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礼部下了各种规矩后,才让早已闻讯赶来的大小官员进入殿来,这些官员多半是凄凄惨惨戚戚,一脸的悲容,尚未进门就开始哭泣,纷纷按照礼部指定的礼仪开始行跪拜之礼,六部九卿洋洋洒洒跪了一地上,杨荣看了看众人,与杨溥相视望了一眼,将目光看向了殿外,按照规矩,这个时候太子应该来了,这样一来,他二人好趁机让皇太子入殿成礼!如此一来,也算是开了一个好头?“
二人看了一阵不见动静,不免有些心急,眼看众人行了礼,哭哭滴滴就要起来,若是太子再不出现,自己虽是太子少傅、谨身殿大学士兼工部尚书,食三禄,也不能阻止众人离去,正暗暗焦急,却听得杨溥喜道:“建安兄,你看,太子来了?“
杨荣登时大喜,循声望去,果见门外几个太监簇拥着一乘肩舆走来,走在前方的王振率先冲到门前,大声喊道:“皇太子驾到~!”
众官员此时已经起身,正要转身离去,听了这一句,微微感到惊愕,太子这会儿不是在南京么,怎么会在这里?“
就在众人惊愕之余,那顶轿子已经在门前落了下来,朱瞻基一身孝服走了出来,众人一看果真是太子,惊愕之余,不及细想匆匆奔上前来,撩袍跪下,杨荣与杨溥暗暗松了一口气,各自点了一下头,杨荣面色一悲,一行泪水便滚落了下来,跪在朱瞻基的面前,沉声道:“皇帝已经大行,我大明不可一日无主,老臣请皇太子入殿成礼!”
朱瞻基一脸的悲痛之色,看了一眼殿内正中父王的灵位,强忍着悲痛,一脸肃然的道:“杨爱卿请起,此事还需从长计议,父王刚刚大行……?“
众官员刚才陡然见到朱瞻基,心头惊愕而已,此时纷纷回过神来,再看朱瞻基着一身孝服,面色悲切,双眼红肿布满血丝,看样子是回宫有些时日了,心头忍不住想:“太子莫非一早知道陛下会大行,若非如此,怎么皇帝刚大行了,殿下就能及时出现在面前,南京离北京少数也有数千里,若不是一早得到了消息,岂能如此准时的出现在这里?”
众人有了这个心思,耳听杨荣一脸悲切的呼喊,顿时明白了过来,几个官员低声骂了声:“又让这老狐狸抢先了?“
杨荣在宫中素以观察颜色威名远播,他曾说过“吾见人臣以伉直受祸者,每深惜之。事人主自有体,进谏贵有方。譬若侍上读《千文》,上云‘天地玄红’,未可遽言也,安知不以尝我?安知上主意所自云何?安知‘玄黄’不可为‘玄红’?遽言之,无益。俟其至再至三,或有所询问,则应之曰:臣幼读《千文》,见书本是‘天地玄黄’,未知是否?“被官场人称颂,后来追随朱棣左右多有贡献,这老狐狸的名号,则是在永乐二十二,朱棣在回师途中病逝于榆木川,随从宦官马云等人不知所措,与杨荣、金幼孜密商如何处置。杨荣指挥若定,与金幼孜商议,认为离北京尚远,为防止军心涣散,应秘不发丧。他们用锡铸椑将朱棣尸体收殓起来放在车中,每到一地进膳和平时一样,明军浑然不觉。杨荣和海寿先回京师,向太子报告情况,决定处理方法,使得太子顺利登基,汉王得知情况后,大骂杨荣为老狐狸,自此老狐狸就被传开了。
众人此时已经看出,太子能顺利返回京城出现在这里,杨荣这老狐狸没少从中搞鬼,此时这般模样,只怕是一早就算计好的。
心头暗恨杨荣占尽了功劳,但也不得不佩服他警敏通达,善于察言观色的本事。
朱瞻基似没有准备,一时竟不知该如何做,好在一旁的礼部尚书吕震在旁,难得表现立功的机会,自不会错过,忙躬身上前,一一说来。吕震虽一把年纪,但记忆力极好,永乐时每次奏事,别的尚书都手拿副本,又与左右侍郎轮番上奏。吕震身兼三部之任,奏章更多,但他都是自己口授奏章,不用侍郎参予。情状复杂,千头万绪,他都背诵如流,不曾有误。他曾扈从朱棣北狩,朱棣见有石碑立在沙碛中,率群臣去读碑文。过了一年,朱棣与文臣谈及该石碑,诏令礼部派官去录回碑文。吕震说不用派,请备好笔纸在皇上面前写出来。朱棣暗中派人去拓回碑文校对,竟无一字脱误,此时将各种繁琐的礼节说来,竟是丝毫不差,朱瞻基在太监海涛以及王振的搀扶下,按照吕震口述,一步一步走了进来,倒也没出什么乱子,朱瞻基走了进去,看到了父王的灵位,一阵呼天抢地的哭喊,闻着伤心,听者落泪,那些刚刚哭过了一干大臣,此时看太子如此模样,也只好跟着又哭了一场。
