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 > 玄幻奇幻 > 忽必烈用兵日本 > 第五十一章

??

    第五十七章归来的人们

    四百余州を挙る(举四百余州)

    十万余騎の敵(十万余骑之敌)

    国難ここに見る(国难在即)

    弘安四年夏の頃(弘安四年的夏天)

    なんぞ怖れんわれに(有何可以畏惧)

    鎌倉男子あり(镰仓男儿在此)

    正義武断の名(正义武断之名)

    一喝して世に示す(怒喝一声宣示于世)

    多々良浜辺の戎夷(多多良滨海边的戎夷)

    そは何蒙古勢(正是蒙古军)

    傲慢無礼もの(傲慢无礼之人)

    倶に天を戴かず(俱不受上天佑护)

    いでや進みて忠義に(怀忠义之心前进)

    鍛えし我が腕(锻造我的铁腕)

    ここぞ国のため(在此为国)

    日本刀を試しみん(试炼日本刀)

    こころ筑紫の海に(这里是筑紫海)

    浪おしわけてゆく(巨浪怒号)

    ますら猛夫の身(诸位猛夫之身)

    仇を討ち帰らずば(不灭仇敌不还乡)

    死して護国の鬼と(死做护国之鬼)

    誓いし箱崎の(箱崎的誓言)

    神ぞ知ろし召す(神召唤而去)

    大和魂いさぎよし(大和魂永留青史)

    天は怒りて海は(天公雷霆怒)

    逆巻く大浪に(海面掀巨浪)

    国に仇をなす(国家仇敌)

    十余万の蒙古勢は(十余万的蒙古军)

    底の藻屑と消えて(化作海底藻屑消失)

    残るは唯三人(剩下仅三人)

    いつしか雲はれて(云开雾散)

    玄界灘月清し(明月照玄界滩)

    这是一首日本的旧军歌《元寇》,作成于明治时代的1892年,歌词分为四个段落,分别是《镰仓男儿》《多多良浜》《筑紫之海》《玄界滩》。特么对于151+看书网我只有一句话,更新速度领先其他站n倍,广告少当然,不用我说大家都知道,所谓“元寇”是日本人对入侵过他们地盘的元军的蔑称,和我们老把他们称为“倭寇”是一个道理。

    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国从日本引进了一部“内参片”《啊,海军》,当然,那时候我还没出生呢,而且咱普通老百姓在那个年代也还不够资格看这样的内参片。当宽带网络普及以后,我终于在网上看到了这部久闻其名而始终未能一窥其真面目的电影。

    一开幕,首先出现在屏幕上的就是一队正在山间跑步行进的海军学员,他们口中唱的正是这首《元寇》。此后,在整部电影中多次响起这首曲子的旋律,随着电影情节的曲折发展,节奏和音调也时而高亢,时而低沉,时而欢快,时而哀愁。站在日本人的立场来看,这首歌曲确实是一首非常出色的作品,曲调和歌词都不错,很有激励作用。但作为中国人是很清楚的,在那个时代,正是在这样一些精神麻醉品的鼓舞之下,自以为正义得无可挑剔的日本军人打着解放大东亚的旗号对海外大肆侵略扩张,并最终被以美国为代表的同盟国联军在太平洋上好好修理了一顿。而这一次,两次解救日本于水火的所谓神风却并没有出现。甚至连日军飞行员用血肉之躯刮起的一股股“神风”也并没有阻止哪怕是延缓日本战败的命运。

    当然,在这一节我想说的还不是这个问题,我想说的是这首歌的一句歌词——残るは唯三人(剩下仅三人)。

    在第二次东征日本的弘安之役中,十四万元军最终活命返回的真的只剩下三人?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听我啰唆到现在的朋友想必自己都能列出一长串的生还者名单了吧。所以那句歌词的明显错误无须我再多言。但是,那句歌词的出处是哪里?在那场浩劫之中,又有多少人最终活着回到故国呢?我相信,这才是大家感兴趣的。

    其实说句公道话,当年永井建子给《元寇》作词的时候,还真没自己胡编,人家的创作态度还是很端正的,至少还查了书。你瞧,中国人自己编的权威史书《元史·日本传》里面,不是清清楚楚地写着“得还者三人耳”吗?

