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 > 历史军事 > 逍遥侯 > 第991章 计划经济

?    李中易驻马于小山坡之上,手里的单筒望远镜,由远及近,最终停留在忙碌着农活的新移民身上。

    这些刚分到田的移民,都是李家军用刀枪和皮鞭,从幽蓟大平原上强行带到平卢的汉民。

    早在秦朝以前,中原地区就面临着北方蛮族犬戎的巨大军事威胁。西周的国都镐京,就是被犬戎所破,周朝被迫东迁,史称东周。

    秦朝建立之前,匈奴逐渐兴起,遂有始皇安排蒙恬北守长城的战略决策。

    然而,契丹国和传统意义上的草原蛮族,有着本质性的不同。

    在契丹国之前,无论是犬戎,还是匈奴,都是以游牧为主的弓马民族。

    自从后晋石敬瑭献出燕云十六州之后,契丹国摇身一变,成为了弓马和农耕并存的复合型政权。

    更重要的是,自从晚唐以降,中原地区战乱不断,城头变换大王旗的速度,简直比翻书还快。

    但是,契丹国境内,却一直享受着难得的和平。没有战乱的幽蓟大平原,不仅粮食产量高于绝大部分中原地区,更重要的是,就连冶铁技术也已经超过了中原。

    原因其实很简单,中原的混战迫使汉人工匠们背井离乡北上躲避战乱,结果却白白的便宜了契丹人。

    李中易没有急功近利的打算,饭总要一口一口的吃,事总要一点一点的做,量变足够大的时候,才会导致最终的质变。

    按照持久战的原则,李中易秉承敌少一人力,则我强两分,甚至是三分的正确国战逻辑,强迫同族的兄弟姊妹们,南下到了平卢。

    由于契丹人此前的掳掠,以及军阀藩镇们的乱战,平卢地区如今的人口,比最高峰时期,少了大约十倍。

    俗话说的好,人多好办事,人少好分钱!

    平卢地区的大地主们,死的死,逃的逃,无主的良田几乎遍地都是。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大大减轻了李中易分田到户的阻力。

    李中易放下手里的单筒望远镜,轻声叹道:“小老百姓最可怜,我迫使他们背井离乡,抛弃祖上留下的基业,应该是恶人中的大恶人。可是,我只是分了点田地给他们,借了农具和耕牛给他们而已,他们骂我的声音,便小了许多。”

    刘金山点着头,也叹息道:“小民们只要有口饭吃,便会感恩戴德。”

    李中易是何许人也,他马上听出刘金山话里的小刺,其潜台词是:李中易应该与民休息,而不应折腾草民们。

    在李中易接触的文官之中,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种是纯粹的书呆子,这些人以为读通了圣贤书,便可治国平天下;第二种则是有些情怀的文官,他们比较重视与民休息,强调无为而治;第三种文官,也是人数最多的一堆人,他们嘴上大谈圣贤之道,私下里却党同伐异,拼命的往家里搂好处。

    这人呐,都是具有两面性的复杂物种。在整个官僚集团之中,不干一件好事的小人,其实是不存在的。同理,专门利人,从不利己的所谓圣人门徒,李中易至今也是从未见过。

    刘金山就属于读过圣贤书,非常推崇两汉无为而治的少数文官之一。他为了替草民说话,不惜当面得罪李中易,单是这份情怀,就足以令李中易多看重三分。

    几十万人,被刀枪驱赶着离开家园,一路上难免会遇上各种困难,哭号埋怨在所难免。

    人都有恻隐之心,李中易也不例外。只不过,他和刘金山站的高度不同,看问题的角度,必然会有较大的差异。

    “光清啊,自晚唐以降,我堂堂炎黄贵胄,屡屡沦落于蛮夷的铁蹄之下,究其根本,就在于彼此不团结,无法聚沙成塔。”李中易抚摸着“血杀”漂亮的鬃毛,感慨万千的说,“大大小小的藩镇,为了私利,不惜勾结异族入侵我华夏。嗯,石敬瑭这个沙陀族的败类,就是典型的例子。”

