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一章节身土不二缘起
而韩国的“身土不二”观念,也是中国先灵“天人合一”思想的展开。
在韩国,医学家许浚在1610年完成的医学名著《东医宝鉴》第一次从《大乘经》中引用了“身土不二”。
它的意思是:人身和土是不能分离的,人生活在土地上,食用土地上长出的东西,如果适应环境,就会身体健康。
身土不二,最早的出处是《大乘经》。
寂照不二,身土不二,性修不二,真应不二,无非实相。实相无二,亦无不二,是故举体作依作正,作法作报,作自作他,乃至能读所说,能度所度,能信所信,能愿所愿,能持所持,能生所生,能赞所赞。
这几句话很有味道,有点像《金刚般若》的句法。从中我们真正能够体会到宇宙万有原本是平等一相,这当中没有差别,所以才说不二。寂跟照是一桩事情,身土也是一。
《金刚经》跟我们说明,大千世界是怎么来的?佛跟我们讲“一合相”。“合”是组合。先灵派科学家用统一万有理论证明了,所有一切物质基本的物质是相同的,只是排列的方程式不一样。
无论极子、量子、夸克、原子、分子、人物、星球、星系、宇宙,基本的物质都是一种,排列的方程式不一样,就变成不同的原子,再组合成分子,组合成宇宙万物。
其实宇宙万物就是一合相,释迦牟尼佛数千年前就已看得清清楚楚。
一切宇宙万法是平等的,一合相,没有差别,只是排列组合的样子不相同,其实是一个东西。
可惜这些科学家没有读佛经,他们要是读了佛经,对佛经一定佩服得五体投地。
佛在几千年前怎么会把这事情搞得这么清楚、这么明白?现在科学家还在摸索,还摸不清楚,佛在经典上统统讲清楚了。这就说明了真实的智慧,见到事实的真相。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我们看似真有,乃是用“分别心”看,真相是‘当体即空’。
比如看电影,其实底片是一张一张的,并不是一直都有,放映时因为速度太快,我们只看到连续的相,一秒钟开关二十四次,我们肉眼便再无能力去辨别其中的空。
而人的脉络气血和dna,也有此理。
“东西”一词,在中文也有“事物”的意思。
东西东西,东方神奇文明和西方现代科学,东方为先,西方在后,中国最早主张科学看待特异功能的,恰恰就是中国对西方科学最为了解也最知名的科学家之一钱学森。
钱学森也看到了中医、气功、人体特异功能的一些情况,从一些人身上所存在的不可思议的潜力,看到了天地人之间相互感应,其间所存在的必然联系,因此他也提倡“人天说”。
人类每一百万个dna基中,只有十二个真正的基因,而其它的无尽的代码,隐藏着无数的功能秘密。
钱学森认为,所有这些所谓的“气功”、“特异功能”,都不过是人体本来基因代码中就具备的功能,只不过普通人没有找到适合的修行方法将它们激发觉醒而已。
先灵派科学认为,天人合一,身土不二,具体表现在很多方面。
比如生物体的遗传特征,在一定的程度上取决于所在星球上的引力特征。
改变其引力场,就有可能改变星球物种dna分子的结构形状。
先灵派通过灵能修行,发现就象人类视力只能分辨一定频率的电影帧一样,人类其实不只有两条dna链,而且拥有12条dna甚至13条超dna,但是其它的dna链,就如同星空的暗星和暗物质一样,人类肉眼并不可见!
人类在第三维度中不能发现其他10条dna,因为那不是物质或化学性的。那是能量部分即灵性部分,这部分振动频率极高,比物理部分高得多。那在更高的次元才能观察到。dna确实包含着自生命被创造以来的全部人类历史和自我演化的记录!
