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 > 玄幻奇幻 > 网文创作技巧 > 小说写作全攻略

??    正文创造角色必须考虑的20个问题

    核心提示:创造角色必须考虑的20个问题最近许多热爱奇幻的网友都开始尝试自己创作奇幻同人作品,希望这篇短文在刻画角色上能有所助益。[燃^文^书库][www].[774][buy].[com]【更多精彩小说请访问】1。角色的父母是谁?角色是否由他们抚养?如果不是的话是因为什么原因?如果不是的话又是由谁抚养的?2。角色有从小时候

    创造角色必须考虑的20个问题

    最近许多热爱奇幻的网友都开始尝试自己创作奇幻同人作品,希望这篇短文在刻画角色上能有所助益。

    1。角色的父母是谁?角色是否由他们抚养?如果不是的话是因为什么原因?如果不是的话又是由谁抚养的?

    2。角色有从小时候就是死党的好友吗?有兄弟姐妹吗?他们现在在哪里?角色和他们还有联系吗?还是已经分开了?

    3。角色的童年是什么样的?平静宁和还是动荡不安深受创伤?

    4。角色有什么钦佩的偶像吗?如果有,是什么样的?

    5。在这个故事开始之前,角色是干什么的?是谁训练了角色学会现在在做的工作?

    6。角色的道德观和宗教信仰是什么样的?为了维护他的信仰,他会做出多大的努力?是谁或什么事情教会了角色接受这种道德观念和信仰?

    7。角色有什么不同寻常的爱好或者体格特征吗?旁人一般对此有何反应?

    8。别的角色对你的角色的态度如何?从你的角色的观点来看,他们为何会有这种反应?

    9。角色能杀人吗?他\/她为什么会做出杀戮的行为?他\/她有什么敌人吗?角色能杀他们吗?

    10。现在角色的人际关系如何?他\/她有什么亲密的朋友吗?或是仇敌吗?如果有的话是谁?原因是什么?

    11。角色在精神心理上有麻烦吗?有什么恐惧症的对象吗?如果有的话是什么?是因为什么原因?

    12。角色平素是怎么对待别人的?他\/她容易相信别人吗?还是特别不容易相信别人?

    13。角色看起来是什么样子?他\/她有什么伤疤或是纹身吗?如果有的话是因为什么原因?

    14。角色的日常生活是什么样的?如果这种规律的生活因为不同的原因被打断了他会有什么不同的反应?

    下面和你的DM一起坐下来考虑下面两个问题:

    15。角色曾经历过这个世界上的什么重大事件吗?他\/她的经历对角色有何影响?

    16。角色有任何声名狼藉或是名声显赫的祖先吗?他\/她做了什么?当人们知道了角色有这样的祖先后他们会有何反应?角色的行为是为了提升这种声誉,降低声誉,还是忽视之?

    最后再考虑一下下面四个问题:

    17。角色的理想或者说人生目标是什么?

    18。他\/她是怎样追寻目标的?故事中描述的冒险经历对完成这种梦想有何作用?

    19。角色有过建立家庭的想法吗?如果有的话,他\/她心目中理想的伴侣是哪种类型的?

    20。角色考虑过他\/她死亡的可能性吗?他\/她有什么未了的心愿吗?

    注:上面这二十个问题,基本上覆盖了角色的各个方面,为创造角色提供了一个大致的框架。之所以需要这么一个框架,目的还是为了使你的角色更加生动可信。大家不妨以一些名人为例试着解答一下这些问题,并把问题的答案和那些名人的性格经历联系起来看看有什么样的前因后果。其实,解答这些问题的过程,就几乎完成了一部小说的大纲了,剩下的就是用合适的语句写出来了。

    正文小说写作的十个常用技巧

    核心提示:(一)“横切悬念,倒叙事件”法おフ馐侵缸髡呶避免平铺直叙,在小说首段就设置提挈全篇、笼罩全文的悬念,故意给读者造成疑团,以激起读者产生兴趣读下去。如1964年7月5日《湖北日报》发表的一篇《一双明亮的眼睛》,就采取这一手法。此文一开头

    (一)“横切悬念,倒叙事件”法お

    这是指作者为避免平铺直叙,在小说首段就设置提挈全篇、笼罩全文的悬念,故意给读者造成疑团,以激起读者产生兴趣读下去。如1964年7月5日《湖北日报》发表的一篇《一双明亮的眼睛》,就采取这一手法。此文一开头是:夜,墨黑,伸手不见五指。我(即文中主角)到一个生产大队去。由于第一次去,路生,加上碰到天,没月亮,没星星,自己又没带手电,真是把人急坏了。就在这时,我碰到一个社员,恰恰住在我要去的大队,就把我引去了。沿途,他一会说:“同志,注意,前头有条沟!”一会,又指点我:“同志,注意左边是口塘!”最后,进了村,又指着一条巷子说:“里面住着咱们队长,他会招呼你的。”可第二天清早,我从队长屋里出来,看到一个强壮的中年人,挑着桶,哼着轻快的曲子,向稻场旁边的堰塘走来。待他走近,我一瞄,哎,多好的一条汉子,眼怎么瞎了?正想着,只见他蛮不在乎地下塘挑水。我大吃一惊,喊:“……是塘,你不要掉到水里了。”他回过头,眨眨眼,好像看到了我:“你不就是我昨夜给你引路的同志吗?”……看到这儿,读者一定禁不住问自己:他是个瞎子吗?为什么能那么利索地引人走夜晚呢?为什么他比有眼睛的人的“眼睛”还明亮呢?这就叫作“切入悬念”,下面就等着作者“倒叙事件”读者也就非读下去不可了。お

