处在于对作品的艺术分析。他的诗文评说较平常,如强分律诗为二解,套用八股文起承转合之法说诗,颇为后人所诟病。但他评《水浒》、《西厢》二书时的艺术见解则独出手眼,将小说戏曲评点推进到新的高度。
他自谓评书“直取其文心”,“略其形迹,伸其神理”,实即旨在探索创作规律,在这方面确实颇有创见。他把人物性格的塑造放到首位,指出《水浒传》令人看不厌“无非为他把一百八个人性格都写出来”。
而塑造性格成功的关键是捕捉住人物的独特的个性,“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
他判定《水浒传》后50回系罗贯中“横添狗尾”,故尽行砍去,自称得“贯华堂古本”无续作,又伪造施耐庵序于前。遂成今传的70回本。又断言《西厢记》第五本非出王实甫之手,也是“恶札”,故截去而以《惊梦》收尾。
金圣叹还节评《国语》、《国策》、《左传》等书。其评点注重思想内容的阐发,往往借题发挥,议论政事,其社会观、人生观灼然可见。
他阐明了小说、戏剧等叙事文学创作不同于诗歌、散文写作的若干规律,强调小说要“因文生事”,而又非任意杜撰,要遵循生活的逻辑;同时又提出了以塑造人物性格为中心的观点和方法。
生既潇洒,死亦幽默。
大师金圣叹文笔幽默言语幽默,幽默了一辈子,连临终要事也还是幽默——金圣叹因冒犯皇帝,受“抗粮哭庙”案牵连而被朝廷处以极刑。
大师身陷囹圄将被斩首时叫来狱卒说“有要事相告”。狱卒以为大师会透露出传世宝物的秘密或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拿来笔墨伺候大师。但没想到大师的“临终要事”竟然还是幽默。金圣叹指着狱卒给的饭菜说:“花生米与豆干同嚼,大有核桃之滋味。得此一技传矣,死而无憾也!”
行刑日,凄凉肃穆,方圆不大的一块阴森森空地,四周闪着刀光剑影,显得阴森恐怖。胸藏秀气,笔走龙蛇,蔑视朝廷的一代文学批评家金圣叹,披枷戴锁,岿然立于囚车之上。刑场上,刽子手手执寒光闪闪的鬼头刀,令人毛骨悚然,不寒而栗。
刑场上,刚达天命之年的金圣叹,泰然自若,临刑不惧,昂然地向监斩索酒酣然畅饮,边酌边说:
“割头,痛事也;饮酒,快事也;割头而先饮酒,痛快痛快!”
眼看行刑时刻将至,金圣叹的两个儿子梨儿、莲子(小名)望着即将永诀的慈父,更加悲切,泪如泉涌。金圣叹虽心中难过,可他从容不迫,文思更加敏捷,为了安慰儿子,他泰然自若地说:“哭有何用,来,我出个对联你来对。”
于是吟出了上联:
莲子心中苦
儿子跪在地上哭得气咽喉干、肝胆欲裂,哪有心思对对联。
他稍思索说:“起来吧,别哭了,我替你对下联。”
接着念出了下联:
梨儿腹内酸
旁听者无不为之动容,黯然神伤。上联的“莲”与“怜”同音,意思是他看到儿子悲切恸哭之状深感可怜;下联的“梨”与“离”同音,意即自己即将离别儿子,心中感到酸楚难忍。
这副生死诀别对,出神入化,字字珠玑,一语双关,对仗严谨,可谓出神入化,撼人心魄。
金圣叹极爱对对子,又喜欢拜佛,几年前,他刚刚批点完《水浒传》、《西厢记》,一时无事可做。
一天夜里,已批书成癖的他,躺在床上辗转反侧,到了半夜乃毫无睡意,便披衣秉烛,信步行至报国去见寺里方丈,想对佛经予以批点。
鹤发童颜、长须飘飘的老方丈得知其来意后,慢条斯理地说:“想批佛经也可以,我有一个条件在先,我出一联,如你能对出,即取出佛经让你批点,否则请恕老僧不给脸面。”
当时正值半夜子时,忽听外面“笃笃”几声梆子声,老方丈灵机一动,脱口说出了上联。
半夜二更半
可金圣叹冥思苦想,绞尽脑汁,就是对不出下联来,只得抱憾而归,一直郁记在心。
三年后,金因“哭庙”案被判斩杀。刑场上,其心爱的儿子痛不欲生,呼天抢地、泪流满面地赶到刑场,与慈父诀别。他看见儿子哭得泪人似的,劝慰道:“别哭了,告诉我今天是什么日子?”
