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可能有人会说,电视中常出现的用墨故意把试卷涂黑的情况不会出现吗?
在收卷的时候,收卷官会先检查,有问题的会放在一边,示意其他人来检查,凡是收上去的就证明无问题,而殿内不允许有黑墨水,只能用朱砂批点。
进殿之前会再次检查,如果出了问题就是殿内人员的问题。
可以说,这各种的防舞弊的手段已经用到极致,沈萧初一听到也是感到不可思议——没想到这个很多事情都有所改变的时代竟然对科举制度如此严苛。
听说是沿袭的前朝制度,只是稍微的更改了一些,不然的话会更加的严格…………
也就是说,五天之后,就会“放榜”,而这就是最终的成绩吗?
也不是。
在放榜三日之后,前百名考生会在金殿之上面君,这是最后一个更改自己命运的机会,也就是“殿试”。
而这对有些人来说也是胆战心惊的一场考试。
例如前几年就出现过,三十多名考生在殿试时一齐举报第三名作弊,结果玄宗皇帝几番测试,真的发现那人作弊,当即将他革去永不录用。
而那种面对君王时胆战心惊说话都不利索的也有,这种人怎么能重用呢?
当殿试完成后,就是“大封官”了。虽然这个说法是民间的叫法,但也没错,虽然只封任前十名(其他的事后才任命)。但最高也只能做到二品,没法做到更高——只有通过立功等才能往上升……
封完官,就是国宴,皇帝宴请群臣的日子,也是给百官和新进官员一个认识的机会。
……
但是沈萧依然从这其间找到了一个漏洞——因为人们的固性思维,认为就算有女子替考也会在会试之前自动离开,因此也没人想到验证身份这一说。有的只是看你是否有参加考试的资格而已,毕竟,有能力在严苛的考试中得到名次的,何必冒险替他人做嫁衣呢?
因此,这次考试中有一个特别的人——范芸茵。
她此次用的名字是范子先,子先是她的字(古代女子通常无字,顺带一提,古代的姓与氏是两个概念,就好比姜子牙,他姓姜,氏吕,名尚,一名望,字子牙,号飞熊。古代通常叫他“吕望”而不是现在常说的“姜子牙”或“姜太公”,以至于说起吕望都无人知晓……)。
说起来,她着实不易。虽然男子打扮,但是比起大多数男生来说还是太过阴柔,而且声音虽然有修饰,但听起来还能听出女音,这让她白承不少人“关照”,主要表现就在于有一些考生故意找麻烦。
但是他们找麻烦的方式都很文雅,而这也是范芸茵喜欢的方式。
总而言之,他们不仅没有占到便宜,反倒被范芸茵的才华所折服,很多自命可以位列前十的人皆被她所打败,认识到“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其实在考试之前,这些考子差不多都知道谁大概在什么队列里,多了不敢说,前三十有哪些基本上都定下来了。而这些人也都知道真正的竞争者就是彼此,但他们也是惺惺相惜,平时少有能畅快交谈的人,因此只要有所闲暇,就聚在一起……嗯,怎么说呢……吹牛逼吧……
……
总之吧,范芸茵心里其实很清楚,自己远了不敢说,前十是肯定的了。
为什么?也可以说一种自信吧。因为她知道平日里哪些人是用了全部实力的,哪些是有所保留的,而这些人,或许都清楚这一点吧?
甩开这些不着边际的想法,把心思全定下来,尽量发挥出正常水平就好了。
看看那几个人吧,有因为紧张手没法写字的,有因为失手打翻墨盒奋力抢救的,有看到题目摇头叹息早早离场的,还有一些东张西望的。
……
殿试,又称“御试”、“廷试”或“廷对”,是科举考试中最高规模的考试。
初创于唐,宋代定为常制。武则天时曾亲自主考,考生上万人之多,连续考了几天,以至于《资治通鉴》中只提到了武则天,称是她开创的殿试,但其实《旧唐书》中有载,乃是唐高宗所创,约九百人,惟郭待封、张九龄五人居上第。
但沈萧通过对比发现,现在的科举考试之所以如此完备,应该是和原本朝代晋武帝差不多时期的魏朝帝所立(晋武帝亲自诏问阮种,亲自审阅试卷提名第一被认为殿试的雏形)。
而且本应是三年一考,一考人数上万,状元必定位列一品的状况不同,现在是一年一考(祭天之后开考),人数三千左右。看似更加麻烦,其实比三年一考更加妥当,而且国库对比之后发现能省下更多的钱两。
最让沈萧感到无语的是这个世界的国库竟然用的是后代的政府财政经济体系(也就是只要能省钱累死人也是可以的)。
……
今日,宣政殿外,皇帝龙椅摆在殿门口,三品以上官员在其两侧,剩余百官两侧排列,将百名考子围在其中。
这些考生有老有少,甚至有一些年年参考终于考进,已经年逾花甲的,也有初次就考上,年纪不过及冠。
全场没有说话的,文武百官大量这些考生,皇帝也在打量他们,但他们只能站着,拱手站着,到现在已经站了半柱香的时间。
这既是给他们一个下马威,让他们冒冒汗,从而看看有哪些是可塑之才,也是为了试试他们的体力,就如那个已经开始不断咳嗽的病秧子和那个颤颤巍巍好像随时会倒下的老头,朝廷最多只会给他们一个虚官然后让他们回家“待命”,以随时“听后召传”——其实就是拨点地,每年发点钱,让他们回家“养老”。
等到皇帝身前供桌上香炉中的香燃尽,皇帝端起茶水轻轻一吹,问道:“下拜者何人?”
