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一儿童节快到了,节目正在紧张的排练中。
记忆中六一儿童节的准备工作从来没有这样大张旗鼓,据说节日当天各学校要在镇上举行文艺大汇演,这比往年在各管区举行的演出又上了一个级别。全镇的小学都憋着劲地要使出看家本领,我们杜家庄小学作为例年的娱乐大户更是不敢怠慢。
为此,学校里的四个老师摇身一变成了文娱“大师”,还是全能型的,样样娱乐项目都拿得起放得下。唐新文老师还走向了民间,说要深入挖掘民间的文化精髓,把传统文化项目与今天的农村新面貌结合起来。
学生们的艺术细胞也被老师们激活了,一个个活脱脱地透着艺术气质。特别是我们班,几乎全员齐上阵,演不了主角的也能混个配角当当。课余时间,整个校园俨然成了大舞台,唱歌的、跳舞的、演小品的,当然还有我们变魔术的。
魔术是由我和王麦玲两个人变的,你先听听,神奇不神奇。在我和王麦玲作了一系列优美的亮相(因为关键动作只有一个,所以“亮相”非长不可)之后,王麦玲把擎在手里的半杯无色(请注意这个颜色)的水倒入我的手里高举着的另一半杯无色(同样请注意这个颜色)的水里,你猜怎么着,我的手里就有了一杯红色(估计你已经注意到这个颜色了)的水。
我们在六一儿童节那天正式表演的时候还是非常成功的,尽管事前太过匆忙,对杯子容积的估算出现误差,当王麦玲毫不犹豫地把她的杯子里的水统统倒进我的杯子里时,水溢出来,但还是及时变红了,确切说,那天我们变出了一杯半左右红色的水。全场哄堂大笑,但并没有影响他们的好奇心。
如果你再长大一点,学过了化学,你就不难解开这个“神奇”的魔术之谜了。而今天的小朋友可能不等长大就解密了,因为他们从互联网上见识过更“神奇”的,水从几千米的地底下抽出来就是红的,美其名曰“红豆水”。幸亏我们那年代“科技”没这么发达,没有喝过“红豆水”,否则我们这个当年获了大奖的节目(不信?有图有真相。当年领奖的照片还在我母亲的相框里呢)非砸手里不可。
瞧我,怎么穿越到今天来了?别耽误了,赶紧到老槐树那边看看吧,杜香她们正在排练“打花棍”呢。
一群小姑娘在一个爷爷的指导下,跳跃腾挪,手里的花棍上下翻飞,而老人的花白的胡须更衬托出他飞扬的神采。这个老人是由唐新文老师亲自请来的。那天,他从墙上取下落满了灰尘的花棍,激动不已。他说,它已经被人们遗忘了那么久,而且也没指望有一天还会有人记起它。
他连夜赶制了十二根花棍,细长的木棍削得雪白,两头的红缨鲜红鲜红。他手把手地教孩子们,一遍一遍亲自演示。那轻盈的身姿,看上去,哪像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呢?他看着这些欢乐的孩子们,仿佛隐约看到了几十年前的自己,那也是一个艳阳高照的午后,邻家的杏子快熟了。
唐新文老师根据老人吟唱的曲调为舞蹈配了新词,于是旁边就有了一伙伴唱的,我也在列,已经从魔术表演中的主角变成了这里的配角。你听,我们唱得比主角们还卖力呢:
一根呀花棍呀,两头红,
农村处处景色新,
绿树映衬,绿树映衬红瓦房,
彩霞染红桃花林,
、、、、、、
你可别拿我们伴唱队不当回事,可是相当抢手的,这边伴完了,还要紧着赶下一档呢,张志生那边都等不及了。应该说等不及的除了演员张志生,还有全校很大一部分观众,保守估计也占到全校观众的百分之八十五点七(刚学了百分数,所以算得这么精确)。看来张志生也没冷场,他的即兴表演惹得观众爆发出阵阵笑声。
张志生头戴小熊面具(老师们自己制作的),身穿类似小熊的灰衣服(从他爷爷那儿借的),一排玉米(道具)早摆上了,歌声一起,“小熊”就开始掰棒子了。
小熊掰棒子,
扭捏,扭扭捏,
掰一个,夹一个,
扭捏,扭扭捏,
再掰一个掉一个
、、、、、、、
张志生从来不走寻常路,正掰着呢,他突然就自编自导自演起来,又是吃蜂蜜又是扑蝴蝶(虚拟的),还跑进观众席(席地而站)跟观众互动,大家出其不意,都笑翻了。可是,这可难坏了我们伴唱队,我们只好“扭捏,扭扭捏”了半天,“小熊”才被观众轰进场,继续掰棒子。反正也是“掰一个掉一个,最后只有手里这一个”。
就在我们集体声讨张志生不按规定出牌时,唐新文老师却若有所思地说:“我看这样很好,就这样演吧。”什么?节目也可以这样演?