儿子哽咽着说:“八月十五日,中秋。”
听到“中秋”二字,金圣叹突然仰天大笑,高兴地说:“有了!有了!……中秋八月中。”
并要儿子马上去报国寺告诉老方丈,他对出了下联。
可是,一代文坛巨子,再也不能为佛经批点了。
那年雪早,行刑前下起雪来,悲伤的雪花或是为金圣叹而落。
只听他最后高声吟了一首诗:“天悲悼我地亦忧,万里河山带白头。明日太阳来吊唁,家家户户泪长流。”
伴着这惊天地、泣鬼神的千古绝唱,寒光闪过,一代才华横溢的饱学之士、不畏权贵的文坛巨星过早地陨落了。
只留下他字字珠玑情真意切的对联和诗,让后人每每读罢,都悠然神思,涌起深深的怀念之情。
传说中刀起头落,从金圣叹耳朵里还滚出两个纸团,刽子手疑惑地打开一看:一个是“好”字,另一个是“疼”字。
不过值得补充一笔的是,在哭庙惨案中冤杀金圣叹的两位昏官,后来得了报应,没有好下场。
朱国治后来去了云南,以刻剥军粮,将士积忿,"乃脔而食之,骸骨无一存者"。任维初也因为犯了别的案子,被判杀头,行刑地点正好和金圣叹相同,是南京的三山街。
因为喜欢读史,言羽发现,有很多人的死法都极幽默有趣。
特别是中国古代,战争极多,战场有很多幽默搞笑之事,很多人的死法也很奇特。
比如牛皋,程咬金,都是超级福将真英雄,两人性格和战斗路数都很像,就连死也都是活活笑死的,死得很开心很有福。
也有些人,蠢笨呆瓜,懦弱狗熊,却也死得十分搞笑。
比如“曹爽不听贤人言,身死族灭无人哀”:
公元239年,魏明帝曹睿临死前,招大将军曹爽和司马懿进前,令二人同为顾命大臣,辅助八岁的幼子曹芳。曹爽当政后,却忌司马懿及其二子,不久就以明升暗降手法,转司马懿为太傅,而自己大权独揽。司马懿韬晦忍让,装病卖傻,以麻痹曹爽。十年后,趁曹爽与皇帝一同出首都谒陵之际,司马懿突然发动政变,将首都洛阳城门紧闭,大军部署四周,然后令曹爽兄弟马上拥帝回城,听候处理。
曹爽一听此信,如五雷轰顶,惶遽不知所以。大司农桓范得知此事,火速骗出城门,急趋曹爽营中,献计道:赶紧带皇帝到许昌去,然后号召四方将领,共同来讨伐叛逆。曹爽兄弟听了,面面相觑,一言不发。桓范又大声道:此去许昌不过一两天路程。到了那儿,以皇帝命令号令四方,谁敢不从。赶快去啊!曹爽兄弟楞楞地仍然没有反应。磨蹭一夜,曹爽终于决定投降,道:罢了!罢了!让司马懿那老头去折腾吧,回去我就做个富家翁舒舒服服过一生吧。于是垂头丧气地带着皇帝回去。孰料司马老头连富家翁也不给他做,没多久就以谋反罪名处死了他并夷灭三族。
世间居然有如此无能之大将军,实在是太幽默。想当年曹操千里奔驰,就为了能将皇帝掌握在自己手中,挟天子以令诸侯,卒能统一北方,打下魏家基业。曹爽已有皇帝在手,如桓范所云,以皇帝之名号令天下,谁敢不从!况且当时司马懿威望虽高,却不足以篡党夺权。皇帝号令一出,必然四方响应,曹家天下真不轻易被颠覆。
而世上竟有如此蠢货,闻变而呆若木鸡,最后乖乖送上头颅。既然后来如此怯弱,当初又何苦先按人头皮?人说狗急跳墙,他竟一跳不跳,真正连狗也不如也!司马懿碰到这种对手,真正夜里做梦也要笑了。最可怜的是那桓范,皇帝不急太监急,最后也惨遭灭族下场。
类似的还有“赵桓不听老将言,国破身虏悔何及”:
公元1126年,赵桓临危登位,当上皇帝,是为宋钦宗。不久,金兵就大举南下,直攻京城汴梁。所幸汴梁城墙高坚,城中人气尚旺,金人一时间攻不下。
不久,各处勤王大军纷纷来到,其中尤以种师道多年治兵,名高天下,时人称为“老种”。金军听到他来,气焰也大为收敛。赵桓听说种师道来了,也十分振奋,连忙请他入宫,请教对付金人方略。
种师道说:金兵孤军深入,难以持久。我们只要利用和议,拖延时间。等他们粮草用光退军之时,从后掩袭,必然大胜。
