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纵然日本守军充分发挥了飞蛾扑火与螳臂当车的大无畏精神,但仅凭一百多人自然无法抵挡住优势敌军的攻击,只得退入山中小城桶诘城作最后的挣扎。151+看书网言情内容更新速度比火箭还快,你敢不信么?弹丸之城,如何能守得住?翌日城破,平景隆等人自杀身亡,但其部下宗二郎成功逃到博多,向镇西当局报告了壹岐失守的消息。
这一仗打得实在是轻松愉快,元军没有再做过多的休息,两天以后的十月十六日,东征大军又肃清肥前国平户岛、鹰岛、能古岛等沿海岛屿上的零星抵抗,为登陆九州本岛建立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后方。每到一处,元军都大开杀戒,冲锋在前的高丽士兵更是将多年以来对日本海寇的积怨都发泄了出来——凡是抓获的男子,无论老少一律就地处死,而妇女则用锁链贯穿手掌,像晒干鱼一般穿成一串捆在船舷之上,听着都令人不寒而栗。
为了躲避元军的搜捕,很多岛民逃到了深山之中,天气渐凉,缺衣少食,状况非常凄惨。据日本史料记载,元军犹如食人魔鬼一般——“见我兵勇战而死者,则取其肝吞之”。虽然看起来有夸大的成分,但对于这样的记载,我还是比较相信的。虽然汉人和高丽人没有这样的习俗,但蒙古人就说不定了。彪悍的蒙古人崇尚勇武,他们相信吃了勇敢的人,哪怕是敌人的心肝,就会把被吃掉的人的勇气和力量转移到自己身上。这样的信仰直到今天在很多较为原始的南美洲、非洲部落里面仍然存在。
大宰府在接连收到对马、壹岐二岛失陷的紧急军报之后,立即派人向幕府和朝廷报告。同时,也向九州各地的地头武士们发出了紧急动员令,要求他们立即按照此前制定的防御计划,尽快整备兵马前往大宰府、博多港等北九州沿海的要害地区集结应战。
第三十二章最长的一天
当元军的东征舰队出现在博多湾外海的时候,九州的日军尚未完成最后的集结。由于连日以来的暴雨,使得九州各地大小河流河水暴涨,特别是筑后国千年川上的主要桥梁被洪水冲毁,使得萨摩、大隅、日向、丰后和肥后等地的武士无法渡河。多亏当地豪族神代良忠指挥部下在河上架起一座浮桥,才让各路人马得以渡河。尽管过了河,却白白耗费了不少时间。
实际上,按照预先拟定的防御计划,应当赶在元军发动第一波攻击前就进入阵地的各路日军中,这时候到位的只有镇西奉行少弍经资所率领的由少弍氏、大友氏、户次氏、菊池氏等北九州豪族所组成的联军和萨摩守护岛津久经率领的萨摩军,此外还有从附近的神社、佛寺临时武装起来的少量神官、僧兵。少弍经资让他的弟弟少弍景资担任前线指挥官,率军驻守沿海,而岛津氏的军队则担任博多湾北岸箱崎方面的警戒。
十六日和十七日这两天,东征舰队沿着海岸线发起了几次试探性的进攻。大多数时候只是少量的士兵上岸放火焚烧几所房子,然后在当地的武士来阻拦之前便撤回船上。不过在松浦,仇人相见,分外眼红,高丽军与老对手松浦党发生了十分激烈的战斗。松浦水军头领佐治房和他的三个儿子佐治直、佐治留、佐治勇及手下几百人全部战死,佐治一族差点就绝了后。可谓有仇报仇,有冤报冤,正应了一句俗话:“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
正如日本人事先预料的一样,东征军真正的登陆地点是在北九州的筑前国。这里有便于大部队登陆的国际化港口博多,九州地区的统治中心大宰府也近在咫尺,大军一旦登陆成功,就可以在一天之内拿下大宰府,进而控制九州全岛,到那时候,再要日本当局屈服,想必就不是难事了。
十月二十日,天蒙蒙亮,笼罩在海面的雾气尚未散去,东征大军就分兵数路于筑前的不同地点开始登陆。其中,由汉军和部分蒙古军组成的主力部队首先在怡土郡今津登陆,与此同时金方庆率领的高丽军也在博多港西部海滩登陆,向百道原、佐原方向推进。两路大军事先就约定分道突进,互相策应,然后在日军防御指挥核心所在地大宰府守护所会合。
根据《倭变录》的记载,东征军是在三郎浦登岸的。但我翻烂了地图也没找到叫三郎浦的地方,会不会高丽人的记录有误?会不会在这几百年间地名发生了变化?又一次仔细研看google地图以后,我恍然大悟,就地理位置来说,“三郎浦”应当距元军上岸不久便发生激战的百道原不远,百道原附近沿海可供登陆的地点虽没有叫“三郎浦”的,却有个叫“早良浦”的,而且从日语的发音来看,“三郎”和“早良”发音非常接近,三郎读作“さんろう(sanrou)”,早良读作“さりょう(saryou)”,想必李廷馣笔下的“三郎浦”就是位于早良川河口的“早良浦”了。《倭变录》中所述的这支元军当是金方庆所部高丽军无疑。
