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 > 历史军事 > 紫禁城皇帝梦--雍正的密秘 > 第一回:风雨欲来风满楼,皇城春秋荡悠悠

??

    --诗曰:假皇宫天下真,牵一发动全身;紫禁城家务事,天下人皆有份。

    据世综本纪记载:雍正原名胤禛,乃康熙第四子也。母孝恭仁皇后乌雅氏。雍正生有异徵,天表魁伟,举止端凝。--笔者以为,此等描述实则是颂扬当上皇帝的雍正而已,而事实上,这胤禛少年喜和那些和尚道士为伍,--这也是有史料记载的。

    --咱们闲话少述,言归正传。

    且说这胤禛自幼年时就显无赖本性,属那种撒泼、打滚,动不动就嚎啕大哭不可理喻之浑小子!

    --笔者在此有言:皇子如此,皆是由于皇宫中众星捧月般的天然条件所至矣。--人说富不过三代,--此言有理啊!--皇子如此,平民百姓的子女如若从小就娇生惯养也不例外矣。

    回到正题:

    --到了少年之时,这胤禛更是嗜酒如命,--整日里提个酒瓶、酒话连篇,--一付自命不凡之神态矣。

    --如此浪子在皇宫这个小天地里自然是呆不下去的,--于是乎,胤禛也就出走宫庭,到江湖上练剑习武去了。

    --说起来,这雍正之出走和其母孝恭仁皇后有着莫大的关系,--都是因为她平时就对这个儿子一味地庞着,--就是这外出习武也是其感到自己实在是对于这个儿子已没有办法再加以管束,故而也就允许他去了也。

    --话说这胤禛先是尊了母后的旨意到了河南的嵩山武林圣地拜了一位武功十分了得的老和尚为师,--但这胤禛天生就是一个不服管教之人,--有一日他竟然乘老和尚师父不备之机将个正在打座的师父一拳打个鼻孔流血不止!--故此老和尚即再也不愿教这个徙弟功夫,--而这胤禛正巴不得有此等绝好的机会,于是乎也就云游四方去过他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快活逍遥日子了。

    --反正他没有银子了就还是到寺里要就是,--完了就云游四方。--这种日子即是这个在皇宫中长大的小皇子梦想的最好生活啦!

    --现在这种日子他终于得到了,他心里那个高兴啊,--自然是一付喜形于色之态矣。

    --小皇子出外习武?--此等新闻也早就被一些社会上的有心要进宫发展或者说是有点儿野心的人物所注意,故而当这小皇子才出了寺门没几天,即有一些个人主动上前了。

    话说这一日胤禛刚一走出寺门即由寺里面跟出一人,且边跟上前边喊着话,道:“前面这位小师父--,我有话要跟你说。”

    胤禛现在是一身的布衣打扮,--短衣短裤长发髻,背上斜背一钢刀,再加一行囊,--如此而已。--他时已十六有余,身高也就一米七样子,身显单薄状。

    --胤禛回身看时,见一身材高大的光头和尚身着素衣肩上斜背一布巾包裹正大步流星地朝自己走来呢!

    胤禛心中感到纳闷,心里想着:“本皇子刚刚这才自由一下,--怎么,又来一个陪我的不成?”遂也就很不情愿地站在了山道中间,--那意思是要和这来人和尚干一架。--他也早就听说过关于这出山门要有三道关口的说法了。

    “说吧,怎么个打法!”胤禛的口气中可谓是丝毫没有含糊的意思。

    “这位小师父,你可千万别误会了俺,--俺是要和小师父您同道走的。”大光头和尚是一脸的和蔼相,而且双手还合着什呢。

    “谁要你和本少爷一起走?!--快点滚回你那寺里去!”胤禛可是毫不领情,--他是认定这和尚是寺中所派无疑!

