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 > 都市言情 > 英雄无敌魔法门之众星传说 > 第十八章 节 生当有乐趣

??

    第十八章节生当有乐趣

    言羽认为,虽然胡适提出的“脂砚斋即曹雪芹”之说不妥,但总体来说,胡适还是一个真心做学问的人,而且还相当有情趣。

    胡适一生获有35个荣誉博士学位。在美国、加拿大、英国、香港等地,拿到如法学、文学、哲学、人文学等博士学位。

    言羽觉得这人好生有趣,不知他一生要这么多博士学位,争这么多浮名来做什么。

    然而后来研究发现,新文化运动中胡适提出的文学改良的八事,还是颇有些道理的,这八事是:

    须言之有物

    不模仿古人

    需讲求文法

    不作无病之###

    不用典

    不避俗字

    不讲对仗

    务去滥调套语

    。。。

    胡适还明确提出了“多研究问题,少谈些主义”。

    而研究问题,首先要有科学的方法。

    胡适研究问题的方法,主要受到赫胥黎和杜威的影响。“赫胥黎教我怎样怀疑,教我不信任一切没有充分证据的东西。杜威先生教我怎样思想,教我处处顾到当前的问题,教我把一切学说理想到思想的结果。这两个人使我明了科学方法的性质与功用”。

    赫胥黎说“拿出证据来”,胡适说凡事都要问个“为什么”。胡适把杜威的“思维五步”,改作三步:一是先研究了问题的种种方面的种种事实,看看究竟病在何处;二是根据于一生的经验学问,提出种种解决的办法,提出种种医病的丹方;三是用一生的经验学问,加上想象的能力,推想每一种假定的解决法应该可以有什么样的效果,更推想这种效果是否真能解决眼前这个困难问题。推想的结果,拣定一种假定的(最满意的)解决,作为我的主张。胡适认为,“凡是有价值的主张,都是先经过这三步工夫来的”。

    运用以上的科学方法,胡适先生做了大量的考证工作。对古史、对《红楼梦》的考证,都是用真切的实例给青少年展示,如何运用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以及“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科学方法,来做学问、做人。

    他自序的《介绍我自己的思想》一文,汇集了十年来自己思想发展的主要成就,从思想的方法,人生观,中西文化观,对中国文学的贡献,做学问的方法论几个方面入手,为研究思想提供一条清晰的路径;

    而且阐明了只要掌握正确的治学方法,就可以不被人牵着鼻子走,就可以成为一个有独立见解而不受他人蛊惑的人。

    胡适的很多书中,都引了中国传统的一些古诗词,言羽十分喜欢。

    比如引了《灵乌赋》:

    范仲淹生性耿直,看到朝政过失都要理直气壮的批评,连上四章论斥吕夷简,被吕夷简蛊惑君主贬为饶州知州,后又几乎病死岭南。范仲淹妻子李氏病死在饶州,他自己也得了重病。在附近做县令的梅尧臣,就写了一首《啄木》诗和一首《灵乌赋》给他,劝范仲淹学报喜之鸟,不要像乌鸦那样报凶讯而“招唾骂于里闾”,让他从此拴紧舌头,不要多事。

    范仲淹立即回写了同题《灵乌赋》给梅尧臣,斩钉截铁的表示,“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同为世人所千古传颂。

    《灵乌赋》里很多诗句言羽极喜欢:

    “凤岂以讥而不灵?

    麟岂以伤而不仁?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胡不学太仓之鼠兮,

    何必仁为,丰食而肥?

    仓苟竭兮,吾将安归!

    又不学荒城之狐兮,

    何必义为,深穴而威?

    城苟圯兮,吾将畴依!

    。。。”

    上了初三,说到以后高中分班和读大学的事,大家就会讨论各自想读什么样的大学。

    言羽第一想读的学校,便是北大,其次是清华。

    因为在他看来,北京大学是新文化运动的发祥地,也是白话文运动的中心,鲁迅、周作人、沈从文、郁达夫、梁实秋、林语堂等现代文学大师都曾在北大任教,胡适也曾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北大文学院院长。

    百年北大为中国造就了大量蜚声文坛的诗人、作家,不仅有现代文学大师茅盾、朱自清,还有“新月诗派”主将徐志摩等。

    同时,北京大学自蔡元培校长开始就强调美育,北大学子中还出现了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大写意花鸟画家李苦禅等大师大家。

    围城中有一句话言羽极喜欢:“真理都是赤裸裸的”。作者钱钟书,读的则是清华外文系;

    历史学家吴晗也是清华的;

    而提出新诗三美的闻一多,同样出于清华大学,他的新诗三美是指:建筑美,绘画美,音乐美。

    还有数学家华罗庚、中国两弹元勋邓稼先,以及李政道,还有著名的“三钱”: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中国力学之父钱伟长、中国原子弹之父钱三强等。