    (二)“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法お

    世界艺术大师卓别林有一句名言:“我总是力图以新的方法来创造意想不到的东西。假如我相信观众预料我会在街上走,那我便跳上一辆马车去。”(引自《卓别林伟大的流浪汉》一书),这就告诉我们,创作结构要巧,首先要“出其不意”,这是第一步。但更重要的,是所叙述的情节,必须在情理之中。所谓情理之中,是指这种“出其不意”,与小说中人物性格的发展合拍,合乎客观规律,合乎生活逻辑。它不是荒诞的,不是臆造的。既曲折离奇,又理所当然。如美国作家欧亨利的《麦琪的礼物》,就非常巧妙地作到了这一点。小说是叙述美国圣诞节这一天,一对恩爱夫妇准备互赠礼物,并都想买件使对方意想不到的东西。妻子看到丈夫有个祖传的金表,但没有表链,就剪掉自己最珍爱的金色长女,拿去卖了,并用卖金发的钱去买表链。丈夫呢?看到妻子有一头美丽的金发,但缺少一套适用的名贵梳子,就卖掉自己祖传的、一直伴随在身边的、也是自己格外珍爱的表,用卖表的钱买了一套美丽华贵的梳子。结果两人一碰面,丈夫拿着妻子送的新表链,表没有了;妻子拿着丈夫送的一套新梳子,长长的金发没有了!夫妻俩只好凄然相对而笑。在这里,尽管有对故事主人公与读者的“出其不意”,但统统在情理之中。因为他们夫妻恩爱,超过了对“金发”、“表链”的感情。而“金钱第一”的资本主义世界,对下层的小人物来说,也只能是这样辛辣的结局。

    お

    (三)“淡化情节,形散神聚”法お

    这种创作法,从表面看,没有出其不意的情节,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而且平铺直叙,一直是淡淡的气氛。但是,在这平铺直叙中,带有涌袭心灵的感情;在这淡淡的凄凉中,带有一种说不出的人生韵味,常常是“无情”更有情,无声胜有声。如张洁写的《拾麦穗》,是讲农村的一个小姑娘,家里很穷,每年夏天割麦时,她总是挽个篮子,到打过麦的麦地里拾麦穗。这个时候,一个卖麦芽糖的老汉来了。别的孩子用拾的麦穗与老汉换糖吃,而这个小女孩舍不得。老汉便常常免费敲糖给她吃。别人就笑她,说她嫁给这个老汉算了。她对此并不怎么懂,老汉也觉得没什么,大家也只是开开玩笑,以后也再没提起此事。可她这个小小的姑娘,当老汉没再来卖糖时,却在村头等着,等着……她在等什么呢?仅仅是为了吃老汉的糖吗?不,这里面有说不清的味,有一种淡淡哀恋,一种人与人之间能相互沟通的情绪…这就叫“形散神聚”,是“无结构”的结构,是用一种内在精神编织的“情结”文体。お

    (四)“一箭双雕,一点两面”法お

    作者在写小说中,似导戏的导演,常常让舞台上的角色拿这样或那样的道具。好导演会利用这个“道具”,不只让一个角色,而使许多角色与这个“道具”有关系;不只让一方,而是让矛盾的双方都与这个“道具”打交道。这样,就可以从这个“道具”身上挖掘人物心灵世界,揭露生活本质,完成作者在这发现上的美学思想。当代英国作家斯丹巴斯托的短篇《二十先令的银币》就是如此。我们看到,“20先令的银币”本身就是作者的一个道具。作者就利用这个道具,首先让文中的、有钱的马斯顿太太故意把它放进一套衣服里,然后让她的仆人弗斯戴克太太送这套衣服到洗衣店去洗,但交代了一句,送洗之前,得把衣服口袋掏一掏。弗斯戴克是个穷人,丈夫又瘫痪,急需钱用。这银币该给她带来多少欢乐呵:可以给可怜的丈夫买水果,买烟,加上一瓶酒;还可以去买几件必须添置的衣服……而马斯顿太太,就希望弗斯戴克悄悄地瞒下这枚银币,并把这二十先令花掉,然后她再叫弗斯戴克交上这笔钱。弗斯戴克若交不出,她的目的就达到了,证明穷人穷得卑劣、下*,而她自己才是高尚的。你看,作者利用这个道具,自然而然地“一箭双雕”了。既展现了世界穷人物质的贫穷,还暴露了富人精神上的无耻,并深刻地揭示了这个世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多么残酷!这篇小说的结尾是:弗斯戴克太太经过一番艰苦的思想斗争后,总算没用这个“设下圈套”的钱。当马斯顿太太一过问,她就颤悠悠地交还了……可这“二十先令的银币”却深深地在读者脑海里打下了烙印。お