    “小师父你误会俺啦!--俺是称心自愿地来陪小师父您的。”光头和尚还是一脸的真诚样言道。

    且说这胤禛虽说人是横了点,但却极讲道理,现又看到这光头和尚很讲礼貌的样子,故而也就仔细地打量起眼前这个和尚来,--只见其:身体肥大脖颈粗,头右歪、耳肥大,--总之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此人力气大且很憨厚老实的那一种。

    --胤禛此时有些动了心,心里想着:“此人的这一身的力气倒是可以让本皇子用一下的。”想到此,他也就脸面上好看了许多,换了一种较温和的口气说道:“你既然不是寺里派来的,--那--难道是自己跑出来的不成!”--他既然想要这人跟着自己,至少也应该弄情楚此人的来历才稳妥一些,故而问道。

    “俺是在寺里面干伙房的。俺早就知道小爷您在寺里,--只是始终没有机会和小爷您接近而以了。--因而小爷您不认识我这个专门做饭的。--现在既然小爷要云游四方,我也就跟了来了。”光头和尚表白道。

    “怎么本爷的事儿你全都知道!”胤禛由不住地生了疑心,言道。

    “王爷不要见怪,--我也只是出关心王爷才注意地去听他们在吃饭时的闲谈,才知道王爷的一些情况的。”光头和尚说到这儿竟然一下给胤禛下了跪。

    --且说这胤禛接受下人的下跪可谓是习以为常了,但这一次却是让他大为感动。他也就急忙上前将和尚扶起,且言道:“这使不得、使不得!”

    --此一着让个和尚也感动的不行,还在跪着,就开了口,道:“俺从今往后就跟定了王爷。如果俺自今日起对王爷有任何的不忠和外心,--将不得好死!”

    --且说这胤禛现在也正是用人之时,而在这种关键时候就来了这位表忠心的和尚,他自然是求之不得了!故而他也就没有再细问一些其它的事情,--也就接纳于他了!

    --这为以后的诸多事情都埋下了伏笔。

    说起来,这位胤禛可不是光为了游山玩水而在四处行走的!--他心中是藏着一个雄心壮志在胸中的!

    --他这些年来表面上虽说是不露声色,但他的一切的一切都是在为了他那一刻也不离心中的目的而努力着的。

    这其间他结拜了十三个兄弟,且每人的功夫都好生了得:外界传言,老大练就了号称“万人敌”的功夫,能练剑成丸,平时藏于口中,用时从口中射出,杀人于百步之外;老二老三老五,加上雍正排行老四,皆也练就了一种将剑藏于指甲中的所谓“芥子功”,用时抛向空中,被其刺中者无不毙命。其它的兄弟也都是各怀绝世武功,不是一般人能够对付得了的!

    胤禛是一个胸怀大志之人,他人在江湖心在宫廷,近日听说康熙身体多有不适,这才千里奔袭,来到京城,以便寻机而动。

    胤禛回宫中先就去储秀宫见到了自己的母后,这让孝恭仁皇后泪水涟涟。皇后早先对这个儿可谓是伤心至极,现在多年不见,见到儿子也高出了许多,且嘴巴也甜了,也会说话了,自然是喜从心中起,即抱儿痛哭一场。--此等场面让那些在场的宫女们也泪水涟涟,都不自觉地在抹眼泪。

    “皇儿,你这次就住在东宫的钟粹宫吧,这样我们母子就能常常见面了。”皇后止住泪言道。

    胤禛却早就想好了去处,道:“儿臣在外已过惯了百姓的生活,若让儿住在宫中,怕是儿子的性命都要短寿。”实际上他自己心知肚明,那皇帝老子视自己为眼中钉,自己才不想在皇阿玛的眼皮底下过日子哩。但这些话不便和母后明说,故而这胤禛也就来了个障眼法。

    皇后并不气馁,又道:“有机会哀家在你皇阿玛面前说一说,将我儿册封为贝勒,--我儿也算是长大成人啦。”