    “国战,不是你死,就是我亡,没有第二条路可走。”李中易扭头盯在刘金山脸上,“幽云十六州,本为我华夏之故地,必须尽早收复。若想解民于水火之中,我中原多一分人力和物力,将来倾力北伐之时,便少残害一个同族的兄弟。在这件事上,必须算大帐,而不能只看眼前。”

    刘金山听得懂李中易的话外音,也算得清移民南迁的利弊,可是,被所谓圣贤书熏陶多年的脑袋,一时间也难以彻底转过弯来。

    李中易见刘金山一直沉默不语,他不由暗暗点头,这年月,骨头硬的文臣,属于稀有动物的范畴。

    说实话,刘金山的文采并不咋的,但他有个很大的优点,那就是执行力特别强悍。

    哪怕,刘金山再不赞同李中易的做法,只要李中易下决心作出的决策,他都会尽心竭力的去执行,而绝不会阳奉阴违。

    刘金山只是有些执念于无为而治的古老情怀罢了,他不仅不傻,反而精明过人。否则,也不会被李中易看重,并任命为平卢节度副使。

    李中易当着刘金山的面,耐心细致的解释了国战的残酷性,刘金山心里异常之感动,主上对他如此的看重,哪怕把身体累垮了,也当士为知己者死!

    在刘金山的陪同下,李中易走下小山坡,站到了田埂上。然而,忙碌的人们,却只当没看见他一般,反而纷纷跪下向刘金山行礼问安。

    “小人见过刘大官人。”

    “多亏刘大官人替小儿请郎中……”

    “刘大官人,请喝茶……”

    刘金山有些尴尬的望着李中易,却不敢挪动半步,更别提超越李中易之前,接受草民们的敬茶了。

    开什么玩笑?下臣在草民堆里的威望,竟然远远超越了主上,这不是寿星公上吊,自己找死么?

    李中易却笑着说:“老百姓主动奉茶,这就说明,你这段时间不仅没有混日子,反而卓有成效。去吧,有些茶是必须要喝的,我去那边转转。”

    “主上,我……”刘金山心里异常之恐惧,惟恐犯了李中易的大忌,将来死无葬身之地。

    见刘金山急得冷汗直冒,显然是吓得不轻,李中易不禁哑然一笑。作为一名超级务实的现实主义大师,李中易比谁都看得透彻,没有强大的暴力机器作基础的所谓威望,不过是一片浮云罢了,根本大惊小怪。

    “光清,么要糊涂,你唱白脸,我唱黑脸,正好有利于安定移民之心。”李中易忽然小声说,“我这个恶人是当定了的,他们如果现在就对我感恩戴德,我倒要睡不着觉了。你快些去吧,不要寒了他们的心。”

    直到此时此刻,刘金山那颗原本高高悬起的心,总算是缓缓落回到肚里。

    李中易挥了挥手,留下刘金山去应付移民们,他本人则顺着田埂,一路朝良田的深处走去。

    一手软,一手硬,软的更软,硬的肃杀,这才是长治久安之王道,偏废了任意一方,都会造成失衡。

    李中易的心里多少有些失落感,他强迫幽蓟的汉民南迁,其实是为了长远的打算。

    形势是明摆着的,契丹人如果一直霸占着幽蓟大平原,就等于是在整个大周朝的头上,始终悬着一柄达摩克利斯剑。

    哪怕主导南下侵宋的萧绰,已经成了李中易的女人,幽州韩家已经被灭族,但是,少数人命运的改变,并不会影响草原狼们长久以来,觊觎肥沃中原的野心。

    李中易心里比谁都明白,更东边的女真人迟早会崛起于山林之间,那才是整个中原的心腹大患。

    女真人,先后两次倾覆汉家天下,教训可谓是异常惨痛。头一次,野猪皮不仅制造了靖康之难,而且占据了肥沃的黄河流域,将宋廷驱赶到了东南一隅苟延残喘。后一次,野猪皮更是令人发指的窃居汉家正朔,长达近三百年之久。