然而,事实证明,不但可以这样演,而且真心好。凭着这个节目,张志生在当年的六一儿童节上一炮走红,全镇的小学生没有不认识他的,而且有了一帮骨灰级的粉丝。如果其他学校的孩子碰巧有来杜家庄串亲戚的,他们打听的不是别人,正是张志生。而且有好几次我都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她们串亲戚是假,“追星”是真。明说了吧,她们就是冲着张志生来的,串亲戚只不过是烟雾弹。
这使张志生相当得瑟,以至于有那么一段时间,他走起路来轻飘飘的,像跳芭蕾。这能怪张志生吗?谁让他那么红呢。
不光他火了,他表演的节目也火了,关键是我们的伴唱也火了,不信,你去听听,那个六一儿童节之后,十里八乡的小学里,孩子们随口哼的是一个调:“小熊掰棒子,扭捏,扭扭捏、、、、、、”
当然,像这种小儿科的歌谣比较适合大众的娱乐水准,像那种高水平的歌曲,例如《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谁不想哼两嗓子,可是,唱得了吗?
这种高端的东西都是为少数人而准备的,比如,蒋大为和张强。我在这里之所以胆敢把张强跟歌唱家相提并论,是因为当我们远远地望着正在排练的张强时,感觉他简直就跟蒋大为一样了不起。之所以远远地望着,是敬而远之。
“天呢,还能唱《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这还是我们杜家庄小学的那个张强吗?!”我们在远处感叹道。
六月一日,你还是被我们盼到了!
全校师生浩浩荡荡地列队出发了。领头的是五年级的班长,高举着鲜艳的五星红旗,其余的人手一个红色或黄色的纸做的小三角旗,一面走一面摆。大街上,那么多大人小孩在看呢,感觉神气得心蹦蹦乱跳,都不知道怎么迈步了。
出了村子,上了通往镇上的大路,就看见或远或近的同样往镇上赶的队伍,都打着大红旗,但是大多没有拿小旗子,我们立刻体会到了自己的优越性,手里的旗子更加摆得欢了。
我们队伍的优越性不但体现在小旗子上,更体现在四个“好”老师上。哪家有齐刷刷的“四”个好老师?哪家有帅哥老师?哪家有女老师?哪家有时髦 ...
美女老师?还用得着回答吗?瞧瞧两家相遇时的眼神,我们目不斜视,他们侧目率和回头率百分之百。
我们的“好“老师真是可以拿出去秀,可以牵出来遛(掌嘴,一兴奋就犯了杜家庄大妈的毛病了)!我感激地看了四个老师一眼:怎么这么给力呢,真给杜家庄小学长脸啊!
对了,之前光顾着排练,有一件事忘了说,反正现在嘴也闲着,我就边赶路边告诉你吧(小旗子也不耽误摇摆)。
是这样的,我前面已经跟你提过,今年的六一儿童节出奇的隆重,除了文艺汇演,还要搞一个绘画展。各校推出的作品已经提前上交,要在节日这天展出。除了杜香还有谁能代表杜家庄小学的绘画水平呢?因此,前几天杜香还忙里偷闲地画了一幅画,参展。
我和王麦玲商量好了,一到镇上的学校就先去看画展。尽管已经在校园的乒乓球台上看惯了杜香的大作,但是这怎么能与在展览室里看到的同日而语呢?我们都有点迫不及待了。
路,渐渐由土路变成了沙子路,看见大马路了,看见汽车和“电驴子”了,到了。
镇中心偌大的校园被从四面汇聚来的队伍挤满了,几株高大的合欢树已顶出粉红色的小绒绒花,像打着无数把小花伞。
我和王麦玲趁着各路人马乱糟糟地“分地盘”的间隙,偷偷溜走了。我们顺着一排排的教室寻找,墙上贴着画的那间应该就是展览室了。可是,教室的门都上了锁,看不见。终于看见一个敞着门的教室,往里一瞧,满墙上都是画,嘿,就是它了。
我和王麦玲暗自庆幸:我们可是第一批观众。正要冲进去,不对,有说话声。是哪路高人?比我们还捷足先登?还是大人,好像是两个老师,一男一女。这女的背影怎么这么眼熟呢?嗨,这不是张东芝老师嘛。
王麦玲冒冒失失的就要进去喊老师,我一把把她拽回来,示意她不要出声。两个人好像在吵架,还从没见张东芝老师这么激动过,而对方好像比她还激动。
王麦玲急了,挽起袖子就要上。她可是张东芝老师的铁杆fan,比方说,如果张东芝老师在台上,她会冒着被保镖踹的危险,也拼死往台上爬的那种。如今偶像跟人干架,岂有不上去帮着群殴的道理?
我死活把王麦玲拖住了。并不是我袖手旁观,凭我的判断,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吵架”。“别担心,张东芝老师不会有事的。”我拉着王麦玲就走。
半道上碰上唐新文老师。“我正找你们呢,”他说,“赶快去那边坐好,别再到处乱跑了。”他指了指我们自己的队伍。那边,大家已经或蹲或坐,秩序井然了。
“看见张东芝老师了吗?”老师又回头问我们。
我点了点头,又摇了摇头。王麦玲正要说话,我及时地用手封了她的嘴。
(https://www.tbxsvv.cc/html/50/50944/13606966.html)
1秒记住官术网网:www.tbxsw.com.tbxsvv.cc.tbxsvv.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