    胤禛知道皇阿玛经常无缘由地把个贝勒之类的封号册封给自己的儿子,故而对母后的话并不感到奇怪。

    “儿臣在这儿也就先谢谢母后了。”胤禛下跪言道。

    孝恭仁皇后连忙将儿子扶起,道:“我们是娘母子,就不需要来这一套礼节了。再说了,我儿在外又没惹事生非,只是习武而已,我看比那些个在宫中游手好闲的阿哥们好多了。”

    此话真是说到了胤禛的心坎上,且眼睛也有些湿润样,心中暗暗言道:“真正了解我的人只有母后大人。本皇子不在宫中享受荣华富贵,却跑到那穷乡僻壤去苦练剑法,就是因为看不惯皇宫中的这些个皇子格格们的所为,才跑出宫去,和那些志同道合者为伍。等将来有一天本皇子当了皇上,则这宫的臭风气非要大刀阔斧地改一改不可!”想到此,也就言道:“儿臣先暂时住在宫外,等儿臣想通了,一定搬回来住就是。”

    母亲最疼爱的就是儿子的身体,听到这话,孝恭仁皇后也就不再强求,且这么多年来她也习惯了儿子在外的飘泊的生活,故而也就不再坚持己见,只是言道:“哀家已和内务府打好招乎了,让他们在东宫把你的院落都准备好了,你想住哪儿,吾儿就随意好了。”并叮咛其在适当的时见见父皇云云。

    胤禛一一应承下来。由此,这胤禛也就有了宫内宫外两个家。

    --康熙三十七年,胤禛被册封为四贝勒。

    话说还没有几日,胤禛被册封为四贝勒的圣旨就下来了,--但他根本就没把这贝勒爷当回事,--大家也没把他当个爷看,只是偶尔还有大臣喊其为四贝勒罢了。--实际上,这胤禛的心中只装着当上皇帝的梦想,是不会把一个小贝勒放在眼里的。

    这里说说那康熙黄帝。

    --且说那清朝的一代皇帝康熙,可说是在北京的紫禁城过着呼风唤雨、八面威风的帝王生活。而这位在位的老皇帝,时年已是六十有余,整日里是一付愁容满面的模样,全然看不到半点喜悦的表情。

    康熙长就一付四方大脸样,面容焦悴,虽说时下正值秋收季节,天气可说是不冷不热,但这位皇袍加身的皇帝却一点也没有丝毫的快乐感,反而还是一付闷闷不乐的样子,开心不起来。

    --现在是下午时光,康熙正独自在御花园漫步,而身后的两个宫女正手托茶具,远远地跟在后边,以备皇帝不时之需。

    正此时,忽有一阵谈笑声由园子的另一边传到了康熙的耳朵中,这令其好生纳闷,思忖:“在这御园之中,还有什么人能够在此放肆谈笑吗?”遂寻声前往观看。

    而此一看不打紧,却让个皇上生气异常:四子胤禛正和一个和尚在讨论剑法哩。

    康熙干咳一声,即装作假意没有看到二位的样子,倒背着手慢慢走着。

    胤禛眼睛尖,且听力极好,现见皇阿玛忽然而至,大感意外,也就急忙上前跪安道:“儿臣给皇阿玛请安。”

    那和尚见了皇帝,心里也是一惊,且他深知皇帝最不喜欢看到的,--就是自己和这位四阿哥在一起,故而心底下已是极大地不安起来。但现在这种情况,也就只好硬着头皮应付了,立马也就跪地磕见皇上,其情其景,可谓是真诚之至。

    康熙此时开了口,声音宏量地言道:“儿子,--不,该称你为四贝勒了吧。你就快起来吧。”

    胤禛听到皇阿玛只是让自己一个人起来,却没有再言语,心底下就犯嘀咕,思忖着:“怎么没有让和尚平身呢?”但想归想,自己还是言称着:“谢皇阿玛。”并起了身,--一付毕恭毕敬的样子站好,待立一旁。

    那和尚跪在那儿,眼珠子却是先就转开了,但想归想,身子还是在那儿跪着,静等着皇上的发话。

    康熙这时果然开了金口,慢条厮理地问话了,言道:“寡人若没有猜错的话,这位就是我儿的结拜兄弟,号称万人敌的那位师父了吧?”