    所以除了北大,言羽也很想去清华。

    。。。

    那时候,因为疯狂读书,近乎痴迷,言羽对很多自己喜欢的作家都有研究。

    比如言羽很长一段时间都极喜欢鲁迅,就会猜想,鲁迅的笔名会有什么意义。

    言羽自己揣摩,可能鲁迅的‘鲁’,一方面应与邹鲁文化有关。

    邹鲁文化发源地位于山东省邹城市,它是东夷文化和邾娄文化的延续和发展,融会了周文化、殷文化和东夷文化,博大而精深,邹鲁也是儒学的发源地,以鲁产孔子、孟子而著称于世。

    《庄子?天下篇》载:“其在于诗、书、礼、乐者,邹鲁之士,缙绅先生多能明之”。

    司马迁也曾对齐地与邹鲁的风气作过比较,说:“邹鲁滨洙泗,犹有周公遗风,俗好儒,备于礼”(《史记?货殖列传》)。邹鲁“俗好儒,备于礼”是很有名的。

    王献唐先生在《炎黄氏族文化考》中说:“儒之一词,即原于邾娄之娄”,而最早的鲁文化也是由“邾娄文化”里发展出来的。“鲁为娄转,因娄得名”。

    北周文学家庾信在《哀江南赋》中,有“于时朝野欢娱,池台钟鼓,里为华盖,门成邹鲁”之名言。

    唐代开元盛世时的张说,在其《奉和唐玄宗〈经鲁祭孔而叹之〉》一诗中,有“孔圣家邹鲁,儒风蔼典坟”之佳句。

    唐代另一大诗人孟浩然,在其《书怀贻京同好》中,有“维先至邹鲁,家世重儒风”之妙笔。

    值得一提的是,全部儒家中人,宋明以降被政府确认为“圣人”的只有五人,即圣孔子、复圣颜渊、宗圣曾子、述圣子思、亚圣孟子,而这五位圣人全出自邹鲁地区。可见,邹鲁地区在培养儒学方面是非同寻常的。

    而许慎《说文解字》在《大部》中解释了“夷,东方之人”之后,又在《羊部》中指出:“唯东夷从大。大,人也。夷俗仁,仁者寿,有君子、不死之国。”

    所以小时候言羽认为,孔子大力倡导的“仁”,或许是一种修心养性的法门,应能超凡入圣,长生不死。

    而历史学家也考证了邹鲁文明的发展历程:

    东夷土著古国——野店遗址,六七千年前

    东夷文明——黄帝生寿丘、少昊陵、伏羲女娲

    神农部族——或说炎帝即为神农氏。

    (《帝王世纪》中说:“神农氏作,是为炎帝”;

    《汉书2古今人表》及《易?系辞》疏将炎帝与神农氏合称呼为“炎帝神农氏”。)

    炎帝、蚩尤——蚩尤与炎帝同为神农氏后裔,蚩尤活动在邾地西侧。

    黄帝战败炎帝、蚩尤——蚩尤黄帝战,迁南西为三苗民族。

    邾娄文明——以蛛蛛为图腾的部落。

    邾国形成——邾国先人曾以蜘蛛为图腾,后以蛛为国名。为书写方便起见,改从邑朱声之邾字。

    鲁从西迁——鲁为周初从西方迁徙来监视东夷诸国的新国。

    邹鲁文明发展——为什么称“邹鲁”一是邾娄文明在前,二是邹为儒学复兴地。

    邾国三迁——邾国反击鲁国侵略中,不仅百姓受苦,还有亡国的危险,遂有“三迁”之举。

    为楚所灭——《汉书?地理志》:“故邾国,曹姓,二十九世为楚所灭”。

    之后邹鲁文明继续发展,传承千年。

    另一方面,言羽认为,鲁迅的‘鲁’,可能也有自嘲天资鲁钝有关,这一点从鲁迅后来很多名言都能看出:

    “哪里有什么天才,我只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了写作上而已。”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宝贵的苍蝇也终究不过是苍蝇。”

    “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做会朽的腐草。”

    而且现实生活中,也同样有这样命名之人。比如中山大学校长邹鲁(1885—1954年),幼名澄生,因“天资鲁钝”,自改名为鲁。他感到科举制度及教学方式误国误民,遂起办新学之念,回埔联络张龙云等人创办了乐群中学,并亲自执教。

    言羽猜测,鲁迅笔名,亦有此意。而鲁迅的‘迅’字,除了迅速之义,可能也和鲁迅小时刻“早”求学的故事有关。

    关于这一笔名的含义,鲁迅先生的好友许寿裳在其《亡友鲁迅印象记》一文中说鲁迅曾对此作过解释,也印证阐述了一些蕴含的深意:

    “(一)母亲姓鲁,(二)周鲁是同姓之国,(三)取愚鲁而迅速之意”。

    其实,在此含义之外,“鲁迅”这一笔名还另有“深意”。先看“鲁”,鲁确是其母亲的姓,鲁迅16岁丧父,与其母相依为命,母子感情笃深,以鲁为姓,寄托着对仁厚而善良的母亲鲁瑞的爱;另外在古代,周鲁是同姓之国。我们知道,在原始氏族时期,人类第一个“社会组织形式”即为“血缘家族”(马克思语),同一血亲的几个家族构成一个部落。氏和姓是同其他部落和家族交际时使用的,氏和姓是同义关系,氏这里表示部落,进入文明社会后,氏名为国名所取代。而同一部落中的几个家族,为标明所由出生的血缘关系都有自己的标记,这就是姓。这种血缘关系最初是从女性来确定,因而一些出现较早的姓,如姬、姜、姒、嬴等,大都从女,这正是母系氏族的遗制。我国氏姓的第一次重大变革,当在武王立国前后,这时由于部落的瓦解,社会的基本单位以家庭为主,作为血缘关系的两大标志——氏和姓,自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一些必要的调整。《史记—五帝本纪》集解引郑玄曰:“姓者,所以统系百世使不别也;氏者,所以别子孙之所出。”就是这次调整的结果,即姓已经成为表示家族的族号,而氏则用来表示家族的分支。姬姓为我国最古老的“姓”之一。周王族为姬姓,战国以后传说,黄帝亦姓“姬”,据《帝王世纪》载:“黄帝长于姬水,固以为姓。”周人的祖先后稷据《元和姓篡》载是黄帝之曾孙帝喾的儿子,姓姬。姬姓部落迁至周,建立周国,文王时以国为氏,周武王时克商纣,建立周朝,至前256年,为秦所灭,周王族沦为平民,遂以“周”为氏。而“鲁”亦出自姬姓,以国为氏。据《姓谱》和《元和姓篡》所载,西周初年周公旦之子伯禽受封于鲁,当姓姬,与天子同姓,氏鲁。至鲁顷公时,灭于楚,迁至下邑,子孙遂以国名“鲁”为氏。顾炎武《日知录》云:“自战国以下之人,以氏为姓,五帝以来之姓亡矣。”而周鲁本为同姓之国亦鲜为人知!

    再看“迅”字,除愚鲁而迅速之意外,还有“深意”。据《尔雅-释兽》云:“牝狼,其子?,绝有力,迅。”即激,从犬言兽性,从水言水性。在文字学上,即孳乳而激烈的意思。现将“鲁”和“迅”和起来看,“鲁”取自母姓,“迅”古意为狼子,那么“鲁迅”由此可以理解为牝狼的一个有大力的儿子。这里就有一个问题,为什么要把自己比喻成一个牝狼的儿子呢?这个问题侯外庐先生在其《韧的追求》一书中有过解释,他说:“近代启蒙思想运动有一个逻辑规律,即先修改旧时代天经地义的命题,进而否定旧时代这个天经地义的命题。”以“鲁迅”为笔名正符合了这一逻辑规律,孟子曾讲:

    “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孟子-滕文公下》)

    “鲁迅”以母为姓,以禽兽为名,是在承认旧时代这一天经地义命题的基础上对他的否定,无父无君的人既然是禽兽,那么我就是禽,我就无父无君,无纲常名教,我就“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我就不受旧时代的束缚,我就可以迅猛奋起,顽强地向旧势力、旧思想、旧文化作坚决的攻击。由此看出,“鲁迅”这一笔名反映了鲁迅反封建的思想,以及同旧时代决裂,与之作坚决斗争的决心。

    。。。

    言羽最初极喜欢鲁迅,但是后来读了金庸的武侠小说以后,觉得人生苦短,不该太过苦楚,相反应该有更多乐趣,哪怕孤独,也当作幸福;即便失望,也保持微笑。

    言羽感觉,鲁迅的文字有点儿像金庸笔下莫大的苦琴,刘正风和曲洋在弥留之际仍不忘评点莫大的胡琴:

    曲洋说:“他剑法如此之高,但所奏胡琴一味凄苦,引人下泪,未免也太俗气,脱不了市井的味儿。”刘正风道:“是啊,师兄奏琴往而不复,曲调又尽量往哀伤的路上走,好诗好词讲究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好曲子何尝不是如此?我一听到他的胡琴,就想避而远之。”

    而鲁迅的很多文字,略显苦闷和凝重,经常在沉默中爆发,发出心底最深处的呐喊,让人激昂奋进之时,仍然感觉到生命之苦涩。

    言羽觉得,同学们之所以不喜欢鲁迅的文字,甚至有些同学还很讨厌背鲁迅的课文,可能有一个原因,就是他的文字太过悲伤。

    所以言羽希望,自己以后写的习作,应该让更多人感到开心和幸福。

(https://www.tbxsvv.cc/html/66/66956/3488818.html)


1秒记住官术网网:www.tbxsw.com.tbxsvv.cc.tbxsvv.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