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烽火燃烧的城楼上,一女子身穿华彩锦服。
她就是世人言中的文殊公主。
一个才名千里的公主。
一朝国破。山河不在。
曾经的一切便也灰飞烟灭。
她至今都还记得,那年冬天她在回宫途中救过一个人。那人就是她后来喜欢上的人,一直以来她倾心相交。一直以来她都以为,只要她倾心相交就不会被他抛下。
事实上她不知道,那个所谓的男子。在她们成亲当日跑了。连带着她的所有期望也在一次兵变湮灭。
她对着皇城拜了三拜。那些赋予她身份的地方,从此不再属于她。
三年后。
亦然一直记得赵国都城赵定。三年前的那场大火将赵王宫烧毁,她本以为自己也会身死,却为将定山景江师父所救。这么多年来,她头一回被景江竟然又是在再见最落魄的时候。
赵亦然在这三年之间居然从一个不懂武功的平凡人,变得精通武功。甚至可以说是出手不张,就能杀人的地步。
她告诉自己,国破了,所有都已经烟消云散。唯一的牵挂也弃她而去。就让所有都流逝吧。
所以人们看到的自然是赵亦然不同的样子。
那场夺宫的战争也没有成功,因为靖国世子徐靖呈在一年前发动了一场将所谓的原赵都城后应国都城临城破灭。朝代更替之快令人咂舌。
据说国破的当日,那靖国世子拿着一份卷轴给应国国君前赵国大将曹预。曹预看了那幅画,立刻疯癫了。传言那副画中人,便是影响赵国一朝的女子文殊公主。至于文殊公主为何有那样的魄力也只能任由世人猜测了。
说书人常说起当年的文殊公主,便会想起她写的一本《论国策》。有些人能留在这个世上的魅力可能的威严,但是朝代更替,威严便也消褪。唯有那些留在世上有用的东西一直被人惦记。其中以文殊公主的《论国策》为首。
书中所记载的治国策论,有行军用兵之法,甚至有些围攻以少胜多之法。这些都是文殊公主年少时带兵的经验。还有些出于并未习武,而出谋划策的公主一个便利。寻常人得此书,便是军师。天赋之人得此书,便可权倾天下。就是曹预想得到这本书,也终是无果。
只记得历史给予的是一页空白。随着文殊公主的死去,那本书也消失得无影无踪。
赵亦然在将定山有十个师兄,有时候她都觉得师兄多了好。因为这样她一个月偷懒的次数也可以变得多。师父会轮流叫他们搭理山内事物。名为打理,其实就是干活。她这个小师妹,常常仗着自己小,偷偷懒什么的。总之是小占尽了优势,都没人敢来找她干活。还有一些师兄干脆之前就帮她做了。事后她知道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不过凡事都不是绝对的,就比如这十个师兄只要一出事就会让她顶替。她是背黑锅的绝对。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她即使犯了错师父也不会有过多的责罚。
谁知道就因为这个理由,她顶替了师兄们上百次的错。让她都有些受不了。不仅仅是受不了,还因为师父没罚她一次,就给她记上一笔。其实师父每次都在暗示她承认,只是她这个人义气还是有的。于是乎所有都倒在她头上了。
在将定山的三年里,仿佛又回到了五六岁拜师学艺的年纪。那时候她就是呆在自己师父身边。只是师父在她九岁那年为奸人所害。她依稀记得师父遇害那年,她躲在师父厢房后面。师兄们对外称师父是病死的。然,大家都清楚得很师父死于非命!
赵亦然回想起过往的种种,居然有种难以言状。
原来二十几年的光阴,已然将她磨成了平石。
甚至连以前的一些琐碎,她都不愿提起。她的眼睛突然望向腰间的玉佩,那是她随身携带的玉佩。上面的龙凤花纹是当年在赵国边境蜀中的那个男子送给她的定情信物。这么些年,她都没有扔掉。突然在此时此刻,她想扔掉那块玉佩。赵亦然身前是将定山的一处湖泊,连接着几个国家的水源。她将身上的玉佩扯下,向外扔去。
那块玉佩落下的地方水上显现出几卷波纹。
此番便是师父将深让亦然下山。自三年前拜景江为师,赵亦然便更名景逸殊。取义修习武者殊途同归。无论做什么事,都只有一个目的。师兄妹之间可以有不同的路,可是目的都是一样的。
景逸殊这个名字,作为赵亦然的替代存在这个世上。从此这个世上再也没有赵亦然,只有景逸殊。
以至于后来的人不能认识她的全部。
------题外话------
新浪微博求关注╮(╯▽╰)╭http://weibo。com/guyunhaohao
本书由首发,请勿转载!
(https://www.tbxsvv.cc/html/59/59724/3270864.html)
1秒记住官术网网:www.tbxsw.com.tbxsvv.cc.tbxsvv.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