赵桓刚刚登位,既怕打仗,又怕失面子,虽然认为种师道讲的有理,却又听从另一将军的夜袭敌营之计,希图侥幸取胜,结果夜袭大败。
偷袭大败其实无防,但赵桓忽然害怕,连种师道的计谋也不用了,匆匆和金人订立了城下之盟。
盟约既定,金人退军,种师道又献计道:金人占了便宜,又没死伤人马,必然看轻中国,以后侵略不断。不如趁他们撤军渡黄河到一半时,发兵猛击,大挫他们一下,使他们从此不敢南犯。赵桓听了,认为有损大国形象,不从。结果金人果然没过几月,又兵分两路,大举南侵。山西、河北相继陷落。宋兵一败再败,士气低落到了极点。
种师道见金人来势汹汹,中原已无抗击兵力,汴梁又地处平原,无险可守,急忙上书,请赵桓赶紧避往长安,保持国家法统,积蓄力量,再与金人战斗。
“不行,不行!这不成了投降主义、逃跑主义了么!”在一批自以为最爱国的大臣的起哄下,赵桓又不听从。结果被金人打破京城,掳了两个皇帝北去,给堂堂大汉人留下了亘古未有的奇耻大辱。赵桓此时才后悔道:这都是不听种师道的话,才有如此下场啊!!!
而金庸的《射雕英雄传》和《神雕侠侣》,就写的是这一段“靖康之痛”,实为汉人千古之痛也。惜乎赵桓,青春登位,力除六贼,方图大兴敝宋,天下举目以望,而突遇金人入侵。当此之时,若能破除重文轻武习气,听从老将的话,金人岂敢欺我汉人如无物焉!岂有后来山河残破之痛焉!即使最后,若能及时避往长安,又岂有后来被掳往并惨死于五国城之辱焉!诚如《宋史》所言:“享国日浅,而受祸至深,考其所自,真可悼也夫!真可悼也夫!”
而最神奇的,却是名将周亚夫之死:
周亚夫是西汉开国功臣绛侯周勃的儿子。汉文帝后二年,袭父爵为绛侯。开始,周亚夫做河内郡守,限于自己的条件,完全没有做王侯、当丞相的野心。但当时有个叫许负的老太太,以善于看面相著名。有次,周亚夫请她到自己的官府中,为自己看相。许负对他说:“您的命相比较尊贵,三年之后可以封侯,再过八年,就可以做丞相了,地位显贵了。但您再过九年,就会因饥饿而死的。”
周亚夫听了根本不信,他说:“我绝对不可能被封侯的,因为我的哥哥已经继承了父亲的侯爵,即使他死了也会让侄子继承,轮不到我。说我饿死也不可能,因为既然我尊贵了,又怎么会饿死呢?”
许负说她只是根据面相得出的结论,她还指着周亚夫的嘴角说:“您的嘴边缘有条竖直的纹到了嘴角,这是种饿死的面相。”周亚夫听了,惊讶不已,却并不相信。
事情也有凑巧的时候,过了三年,周亚夫的哥哥周胜之因杀人罪被剥夺了侯爵之位。文帝念周勃对汉朝建国立下战功,所以不愿意就此剥夺了周家的爵位,于是下令推选周勃儿子中最好的来继承爵位。大家一致推举了周亚夫,所以周亚夫就继承了父亲的爵位。
后来他果然升了中尉、左骑将军和太尉,还平定了七国之乱。他在军事上有三大贡献,一是改变了以车骑为主的战术,提出,短兵、利刃、鲜护的方略,使之更利于迎战匈奴骑兵。二是,声东击西,布疑兵于山西、河北,主力却出宁夏、甘肃,使匈奴首尾不能相顾,一战将其击溃。为后来汉武帝彻底扫除侵边的匈奴,奠定了基础。三是,以少胜多平定七王之乱。当时七国之军有五十万,汉朝廷仅有军十万,周亚夫力排众议,派三千奇兵袭敌粮道,尽夺其粮草。七国不战自败,连军回封地的能力也没有了。七国之乱遂平。
而且周亚夫后来因性格原因,与帝交恶,最终果然绝食而亡,活活饿死,不得不说古时的相术实在是十分神奇。
(https://www.tbxsvv.cc/html/66/66956/3488821.html)
1秒记住官术网网:www.tbxsw.com.tbxsvv.cc.tbxsvv.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