    (五)“偶然中必然,必然中偶然”法お

    小说作者要学会在生活中发现偶然中隐藏着的必然性,学会在写小说时运用这种偶然中的必然性。它能引发读者寻根盘底地、津津有味地追读下去,而且能揭示生活中不易发现的本质意义。如法国小说《项链》的作者莫泊桑,对此技巧就运用得非常漂亮。故事是这样的:小职员的妻子路瓦裁夫人为了得人欢心,被人艳羡,在准备参加一个上流社会的晚会时,向她的女友借了串项链配戴。当晚,这项链加上她的美貌,确实让她出了风头。不料,乐极生悲,在归途上她竟丢失了项链。为了赔偿这项链,她不得不承受经济上的压力。经过十年艰苦努力,她和丈夫还清了因买项链所欠的债。谁知待她刚还完债,便发现她原来借的项链是假的。真是一夜风头得到的是十年辛酸,片刻虚荣换来的是半生痛苦。这“借项链”“失项链”“赔项链”“还项链债务”“发现项链是假玩意”的一系列情节,节节都隐蔽着“偶然中的必然,必然中的偶然”,读来引人入胜,又发人深省。お

    (六)“银丝串珠,数点一线”法お

    当今现代派小说家面对某些人的精神危机,产生了恐惧感。于是他们常常用荒诞的、超现实的、生活中还没出现的、纯粹主观想象的“抽象”物于以编织描绘以反映他们的世界观。而且在写法上,从表面看,往往是分离的、意识流的、不易理解的。但是,仔细读,会发现,这些小说内部是互为联系,相辅相成,彼此烘托,合成一体的。可称之为“银丝串珠,数点一线”吧。如美国作家亨利斯莱萨写的短篇小说《……以后》。它是反映核战争恐怖,谈世界进行核大战以后的情况。核大战如今没有发生,如何描绘?现代派的作家就用他们打碎当代世界的“碎片”,主观荒诞地串起来叙述。《……以后》共分四段:“博士”、“律师”、“商人”、“酋长”。这博士、律师、商人、酋长之间毫无联系,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但“博士”段讲的是他原来教《记忆学》,训练学生养成完美的记忆,已出版了六本这方面的专著。可核战争后,他失业了,人们再不要记忆了,核战惨状令人不敢回忆!所以,他只好改教“速成课程”“如何忘记”。“律师”段讲的是:过去的杀人犯是要判极刑的,但核战后,人口减少了百分之九十,女人与男人的比例是800∶1。因此,这位男性杀人犯现在的极刑是:与18个女人结婚,使他妻子的总数达到31个。“商人”段讲的是:原来他以为核战后,人死的多,服饰用品销售量会直线下降,但一个优生学教授对他说,由于原子辐射,变种生育一个孩子有两个头,已经接近生育总数的65%,所以,包括帽子的服饰用品会逐渐畅销,供不应求。商人也就放心了。“酋长”段讲的是:几个文明的白种人跑到一个很远的孤零小岛上去躲避原子辐射毒。他们随身带了个仪器一个开着小口的金属物。凡是有原子幅射毒的人,只要一瞄它,它会发出声响。这些白人与岛上的土著酋长见面后,就用这仪器试验:当时,岛上的土人瞄仪器,仪器不声不响;而白人看仪器,仪器狂呼乱叫。白喜,请求留下。可白人进村后,酋长下令把他们杀掉,并与部下吃了他们的肉,结果染上了原子辐射毒,再瞄仪器,仪器便响起来。从此原子辐射毒在哪儿也不能幸免了。这四段无连贯的情节,堪称“笔断意不断”,藕断丝连,以四个不同的荒诞侧面,反映了世界一些阶层在核战争后的心态。现代派作家就是这样把当代与未来采用他们的人生观穿起来了。