    移民们暂时无法理解李中易的“残暴”行径,明里暗里将李中易视作寇仇,李中易也都完全可以理解。

    所以,在田埂上转悠了很久的李中易,在一阵轻风拂过全身的同时,心里闷气随之消散一空。

    一直紧跟在李中易身后,却没有多嘴多舌的叶晓兰,见男人的脸色已经恢复了常态,她不由暗暗挑起大拇指,佩服男人的博大胸怀。

    叶家世世代代都居于幽州,幽州的韩家,其实才正经的是外来户。

    从出生开始,叶晓兰就一直生活在幽州,她看似过着人上人的生活,契丹人对她们家也还算是有些礼遇。

    但是,自从叶晓兰懂事之后,不管是家中长辈的教导,还是史书里的记载,无一例外的都在提醒她一件事:在幽州,她们叶家看似门庭高贵,实质上,也不过是契丹人的奴仆罢了,始终低蛮夷一等。

    “爷,等到您真正的平定了天下,让他们过上比幽州更富足的生活,他们必定会认识到今日之非。您不是常说,先天下之忧而忧,而天下之乐而乐,那些愚民们迟早有一天会彻底醒悟的。”叶晓兰毕竟是饱读诗书的女文青,不仅字写得漂亮极了,而且引经据典夸人的方式,令人格外的受用。

    李中易不由莞尔一笑,范仲奄的忧乐说,那可是脍炙人口的经典绝篇。当日,他无意中吟出这句绝篇之时,叶晓兰整个人都痴了。

    随即,李中易不由自主的联想起,他故意设下绝联的陷阱,诱骗叶晓兰这个女文青主动献出红丸的昔日妙事。

    “小叶子,你偷学了爷的妙句,该当何罚?”李中易露出邪魅的笑容,盯得叶晓兰心里直发慌。

    “爷,前儿个,韩氏没把您伺候好么?”叶晓兰满是醋意的责问,倒把李中易逗乐了。

    他心想,韩湘兰被他喂饱了,郑氏却喂饱了他,娘的,真是三十如狼,四十如虎,让人吃不消啊!

    见男人没吱声,叶晓兰文青的小脾气顿时上来了,嘟着红唇说:“獾郎一直哭闹着要爹爹,可是,他的爹爹却在别的女人怀里……”

    李中易见四周都是亲牙,便毫不迟疑的将叶晓兰揽进怀中,赏了她一个大大的吻,轻声调笑道:“你回去告诉獾郎,他的爹爹今儿个一定去陪着他玩耍,顺便慰劳慰劳他的娘亲,如何?”

    “放开奴家,当心让人看见,那成何体统?”叶晓兰心里已是千肯万愿,嘴上却与心事完全相反。

    李中易吃吃的笑,难怪《倚天屠龙记》里的殷素素要告诉她儿子张无忌,越是漂亮的女人,越会说谎。

    “小叶子,我怎么觉着,你的那里越来越圆,越来越大了呢?”李中易故意捏了捏叶晓兰的隆臀,这小娘子自从生了儿子之后,该凸的地方越发凸出,该翘的部位也越来越翘挺,手感真心上佳。