    和尚听到皇上称自己为师父,心中已是有了几份感激,忙言道:“皇上过奖了。在下只是有一套绝活而已。”

    --此话刚一出口,和尚心中就立马后悔了,心中骂着自己:“你这付德性!都什么时候啦,还在这儿自己给自己找没趣。”但大话已出了口,收是收不回来了,也就硬着头皮听候皇上的发话。

    康熙现正心里不痛快着哩,听到这和尚竟然开口说大话,而且,本皇上本就很想找个机会将四子的这些所谓的朋友好好开导一下,故而一下就来了兴致,高兴地言道:“好啊!既然和尚有一套绝活,不妨让寡人开一开眼,就权当是给本皇帝开开心吧。”话毕,又转头对旁边的胤禛言道:“你就个儿子,我这当父亲的整日地看不到你的面,今日就借这个机会,你也露一下你的绝活,让父皇我看一看。”

    胤禛对父皇的这句话可谓是心领神会,而且在心中是暗自高兴,也就回答道:“回皇阿玛,--儿臣的功夫只及和尚的一半,就让儿臣先给皇阿玛露一手吧。”

    康熙知道这四儿子是想在老子面前露一手,也就点头答应道:“行啊,就让朕看一看儿子的本事。”说着话,也就招呼不远处的两个宫女,道:“快去,搬个橙子来。今日个朕要好好看一看这两兄弟的功夫。”

    一宫女听言后速速去搬凳子,自然不在话下。

    且说那和尚现还跪在地上,现亲耳听到皇帝大人在称呼自己为四皇子的兄弟,心里已是似喝了蜜糖一样的甜,也就又磕头道:“谢谢皇上美言。和尚我感激不尽,--有朝一日若能为皇上效力,和尚我定当效犬马之劳而万死不辞!”

    康熙知道是自己的这句话让和尚感动了,也就笑言道:“你就快起来吧。待会让朕看一看你的绝活,若是能让朕心服口服,就算你有本事。”

    听了康熙的话,胤禛和和尚相互交换了一下眼色,二人心中甚是明白,心道:“这可是到了最最关要关口了,非要露一手让皇帝开开眼才好。”由是乎,和尚即和雍正并排站立着,等待康熙发话。

    正此时,一太监把一张太师椅搬了过来,身后还跟着气咻咻的宫女。

    太监将太师椅放好,即嗲声嗲气地言道:“皇上,您请坐。”

    胤禛知道这个太监是皇阿玛的心腹之人,名曰小李子,是一个奸滑之辈,故而不拿正眼瞧他。

    --小李子大名叫刘判信,只因到了宫中之后自己成了一个不是男人的男人后,这小李子的名子也就成了他的代名词,而真名反而早已被人给忘记了。

    小李子长一身单薄之躯干,且是一付大虾公模样,个子不是太高,瘦长的脸型显得一付皮包骨头的样子。--他在此处猛不丁地见到了四贝勒和和尚,心底下就犯了嘀咕,--但现场碍于和对方的距离太近,也就不便说什么,只是赶紧站到了康熙的身旁,以备发生意外。

    --和尚倒是没有太在意这小李子的举动,而胤禛却把这小小太监的内心世界看了个一清二楚,但因有皇阿玛在场,同时这种场合也容不得他能说出甚么话来,故而也就一付保持沉默状。

    但此时的康熙好象要有意识地想着打破这种僵局,即对胤禛言道:“儿子,有甚么话就说出来。今天父皇我不会怪你。”--实则这康熙是想着乘此机会全面地了解一下他的这个不太听话的儿子。

    胤禛听到父皇的发话,这时他的那根不服气的血性筋也就由不住地冒了上来,也就对着刘太监发了话,言道:“小李子,你快和宫女离远一点。这儿可不是你呆的地方。”

    小李子一付不吭不卑的样子,道:“保护皇上是我份内之事,我怎么能够离开呢?”

