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没有了,什么也没有了,怎么办?生命仿佛陷入一个异度空间,一切都不是自己想要的样子,生活也不像是自己的了。压抑,随时随地的压抑,无法呼吸,感觉自己什么也做不了了,什么也做不好了,感觉只剩下了痛苦,但是什么原因?
人的情绪变化有困惑;恐慌;了解;接受;创造;怀念的过程。每个人的生命过程也一样,“认识你自己。”古希腊神庙柱子上的这句伟大的名言表明了觉醒的方向方式,每个人自己的重要并不总是被每个人所充分认识到的,也许压根就没有意识到自己这个词。在这里所说的自己并不是那个挂在嘴边的“我的”的代名词,“我的”是自私,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自己,其实这个自己可以用另一个字来说:人本身。这个世界越来越被诱惑充塞,人们越来越容易失去自己,忘记自己,迷恋于琳琅满目的世界,无法自拔地被世界的花花绿绿说捆绑,再也没有自己,只有虚荣;金钱享受;拥有等等,从头到尾一生中,人们并不真正意义上了解自己真正要的是什么,生命在它自身的本质上要的是什么。听别人说话可以看到人们好像总也不想想自己的事情,对与生俱来的自己一点也不上心,却总也喜欢讲别人的事情。什么什么人很厉害,考上了清华北大了;什么什么人大学毕业后每个月的工资已经六千块。为什么会这样子?也许人们在寻找着什么,寻找想象中的自己?我不晓得。但是,我知道,我们不知不觉地迷失了。迷失在成长中。并且在迷失的过程中人渐渐地成为了木偶。
《木偶奇遇记》是意大利作家科洛迪发表于一八八零年的代表作。仁慈木匠皮帕诺梦见蓝色的天使赋予了他最心爱的木偶匹诺曹生命,于是小木偶开始了他为成为真正的男孩的冒险。而他要成为真正的男孩就必须通过勇气、忠心以及诚实的考验。在冒险的过程中,他因贪玩逃学,因贪心而骗,还变成了驴子。最后,他掉进一只大鲸鱼的腹中,意外与皮帕诺相逢。这一次历险,成长了匹诺曹,他变得诚实、勤劳、善良,成为了一个真真正正的男孩。这是《木偶奇遇记》,而二零一五年三月我要讲一个故事:《成为木偶记》。
总感觉家里的屋子很奇怪,呆在楼上的房间里总能清清楚楚地听到楼下的一举一动,一呼一吸,但是单向的,因为呆在楼下的人却很难听到楼上的动静。我喜欢呆在楼上,也总是被迫倾听着穿墙而上的楼下的声音。小道消息,抑扬顿挫的议论,笑声,怨声,不管你愿不愿意,它们就像强盗一样灌进耳朵里面,我坐着,无奈地像是被奸了一样遭到强制似的不舒服。吵死了,烦躁地跳将起来,心里窝着熊熊的大火,大吼一声,可是有什么用!吼完后还得听,无奈地听着听着,我发现所有的讲话内容都有一个有意思的共同点:谈话的内容总是别人,哪个人怎么样怎么样,哪个人怎么样怎么样,好像所有人都没兴趣想一想自己的事情。
有一天,我看到一个朋友写的一段话:“人越是怕丢人,就越是在乎别人的看法。越是在乎别人的看法,就越是会忽略自己的感受。越是忽略自己的感受,就越是像木偶一样拼命活给别人看。最后,一步一步将真实的自我囚禁在了深深的黑暗里。丢失自我,是我们找不到快乐和幸福的根源。”
人沦为木偶的第一步在这里实现,人不诚实了。人不了解自己了,自己的生命一步步被别人占据了,诚实也被剥夺了,因为连自己都欺骗了,生命被绑架被淘空,变成奴隶和行尸走肉,丢失了自己。你不知道自己真正要什么,活着,却不是真诚地活着,就是不诚实,至少对自己本身不诚实。
紧接着诚实之后是勤劳,经过致命的腐蚀后勤劳已是昨日黄花,这是人沦为木偶的第二步。勤劳被什么腐蚀了?享乐主义,浮躁就是它的孩子。享乐的膨胀让现实满足不了欲望,让目光被锁在虚荣与浮夸上,物质主义攫住灵魂,浮躁油然而生,最终只有一步登天才能满足享乐主义的不切实际和狂躁了。它扼杀勤劳是必然和轻而易举的,因为勤劳是它脆弱而不被寄予希望的敌人。