    (七)“明线暗线双环连套”法お

    这种小说技巧是运用文中两个一明一暗的线索,平行交*,双环连套,从一个人物引出一个人物,从一个故事引出一个故事,不仅使两个人物、两个故事发生密切的关系,而且不断丰富人物性格,推动主题思想深化,如鲁迅写的小说《药》就是如此。故事的明线是:清末年间,华老栓的儿子小栓得了痨病,人们说此病吃了血馒头就好了,所以老栓等到一天清早衙门杀人,就拿着洋钱去买用囚犯血染的馒头,并匆匆拿回家给小栓吃。此文暗线是:老栓去取血馒头那天清早,被杀的囚犯是者夏瑜,小栓就是吃的他的血馒头,但这剂“药”并没把小栓的病治好。小栓最终还是被痨病夺去了生命。作者就将这明暗两线交*,结成双环连套在本文结局的坟场上,让小栓的墓和夏瑜的墓错落地挨在一起,小栓的母亲、夏瑜的母亲又都在给儿子上坟、烧纸……《药》的主题:“愚昧的群众享用者的鲜血,不是医治病苦的良药;资产阶级脱离群众的,不是疗救中国社会的良药。”就自然而然地从坟地里奔出来了。

    (八)“欲扬先抑”和“欲抑先扬”法お

    这种创作技巧是,作者把自己准备着力表现的人物,不妨先压一压,就如伸出去打人的拳头,先缩一缩。这样,击出去,更有力;而准备贬低的人物,则不妨先让他“威风威风”,然后,让他从“威风岭”上掉下来,便“摔”得更惨。这里,先看看“欲扬先抑”的典型例子,它就是马烽写的《我的第一个上级》。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县农建局的田副局长。从表面看,这个老田衣冠不整,披个烂棉袄,无精打采,疲疲塌塌,慢慢吞吞,简直不象个领导样子。可随着作品的逐步深入,突然异峰崛起:他在海门决堤抢险过程中,熟谙全局,胸有成竹,果敢勇猛,不顾1954年防汛中患上的、一直没有好的、十分严重的关节炎,身先士卒地带头在大风大浪中搏斗,一直到战胜险情才收兵!作品正是运用“先抑后扬”的手法,塑造了一个活生生的社会主义英雄人物。而“欲抑先扬”的例子,各类小说中都有,象《水浒》中的“武松醉打蒋门神”,作者先把蒋门神描绘得如何厉害,如何了不得,很多武艺高强的人都不是他的对手,这是”先扬“,可武松一出场,几个回合,蒋门神就趴下了:一方面衬托了武松威武,一方面也把蒋门神欺软怕硬的虚弱本质揭露无遗。这两种写法常常是交*使用,互辅互补。

    (九)“盆中藏月,以小见大”法お

    用这个技法的小说,一般题材单纯,场景单一,人物较少,情节相对来讲也比较平淡。但如何从单纯的题材和不长的篇幅里塑造丰满的形象和挖掘出较深的主题,就得“盆中藏月,以小见大”了。下面是作家叶文玲用此法结构的《藤椅》简介:一个中学教师杨健,领回了学校发给他的一把新藤椅,全家都感到高兴。可高兴之后,大家想,新藤椅往哪儿放呢?这个三代同堂、老幼六口住的15平方米的房间里,现在是连一把椅子也挤不进去了。于是,老杨只好婉惜地将藤椅退给学校。看,这个作品,一无传奇色彩,二无复杂的情节,就这么平凡人小事,就这么平铺直叙,就这么淡淡然,凄凄然……但它确实震撼了读者的心!解放三十年了,一直勤勤恳恳干教育事业的杨老师一家,为什么还窝在蜗牛似的小房里?!诚然,是“四人帮”十年的“愚民”政策,是“白卷大王”散发的精神污染……除此之外,我们是不是应该清醒清醒,尽快地、实实在在地清除这些“愚民”的余毒和“白卷”的偏见!让藤椅、还有比藤椅更重要的东西能来到杨老师的家呢?!大海能容下皎明的月亮,小小的一盆水也能容下皎明的月亮,如何以小见大,一叶报春,就看作者运用此法的功力了。お

    (十)“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法お

    这是讲小说收尾的技巧。故事的开头好,发展好,但最后一个音符,最后一抹油彩,最后一个标点处理若不当,也会虎头蛇尾,归之失败。因为这不仅是作品的落脚处,还需把作品最精粹的地方展现出来。

    正文38个写大众小说时最常犯的错

    核心提示:不要找借口:就算一天只能写一页,一年也能出一本365页的书。要是真的写不出来,请写下250字的借口。这样一来,每天还是有在写东西。更重要的是,要不就受不了编借口,开始写作,要不就是看开了,不要再浪费时间,幻想自己能成为作家。不要把自己不要找借口:就算一天只能写一页,一年也能出一本365页的书。要是真的写不出来,请写下250字的借口。这样一来,每天还是有在写东西。更重要的是,要不就受不了编借口,开始写作,要不就是看开了,不要再浪费时间,幻想自己能成为作家。

    不要把自己想得太聪明绝顶:不要瞧不起你的读者,东西不被接受是因为你的读者水准不够?!吹牛大王!!请脚踏实地,因为你的读者都是地球人。

    不要想炫耀自己的知识才能:好的作家可以用简单的描写表达出复杂的思想。

    即使你有专业知识或字汇,只要提供提供读者他需要知道的信息就够,要是你的文章中,每两三段就要读者去番字典的话,读者会看不下去。没有人喜欢爱现的家伙,小说读者能在一哩外嗅到这些人。