正如还有很多日军正在赶往战场的途中一样,元军也并不能在同一时间就把所有的战斗部队都输送到岸上。已经登陆的元军部队没等后续部队上岸,便迫不及待地向日军防御的纵深地区发起了突进,沿途遭遇了一股又一股的日军阻击。在赤坂山、百道原、祖原山等战略要地,双方的争夺尤为激烈。
赤坂山离博多湾海岸不远,是一座海拔只有三百五十多米的小山。此山虽小,但由于可以俯瞰整个博多湾,又扼守在从早良滨到大宰府的主干道上,所以位置十分重要。古代用来接待外国使臣住宿的国宾馆——鸿胪馆就建在这座山的山脚下,后来江户幕府福冈藩的初代藩主黑田长政父子更是看中了这处战略要地,在山上修筑起了有名的福冈城。如果元军攻下了赤坂山,就可以把它作为桥头堡,牢牢地控制住整个博多湾登陆场,而如果日军继续控制着这座山,则不仅可以威胁正向大宰府推进的元军主力的侧后方,还可以瞅准时机溜下山来出其不意地袭击停泊在海上的元军舰队,切断元军退路。考虑到赤坂山的重要性,日本方面早在意识到蒙古可能入侵之初,就在山上修筑了永久性的防御阵地,配置了比较强的守备力量。
最先对赤坂山发起进攻的仍然是由金方庆指挥的高丽军。实际上在整场战争中,按照忽必烈的要求,高丽人都被特意安排在了蒙古军和汉军战线的前面。
交手之初,日军凭着多年来与高丽人打交道的经验判断,敌军必定不堪一击,根本不必担心。但交手之后才发现,他们面对的这支军队不但进退有序,轻捷勇猛,而且将士个个都弓马娴熟,展示出远超他们想象的战术水平。一向被日本人轻视的高丽人仿佛突然之间就从羔羊变成了饿狼。
人数上处于劣势的赤坂守军孤注一掷地向高丽中军发起了反冲击,希望通过这种自杀性的攻击能够打乱高丽人的进攻节奏,甚至击毙高丽统帅,毕其功于一役。
其实高丽人并不是没有给他们这样的机会,问题是日本人抓不住这样的机会,那可就怪不了别人了,谁教人家领头的正是大牌明星金方庆呢!
根据《高丽史》的记载,金方庆一路上始终冲杀在队伍的最前面,甚至还亲自动手,一会儿弯弓射箭,一会儿挥刀砍人,似乎杀得很过瘾。
面对日军的反击,金方庆摸出一支响箭,大喝一声,一箭射去,正好射中冲在最前面的一名骑马武士。武士受伤坠马,跟在后面的随从一拥而上,护着主人慌忙后撤。经过殊死搏斗,日军最终大败,“伏尸如麻”,放弃赤坂山。不久之后,忽敦所率领的中军赶到,在经过刚刚结束战斗的赤坂山战场的时候,见到如此惨烈之状,不禁感叹道:“哪怕我们蒙古人英勇善战,也不过就是这个样子了。”当然,这个记录见载于《倭变录》,是不是作者借蒙古人之口搞自我表扬,就无从考证了。
拿下了赤坂山以后,忽敦等将领登上山顶,居高临下进行指挥。以日本人从来就没有见识过的方式指挥着各路部队统一行动,要让部队前进的时候就击鼓,要让部队后退的时候就敲钟,虽然元军人数众多,且民族不同,甚至语言也不通,却机动协调,进退自如。赤坂失守以后,不时有日军前来攻击,企图夺回赤坂。元军将士则把日军放入口袋阵中,再围而歼之。虽然日本武士的个人军事素质普遍要优于元军,但元军战法上的优势弥补了单兵素质上的差距,梦想单打独斗扬名立万的日本武士面对元军的集团战法遭受了重大伤亡。
就在率先登陆的两路元军在赤坂一线与日军酣战的时候,另一路之前一直静静地待在船上待机的元军沿海北上,在博多湾东北方向的箱崎附近登陆。经过激战,击退防守箱崎的萨摩岛津军,火烧箱崎八幡神宫,在背后狠狠给了日军一刀。
日军见侧后方向也出现敌军,担心遭到围歼,于是不约而同地放弃博多港区后撤,一直退到大宰府附近的水城才停下来。水城是白村江之战以后大宰府当局为防备可能来袭的唐军和新罗军而修筑的一段土城,竣工之初,城墙高达十米以上,底部宽达八十米,长度更是达到一千二百米,已经可以算是一截微缩版的长城了。水城城墙之下靠博多湾一侧挖有宽达五六十米、深达四米的巨大壕沟,引附近御笠川之水注入,因此得名“水城”。
虽然在以前的六百年间对水城的维护因来自异国的军事威胁逐渐缓和而松懈,但在不久之前,镰仓幕府已经命令九州御家人对其加以修缮。在筑高城墙与疏浚护城河的时候,九州的御家人们还颇有微词,没想到这次竟真的还能派上用场。
十月二十日这一天,对交战的双方来说,都可以称之为“最长的一天”。
(https://www.tbxsvv.cc/html/61/61456/3266409.html)
1秒记住官术网网:www.tbxsw.com.tbxsvv.cc.tbxsvv.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