    “爷……您坏死了,奴家不来了……”叶晓兰羞涩难当,想掐住男人的耳朵撒撒娇,却终究没敢下手。

    李中易哈哈一笑,自从女文青生了儿子之后,胆儿比以前肥壮了许多。以前,叶晓兰不敢暴露的女儿家固有的各种装,如今也慢慢的显露了出来。

    以前,李中易并不通农事,只是,占领了高丽国之后,高丽人令人发指的落后农业水平,逼得李中易绞尽脑汁的想办法。

    花重金请中原的老农来高丽国,竟然处处碰壁,原因是李中易起初没想到的,但又合情合理的故土难离。

    在这个时代,只要不是天灾人祸,逼得人过不下去日子了,没谁乐意离开自己的家园。

    好在时任开封府左厅判官的刘金山办事得力,既然花钱都没有老农愿意去高丽国,那么,就只能从罪犯、刑徒或是负债累累的良民之中去捞人了。

    就这么着,总算是募集了几百名老农,远渡重洋,去高丽国指导各地的农业生产。

    自从,李中易强行带回了几十万幽蓟的移民之后,这些老农又跟着回国,到了平卢。

    俗话说的好,一方山水养一方人,尤其是农业生产,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

    平卢地区和开封的地理位置相近,气候条件也大致一样,在高丽国只能勉强指导增收的老农们,到了平卢的地界,顿时找到了熟悉的泥土气息,他们指点起农事来,可谓是驾轻就熟。

    目前的农业生产,基本还是靠天吃饭,自唐代传下来的曲辕犁,也只解决了翻土深耕的问题,扩大的产量相对有限。

    在高丽国的时候,李中易藏着私心,不乐意高丽棒子们的农业技术,太过先进。

    到了平卢的自家地盘上,李中易一直揣在兜里的人工制肥技术,也该派上大用场了,这也是他最近不断走向田间地头的根本原因。

    李中易毕竟只是个名医,而不是专业的农业学家,他所掌握的化学知识,大多只涉及到药品领域,而无关化肥的事。

    不过,尽管不懂通过化学手段制造化肥,但是,跨越千年的见识,恩赐了一个极其重要的绿色循环理念。

    化肥分为化学化肥和天然化肥,工业化的化肥制造工艺,李中易显然是一窍不通。

    不过,增加天然化肥的规模,李中易倒是早有成熟的想法。

    人和生畜的粪便,经过发酵之后,都是绿色蔬菜、瓜果和粮食的最佳肥料。

    李中易和老农们有过很多次的深入交流,收获可谓颇丰。在这个时代,也没有所谓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当朝李相公愿意放下架子,和土老农们亲切的闲聊,老农民们描述他们的多产方法,惟恐不详细,惟恐步骤不清楚。

    老农民们说的方法,也全都被记录在案,并用活字印刷成了小册子。军政学堂的学生们人手一本,并作为必修课,通过理论考核,并实际操作之后,才能毕业。

    李中易比谁都站得高,看得远,在工业化大生产连影子都看不见的当下,逼着军政学堂的学子们苦学农事,将来才有粮食大增产的广泛基础。

    在小农经济时代,农业生产有个鲜明的特点,那就是碎片化。除了良田千顷的大官僚大地主之家,一般的自耕农,他们拥有的农田,多则几十亩,少则仅有几亩薄田。

    如果,当官的只懂争权夺利,对农事一窍不通,就根本不可能因地制宜的安排本地域内的农业生产计划。

    计划经济,这个已经被污名化的名词,在农业时代,其实有着远超想象的划时代意义。

    客观的说,由于大周的田税和租赋制度的严重不合理,导致的后果也非常严重。

    比如说,山区地带和平原地区相比,上交的皇粮国税,即使酌情减少了,但山区农民的实际负担依然比平原地区重得多。

    又例如,同样是平原,靠水的上等粮田,一般都被达官贵人,或是有钱有势的大地主所霸占。然而,他们几乎都不向朝廷缴纳赋税,可谓是肥得流油。

    然而,朝廷养了无数的冗官和冗兵,这么多张嘴巴要吃饭,要穿衣,要娶妻纳妾,钱从哪里来?

    最终,各种苛捐杂税,全都被转嫁到了原本就苦不堪言的自耕农身上。长此下去,当自耕农活不下去,转化为流民的时候,天下就要大乱了。

    由于战乱纷繁,平卢地区的大官僚和大地主们,要么被乱军所杀,要么逃离本地去了外乡定居,这就给李中易留下了大搞农业计划性生产的足够空间。

(https://www.tbxsvv.cc/html/52/52233/15239623.html)


1秒记住官术网网:www.tbxsw.com.tbxsvv.cc.tbxsvv.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