    不要奢望奇迹:写作技巧就是要靠不断练习来磨练

    至少要花十年的时间才能训练出一个医生,既然如此,怎么会有人以为只需数天数月或一年就能成为职业写作高手?!写作跟练脚踏车很像,要经过不断的失败与练习。写好小说不容易,往好处想,要是好小说随手可得,那你的精心杰作就不算什吗了不是吗?!需要有信心并花时间来提生自己的写作能力。先写下五年后你的职业创作生涯想达到怎样的境界,将你的最终目标切成数个小目标,开始往前推,四年后想怎样,大后年,后年,然后是明年要达到哪些目标?将希望达到的目标列表小心收好,开始工作,要有耐心的逼自己好好工作。将所学到的技巧记下,在一年后检查自己有无达到预定的目标。你会为自己的进步感到欣喜不已。即使你还无法出售自己的作品,但你会离自己的目标更近。

    不要浪费时间作暖车动作:故事一开始就要引人入胜

    不要在故事一开始就丢一堆设定描述给读者。吸引人的小说其起头会是某人的对恐惧或威胁的反应。升为人类,我们本能的会被恐惧所吸引。要是你的故事一开始是一个的登山者,用指甲紧攀着岩壁,我保证读者会想知道接下来会发生啥事。如果你的故事是开始是一个小女孩因为要在一堆严苛的评论家前举办钢琴独奏而感到恐惧,读者会马上会对她的情况产生兴趣。

    好的故事开始于恐惧威胁。

    恐惧不一定是来自**或立即的危险。回想一下你自己的人生,什嘛时候你觉得快要自己快被吓死了?也许是第一天上学,也许家中有人过世,或有人离婚?也许是你要在大庭广众下发表演说?!或许是你的第一次约会?或者是你要搬家?

    即使是好事,任何会产生压力的事,都会是一种恐惧威胁。这怎嘛说呢?人类有安于现状的习性,当我们处在熟习自在的环境下,我们会懒的去做任何变更。但当改变发生时,我们熟知的世界被晃动时,我们会感到不自在。

    威胁出现了。

    威胁来自于改变。

    这下子你知道你的故事要从哪里开始,故事开始于[改变]。

    一个陌生人自公车走下。

    一个新家庭搬入。

    你接到了一封电报。

    这些都是开起一个故事的好时机。

    写故事不要从〔改变〕之前开始,更不要丢出一堆背景设定。

    不要从跟故事无关的事件开始写。

    不要从〔改变〕发生很久后,这会使读者搞混。

    〔改变〕从哪开时,故事就那里下手。背景设定是交给作者慢慢去处理。读者不在乎这些东西,她们想要的是〔改变〕,想要的是恐惧威协,想要知道角色对这个事件的反应。

    记住读者想要的是什么。不要将作者自己在乎的事,强加在读者身上。你必须再一开始时,先给读者她想要的,不然读者不会想再看下去。

    她想要的是威胁。

    威胁常常来自于改变。

    在笔记本上记下你觉得10次觉得最受威胁或怕的要死的时刻。也许每个人记得时刻都不同,但我赶跟你打赌,绝对都是跟改变有关。

    当了解这一点时,接下来就可以再列一张十个觉得适合用在故事开端,会产生威胁的改变。不论是亲身经验或是想象的都可以。下次当你再写新故事开头撞壁时,把这张单子拿出来,你就不需在那为热车伤脑筋,可以直接切入故事重点。

    Ps。1(我觉得这一点很重要,几乎都翻译了,但又不是全面赞同他的想法,请大家斟酌使用)

    Ps。2:我觉得这38点是基本公式,所谓创作是[公式带进门,修行在个人。]好作品几乎都有遵守大部分公式,但遵守公式的不等于是好作品。就像孙子兵法,是为让人打胜仗写的书,但不是每个念过兵法的都一定会打胜仗……。

    不要描写日落:不要写流水帐,花时间在描写琐碎的事

    读者看小说时,需要透过「描述」来描绘设定与人物,他们才能真正进入互动。但有些作者常常太投入花太多力气在描述上,常常在故事进行的途中,停下来描述日落,想着把写出美妙的散文为目的,而忘了当他们驻足于描述某物有多长时,故事的进展同时也停了下来。

    我朋友CliftonAdams是一位擅长写的西部短篇小说,长篇小说的作者,在他的一部得奖作品中,他花了数页去描述一次日落。那是一个偏离准则却又精彩动人的专业作品。

    但要在这个特殊条件下才成立,Adams铺陈设计这个场景,是为了告诉读者一个可怕威胁即将来临。一当黑夜降临,一群计画好的暴徒,将攻击主角孤寂的小营地好作掉他。基于上述的理由,每一个描述日落的字都是有意义的,全都充满着痛苦与悬疑感。