    --康熙对二人的过结很是清楚,现也就言道:“好了,你们俩个不要斗咀了。咱们现在就开始吧。”说着话,也就端起旁边宫女手上托着的茶水,小口嘬了一口。

    胤禛本就有意想在父皇面前显一下山水,现也就步前言道:“儿臣就先给父皇表演一套拳路,让父皇开开心。”

    康熙现在的心情已是慢慢好了起来,故而点头应喏,笑意道:“好吧,朕就先看一看儿子的拳脚功夫。”

    胤禛听到父皇己然准许,也就暗暗运足气力,用心地耍了一套卧虎藏龙拳。

    这有诗为证,只见其:

    握拳展臂踏地生风,运气眸锐暗藏是精。急缓有致行云流水,翻转腾挪杀机顿成。

    且说这康熙皇帝见自己的儿子竟练成了如此功夫,心里面也是满心欢喜,也就在儿子刚刚一落地的关口,不自禁地大声赞道:“好!好!”并让那旁边的宫女给儿子赏茶一杯。

    --此茶产自于武当山上,其品质仅次于那茶中极品大红袍。

    胤禛现停歇下来轻舒一口气,现喝了皇阿玛赏赐给的龙井圣茶,心里面可谓是满心欢喜,也就道了一声:“谢皇阿玛。”后即退到了一旁。

    现轮到和尚献其武艺了,--只见其不慌不忙地上前站定,即对康熙言道:“我现在给皇上演练一下和尚我多年来修练而成的一套绝世武功,--能杀对手于百步之外!”

    --此语一出把个在场者,包括胤禛在内也是吓了一大跳!

    康熙闻言,心里也就一惊,暗道:“今日如若这和尚心有异心,则本皇帝大难临头矣!”遂不自觉地左顾右盼,以期能得到保护。

    康熙的这一微小的动作,早被旁边的小李子瞧在眼里,即悄悄气嗲地对其言道:“皇上,有我在此哩。”

    康熙早就知道这个小李子站在旁边,心里暗道:“你若能救得了朕的命,我还盼其它的人干吗?”现见儿子胤禛在旁,也就稍微宽了宽心,即言道:“儿子站到朕这儿,我们一同观看这和尚的表演。这样可以给朕讲解一下这武功的内中道理。”咀上虽然如此说,但心里面是已后悔此次行事太过草率,没有大内护卫在侧。

    这和尚自然明白康熙皇帝对自心已有介备,也就不管这么多,又进言道:“皇上,你现在只可看着前面树上的一支鸟。--我说声落,它必掉落在地就是了。”

    康熙听了此言却不以为然,但却是认真地按照和尚的指点来做,看着前方树上的鸟儿在那儿跳动着。

    --说话功夫,只见那和尚稍运功夫,口中一道虹光射出,倾刻间,鸟儿真就落了地。

    这次康熙并没有发出喝彩之声,但一口冷气却是直逼心底,竟在那儿半晌没有反应。

    --这小李子以为皇帝已生意外,也就大喊道:“皇上!皇上!您没事吧?”

    --这一着还真是把个皇帝老子的神儿给呼唤了回来,现也就忙言道:“嘿!你这个和尚还真是了不得了哩,竟有如此神功!”遂也就将和尚喊过,问道:“你这种功夫叫做什么名字?”

    和尚如实答道:“回皇上的话,这种功夫名曰万人敌,--是万人概莫能近身之意。”

    康熙看来对这种功夫是甚为喜欢,也就对和尚言道:“朕也想学一学这种功夫,不知几时能够学会?”