旁边的尚书令拱手道:“乃是头名状元范子先,榜眼秦大元,探花吴中儒,及诸考子。”
他每说一人,那人就再低一下身子,说完站在最前方的前三,剩下的人集体一拜。
皇上说:“免礼。”
这时候诸考生齐呼:“吾皇万岁。”然后平身,有的人终于舒了口气,有的则偷偷活动身子,有的则神态自如。
尚书令回身高声道:“皇恩浩荡,体恤民情,今特宣召天下举子,以考察有学之士,以为国效力,造福百姓。”
尚书令冲皇上行礼请示,皇上一挥手,他再拜一次,然后朗声道:“殿试开始!”
“状元范子先上前听题!”范芸茵前走一步施礼。
玄宗皇帝说道:“你叫子先?好名字啊。古有吕尚事周,今朕欲求一爱卿辅佐,不知能否若武王遇子牙一般?”
这道题看起来就像是在闲谈,但是放到殿试上就算得上一道难题了。
殿试的题自然不可能只是皇帝一人想出来的,也是在这三天里皇帝和那几个出题的大臣一同商讨出来的结果,其中最难得几道由皇帝亲自来问,当然,问的形式也是有所变化的。
这个题表面的意思就是,你既然叫子先,那能不能和姜子牙辅佐周朝一样来辅佐本朝呢?
范芸茵略一沉吟,深知此题的陷阱所在:若回答“是”,其一,姜子牙是辅佐一“臣子”推翻了“昏君”才有的周;其二,姜子牙神通广大,难免有目中无人夸下海口之嫌;其三,表面上看皇帝貌似是说范芸茵能不能像姜子牙,其实皇帝字里行间都没有说出这一点,“能否若武王遇子牙”,这个“遇”字就是陷阱所在,能是状元,也能是榜眼或探花,还可能是出门遇到一个老头。
若说“否”,则更是困难重重,甚至可能一个不留神被贬了。
这些都是瞬间闪过的念头,虽然不如这样详细,但是感觉还是有的,因此范芸茵答道:“陛下,余闲暇之时曾读一书,名曰《搜神记》,乃两晋之时干宝所著,其序言:‘卫朔失国,二传互其所闻,吕望事周,子长存其两说,若此比类,往往有焉。’余以为,空梦遇仙人,不若访山寻仙人,古语云:天道酬勤。陛下德望无边,天下朝之,只需慧眼识珠,必然猛将从军,良相入班。”
皇上点点头,其他的朝臣也彼此点点头。
尚书令面无表情道:“榜眼秦大元上前听题!”
“南山有猛虎,食人无数,伤害百姓,日丧一人,外人皆不敢由此经过,去者无存也;东山有恶鬼,青面獠牙六杖开外,啸声呜呜然,凡见者皆毙命,问其声者耳聋口吖四肢皆僵,任其吞食。此二者应当如何?”
秦大元的回答很简单:“南山之虎,减苛税以束之;东山厉鬼,遣官兵以剿匪。”
百官也纷纷点头。但是秦大元回答这么简单是因为他知道自己被看低了,这道题远比范子先的题简单很多,而他回答完之后就想到,若是让范子先回答只会比自己更简单。
外人不敢过,却能日丧一人,可见山中居民无数,与猛虎为伴,自然因为“苛政”逼其无处可去,只得入山;见者毙命何知样貌?闻声固体,怎说此言?难不成瞎子听同伴说完后逃离,却没听到声音?必然是山贼作恶,传播谣言,图财害命让人以为是“恶鬼作祟”,呜呜之声多半是角笛之音。
“探花吴中儒上前听题!”
“诸子百家,春秋列国,三皇五帝。应当如何评述?”这个问题有些刁钻,但水平只能算中等。
“百花争艳,群雄逐鹿,福泽万代。”吴中儒四十多岁,回答的也中规中矩。
(https://www.tbxsvv.cc/html/62/62542/3270579.html)
1秒记住官术网网:www.tbxsw.com.tbxsvv.cc.tbxsvv.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