    不论那些描述对有多诗情画意,只有在一些特别的场合,才可花很多篇幅来作描述。新手作家花很多时间描述日落往往成为老作家或出版社之间的一个的经典笑话,在某些场合,只要说出「如玫瑰色轻抚的黎明」四周就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从前面的部分我们知道,小说中,剧情是要一直往前推动的,而描述会故事停顿下来。用一大堆设定或人物描述在小说中,就像是物理学家面对「电子测不准定律」却又想要描述电子一样的不可能。「如果电子确切知道自己之去向,就不知自己身在何方,反之亦然。」

    我想他要说的是如果要十分详细的描述某事,那就必须停止『动作』。但没有动作存在,描述是无意义的。

    因此每当想给你的读者一堆详细的描述时,你想说的故事变会被暂停。读者是对你的故事,进行中的剧情所吸引,而非对精致的散文。这么说来,的故事中就不需要任何的描述了吗?当然不是。描述要被小心的使用,要一点点的透露,好让你的读者能看到,听到,感受到故事中的世界。但请千万注意,『描述必须是要一次一点点的释出』,而不是一股脑的一大页丢出来。

    我绝对不是第一个警告,有关『诗意』描写会让故事停顿下来的人,但这个问题会一次又一次的出现在新手文章中。一再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两种,要不作者是不了解小说的本质,要不就是作者太爱自己写出来的东西,而让傲慢凌驾了理智。『精致的写作』常会让故事的步伐变慢,并造成得读者与故事之间的隔阂。

    请千万注意,除了树与日落外,描述还包含『角色的心里与想法』。新手往往会只为了描述角色的内心而使整个故事停顿下来。

    理所当然,一定要进入你角色的脑袋与内心中,而有些看法必须透露给读者知道,这样一来读者才能了解他,同情他并认同他的行为。但在一个好的小说中,即使是长篇小说,描述角色内心与情感的篇幅往往都很短。一个称职的作家会说(描述)的不多,而表达(动作)的很多。

    现在的读者会希望你推动故事,而不是站讨论事情。

    因此可以想想小说的『传达的系统』。有需多方法可以将信息传送给读者。不同的方法可产生不同的故事节奏感:

    1。揭露(exposition):这是让故事节奏变的最慢的方式,直接给情报,没有任何事发生,直接给读者信息,像是个人自传背景,身高体重,社会地位等信息。有的资料是一定要读者的,但当在给百科全书资料时,故事是无法有任何进展的。

    2。描述(description):一样拖慢节奏感,有些是必须的,要小心使用。

    3。记述(narrative):故事中登台角色的动作,互动,开始呈现出来。但不对其行为下任何批注或解释,像是在看舞台戏一样,故事中大部分的都是属这类描述。这种说故事的方法会让剧情快速推展。

    4。对白(dialogue):角色的对话,很少动作或内在想法,很像是在打网球一样快速的往返。当角色受到压力时,对话会又短又快。

    5。剧烈的总结(dramaticsummary):最快的一种。当有剧烈的变化发生,才取不是如记述般一幕幕演出,而是用总结来加快故事速度。像这个时候,原本要花上六页的飞车追逐,或争吵可能要浓缩到一行文。

    如果你的故事前进太慢,可以分析一下是否花太多篇幅在描述日落(或其它的事)而没善用对白或总结。反之如果你的故事跑得太快,也许可以将一些总结改成记述,或是小小利用描述来当个喘息空间,像是写一下景,或写一下角色在想啥。

    如此一来,可意识到如何更像一个小说家,同时意识到哪些方法可帮把作品卖出去。将学会到如何让故事强而有力,而非绕着琐事兜圈圈,选择适当的『传达的系统』-好让故事顺利前进。

    不要将真人直接套用你的故事中:适度用夸大的方法,创造出吸引人的角色。

    不要写软脚虾,墙头草:藉由赋予故事目标来建立有行动力的角色。

    不要死卡在麻烦中:故事应充满有意义的冲突。

    不要发生无意义的事件:请用依动机与背景增加你的小说的逻辑与合理性。

    不久之前,我的学生威利带着他另一个新故事来到我的办公室。我边在啜着我的第二杯珈啡,边阅读这个故事。

    「威利」我终于开口「这个故事并不合理。」

    「这是啥意思?」威利问到。

    「我是指对你的角色而言,并没有足够的经历动机支持他们在故事中的意图,他们机缘巧合的不断地遇到其它的人或获得到信息,他们说或做的事并没有明显立即的目的。」

    威利棉表情的说「有这么糟吗?」

    「威利,这样你的故事毫无逻辑!」

    「等一下,」威利开始防卫「我不需要有逻辑,我是在写『小说』!」

    这又是威利的一个很明显的错误想法。对小说而言,是要让人相信的,要有推理性,而最重要的部分是想象与原创所以要是有任何人想计较故事中的逻辑与可信度,那就是想挑战某人的艺术天分。