    诚然,《元史》里面确实有这句话,而且一个字也不差,可永井建子先生的近视程度估计比较严重,这段话前边的几句话他硬是没看见。我来告诉大家吧,“得还者三人耳”前边的一句话是“十万之众”,再前边一句话是“久之,莫青与吴万五者亦逃还”。

    怎么样?这下清楚了吧?

    如果说看到“十万之众”的时候尚不清楚这“十万之众”是指什么地方“十万之众”的话,看了莫青和吴万五的名字应该就已经很清楚了——在被范文虎等将领遗弃在鹰岛上的十万之众里面,能够活着回来的只有于阊、莫青、吴万五三人。

    其实也不尽然。据我所知,至迟到延祐四年(1317),也就是弘安之役结束三十六年之后,仍然有当年被俘的元军士兵逃回祖国。

    《续资治通鉴》记载了这样一个小故事:江浙行省任命一个叫王克敬的人到四明港去监管与日本人海上贸易这事儿。为了预防海盗,日本商人的船上都有全副武装的保镖,而且船上也装载了不少甲杖军器。以前管这个事的人十分紧张,担心日本人是来挑事儿的,每逢日本商船靠岸,都调集重兵,如临大敌。王克敬到任以后,卫兵也不要了,每次日本人来了都热情接待,为经商活动提供便利,“抚以恩意”,如此一来,日本人反而老实了,“无敢哗者”。来的日本船上不时会有一些当年东征日本的时候被抓过去的江南水手,他们找到王克敬,希望能够留在中国,返回老家。王克敬的部下都担心招惹麻烦,劝他不要同意。但王克敬说出了自己的理由:“人家怀着恩德之心,想要回归祖国,我们哪有不接受的道理?如果惹了麻烦,我负责!”

    除了困在鹰岛上的十万大军有幸存者零散逃归之外,保留了比较完整的建制单位成功退却的部队也是有的。

    比如前面我们谈到过的张禧,把麾下舰船全都相距五十步停泊使其部队在风暴之中毫发无损,返航的时候还带上了四千名留守平户岛的元军。而翻阅元人的文集或私人笔记,则可以看到更多关于参与东征的部队平安归来的记录。

    根据当时官员程钜夫所著《雪楼集》第十七卷《巴约特墓碑》的记载,文中墓碑的主人巴约特以怀远大将军、管军万户的身份,从江淮出发,率战船数百艘东征日本,战斗经过不详,反正最后领全军而还。别人全军覆没,他能全军而还,自然也是一份不一般的功绩,于是忽必烈御赐了一百户给他养老。

    被后世尊称为元代“包青天”的苏天爵在其所著《滋溪文稿》的第二十一卷中,通过《元故赠长葛县君张氏墓志铭》对此类事件也有记载,说朝廷因为日本梗化不庭,出兵讨伐,这个墓志铭的主人公“张氏”正好在参与讨伐的队伍之中。他们从庆元乘船入海,经过七天七夜,抵达了达可岛,离日本国只有七十里。前面我们说过,这个达可岛就是鹰岛。这个地方时而涨潮,时而落潮,船没法进去了,只得把船都用锁链捆绑在一起筑成水寨,停泊于铁灵山下,让他守卫。八月一日半夜,飓风大作,波涛如山,震撼激撞,船坏了不少,军士哀号无助,溺死海中如麻。第二天,大帅让他先回去(大帅命公先归)。先不论伤亡多少,从“命公先归”可以看出,这支部队虽然遭受了重创,可编制并没有被打乱,指挥系统也基本还能运转,其撤退行动看起来大体也是井然有序的。

    从其后的记载我们得知,主人公先到耽罗岛,再经由高丽渡过辽水抵达大都,然后辗转回到池州路。这条路线,也是许多其他东征逃亡将士所选择的回乡路线。

    方回的《桐江集续·孔端卿东征集序》中,孔端卿所走的路线大抵也是如此。书载孔端卿幸运地没有淹死在海里,被一小校救起,然后一同乘船抵达高丽合浦,经平壤,渡辽水,过女真、契丹之地,由平滦路抵燕山,徒步行走七千余里,又过些时日,才得以南归故里。