    和尚立即就言道:“回皇上的话,这种功夫非自幼学起才能成事,且要每日练功习武,否则,只能学成次一等的功夫。”

    对于和尚的回话康熙似乎不是很生气,也就叹口气言道:“这位师父说的有道理,如若这种本事随便即可学会,则朕的性命可就真的是危在旦夕啦。”说着话,也就哈哈笑着,又对旁边的胤禛言道:“你要跟着这位师父好生学习,也就不枉费朕的一片苦心了。”

    胤禛听了父皇的这些话,内心甚是感动,也就回话道:“儿臣一定牢记皇阿玛的话,不负皇阿玛的厚望。”

    康熙现在的精神可谓是好了许多,也就吩咐小李子道:“咱们打道回俯吧。”

    小李子连忙俯身道:“哳!”遂亲手扶着康熙,回俯而去。

    紧接着,两个宫女也就有拿椅子者,有托盘子者,一同向宫中走去。在途中,拿椅子的高个宫女不高兴地言道:“这位小李子也真是的,净把讨好皇上的好事给干完了,却把这搬动西的重活络留给我们,真不是个好人。”

    --且说这位说话的宫女名曰张臻,是一位由中源腹地来的山中女子,身材修长不说,人也是长得白净,应该说,这是一位女子中的姣姣者。

    另一位托盘者是一位小巧式的小女孩,名曰李娟,一向不爱开口,但无论身段和性情,都是一位惹人爱的可人儿。

    现在,这李娟听了张臻的话,也没有开口,只是小心地走自己的路,以免将盘中的东西打坏。

    --这张臻和李娟二位宫女都是皇帝寝宫中的近侍,但却不是皇帝本人的贴身侍者,也就是干些外围之类的工作。

    这儿不说皇帝及下人的行踪,却只表那目送康熙及宫女们行走的胤禛及歪头和尚二位:--现在的心情真可谓是不好用言语加一形容,--特别是和尚,康熙临走时说的一句话,让其不寒而慄,不由自主地打了个冷颤。

    和尚对胤禛言道:“看样子,皇上对我还是有戒备之心的。”

    胤禛倒是比较大度,给和尚宽心道:“你也不想一想,我们俩在这御花园里谈笑风生,若是在早先,皇阿玛不命人把你杀了才怪哩。而今日个,他老人家不但不怪罪我们俩个,而且还看我们展示武功,这种大恩大德可是我们莫大的福气哩。”

    和尚想想也是,也就言道:“话虽这样说,但这种冒险的事,我们以后还是少干为好,以免惹来麻烦。”

    胤禛接言道:“这倒是。我在外闯荡这么多年,皇宫里对我们十三个兄弟还有看法。应该说,还是本份一些为好。更重要的,是我这次进京,可不是一味地来玩的,--这你应该很清楚。”

    歪头和尚自然知晓胤禛所言的自己很清楚的事体,故而也就左右看看,见的确无人,这才言道:“大哥自然是知道四贝勒的心情,但时下你那些皇兄皇弟之中已有几位是王爷和亲王了,且大都握有实权,掌管着兵部和户部等。所以,依大哥看来,你还是找一个机会让皇上册封你个王爷,这才是你通向皇位的第一步。”

    胤禛听后大为通快,言道:“没成想我这位大哥平时不太爱说话什么的,如今一语即出,让小弟我可是如梦初醒呀。”

    歪头和尚双眼紧闭,双手合什,口中念道着:“阿弥陀佛。”他在为自己违背初衷,而参于到权力之争中来而感到心里难过哩。

    胤禛知道和尚做事一向谨小慎微,且为人梗直,也就拍了拍和尚的肩膀,笑言道:“有朝一日我当了皇上,那你这个和尚大哥可就是第一大功臣了。”

    歪头和尚立即言道:“为了小弟能日后荣蹬宝座,我这当大哥的死而无憾。”

    此语一出,胤禛可谓是好生感动,泪水竟不自觉地流了下来,动情地言道:“有大哥的这句话,看样子我这皇帝是当定了。”遂双拳紧握,一付发毒誓模样。

    正是:风雨欲来风满楼,皇城春秋荡悠悠。

    欲知后事,请看下回。

(https://www.tbxsvv.cc/html/63/63860/3491850.html)


1秒记住官术网网:www.tbxsw.com.tbxsvv.cc.tbxsvv.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