    实际上,也许开始注意到,是刚好相反的。因为小说是要让人相信,他就要比现实生活更合理,才能让人信服。在现实生活中,事情可以毫无理由的发生。但身为小说作家的,就是不能失去任何的逻辑性,不能让事件发生的毫无理由。

    为确保你故事的逻辑性,好让它有说服力,你必须要让任何事件发生,都是有理由的。

    首先,你总是要提供角色正确的背景经历教育,经验,信息好让他能走上你想要他走的方向,表现出你想让他表现的举止。

    一个角色,如果他的举止是合理的,必定是因为他个人的背景,具备完成你故事情节的资格。你必须开始设定他的基本背景家庭,教养,教育,健康状况等等好让他在故事中的举止能合理化,演出你想让他演出的动作。

    让我们来看一个极端的例子,你想让你的角色能在礼拜天的教堂举行一场传道,宣传徒的生活是完美的形式,值得众人效仿。只有那些脑筋动太慢的人,才没法在故事稍早期,放入〔线索〕显示这角色,要嘛是从小被教家庭养大的,要嘛就是被经由宗教聚会而感召成为徒。角色的基本背景需要被交代,不然角色的行为就无法合理化。

    用相同例子,我们再更进一步来看,请记住,单单交代基本背景是不够的。你的读者会想知道角色最近发生的事,或是发生何事会想让让角色作出现在正在作的事。在引用的例子中,你可以设定这个徒女人的牧师丈夫突然病倒,促使她不得以在一场早已安排好的教会聚会中取代丈夫。或者你可以设定,这场布道是教会执事们所安排的一个测验。不论你选那一个,你总是要选择某事,可以解释为何她现在会站在布道台上,以你想要的方式,作出你想要她做的事。

    (你想让她很紧张还是要很镇定?想要她很悲伤或是很快乐?你同时要提供影响她表现的理由。)

    有许多的故事让人无法信服,是因为作者只是将角色丢上台,去作某事而没仔细思考角色为何与如何走到舞台上。你必须时常检视你故事的合理性,好确定你没犯下相同的错误。

    但在你的小说中,提供足够的背景动机并不能完全解决有关小说合理性的问题。另一个会摧毁故事逻辑的错,就是使用太多的好运或巧合。

    在真实人生中,巧合总是会发生。但小说中特别是巧合能帮助让角色在正确的时间,出现在正确的地点,或是无意间偷听到决定性的电话对谈,或是其它相似的事巧合是致命的。你的读者会拒绝相信这件事。而你不能让读者停止相信。

    当巧合的长手臂一路帮助你的主角到底时,这只是好运。阅读某人犯大错,再交好运,并不有趣,也没有啥启发性。一个充满巧合的故事是没意义的,因为事情发生是毫无理由的事件发生了就发生。

    在真实人生这样就够,但在小说中则不是。

    现在你能了解为啥我们在第八章不要写不要写无能的人。要让一个无能的人完成任何事,你得到跌入不可置信的好运中,这样一来会腐蚀读者对你故事的信服度,让你的故事变成由一团意外组成的杂碎。

    你的角色不会只做在家中,被动意外的接到朋友麦斯的电话,主动的提供谋杀案中决定性的线索。你的角色必须想很多事,然后决定她要[打电话给人,好找寻线索]。再试过几个人之后,她依名单打给麦斯。麦斯并不想说,但你让你的角色坚持下去。最后你的角色说服麦斯开口,麦斯给她下一个线索。

    用这种方法,取代毫无理由,靠着好运呆呆愉快被喂食,你的角色必须为她所想要的东西付出努力。这样读者才能被满足。

    第一份小说的草稿,通常是充满的不可思议的巧合。你小说的角色来到一个陌生的小镇,会在街上与老友「巧遇」。或者她会买下一件垂涎已久的新装,只因为她「刚好」在一个午后走经过商店时,正在大拍卖,而这件衣服「正好」合身,她「正好」在想要这件衣服的安娜贝拉下手前五分钟买到了。

    当为了方便而用了一堆松懒的情节,读者也许不明了为何他们不相信你的故事,但他们不会喜欢这个故事。

    写完你的第一份草稿后,用放大镜来检视巧合,这些巧合要吗就是在写草稿时没时间想更多,故意先写下来的,要吗就是没注意到这些自己写了多么不可思议的巧合。

    要如何修改巧合?首先,删除它。接下来,找出一个方法好能让角色能开始「搜寻」。如果你的角色想要某物,并努力去追求,好得到之,这样就不再是巧合了。

    提供你的角色足够的背景与动机,好解释他们的行为,然后确定巧合没有掌控整个故事,的故事将能有更好的逻辑性。事情的发生都是有充分的原因,而你的读者会因此而爱。

    不要忘了刺激与反应:用「因为,所以」来增加故事张力

    当能提供好的背景动机与避免巧合时,你的故事会更有逻辑合理性。但即使能成为这个领域的个中翘楚,你的故事仍可能会发生的毫无理由。这是因为对小说读者而言,要解释故事中角色的行为,只是好的背景动机是不够的。