    郑思肖在《心史·元鞑攻日本败北歌并序》里面说:“筑土城驻兵对垒……鞑军半没于海,船仅回四百余只……”在古代,所谓“半”这个字的意思和现在有点不同,并没有说清楚是一大半,还是一小半,或者是一半对一半,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驻扎在“土城”里面的“兵”搭乘着剩下的这四百余艘船回来了。虽然这一情况显然是郑思肖道听途说听来的,但数目应当基本可信。按照他一直胸怀“反元复宋”之志的立场来看,他自然是巴不得元军全都淹死在海里别回来了,所以,在数目上能少说他是绝对不会多说的。既然他说四百余只船回来了,我们完全可以推定至少有四百余只船的元军安全回归故土了。

    人称元朝“三代谏臣”的王恽在其所著的《秋涧集》第四十卷《泛海小录》中也有记录,从志贺岛东岸到太宰府有三百里,抄近路则不过三十多里,志贺岛西岸不到百里处有一个岛叫毗兰,俗称骷髅岛,也就是元军舰队停泊的时候遭遇台风之地。大小舰船大多数被波浪卷起互相碰撞而沉没,只有高丽船只坚固才得以保全,于是班师西还,这一天正是八月五日。

    毗兰岛在哪里我不清楚,从距离上推断大概是指的玄界岛,但从其俗称骷髅岛来看,联系到前面所说的郑思肖将鹰岛称之为“白骨山”和“骷髅山”可知,这个毗兰岛也或许是元军对鹰岛的称呼。至于为什么叫“白骨山”,郑思肖给出了解释——岛上素来无人居住,唯一的居民是许许多多的巨蛇,相传过去唐朝东征日本的军士正是殒命于此岛,所以便被叫做“白骨山”了。

    从这段记载能够推定,元军舰队中定然有相当数量的高丽军船因为比较坚固而在台风之中得以幸免,载着部分元军的残余部队成功脱险。

    骠骑卫上将军、中书左丞李庭是参与东征的高级将领,在灭宋战争中身经百战,多次绝处逢生,可谓“打不死的李庭”。可如此牛人遇到台风也没辙,船被打坏,李庭只得抱着船板漂到岸上。到了岸上一清点人数,得,手下士卒十之**都扔海里喂了鱼,只得找到几条破损得尚不太严重的军船撤往高丽。纵观其戎马一生,这可以说是他打得最窝囊的一仗。

    根据《至正昆山郡志》第五卷的记载,朱清、徐兴祖、刘必显、黄成等人都参与了此次东征——朱清……授千户武略将军,佩金符,己卯,从征日本;徐兴祖……复从右丞范文虎征日本,俱有战功;刘必显……辛巳,从李元帅征日本授从事□饷;黄成……至元辛巳,右丞范文虎征日本,迤南辟置麾下,多委力焉。从他们的命运来看,战后朱清是“开创海运”,徐兴祖是“迁居太仓从海漕”,刘必显是“迁居太仓累官至信武将军海漕副万户”,黄成是“漕府奏授保义校尉运粮副千户”,总之,这些人从日本回来以后都还有活动的记载,说明他们一个都没有在日本阵亡或遇难。

    除此之外,各路元军于撤退途中从海里“捡”上船的元军将士似乎也为数不少。

    范文虎的部将楚鼎指挥的几艘船一共千余人早在进军途中就在海中迷失了方向,与大部队失去了联系。途中也不巧遇到了台风,船被冲散了架。楚鼎抱着船板在海上漂了三天三夜才漂到一个小岛上。要不是数天之后正好遇到范文虎逃命的船从岛旁边路过,把他捡上了船,说不准这位仁兄就得在这个与世隔绝的荒岛上当一辈子的鲁滨逊了。

    由于时间、精力和眼界的限制,我能够看到的资料十分有限,手里掌握的资料也不多,尚且能够看到如此之多关于东征将士虎口脱险的记录,想必当时元军的损失也并没有传说的那样巨大。这些脱险的故事,这些归来的人们,要放在今天,哪一个不是好莱坞大片的经典题材和完美主角?

(https://www.tbxsvv.cc/html/61/61456/3266433.html)


1秒记住官术网网:www.tbxsw.com.tbxsvv.cc.tbxsvv.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