踏实勤劳,真的很廉价不值钱,踏实勤劳值多少钱?踏实勤劳多久才能养活自己?踏实勤劳多久才能实现享乐梦想?见鬼的踏实勤劳。这可能是很大一部分人潜意识里公开的秘密吧!大学里已经很少有人能够静下心来认认真真地读一分钟的书了,在大多数学生的思想里读书需要的时间太久,付出太多且不保证能带来切实地收获,总之它已经撑不起什么了,如果有一天风闻大学生中有人不惜出卖肉tǐ,有一天,在周五的傍晚校园里诡异地出现许多豪车,一个个打扮停当的美女钻进豪车中时不要觉得不正常。病了,社会病了,人的思想病了,总有一天,肉tǐ也会被这个思想的享乐主义暴君压榨摧残蹂躏得一点残渣也不会剩下。不久后的未来,那一天,腐败者们拖着虚弱的身子透过门缝望向外面,死神穿着腐烂的长袍,背着滴血的大号镰刀来到门外收割他们的生命,他伸出恐怖结痂的手再一次敲响了腐败者摇摇欲坠的门。
“伸冤在我,我必报应。”——《圣经?新约罗马书》第十二章第十九节如是说。
成为木偶第三步:
被光明笼罩的时候只想笑,只想让生命还有周围都笼罩在光明之中,只想创造美好的氛围,快乐是善良的发动机,我不知道这其中的最内在的接恰点,但是身体在我快乐的时候告诉我,在我快乐的时候人也变得洒脱,胸襟开朗不拘小节,愿意去帮助别人,不是愿意,是希望,希望去帮助别人,希望让世界更加美好一点。而负面的黑暗的东西需要负面的黑暗的东西激发,我清晰而明确地感受过,人在痛苦的时候喜欢变态的东西,不快乐催生的感情也是阴暗残忍的,怨气恨气需要发泄,吐出来的污染物致使世界也被摧残。当不幸笼罩一个人时,他(她)也把世界笼罩在不幸之中,这种因果在新闻中屡见不鲜。远的不说,以最近福建南平恶性杀害小学生实践为例,凶手自述因为前女友的矛盾才疯狂报复社会。如果没有足够的小心,不幸会带来不幸,而遗憾的是人生充满了不幸。
如今,萦绕在身边的最普遍最典型的不幸在萧伯纳的名言中被揭示,英国作家萧伯纳有句名言:“人生中有两大不幸,一是没有得到他心爱的东西,二是得到他心爱的东西。”
不了解自己,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也是不幸之一。即便知道了自己要什么,得不到的不满足又怎么能快乐,这是最熟悉普遍也是最无可否认的不幸。而得到的不幸听上去显得古怪,但周国平先生在他的寓言《白兔与月亮》中给了我们一个完美的解释:
“在众多的兔姐妹中,有一只白兔独具审美的慧心。她爱大自然的美,尤爱皎洁的月色。每天夜晚,她都来到林中草地,或是无忧无虑地嬉戏,或是心旷神怡地赏月。她不愧是赏月的行家,在她的眼里,月的阴晴圆缺无不各具风韵。
于是,诸神之王召见这只白兔,向她宣布了一个慷慨的决定:
“万物均有所归属。从今以后,月亮归属于你,因为你的赏月之才举世无双。”
白兔仍然夜夜到林中草地赏月。可是,说也奇怪,从前的闲适心情一扫而光了,脑中只绷着一个念头:“这是我的月亮!”她牢牢盯着月亮,就像财主盯着自己的金窖。乌云蔽月,她便紧张不安,唯恐宝藏丢失;满月缺损,她便心痛如割,仿佛遭了抢劫。在她的眼里,月的阴晴圆缺不再各具风韵,反倒险象迭生,勾起了无穷的得失之患。
和人类不同的是,我们的主人公毕竟慧心未泯,她终于去拜见诸神之王,请求他撤销那个慷慨的决定。”
无知,失意,患得患失。不幸无处不在地环绕着我们,我们不快乐,一点也不快乐,不快乐会很大程度上扼杀善良,而且可能完全扼杀,变得冷冰冰的没有感情。
至此,一个不诚实,不勤劳,不善良的木偶大功告成。
(https://www.tbxsvv.cc/html/60/60435/3143291.html)
1秒记住官术网网:www.tbxsw.com.tbxsvv.cc.tbxsvv.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