先灵科学将人体承受精神之灵的肉体,与肉体内蕴藏的精神和意念之灵体,两套完整分离却又阴阳相合的体系完美地回溯和再造出来,真正挖掘和开发了人之灵能暗藏着的强大力量,甚至可以以一人之力,影响大规模群体事件,连形性共振也屈从于其精神和意念的力量。
先灵派的统一万有理论,由微入宏,解释了dna的自我复制功能为什么是唯一的,也从蛋白质分子和dna分子的螺旋状结构中证明,微观粒子、宏观星球,都存在着螺旋式前进的运动规律。
1909年,丹麦植物学家约翰逊用“基因”一词取代了孟德尔的“遗传因子”。从此,基因便被看作是生物性状的决定者,或者说,被看成是生物遗传变异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1926年,美国遗传学家摩尔根发表了著名的《基因论》。他和其他学者用大量的实验证明,基因是组成“染色体”的“遗传单位”。基因在染色体上占有一定的位置和空间,并呈现为直线排列。这样一来,就使孟德尔关于“遗传因子”的假说,体现到具体的遗传物质——基因这一概念上。这个结论,为后来进一步研究基因的结构和功能奠定了最初的理论基础。尽管情况如此,但当时的人们并不知道“基因”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
直到19世纪40年代,当生物科学工作者弄清楚了“核酸”,特别是脱氧核糖核酸(简称dna),乃是一切生物传宗接代的遗传物质时,“基因”这一概念才有了确切的生物学内涵。其间,1951年科学家们在实验室里获得了dna的结晶体;1952年又获得了dna的x射线衍射图谱。在此基础上,于1953年,年仅25岁的美国科学家詹姆斯.沃森与37岁的英国科学家西斯.克里克共同阐明了这个划时代的学术成果——他们从dna(脱氧核糖核酸)的x射线衍射图上解读了它的“双螺旋结构”。
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开创了分子生物学的新时代,它使生物大分子的研究跨入了一个崭新的研究阶段,并使遗传学的研究深入到了分子层次,从而迈出了解开“生命之谜”的重要一步。
应该承认,当时的两项科学成就对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是美国加州大学森格尔教授发现了蛋白质分子的螺旋状结构;二是x射线衍射技术在生物大分子结构研究中得到了实际的应用,从而有了观测分子内部结构的实验手段。正是在这样的科学背景和研究条件下,才促使沃森来到英国剑桥大学与克里克合作,致力于研究dna的结构模式。他们通过对大量x射线衍射实验结果的分析与研究,提出了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这项研究成果发表在1953年4月25日英国的《发现》杂志上。在随后的日子里,科学家们便围绕着dna的结构和作用,陆续地展开了进一步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的重大进展,并于1961年终于成功地破译了“遗传密码”,以雄辩的实验依据证实了dna双螺旋结构这个结论的正确性。沃林、克里克、威尔金斯等三人,因此而共同分享了1962年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
基因(dna)是自然界唯一能够自我复制的生物分子。正是由于dna的这种精细准确的自我复制功能,为生物体将其祖先的生物特性传递给下一代提供了保证。现代生物学研究已经清楚地证明,nda是由大量“核苷酸分子”组成的生物“大分子”。核苷酸分子有四种类型,它们按着不同的顺序排列,构成了含有各种遗传信息的生物基因(dna)。基因是包含着特定遗传信息的脱氧核糖核酸片段。
实验证明,“大肠杆菌”是一个品系繁多的大家族,其中有成千上万种不同的类型。生物学的研究发现,一些品系的大肠杆菌,本身缺少指导合成某些特殊营养物质的基因,因此,它们必须从培养基中直接摄取营养物质才能生活——这样的大肠杆菌,被生物学称之作“营养缺陷型”。例如,大肠杆菌k不能合成苏氨酸(t)和亮氨酸(l);而它的另一个品系则不具备合成生物素(b)和甲硫氨(m)的能力。实验表明,如果把这两种大肠杆菌中的任何一种单独放在缺少t、l、b、m的培养基上都不能生长。但是,当我们把这两种品系的大肠杆菌混合在一起,然后放到缺少tlbm这四种物质的培养基上,却奇迹般地长出了新菌落。这是为什么呢?简单地说:就是因为在大肠杆菌k的dna中,缺少t、l两种基因,而只含有b和m两种另外的基因;同样,在另一个品系大肠杆菌的dna中,虽然不具备b和m基因,但却含有前者所缺少的t、l两种基因。把这两种营养缺陷型的大肠杆菌放在一起,就等于把四种基因放在一起来进行培养。这样一来,前一品系细胞中的dna,就有可能通过细胞膜进入后一品系的细胞中,使两种类型的dna之间进行基因重组,从而形成含有t、l、b、m四种基因的新型大肠杆菌。
但生物学的这一重大发现,仅仅证明dna本身具有双螺旋结构,却并没有指出,形成这种双螺旋结构的物理原因是什么。
而先灵派科学体系,基于中国传统数理科学,深入研究,揭示了以下几个主要问题的答案:
1、蛋白质分子为什么是螺旋状的结构?
2、dna分子为什么是双螺旋式的结构?
3、核苷酸分子为什么只有四种类型?
4、由核苷酸分子所构成的dna分子,能够唯一自我复制生物分子的原因是什么?
(https://www.tbxsvv.cc/html/66/66956/3488750.html)
1秒记住官术网网:www.tbxsw.com.tbxsvv.cc.tbxsvv.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