杨荣等朱瞻基哭得声音沙哑了才上前劝说了一番,悲痛的朱瞻基才停止了哭泣,对着众人说了一番话儿。
众人纷纷跪下行了大礼,重新爬起来,各自交头接耳说着话儿。
杨荣看时候差不多了对杨溥丢了个眼色,杨溥会意,立即走上前对着吕震嘀咕了两声,吕震会意,立即冲着身后的一个官员招了招手,那官员走上前按照礼仪开始唱仪,杨荣与杨溥、夏元吉立即上前立即奏请朱瞻基桌上放在殿中的黄绸龙椅。
众人一看这模样,纷纷跪下请新欢地登基。
朱瞻基看了看百官,又抬头看了那金色的龙椅,轻叹了声将衣衫理正,方才走了上去坐了下来,两手放在大腿上,腰板挺起,双目平视前方,竟是一脸的威严。
杨荣立即走上前跪拜新君前,高呼一声:“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文武百官立即回过神来,偌大的钦安殿里立即山呼海啸般的“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声震屋瓦。
入了成礼,接下来新皇帝要遣官告天地宗社。皇帝具孝服告几筵(陈设祭品的桌子,前面列有先帝、神灵的牌位)。”这是仪式的序幕。先要由礼部的官员分别到天坛、先农坛、太庙告知祖先。“至时,鸣钟鼓,新皇帝衮服御奉天门。,这样登基仪式才算正式开始。
朱瞻基在“洪胪寺”官员的引导下,随众官员经过金水桥进入紫禁城。但这时他们还不能进入“奉天殿”,因为皇帝还在奉天门上做祷告,所以,大臣们只能留在午门外的广场上。他们以“文东武西”的方式跪在御道的两侧,等皇帝和各路神仙沟通完毕后从“奉天门”上下来。
朱瞻基浑浑噩噩做好了这一切,从**城楼上下来后,进入“奉天殿”就座,杨荣立即率领文武百官依官阶高低鱼贯进入,对新皇帝上表道贺。
待百官行过大礼后,朱瞻基才抬头让百官起来。
既是见了新君,自有朝廷的规矩,百官立即分成了文武两派,依着官职大小站定。
龙椅上的朱瞻基道:“宣诏书吧?“
王振立即从一旁走了上前,从怀中摸出黄色的诏书,居高临下的扫了一眼下面的文武百官,登感意气风发,今日这诏书,按照规矩,今日这诏书该是司礼监大太监海涛来当众宣读的,根本不曾轮到他,只可惜海涛不识字,一番打探之下,唯有王振诵读过四书五经,还当过教书先生,识文断字,这份重任自然落在他的身上了。
王振望着脚下一脸肃然的文武大臣,当真欢喜不已,想不到我王振也有居高临下的机会,这种被人仰视的滋味,果然不错。
独自欢喜了一番,这才从一个太监手中接过染黄色的诏书,按照祖制,诏书多用大幅染黄纸书写制成。所谓染黄纸,是将纸放入黄柏树汁浸染至灭白为止,以达到防虫灭菌的效果。诏书纸高约**十厘米,横宽视文字内容长短而定,长者可达五六米,表里二层成长卷式样,虽大却十分坚固,不容易破损。
诏书或作诏令、诏是皇帝在登基、大婚、亲政、殡天、入继大统等宗室要务,与国家重大灾变、重大革新或隆重庆典时,诏告天下所用之文书,统称为“诏令文书”;由于拟旨承宣的机构与功能各有不同,功用、名称便不同,如诰命、敕命、敕谕、敕令、谕令、谕旨、圣旨、圣令、皇令、皇榜、金榜、公榜、册、书、符、檄文等,由内阁拟稿,经大学士定稿进呈,皇帝批阅後,以墨笔楷书,由右至左直写,写在大幅黄纸上,中间及纸张接缝处钤皇帝之宝玺。制作完成後的诏书称为诏黄,以极其隆重而繁复的礼仪,送至**城楼上宣读,象徵著布告天下。宣诏礼成,由礼部接诏,立即誊写或雕板印刷多份,由驿道分送各地,再由地方官员接诏、宣诏。誊写的诏书,称为誊黄,雕板印刷的诏书,称为搨黄。
^^^^^^^^^^^^^^^^^^^^^^^^^^^^^^^^
第二更送上,请围观!
...
...
(https://www.tbxsvv.cc/html/47/47197/14979790.html)
1秒记住官术网网:www.tbxsw.com.tbxsvv.cc.tbxsvv.cc