    读者同时需要看到特别的「刺激」,产生当下可见的「反应」。

    刺激与反应的法则要求你的角色,必须有一个立即具体的理由来解释他着所作所为。这个立即的刺激必须不能被埋藏在他的脑袋瓜中,对读者而言,要相信许多的处理,他们必须看到角色表现出有一个刺激发生了作用某种特别的戳刺正在上场。

    所以为了让角色发生你想要的「反应」,必须先提供一个立即的「刺激」。

    反过来说,这是个平衡的真理,如果你提供了一个刺激,就不能忽视它,你「必须表现反应」。

    刺激与反应的法则,会作用在小说的基本层面中,一层层的构成故事的大部分。每个理由都会造成影响。每个影响都有一个理由(无责任插嘴:刺激反应等价交换?!翻到头晕,我想看矮豆啊!!!)一个骨牌不会无故的倒下;他一定是被另一个骨牌所推倒。

    让我们想的更远一点。

    在提出刺激与反应之前,我们在前一章只提到的角色背景与情节动机,对你而言,区分这两者的不同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可知,背景,是在角色的生活早期发挥作用。动机,与角色的渴望与计画有关,是自背景中生出的,解释故事早期的所作所为。刺激,是更立即可见的,是正在发生的,角色所表现出的,驱动他去作某些即将发生的事。

    举例来说,你要想让玛莎走入一个人事部长办公室要求一个工作,你需有要设定有个「背景」来解释为何她需要一个工作;也许是因为她家境贫苦,没法支柱她(长期背景)或者是她刚好失业,需要一个新的工作(近期背景)。她会下定决心来应征这个工作,是因为她付完房租后一毛不剩(更近期的背景混合动机)。

    即使如此,你不能让玛莎就这样坐在办公室中,突然起身,走入人事部长办公室。在小说中,这是不行的,看起来一点都不真,毫无说服力。你所需要的是提供一个立即的刺激,好让玛莎立即起身走入。

    所以你写下:

    秘书看向玛莎问道:「你能进去了」(刺激)

    玛莎起身走入办公室(反应)

    这是在写作中刺激与反应作用的方式,这有点像在玩棒球。投手投出球;打击手挥棒打出。你不会希望投手投出球,却没有人站在打击版上挥棒,不是吗?同样的,你也没法让在没有投手丢球的时候,打击手能自己打出球。你能吗??

    新手作家常因为犯下刚才引用的投手-打击手的明显错误,而弄砸了他们的作品。要吗就是作者不了解在小说中要运作刺激反应,要吗就是他根本忘了这回事。

    后者的失误是更常见的,几乎所有的人,只要被指出后,都能了解刺激与反应互动的合理与重要性。但在写作时,你会被小说家多么容易让想象力凌驾逻辑性而吃惊。他们在脑中运作所有的互动,「但忘了让读者看到这一切。」

    我的学生威利,提供了一个标准的忘记错误示范,他写到:

    麦斯走入房间,他闪的刚刚好。

    我看着威利的文章问道:「为何麦斯要闪人?他在躲避啥?这里发生啥事?」

    威利抓抓他的头「嗯,沙丽在生他的气,你知道的。」

    「威利」我提出反对「事实上,她生气是『背景』设定,如果我要了解麦斯为何闪避,我需要看到有一个立即的刺激,他为何闪人?」

    「她朝他丢了一个小镜子。」威利说。

    「那你就必须将这段放入草稿中。」

    「你是指,」威利道:「我必须把每个步骤都放进来?」

    当然。

    刺激与反应看似简单,但十分容易被忘记或忽视。我怂恿你好好检视自己的草稿,每当两个角色发生互动时,间检查刺激,然后审查立即的反应。然后轮流看其它的角色的反应。刺激与反应前后飞舞着,就像一场乒乓球赛,「没有一个步骤可以被忽略。」

    让我多加几个字,来强调一个可能被忽视或搞混的重点。刺激-反应的互动小说逻辑性的核心是要『表现』出来的。他们会由角色立即演出。

    背景不是刺激。

    动机不是刺激。

    角色的「想法」或「感觉」不是刺激。

    刺激必须来自外界,因此观众能看到或听到。

    完成互动的反应也是要能被看见的,如果这个互动是要继续下去。只有在互动要立即结束时,反应才可以是内藏的。

    我会提出这样是因为在我教学的多年中看到很多的学生,努力试图想闪避刺激-反应的原则。不论我是如何在课堂上解释这个步骤,总是无法避免有学生跳起:「我可以让角色只有凭想法或感觉去作某事,而没有任何外在的表现?」

    我的回答是不,你不能。

    ...

(https://www.tbxsvv.cc/html/64/64592/3359541.html)


1秒记住官术网网:www.tbxsw.com.tbxsvv.cc.tbxsvv.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